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軍
一、學校概況
學校堅持“以師為本、以生為重”的辦學理念,秉承“博愛、博學、博大”的校訓,擁有一支與學校發展相適應的穩定的高素質“三專”(專一、專注、專業)教師團隊。學校始終把學生的未來發展作為教育教學的著力點,致力打造以“尊重差異、教真育愛”為核心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在快樂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探究、學會創造。生源結構多元,學生之間文化差異較為顯著,學生學習習慣的參差不齊與家庭教育的高期望值導致師生之間教與學的矛盾突出,如何通過課堂變革促進學生之間的融合發展成為學校質量管理和內涵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
二、課堂教學轉型的基本策略
(一)樹立“全程高效課堂(課前、課中、課后)”的大課堂觀
1.教師“三角色”。課前當好學生的“秘書”,課中成為學生的“導師”,課后做好學生的“督察”。
2.課堂“三境界”。課堂教學要達到“三境界”,即形動——千方百計吸引學生,讓學生具有我想學、我要學、我能學的主動性和自信心;心動——用真情打動學生,刻意創設融洽的情感氛圍;神動——用教師的思想火種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進而導之以行。將傳統的傳授知識變成發現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處理信息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體驗中、在充滿生命力的活動過程中增知識、長智慧、煉能力。
3.模式“三改變”。變“學生課前等、教師課堂講、學生課后練、教師隔天評”的低效教學模式為“學生課前自學、師生課堂練學、學生課后復習拓展”的高效教學模式。
4.學習“三層次”。學生學習力求達到的三個層次:懂→會→通。教師要把“功夫花在備課上,本領使在課堂中”,切實樹立課內“抓中間帶兩頭”、課外“抓兩頭促中間”的教學理念,課前、課中、課后全程跟進學生的學習過程,激發學生成為課堂內外最活躍的因子,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學進去、感興趣。
(二)創建“學習共同體”
“全程高效課堂”研究離不開團隊合作,需要參與者通過共同學習、合作、共享和發展,形成“學習共同體”。我校始終堅持“以師為本、以生為重”的辦學理念,把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作為給予教師的最好福利,致力打造一支有共同理念、師德良好、素質高強、相對穩定的骨干教師隊伍。學校充分尊重、理解、信任、依靠教師,構建充滿關愛的、積極向上的、公平競爭的人文環境,營造“和諧、合作、活力”的團隊氛圍,讓不同年齡段的教師都有更高遠的奮斗目標,促使教師“教有良方、教有創新、教有特色”,不斷自我實現又不斷超越自我。學校為全體教師配備“智慧課堂”信息化備課設備,全面推行電子備課,實現多媒體課堂教學的常規化和校本教研的網絡化。同時,采取“資源開放、共建共享”策略,形成學科間、教師間良好的資源共享機制;建立和實施“個體考核與團隊考核相結合、以團隊考核為主”的捆綁式考核評價管理機制,全方位關注和評價教師的工作實績,過程與效果同等重要,以此栽培每一位教師的主體意識、主體能力。
(三)讓新思維滲透進課堂的深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學有空間、學有方法、學有收獲
1.深鉆教材,熟知學情備好課。精深地鉆研教材和課標,廣泛地收集相關資料,全面地調研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水平,設計優質的學案(教學方案)。教師備課提倡自主、合作、創新相結合,努力做到四有:“腦中有課標”“胸中有書本”“目中有學生”“手中有方法”,并能依綱據本,構筑好教學結構,做到備學生、備目標、備教具、備問題、備板書、備練習。集體備課重在發揮“集團效應”“導向效應”“驅動效應”的優勢。
2.轉換角色,優選方法上好課。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定位:問題情境的設計者,資料線索的提供者、合作分工的指導者、探究過程的促進者、交流反饋的組織者、成果評價的參與者。教學中體現人文關懷,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和知識的價值,實現一課一得,人人有得。鼓勵教師依據學生的不同才能、特長、興趣和性格進行教學,使各類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根據自身的條件和教學特點,創造適合于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風格,使教師教學風格個性化。
3.搭建展臺,多向反饋比技藝。一是定期舉辦“博愛杯”教學大比武活動,以“崗位練兵”式的競賽錘煉教學硬功、提升教學素養,凸顯“以賽促教、以賽強能、以賽提質”;二是承辦省、市、區“相約名師,攜手同行”等大型主題教研活動;三是開展多種形式的“常態式”匯報課、觀摩課;四是發揮我校骨干教師相對穩定的優勢,“結對幫扶”傳、幫、帶,提高青年教師的專業素養與能力;五是每周開設“博愛大講堂”,為教師交流教學技藝提供對話切磋的平臺,點燃教師研究教學、探究教法的熱情。
