李志強
在高中教育階段,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必備的知識以應對高考,更要重視塑造其個人品德,讓學生知道“成才先成人”的道理,認識到知識學習與品德培養有著同等價值,這對學生未來的成長非常重要。高中教育階段的學生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逐漸提升,獨立自主思考意識日趨成熟,但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仍在形成過程中,外界因素極易對其造成影響。因此,高中階段的教學活動必須著力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加強德育工作,優化德育措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中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雖然生理上已經表現出成年人的特征,但是在心理成長和人格形成上仍然有著較大的空間。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多元化的思想觀念不斷涌現,這些思想浪潮在無聲中轉變著人們的思維意識和處事風格。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對尚未完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高中生來說,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等思想產生了負面效應,這對高中階段的德育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及時調整自身的德育理念,引導學生在新型的德育模式下成長,讓其在身體和心理兩方面都能夠健康發展。
一、高中德育工作面臨的困境及對應解決方案
(一)德育地位未落實
部分教師在理解教學與德育的關系時存在誤區,常常將二者視為對立面,認為二者不能同時進行。實際上,教學與德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是分別針對不同側重點提出的要求。提倡“教學為主”的理念是因為高中教育以課堂授課為主,將大量的課堂時間投入教學中,保證教學工作的主要地位;而“德育為首”則是出于對學校全面教育,即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均衡發展的考量,強調德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確立德育在五育中的主導地位,并主張優先推進德育發展。在高中階段,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德育教學工作應當重新定位,創新教學內容,制定一套系統而有序的德育教學方案。
(二)德育內容空洞
當前高中德育教學工作面臨的一個主要難題是德育內容較為空洞,缺乏具體性且沒有實際的案例來支撐教學。教材中的德育內容未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缺乏引人入勝的實際案例分析,學生難以在德育課程中產生共鳴,導致德育收效甚微。其中的關鍵原因是,教師在編寫德育類教學課件時未能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和需求,僅僅是機械地從課本上摘取大而空的理論進行講授,有的學校甚至沒有配備專門的德育教材,對德育教學工作的態度僅停留在完成規定任務上,忽視了教學效果,嚴重影響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教師在進行德育時需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不應該局限于課堂教學和單方面的口頭講解。相較于傳統的教育方式,設計吸引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進行德育會更有趣味性,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更易于激發學生興趣,實現德育目標。
(三)忽視學生訴求
在傳統的德育工作中,最常見的做法是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容易忽略學生真實的感受,學生的個人意識和想法往往被邊緣化,教師對德育過程中“內化”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因此,高中階段的德育工作不應僅僅依賴于學校制度的約束和教師的硬性規定,而是更應該注重學生內心思想的培養和自主意識的提升。教師應深刻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避免“一刀切”的做法,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環境,結合個性化指導,提升德育工作效果。
二、營造高中德育氛圍的有效措施
(一)調整德育定位與德育內容
在高中階段實施德育,應注重以實際操作為核心,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理解和掌握德育規則,學習人際交往技能,培育其良好的道德素養,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擁有一個有法治和道德意識的全面發展人格。經典文學作品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是長遠且深刻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這些經典作品的傳授。以名著導讀《論語》這部儒家傳統的文言文典籍為例,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儒家文化價值,并在教學如“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仁義禮智,我固有之”等經典文言文句子時,組織學生分享對這些道德觀念和個人修為的理解,適時對學生的個人品格進行引導,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內在的道德修養。
(二)組織多元化的德育活動
培養學生茁壯成長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就是語文課堂,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創設合適的學習條件和學習環境,通過多種方式結合語文知識開展合適的德育活動,如舉辦經典詩文朗誦交流會,為學生提供自主成長的舞臺,學生在這一平臺交流各自的閱讀見解、感悟與收獲,不僅有助于增進學生之間的情誼,培養他們互相合作的良好習慣,而且能夠使他們在書籍的海洋中接受洗禮、共同提高,營造一個語文學習合作氛圍。例如,在講解《涉江采芙蓉》這首古詩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談談故鄉”的專題討論活動,鼓勵學生搜集與思想有關的古代詩文,并在課堂上進行朗誦,使學生感知到不同詩文中關于“故鄉”的深刻內涵,體會到詩人身處異地時的思鄉愁緒以及思念親情的情感,認識到采芙蓉不只是一個動作或景致,還代表著一種文化象征和情感的傳達,進而領略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三)多路徑滲透德育
1.在課堂導入中滲透德育。
