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瑞旸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三治融合”;優化路徑;對策研究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當前鄉村社會存在自治主體缺位,治理能力與社會發展需求不相匹配等問題,亟待優化“三治融合”治理格局,切實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水平,賦能鄉村振興。
自治是“三治融合”的核心,其作為鄉村治理的內生約束,發揮著基礎性作用。當前作為自治主體的村民,參與村務管理積極性不高。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廣大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大部分鄉村日益處于空心化狀態,滯留在鄉村的村民年齡偏大且文化素質不高,自治意識不強,很少主動參與管理公共事務,導致鄉村自治主體缺位。
傳統意義上鄉村社會是以血緣關系與鄰里關系為紐帶而串聯起來的一種共同體,人情通常成為維系村民關系與穩定鄉村秩序的重要因素。目前,村民法治意識淡薄,缺乏運用法治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鄉土中國》中有言:“親密的血緣關系限制著若干社會活動,最主要的是沖突和競爭;親屬是自己人,從一個根本上長出來的枝條,原則上是應當痛癢相關,有無相通的。”人情交往影響著村民的日常生活,使得村規民約逐漸失去應有的權威性與公信力,加上法律制度不健全,鄉村法律文件操作性不強等問題,鄉村法治任重道遠。
鄉村面貌與村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重大變革,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一定程度上未能與物質文明協同發展,外加鄉村道德建設存在的滯后性導致鄉村道德倫理失范,使得德治約束力不足。外來思潮涌入使鄉村文化呈現更加多元化,鄉村傳統文化式微也逐漸成為鄉村道德建設重大難題。村民的認知水平的局限性,對新生事物未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選擇,價值取向日益庸俗化,出現道德滑坡。
探析鄉村振興背景下“三治融合”面臨諸多困境,應從自治制度、法治精神、道德建設等進行分析。
鄉村自治主體缺位與村民參與村務積極性不高等主要是由村莊自治制度不完善所造成的,需要切實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增強村民參與事務主動性與創造性。村級治理機構的運行往往需要依靠上級的資金投入,長此以往,村級治理主體依賴上級的情形演化為自上而下的管治體制,從而制約了鄉村自治的發展。
當前村民以村莊內部的傳統道德、風俗習慣來處理人際交往和矛盾糾紛,依靠的是熟人社會的規則維持社會秩序。村民法律信仰缺失、法治意識淡薄,缺乏學法用法的主動性,少部分村干部以令代法、以情代法,無視法治對于鄉村治理的剛性約束作用,造成鄉村法治精神缺失。
城鎮化迅猛發展為鄉村社會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鄉村社會不穩定性逐漸顯現,德治約束力減弱。鄉村治理通常采用道德宣傳教化增強村民道德認知,采取的方式單一,僅通過拉橫幅等簡單粗暴方式對村民進行宣傳,手段與形式流于俗套、內容陳舊、效果甚微。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視察時強調,要健全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和鄉村治理協同推進機制。新時代自治、法治、德治三種治理方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鄉村自治必須先完善自治制度,充分發揮自治的不可替代作用,深化議事協商等諸多方式完善鄉村自治事項,夯實鄉村自治基礎。首先,需加強鄉村自治組織建設。突出抓好“兩委干部”與“村黨員”兩個關鍵,充分發揮好他們引領鄉村振興領頭羊的領導核心作用。宿遷市蔡集鎮牛角村加大村民組織的建設,密切關注村民思想動態和利益訴求,新型農民講習所與服務型社團數量逐步提升,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其次,要強化“五民主三公開”“四議兩公開”民主管理,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推動村務公開,確保村民公共事務參與權與監督權。宿遷地區基層鄉村通過微信等新媒體,推動村務公開,引導廣大村民參與監督,既可以改善村內不良風氣,也煥發出自治的內生動力,激發村民參與村務工作活力。最后,采取“積分制”規范村民日常行為,將考核積分與榮譽獎勵掛鉤,讓民眾爭先踴躍參與。宿遷市宿豫區關廟鎮將自治放在首位,成立鄉村兩級“三治融合”積分制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與成員均由村民推薦產生的德高望重的代表產生,主要職責是對村民積分結果進行審核管理,最終根據考核結果兌現激勵獎懲,充分發揮村民自治作用,有效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鄉村建設需統籌各方力量,協調人際關系,規范社會秩序。應因地制宜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法治體系,發揮好法治對于鄉村建設的保障作用。首先,要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采用“窗口+走訪”、開展法治講座等方式,培育村民法治精神,樹立法治意識。村干部要鼓勵村民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實際問題,化解矛盾糾紛。宿遷市宿豫區大興鎮周夏村通過開展“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帶動村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引導村民正確行使權利。其次,充分發揮法律的社會調解功能。鄉村熟人社會中,村干部在處理日常事務時,往往以風俗習慣與經驗判斷為依據,忽視法治思維,應依托人民法庭和法律訴訟服務中心成立鄉賢協會,協助化解民事糾紛。最后,要完善基層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律師應當定期進入鄉村,針對農民工等特殊群體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拓寬法律咨詢渠道,營造法治氛圍。宿遷市宿城區通過推進區、鎮、村三級社會治理服務中心建設,打造“信訪、調解、訴訟”有機銜接的“一站式”陣地,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
德治作為柔性力量是鄉村治理有效支撐。“自治”“法治”的完善離不開“德治”,唯有抓實“德治”,才能提升鄉村治理效能。首先,要注重樹立道德典型。宿遷市蔡集鎮牛角村借助道德典型,加強鄉村道德典型學習宣傳,制定村民行為約束式“正面清單”和勸導式“負面清單”等形式,推動村民崇德向善。宿遷市沭陽縣胡集鎮分別從村級“身邊好人”、村級“最美婆婆(丈母娘)”、村級“最美媳婦”中遴選出鎮級先進典型進行集體表彰,發揮好道德模范的引領和帶頭作用,引導村民學習先進,向上向善。其次,賡續紅色基因,重塑精神信仰。要將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通過歌舞、小品、戲劇等村民喜聞樂見的形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宿豫區大興鎮周夏村利用知青點、當地水杉樹等紅色文化,打造村史館,發揚老一輩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最后,將道德引導與法律約束緊密結合起來,利用法治援助以最大程度上消解鄉村不文明行為,達到鄉村善治。
參考文獻:
[1]李玲玲,楊歡,趙曉峰.“三治融合”中鄉村治理共同體生成機制研究——以陜西省留壩縣為例[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4):13-16.
[2]黃承偉.在共同富裕進程中防止返貧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理論邏輯、實踐挑戰及理念創新[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1):12-13.
[3]張帥梁,劉魏威.共同富裕道路上農民發展權的實現路徑探析[J].思想理論戰線.2022(11):29-30.
[4]謝文武,朱婷婷,翁吳晶.共同富裕目標下數字普惠金融促進鄉村全面振興[J].江南論壇.2023(01):14-15.
基金項目:2023年度宿遷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立項項目“基層社會治理‘三治’結合宿遷實踐研究”。
(作者單位:宿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