4.課題驅動,增強教師成長力。合作、共贏、共生共長是“高效課堂”研究倡導的一種研修文化。一是積極開展“微課題”行動研究,要求教師人人有“微課題”,在研究狀態下工作。如教師每學期一節的研討課就以“我理想的課堂”為主題,確定自己的對照目標:分析現狀→制定努力方向→學習提高(為達到該目標要學習些什么,找哪些理論支撐,積累經驗,磨合方法等)→展示匯報→嘗試形成特色或個人風格。二是堅持以學科組為責任主體的“大課題”研究,以研帶學,以研促教,以研興師。三是不斷創新“教研專家+學校”新型教研合作模式,構建出橫向交流合作、縱向學習溝通的立體教研體系,讓教科研成為賦能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和學校發展的“助推器”。
5.多把尺子量學生,轉換視角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探索富有時代特色的差異化教育,讓學生得到全面而具個性的發展。堅持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途徑多渠道、評價促發展的評價觀,展現“有層次無淘汰的教育”,讓“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成為一種可貴的希望和動力。評價標準重點放在評價學生的“學習力”上,即看學生是否會提問、是否會自學、是否會展示、是否會傾聽、是否會評價、是否會質疑、是否會討論、是否會總結、是否人人都參與、是否都有成功的體驗、是否真正獲得能力發展,發揮出評價的反饋、診斷、激勵功能。多把尺子量學生,加大對學生學習效果和行為表現的反饋力度,一方面主張“評價成功”“評價優點”“評價特長”,另一方面也積極倡導“真誠批評”,讓師生在自評、互評、家評、校評相結合的評價過程中及時取長補短,日趨進步。
(四)建立學情、教情、考情及家情分析機制
推動教師、學校、家庭“一體化”的教育策略,充分、準確地了解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學習方法、學習效果及在學習過程中不同教師實施的教學手段、課堂管理策略與發揮的效能,并分析、印證多種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關系。
三、發展成績與經驗
(一)形成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文化
我們探索多彩的課堂教學,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生成課堂、開放課堂、生活課堂交相輝映,形成了“主動學習、多維互動、自主高效”的課堂氛圍。課本不再是唯一的學習資源,整合學科課程與校本課程,使課堂充滿濃厚的校本氣息,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相互啟發、相互鼓勵、相互競爭,營造出積極向上的課堂文化氛圍。學校還設置了選修課程、活動課程和個性課程,并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為學生提供廣闊的選擇空間,以滿足學生自主選擇的需求。開展“書香校園讀書活動”“體育文化藝術節”“科技創新我能行”等系列活動,積極探索“小組多元合作制”,把合作小組的合作行為延伸到課外,引導和鼓勵學生小組之間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
(二)特色培育初顯亮點
博蘊智慧,愛育未來。我們積極探索核心素養與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幼貫通培養時代新人的理念、思路和做法,彰顯跨齡教育優勢(四個學部“十五年一貫制”),特別把學生的未來發展作為教育教學的著力點,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天賦、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為他們定制專屬的成長規劃,這種發展不僅是知識與能力的方面,更是“興趣”和“志向”的培育;我們注重多元課程陣地的建設,在開足開齊國家課程外,還開設豐富的素質拓展課程供學生選擇。
新教育;新理念,育新人。在博愛,課本不再是唯一的學習資源,需要聯系身邊事、關心國家事、關注全球歷史;學科知識也不再是隔絕的,更需要的是融合之后的理解和了解。我們希望將學生的經驗、現實的生活引入課堂,將課本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開拓實踐途徑,培養創新精神,使生成的課堂更靈動,使開放的課堂更精彩,使生活的課堂更鮮活,真正構建起核心課、特長課、選修課同步,長短課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著力體現未來教育的核心——創造力的培養。
(三)“智效相融”共建教師專業成長“實踐體”
未來教育的發展意味著教學方式的改變,包括合作化教學、項目式教學、開放式探究、服務型教育等。數據意識和信息智能圖譜變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新增長點。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