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庚發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廣給廣大小學英語教師提出了諸多新的要求,對于教師課堂教學的理念和方法改革的實施方向也產生了更強的作用趨勢,其中尤以對“趣味”這一核心目標的追求最為突出。基于這一基本認識,文章從強化課程教學的趣味性、參與感、維度體現力以及優化課程教學的分層教學模式等四個角度出發進行分析,提出一些策略性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英語;趣味教學;模式構建
一、強化小學英語教學過程的趣味性
(一)完善對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有效運用
由于小學生的學習能力還不夠成熟,其理論知識的認知興趣和能力遠未成形,對具象化信息的接觸訴求比較強烈。根據這一普遍情況,小學英語教師應當在教學中更多地體現出對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重視,利用其在信息表現方面所具有的多元化、直觀化、形象化的優勢條件,將知識內容以圖片、音頻、視頻等更具感官作用效力的方式表達出來,從而降低學生學習時的智力消耗,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記憶成果。
此外,為了更好地優化教學效果,小學英語教師還可在教學資源中融入學生所熱衷的內容,讓學生的英語學習更有愉悅感和輕松感。
比如,在帶領學生認識26個英文字母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料制作或直接下載現成的教學視頻并播放給學生看,英文字母以擬人化的卡通角色形象出現在大屏幕上,通過這些角色的自我介紹,以及彼此之間所發生的“找鄰居”“辨真假”“比胖瘦”等故事情節,讓學生生動且直觀地對它們的名稱、外形形成深刻的記憶,同時還可完成一些簡單單詞的連帶性學習。
(二)優化對生活化元素的目的性引入
小學生雖然沒有豐富的社會閱歷,但是他們也有著屬于自己的生活“圈子”,并對這個“圈子”中的一切既熟悉又好奇。結合這一情況,小學英語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時的內容、要求以及學生普遍的生活經歷和興趣,將一些廣泛存在于學生身邊的事務、活動、場景轉化為教學的素材、載體和背景,在英語課堂和日常生活之間建起一條“高速公路”,從而讓小學生能夠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降低學習難度,并可引導小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英語知識與技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價值。
例如,對“Happy Birthday!”這一部分的教學,教師可以在完成基本詞匯和句法的講解后,向學生提出“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your birthday?”或者“What is the most special gift you got on your birthday?”等問題,引導學生對自己過生日時的場景,以及有關的特殊經歷進行回憶和表述,并將小組討論活動引入這個環節中,讓學生借助本堂課所學到的內容來介紹自己的生日經歷。
(三)提高對趣味游戲活動的開展頻率
活潑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和規規矩矩地“聽講”相比,學生顯然更樂于參加一些游戲活動,且經常可以在這些活動中表現出很強的行為能力和悟性。小學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時內容、要求以及學生的普遍能力和興趣,設計、組織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參與感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邊學邊玩”的過程中感受到游戲帶來的輕松、刺激,并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運用,從而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有效率和快感。為了進一步強化這一教學手段的優勢效果,小學英語教師還可以在游戲活動中引入競爭機制,將學生的好勝心與表現欲轉化為他們學習的潛能和靈感加以激活。
比如,為了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和學生玩一場“As fast as you can”的游戲:將學生按照“強弱結合”的原則劃分為幾個小組,各組依次派出一名代表參賽;教師在黑板或者多媒體屏幕上依次出示一些諸如“A big black bug bit a big black bear”“Bob bought a brown ball for Bobs boy”等具有一定難度的英語繞口令,要求代表們以自己最快的速度盡量清晰地念完,用時最短且未出現錯誤的可為本組加一分;最后積分最高的一組便為優勝者。
二、強化小學英語教學過程的參與感
(一)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交流是智慧的源泉,只有通過深入地溝通和合作,學生的認知才能取得真正有質量的發展。結合這一客觀事實,小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中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以結組的方式進行一些自主化的學習活動,結合課程內容和學生的能力提出或留出一些問題作為“引子”,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引子”開展自由討論,使學生擁有更多表達個人思想、提出自己疑問的機會和平臺,同時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廣泛吸收、借鑒他人的學習方法、意識靈感和思維技法。在這項活動中,小學英語教師要更多地扮演協助者的角色,走下講臺參與學生的討論,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幫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做進一步了解。
例如,在講解“He is a doctor”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將“What is your favourite job?Why?”這個問題作為話題,組織學生以2~4人小組的方式展開討論,各抒己見,并在討論結束時邀請各組代表說一說本組的看法與理由。這個問題難度不高,但可選內容非常多,有的學生會選擇Teacher,因為“Teachers make children get much knowledge”;有的學生則會選擇“Solider”,因為“The solider can protect our country”;還有的學生會選擇“Business man”,因為“Business man can travel around the world”等。
(二)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身份互換法
對成人的行為模仿是刻在每個小學生基因里的一種意識,他們無時無刻不對成人所處的世界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小學英語教師可將學生的這一心理當成有效的教學工具,在課堂中引入角色互換的教學方法,將一些難度較小、考查級別較低或者復習課程的教學任務交給具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去完成,讓這些“小老師”來完成知識內容的基本講解。在這個過程中,“小老師”首先會感受到來自教師的肯定和信賴,并為了講好一堂課而自發去搜集材料、梳理知識;其他學生也會對這個活動感到非常好奇,表現出更為積極的課堂狀態;而教師也獲得了良好的觀察學生課堂表現、了解學生學習程度的機會,為自身教學工作的平穩調整提供豐而可靠的素材。
比如,在進行“We have Christmas in England”這一單元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請課代表或在最近一次考試中取得英語成績第一名的學生代替自己進行教學,就本單元中Christmas,Santa Claus等詞匯以及相關語法做講解,并可鼓勵其他學生圍繞“Why Santa Claus always wear red clothes?”或者“Why the Christmas is on December 25?”等問題向“小老師”提問等。
