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洋


【摘要】本文立足“互聯網+”時代背景,依托“八桂教學通”數字教材平臺,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教學設計為例,探討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融合的方式方法,通過整合應用“八桂教學通”中的優(yōu)質數字化教學資源,促進地理教學變革,發(fā)展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同時提升師生的信息素養(yǎng)。
【關鍵詞】“八桂教學通” 初中地理 海陸的變遷 教學變革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5-0068-03
“八桂教學通”數字教材平臺(以下簡稱“八桂教學通”)以多版本數字教材為核心,在教學課程組織工具、資源庫、學科工具庫、課堂活動庫等基礎模塊的支撐下,為中小學教師提供備課、授課及教學管理功能,支持教師課堂教學場景應用。借助“八桂教學通”優(yōu)質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和教學工具,初中地理教師可以便捷地獲取更為豐富、優(yōu)質的生活案例,作為知識落地的有效手段,促使學生更加透徹地領悟地理原理,有效發(fā)展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等地理核心素養(yǎ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章“陸地與海洋”,從宏觀視角呈現了人類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在本章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的學習中,學生知道了人類所生存的地球表面的主要形態(tài)是海洋和陸地,并且知道了二者各自的占比和分布特點,并通過閱讀“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培養(yǎng)了對地理科學史的學習興趣以及區(qū)域認知和科學思維。在本章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學生將重點學習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學說,探究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現狀及主要原因,通過認識地球表面海洋與陸地的今昔變化,理解這種變化是形成地球上火山、地震等地理現象的主要原因,從而為整個初中地理知識體系的建構奠定認知基礎,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趯W生的以上學情,筆者確定了本課如下教學目標:(1)了解地理科學史上從大陸漂移說到板塊構造學說提出的過程,培養(yǎng)對科學史的學習興趣,能夠運用實例說明海陸變遷的原因;(2)認識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知識點,知道世界上火山、地震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培養(yǎng)區(qū)域認知和綜合思維;(3)通過認識地震、火山等地理現象,了解大自然的威力,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進一步樹立保護自然、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地協調觀和科學發(fā)展觀。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理解火山、地震分布的規(guī)律。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理解板塊運動與海陸變遷、與火山地震分布的關系。
下面筆者以“海陸的變遷”教學設計為例,談談借助“八桂教學通”中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推進初中地理教學變革的具體做法。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初中一年級學生較為活潑,對新鮮的地理知識常常充滿了好奇心,但缺乏持久學習的熱情。要想讓學生學會基于證據分析地理現象的學習方法、理解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有關知識、學會講述板塊構造學說的由來,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培養(yǎng)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和探究熱情。從學生身邊采集教學素材,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探究熱情。因此,在“海陸的變遷”一課,筆者先后創(chuàng)設了兩種探究性學習情境。
第一種是利用身邊素材創(chuàng)設的探究性學習情境。課堂上,教師首先向學生展示一塊課前準備好的產自廣西橫縣的石燕化石,告訴學生:“石燕是海生動物,與大量的海洋生物一起,經過歲月的變遷,長年累月地沉積于海底,慢慢地就變成了巖石,也就是我手上的這塊石燕化石?!苯又寣W生傳遞、觀察石燕化石,思考下面的問題:“海生動物的化石為什么會出現在廣西橫縣呢?也就是說,它為什么會在陸地上被發(fā)現呢?”學生們經過思考、討論,最后一般都會提出下面的設想:橫縣所處的地方原來是海洋,后來才變成了陸地。這便是滄海變桑田的實證。
第二種是運用“八桂教學通”中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的探究性學習情境。教師借助“八桂教學通”中豐富的圖文資料,向學生展示海陸變遷的實例并進行設問。首先展示喜馬拉雅山脈上發(fā)現的海洋生物化石圖片,提問學生這表明了什么。其次呈現在臺灣海峽海底發(fā)現的古村莊、古河道的圖文資料,詢問學生這表明了什么。最后呈現荷蘭、日本、澳門通過填海造地改變海陸格局的素材。
