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倩恩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最重要的思政課形式,隨著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更新換代,尤其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出臺后,以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的育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統編版教材堅持以學生為本,遵循青少年認知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聯系學生生活經驗,將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新時代下的思政課程,尤其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和形式都要隨之進行相應的調整。這對廣大一線教師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小學中年段的道德與法治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學本。教材通過卡通兒童來激活,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活動,表達情感共鳴,同時也提供大片留白空間給學生思考和活動。通過實際的教學改進和探索,我發現:關注學生情感基礎上的理性思考,能有效突破課堂難點,提升課堂的效率。以下,我就結合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多一些理解》中的一些做法,分析如何在教學中落實這個策略。
一、全面分析學生學情,掌握學生認識的起始點
在新出臺的《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學段目標中明確要求學生要有家國情懷,對家庭有深厚的情感;要有家庭美德,做家庭的好成員,孝敬父母,體會父母的養育之恩;要理性平和,學會處理與家庭的關系;要有責任意識,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學會承擔家庭責任。為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正視生活中父母不能理解的行為,反思父母的做法。2.通過理性思考和分析,對父母的愛多一些理解。3.了解父母的心聲,嘗試與父母溝通。
本課的教學目標重在學生情態、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而完成這一目標的重要標志就是學生的思想認識在課程學習之后有所提升。而我們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必須分析學生的思想認識起點在哪里。只有充分把握了這一點,我們的課堂展開和教學目標的實現才能有基礎和根據。
因此,課前我針對本班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深入的學情分析,充分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本班學生所在學校位于中山市港口鎮大南片區域,屬于鄉鎮交接地帶的農村小學。總體來說,學生性格活潑開朗、情感豐富,有待人接物的社會經驗,能積極參與課堂,師生關系融洽。經過課前對班級學生和家長情況的調查,學生家庭生活條件較好,生活富足,父母都非常疼愛子女,絕大多數的父母文化水平達專科以上,親子關系融洽。但也存在離異家庭和重組家庭的情況。另外,在調查中也發現很多學生存在長期被長輩溺愛的情況,漸漸形成對長輩的愛變得理所當然的情感態度。父母過多關注學習成績和父母由于工作缺乏陪伴是孩子與家長矛盾的主要原因,超過一半學生都有過與家長爭吵的經歷。這些都是課堂學習的起點,更是學生思想認識的起始點,是學生情感經歷的積淀,需要通過教學引導解決的重點和難點。
二、立足思政課堂,聯系生活實際,聚焦學生情感的困惑點
在本課時中,中年段的學生經歷了低年段的學習以及生活中知識的累積,他們能感悟父母對自己的愛,但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卻容易忽視父母默默付出的愛,對于父母愛的表達方式也有誤解,缺乏對父母的了解,不清楚怎樣去愛父母,這些都是學生情感的困惑點。因此,要想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就必須在學生活動的關鍵環節下功夫,充分研究和聚焦“學生不明白問題”,并將這些問題作為教學重點和難點予以突破。找到學生的情緒困惑點,并圍繞這個“關鍵點”設計教學、組織活動。這樣可以讓我們思政課程課堂教學更為高效。
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觀看視頻,引入同齡人“橘子”的煩惱,聚焦學生和家長實際生活中的矛盾。視頻中講述,突如其來的一場暴雨,橘子媽媽冒雨趕回家,急沖沖地詢問孩子家里衣服的情況。當得知孩子把衣服收好時,她并沒有給予表揚,反而是責怪孩子收回來的衣服沒有及時疊好,弄得衣服皺巴巴。一則生活中的小事,卻把父母不能讓人理解的行為呈現給孩子們,直接而真實,進而讓學生小組探討父母“迷之行為”,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個情境下,學生討論的已經不是簡單的是非問題了,還會涉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情感體驗等。學生都非常有共鳴,他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在對情境進行細致分析的同時,對于教材相關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呈現也就有了新的形式。
學生思考的“燃點”。只有準確把握住了學生感興趣但不容易想明白的問題,才有可能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讓他們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展開思考、深化認識。在問題呈現較為清楚之后,教師通過提問與追問、討論與辨析等形式,促使學生深化和拓展自己的思考,利用情境結構、知識調用、實踐分析、生活關聯等手段,在更為復雜的意義上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更佳方案。
三、重視學生情感的真實感受,明確學生情感的升華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致力于學生精神的成長,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而體現目標達成效果的根本,并不在于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能掌握多少個與家長溝通的方法或是學生試卷檢測的正確率,而在于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進步,對于自己行為的理性思考。在某種意義上說,只要學生在本課的學習后,學生心靈上有所觸動,本節課的目標也算落到了實處。因此,關注學生情感基礎上的理性思考,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提升,明確學生情感的升華點,采取恰當策略,助力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中的升華。在教學的最后環節,我設計了一個“聽聽家長心聲”的環節。在學生的討論漸入佳境之后,通過“愛的小測試”“辨析愛”等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去發現愛、感受愛、理解愛、辨析愛,從而形成積極的、相互理解和相互關愛的親子關系。利用教材中的圖例和表格引導學生回憶和反思,反思父母不能讓子女理解的做法,通過幫助學生學會理性思考和分析,學會對父母多一些理解,了解父母的心聲,嘗試與父母溝通。之后,播放“家長心聲”,緊緊扣住學生情感的升華點,嘗試讓孩子換位思考,讓學生理解“家長不能理解的行為也包含愛”,對父母的愛有了充分的認識,更對如何接受父母的愛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