三、強化小學英語教學過程的維度作用效力
(一)廣泛挖掘課外英語學習資源
現在的小學生很容易就可以通過互聯網或手機接觸到豐富的文化產品,其中自然包括大量與英語有關的文化資源,這里面的很多成分還成為學生課余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基于這一事實,小學英語教師應當在繼續優化教材內容講解的同時,有意識地引入更多具有課程教學服務作用的課外資源,讓學生能夠在接觸這些資源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新鮮感和趣味感,并使學生了解知識、技能的多元應用角度和方法,同時也在客觀上起到了豐富學生知識積累的作用。
比如,在完成“I feel happy”這一部分內容的課內講解后,教師可以搜集并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有關的課外文化作品供學生欣賞,進一步有效挖掘和整合相關學習資源,使課內外的各類資料得到充分利用,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應有的內容和效果,從而在優化各類材料、實現融會貫通的過程中,讓學生有更加濃郁的學習興趣和融入欲望,在落實趣味導向的基本原則上使學生得到正確引導,同時體現相關素材的教育和引導價值,使學生的學習質量得到切實提升。在具體的課外英語學習資源的篩選挖掘和整合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和可行性,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更要把握新課改的具體要求,進而體現相關資料的整合應用價值。例如,在實際的選擇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選取A happy bird,Share my happiness with all of you等英文歌曲,The song from hea vens,Make your life better等經典英文電影或其選段,以及Try to touch the warm from your heart,Life is red and light等以“happiness”為主題的英文十四行詩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整體學習過程中更富有成效,也可以在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其閱讀能力和讀寫水平得到切實提升。
(二)深入利用社會實踐學習活動
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同樣實踐也是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絕佳途徑,這個道理對于尚不具備較強理論吸收能力的小學生而言尤其適用。出于對這一道理的認識和利用,小學英語教師不妨在完成課內教學任務之后,根據學生的行為能力和課程需要,帶領學生參加一些有利于其英語素養提升的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深化對英語學習成果的理解和應用,令學生在借助自身學習成果完成任務的同時,產生更多個性化的學習和認知內容,同時也可使學生的學習體驗得到進一步的優化。
例如,在結束了“Pen friends”這一部分的教學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以結組的方式走訪學校或小區附近的一些大學校園,對那里的大學生進行關于“Pen friends”的調查采訪,詢問他們類似于“Do you have some pen friends?”或“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en friends and normal friends?”等問題,并且針對相關問題的回答,以及具體情境進行深入分析和有效記錄,再針對相關調查結果,進一步明確問題答案,這樣可以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有效優化,并且在不斷調整和切實完善的基礎之上,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得到切實提高,這對于增強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和體現趣味英語教學效能有著關鍵作用。學生要記錄下他們的回答,而后將調查結果連同問卷樣本、訪談記錄和心得一并作為作業上交,從而完成相對應的實踐任務。這樣可以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讓學生的學習取得更加明顯的成效,并且在實際操作和問題調研分析過程中,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真正的發展。
四、優化分層教學理念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體現
(一)豐富對學情信息的搜集手段
學情是學生各項學習情況的統稱,也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和參考。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小學英語教師對學情的搜集常常只能借助作業、考試以及有限的約談來進行,無法對學生的綜合情況形成立體的認知,因此難免會在后續的教學工作中表現出一定的偏差。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小學英語教師除了要保留傳統學情搜集手段外,還要注重對學生日常學習狀態的觀察以及生活化交流的進行,從更多維度了解、整合學生的綜合情況,使學情內容具有更強的參考性和真實感。
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擴大提問對象的范圍,使處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均等的被提問機會,并著重觀察這些學生作答的狀態,分析他們給出的答案,以此來判斷他們的英語學習態度和對本堂課的內容吸收、理解情況。在課下,教師要主動和學生以更加平等、輕松的方式做一些生活性的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經歷和愛好,從而了解每個學生的興趣、性格等。
(二)完善分檔教學的教育模式
在建立起相對完備的學情檔案后,小學英語教師便要根據學生的綜合情況將他們劃分成不同的學習檔位。同時,結合學生的英語短板分布情況對這種劃分結果做進一步細化處理。在備課階段,小學英語教師要做到“有所側重”,對處于不同擋位的學生設計具有不同難度、內容、形式和方向的教學計劃,并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短板部分的強化性引導,從而使課堂教學收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的良效。
比如在進行英語寫作方面的教學時,對于基礎相對不足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常見的“模板”供學生記憶、熟悉,并在組織寫作時降低字數方面的限制;而對于表現較好的學生,教師則可設置更多涉及不同方面的話題供學生練習,還可根據學生的條件,鼓勵他們嘗試一下英文詩歌等不同文體的寫作訓練等。
參考文獻:
[1]劉維杰,許志軒.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試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實現質量和效率提升的科學路徑與具體實施策略[J]. 中國中小學教育,2019(10):103-104.
[2]馬裕才,李淑筠. 趣味,實踐,自主,質量——淺談小學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智慧課堂的構建意義和正確構建方法[J]. 中國教育與教學,2015(02):89-90.
[3]金必揚,王鳴凱. 素質教育綜合視域下淺析“高效課堂”在小學英語教育中的構建思路和具體實施辦法[J]. 中國當代教育,2016(03):113-114.
(責任編輯:鄭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