經過上面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明確以下兩點:第一,地球表面海陸之間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變化,只不過人類感知不到或者感知變化不明顯而已;第二,無論是陸地下沉還是海面上升都屬于自然方面的原因,而像填海造機場等通過人類活動改變陸海格局的地理現象卻是人為的原因。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列舉實際事例論證相關觀點,引導學生學會把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或物品與地理知識進行關聯,經歷簡單的思考、論證過程,得出合乎地理規(guī)律的結論,從而順利引出本課的課題。在以上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用手觸摸、用眼觀察廣西橫縣出產的石燕化石,用腦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可以給出有關海陸變遷合乎邏輯的猜想;學生通過對比閱讀“八桂教學通”中的圖文資料,可以全面感悟海陸的變遷的多種原因,進一步培養(yǎng)分析求證意識,初步發(fā)展區(qū)域認知和綜合思維。
二、探究新知,明晰理論
從局部走向整體,從特殊現象走向一般規(guī)律,是形成科學認知的前提。因此,在“探究新知,明晰理論”教學環(huán)節(jié),筆者設計了三個層次遞進的教學活動,在發(fā)展學生地理認知的同時,落實本課重難點學習內容。
首先,讓學生經歷游戲體驗活動,學會論證大陸漂移說。課堂中,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地球表面形態(tài)到底是如何發(fā)生變化的呢?有沒有規(guī)律或者變化的方向呢?”然后組織一個“證明這是一張紙”的游戲活動:“為什么大西洋兩岸,也就是非洲西岸輪廓和南美洲東岸輪廓看起來如此吻合,就像被劃開的一樣?它們原先是不是就在同一塊大陸上呢?魏格納又是運用哪些方法對這些事實進行論證的呢?我們先來做一個游戲活動。”接著教師呈現游戲規(guī)則:將事先準備好的有文字、圖畫、線條的同樣一張紙分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兩兩合作把這張紙撕開,然后討論并尋找出可以證明被撕開的兩半紙實際上是一張紙的證據。在經歷游戲體驗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從兩半紙的輪廓相互吻合、文字相互連貫、行列相互對應、彩條顏色一致且能相互連接、圖畫能夠相互拼合、人物能夠相互匹配等方面,證實這兩半紙張是從同一張紙上撕下來的。此時,教師趁機講述魏格納“病床上的故事”,引導學生聯系魏格納從地圖上得到的啟發(fā),結合自己在游戲活動中積累的驗證經驗,再閱讀教師通過“八桂教學通”展示的相關圖文資料,運用類比推理,從非洲西岸輪廓和南美洲東岸輪廓相互吻合、陸地的地層結構相互吻合、兩塊陸地上的生物具有一定的親緣關系等方面理解大陸漂移說的科學性。最后教師運用“八桂教學通”中的動畫演示資源,將大陸漂移從古至今發(fā)生變化的完整過程進行了直觀演示、說明,讓學生牢牢地記住了這個知識點。
其次,讓學生經歷合作探究活動,習得重點知識。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教師簡單敘述板塊構造學說的由來:“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說可以解釋地表形態(tài)緩慢的變化過程,比如海洋最終可能會變成陸地,但是卻不能解釋大陸為什么會發(fā)生漂移,地表為什么會發(fā)生如火山、地震那般劇烈的形態(tài)變化。為了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科學家們繼續(xù)探索,最終得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即板塊運動導致了陸地的漂移?!苯又シ拧鞍斯鸾虒W通”中的一段視頻資源,給學生介紹板塊構造學說的由來,使學生從中知道六大板塊的形成過程及分布現狀。之后教師鼓勵學生上講臺參與“八桂教學通”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的實際操作(如圖1),讓學生在操作中熟悉六大板塊的名稱及邊界。最后教師播放“八桂教學通”中的板塊運動與大陸漂移的動畫演示視頻,強化板塊運動的兩種方式和結果,即相向運動導致碰撞和擠壓、反向運動導致拉伸和張裂,并通過超鏈接視頻播放板塊碰撞和張裂時的地表形態(tài)變化,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再次,讓學生經歷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突破學習難點。小組合作,有利于學生發(fā)揮集體智慧,攻克學習難點。課堂中,教師可以先布置各學習小組(6—8人)根據教師下發(fā)的學習任務單,對照地理圖冊里的世界地形圖以及六大板塊示意圖,自行觀察板塊的邊界地帶有哪些重要的山脈和海洋,并在世界地形圖上一一圈出。然后安排學生用板塊構造學說完成學習任務單上的兩個任務,加深學生對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解:一是預測紅海的面積將如何變化,二是預測落基山脈的高度將如何變化。隨后通過“八桂教學通”展示各學習小組任務完成情況,由各組代表進行匯報。之后指導開展組間互評。組間評價要求既要評說優(yōu)點又要發(fā)現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教師進行最后的總結說明。
本環(huán)節(jié)以問題為導向,層層設疑,并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八桂教學通”中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支持下,習得本課重難點知識,感受到地理學習的趣味以及大自然的威力,進一步發(fā)展人地協調觀。
三、回歸生活,學以致用