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寬廣的知識背景,教師借助這些背景知識為學生開展課堂引導,以介紹作家、寫作目的、時代背景等方式為切入口,帶領學生走進作家生活和創作的環境中,深化學生對作品創作意圖的感悟。例如,在《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教學中,教師向學生講述朱自清的生平故事,使學生體會到作者身上那份崇高的民族自尊和愛國情懷,認識到朱自清筆下的“荷”實質上是在刻畫“人”。教師應當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做一個“出淤泥而不染”、正直不屈、堅守原則的人,借助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
文學作品中的關鍵字詞、短語和句子都承載著作者的深厚情感和創作意圖,只有深刻理解這些作品元素,學生才能體會到文字所蘊含的情感力量。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從文章的整體出發,帶領學生深入解讀文章中的核心詞匯和句子,感受作者的表達技巧,并認識到這些關鍵元素在表達思想情感中的重要性。教師可以選擇簡潔明了的教學方式,明確指出需要分析的語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或者合作探究,并在課堂上分享獨到見解,這樣能夠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在分析課文《雷雨》中的句子“天氣更陰沉、更悶熱,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思考。通過分析,學生會發現所有劇情的展開都緊緊圍繞著一個雷雨夜,整個故事的設置和情節與雷雨緊密相關。作者運用象征技巧,隱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背景下,一場劇烈的變革即將到來,深刻映射出中國社會當時即將爆發的劇烈動蕩。教師可以通過詞句解析進行德育引導,讓學生認識到舊社會的黑暗面和地主資產階級的專橫、殘酷與虛偽,激發他們立志成為有益于社會人才的情感,為國家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3.利用信息技術滲透德育。
高中語文的每篇文章都飽含深意和美感,僅憑教師的口述講解很難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體驗。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便利,如用圖片和視頻來展現文章意境,讓學生在美的感受中提升審美能力,以更主動的態度投入文本學習。例如,在講解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時,教師可以用圖片和視頻展示湘江兩岸的秋天景色,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相關詩句,并展示我國各地秋天的壯麗景色,點燃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讓他們在充滿情感的狀態下吟誦詩歌,體會作者“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豪邁情懷。許多高中語文課文選自著名作品,有些作品已經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教師可以在授課時引入這些影視劇片段,以生動直觀的形式激發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高中生經歷了小學和初中階段,已經初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開始追求自我意識,渴望得到一些個人空間。基于這一點,教師在德育工作中應該深刻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尊重他們的個性主張,在教學方法上采取既有強度又不失柔性的策略。如上文所述,德育不應該僅僅是單一的口頭講道理,教師還要注重與學科知識的交融,讓德育活動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體現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例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的方式進行課前導入,如結合課文內容手工制作教學輔助工具,這樣既符合學生活潑的天性,又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以《荷塘月色》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根據文中描繪自行創作插圖,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融入自己的思考與想象,將心中的月下荷塘景致通過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選取部分出色的作品進行展示,指導學生對照文章內容找出繪畫中的瑕疵,為課堂深入討論打下基礎,同時提升學生的美學鑒賞力。
(五)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古圣先賢智慧的結晶,歷經滄桑而不衰、歷久彌新,是高中生應該繼承和發揚光大的文化遺產。傳統美德中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有“精忠報國、振興中華”,體現了忠心報效祖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表現了推崇美德、仰慕賢人的社會風尚,以及孝順、忠誠、信義、禮儀、廉潔、恥感的道德觀念。以《師說》為例,這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作品,文章雖然簡短,但是內涵極為豐富,觀點明確且結構嚴密,論證力強,極具說服力和感染力。文章一開篇就闡明了“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觀點,總結了“師”的重要作用:傳道、授業、解惑,進而推理出人非生而知之,必有所疑,有疑惑就應向“師”求解;從“傳道”這一概念出發,進一步推論求學即學習“道”,所以無分貴賤、老幼都應該學習,“道”的存在就是“師”的存在。文章還正面闡述了“圣人無常師”的觀點,通過孔子的言論和行為表明師徒之間的關系是相對的,任何在某方面比自己更精通或者有所長的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師”。文章末尾解釋了撰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提到李蟠“能行古道”,指其能夠承襲已漸失傳的“師道”,樂于求教學習。因此,文章結尾實際上是通過表揚“行古道”來批評那些舍棄師道的先人,“古道”與文章開頭的“古之學者必有師”形成呼應。教師要深入講解這篇課文的含義和創作的時代背景,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同時借助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志,激發學生的責任感以及對社會的擔當意識。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不僅要針對性地改善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態,還要融合傳統文化和現代技術,不斷深化“立德樹人”理念,以此為基礎來打造符合現階段教育模式的新型德育體系,并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及自我意識,優化個性化與差異化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道德修養和健全人格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