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蕓
課程思政是近年提出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其要求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結合形成協同效應,進而實現立德樹人。在高中突出思政課程的“主場”作用,能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落實。以下,我將通過“教學背景”“教學實踐”“課堂反思”三個部分來闡述在高中思政課程中如何做好學情研究更好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進而達到教育目標的落實。
一、教學背景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已經成為當代素質教育的共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能力,是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更是重要的教育目標。基于新時代學生信息技術水平高,獲取信息速度快的基本情況,高效課堂已經是一線教學共同追求的課堂模式。而課堂的生動性,與課堂中學生真正動腦子參與到課堂中,是克服教學過程中“兩張皮”現象的重要手段。教學過程的師生活動,尤其以學生為主的自主探究,任務解決,議題研討等活動,能夠動員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去,調動其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興趣。并且貼合學生實際的課堂探究活動,能增加課堂的生動性,越貼近生活的案例越能夠實際鍛煉到學生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加貼近育人的最終目的。這就要求思政課堂要敢于創新形式,達到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甚至價值引領的目標。
二、教學實踐
一切教學目標的落實,最終都要通過日常的教學實踐來實現?;谝詫W生為主體這一教學理念,筆者除了在日常教學課程中注重鼓勵學生思考表達之外,還開設過兩次公開課作為階段性成果的檢驗。第一次公開課課題為《社會歷史的主體》選自統編版必修四第五課第三框;第二次公開課課題為《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選自統編版必修四第三單元綜合探究。第一次公開課議題為“從腳踏實地到仰望星空”,選取材料為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以及神州十六號成功發射。學生的課前小組活動為自主選取一位脫貧攻堅楷模,對其事跡進行深入研究,基于將要學習的課程內容,考慮材料的設問可能性,并結合預習內容給出解釋邏輯;除此之外,情感態度方面小組需總結小組成員的感悟,產出完整的論述過程,在課堂上分享。課程講授過程中,筆者作復習導入,引用圖片、視頻材料,創設脫貧攻堅的情景,拋出黃文秀的事跡,闡述自己的見解,再引導學生小組進行感悟分享。第二次公開課是《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這一單元的綜合探究,在大單元教學理念的背景下,每一單元的綜合探究是幫助學生對一個單元的知識進行回顧整合必不可少的課程環節,能夠很好地考察并鍛煉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回顧應用能力。本次課前預習,結合教材資料,筆者為學生提供三種主題:“中體西用”與“西體中用”對比探究;以美國為例的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本質研究;十九大六中全會精神總結歸納。這三種探究主題貼合學生所學過的知識與政治學科的時政需要,既能夠調動對已學習知識的回顧,又保留學生小組內部與小組之間自主發揮的空間,符合當下核心素養的要求。課堂講授過程中,筆者作課堂導入,把握課堂邏輯,具體知識的回顧由學生小組主動分享,筆者對學生的輸出內容只需要加以系統化闡述以及邏輯梳理,整個課堂的知識與能力的效果就能得到較好落實。
三、教學反思
首先,整體了解當代學生的代際特點,了解學生這一代所關注的內容,可以為了解學情提供大方向的幫助。要做到這一點,不固步自封,愿意與學生進行日常交流,可以得到較好的效果。除此之外,也可借助當代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應用,獲取更多信息。其次,從學校層面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基本層次,這能為更好地創設情境,設置引導問題提供較為準確的參考維度。這就要求教師們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日常實際。如果在日常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貼近生活的素材,不僅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也要能夠為處于平均水平的學生提供鍛煉思維的能力。最后,教學需要落到實處。教師們平時接觸最多的就是自己任教的班級,很多的教學設計都要以日常生活中每一天的教學實際為主要準繩。因此,自己的學生通過日常的交流相處是可以很好了解的,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們提前做好分類,及時調整學生小組構成,注重不同性格的學生之間的配合,已達到學生小組內部的優化取向,讓學生整體水平能夠協同上升。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