作為研究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關系的科學,地理學科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對于解決人類的資源、環(huán)境和發(fā)展問題,維護人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地理教學必須回歸生活,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在本課中,教師首先播放“八桂教學通”中夏威夷火山爆發(fā)的視頻,觸動學生對火山災難的內心感受,繼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火山、地震分布圖,找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即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以及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其次引導學生思考板塊運動對火山、地震分布的影響,讓學生嘗試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板塊運動理論解釋中國多地震的原因,從中發(fā)現中國因地處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地帶而地殼運動活躍的現實,之后展示汶川地震圖片讓學生感受地震的危害。最后設置“身臨其境”地震測試程序小游戲,引導學生思考如果發(fā)生地震時自己身處不同的場景應該怎樣應對。游戲中設置的場景包括商場、戶外、野外、家庭、影院等(如圖2),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在參與游戲活動時,仿佛置身真實的生活場景,不僅從中感受到了地震的威力,而且習得了防震知識,明白了地理知識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在本環(huán)節(jié)教學中,教師運用“八桂教學通”播放現實生活中火山噴發(fā)的視頻,展示汶川地震的圖片,讓學生結合地圖歸納中國多地震的原因,在游戲中體驗地震緊急到來時的情景,引導學生做避險的正確選擇,進一步凸顯大自然的威力,讓學生明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掌握應對自然災害必備技能的重要性。
四、課堂總結,鞏固練習
課堂總結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進一步整理,有利于學生形成結構化的學科知識,發(fā)展學科思維;鞏固練習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知識,進一步掌握和運用知識,形成和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在本課中,教師結合課堂教學重點,要求學生思考板塊運動與海陸變遷的關系,并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繪制二者關系思維導圖,繼而總結分享學習心得。教師對學生所繪思維導圖進行點評,繼而播放“八桂教學通”中的“板塊運動與海陸變遷關系”的視頻影像,進行最終的知識小結。知識總結之后,教師針對課堂所學知識點逐一展開課堂練習,并布置一道綜合練習,強化知識的習得與應用(過程略)。
總之,“八桂教學通”以數字教材為核心,用其豐實的資源庫、課堂活動庫、學科工具庫等數字化教學資源,給初中地理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新氣象,讓地理課堂教學更加有內涵、有精確作用點、有效率、出成果,讓學生學習更加有激情、有興趣、有收獲,從而有效促進了地理教學變革。
傳統的“傳遞—接受”教學模式是我國中小學校長期以來普遍采用的一種基本教學模式,其教學程序為“激發(fā)學習動機—復習舊課—講授新知識—鞏固運用—檢查評價”。該教學模式把教學看作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一種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活動:教師是學科教學的主體,負責知識的傳遞;學生如同一個個整齊劃一的容器,被動地接受教師傳遞的統一知識。隨著第八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以及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各門課程的建構性特征日益凸顯,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視,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已經成為當下課堂教學的基本形態(tài)。筆者借助“八桂教學通”變革傳統教學模式,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運用平臺上豐富、優(yōu)質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及學科工具,為學生提供探究式學習素材,創(chuàng)設探究式學習氛圍和相關教學活動,按照“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探究新知,明晰理論”“學以致用,回歸生活”“課堂總結,鞏固練習”的教學流程,逐漸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發(fā)展學生地理學科關鍵能力,使學生最終形成人地協調觀、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及地理實踐力等核心素養(yǎng),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
參考文獻
[1]周業(yè)虹.依托數字教材進行教學設計的實踐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9(4):20-22.
[2]周業(yè)虹.基于數字教材的教學模式研究:以義務教育人教化學數字教材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14):62-64.
[3]聞宇詩. 《海陸變遷》教學設計[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211-212.
[4]姚毓敏.借助“班班通”優(yōu)化農村中學地理課堂教學[J].科學咨詢,2019(26):107.
[5]馮嘉茵.優(yōu)質數字資源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澳大利亞”和“城市化”為例[J].新課程(中學),2018(4):6-7.
[6]李依璠.利用數字資源,服務語文教學[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0(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