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收尾環節,單一的終結性評價已經不能滿足當前高職英語教學的需要。形成性評價作為一種新型課程評價方式,不僅能夠為教師提供教學反饋,還能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激勵學生。當前我國高職英語教學評價體系主要存在評價主體與評價內容單一、評價過程簡單等問題,在高職英語教學評價過程中引入多元化、多維化、科學化的形成性評價,可以彌補這些不足,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激勵和反饋功能。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高職英語教學;終結性評價
作者簡介:戈暢(1996- ),女,福建福州人,碩士研究生,福州工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收尾環節,科學的評價不僅能夠有效總結學生的學習成果,還能夠指出教師教學的不足,為下一階段的教學活動引領方向。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單一的終結性評價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然而這種教學評價方式不利于激發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職學生性格活潑,擅長學習操作性強的實踐知識,對概念類知識的學習有一定的畏難情緒。同時,部分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英語學習技巧掌握不足,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受挫,從而喪失學習信心。為了提升高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高職英語教學質量,將形成性評價引入高職英語教學評價活動十分重要。英語教師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合理結合,構建全新的多元化評價體系,能夠有效解決當前高職英語教學面臨的部分困境,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
一、形成性評價的基本理念與功能
(一)教學反饋作用
形成性評價最早由美國學者Scriven在《評價方法論》中提出,形成性評價旨在通過診斷教學方案或計劃、教學過程或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為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提供反饋,以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隨后美國教育學家Bloom將形成性評價引入教學領域,他提出評價不是為了劃分學生的等級,而是為了在教學過程中獲得有關教學的反饋信息,從而優化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位學者都強調形成性評價對教學的反饋、促進作用。形成性評價的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和評價過程是多元化的,這意味著除了傳統的紙筆測試成績,教師可以從不同的評價角度、學生的評價語言及在評價過程中表現出的行為、態度等多個維度了解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對教學活動的認可度,并根據評價結果對具體的活動內容和教學手段進行調整。
(二)教學激勵作用
形成性評價對高職學生的激勵作用也不可忽視。學生視角下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學生能夠通過形成性評價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自我觀察學習效果,而終結性評價的過程是難以追蹤的,學生只能通過參與紙筆測試在學期末獲得最終的評價結果。重結果而輕過程的終結性評價難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英語學習過程中。形成性評價不僅要體現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對他們日常學習過程中反映出來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等方面進行評價。當教師的評價重心發生轉移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會逐步摒棄唯成績論的學習觀點,轉而關注自己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獲得的學習體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更容易發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取得的進步,從而獲得學習成就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英語學習中。
二、高職英語教學評價體系現狀
(一)評價主體單一
目前,高職英語教學評價的主體仍是任課教師,教師掌握著賦予學生分數的權力。進入高職院校以后,學生的學習從課堂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獲取知識技能的渠道也逐漸多樣化。相應地,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從過去以教師為主導,側重語法、句型、單詞等應試內容教學的講授法,拓展到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英語應用能力的小組合作、討論研究、實踐探索法等。完全依賴教師的終結性評價已經不能全面反映學生在校的學習成果及學習狀態。因此在評價過程中開展學生自評和生生互評活動,將學生作為評價主體,既能綜合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主人翁意識,體現學生自我認識、自主發展的過程。
(二)評價內容單一
現有的高職英語教學評價體系側重通過紙筆測試考查學生對課內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部分教師為了提高考試通過率,將部分課本原題重現在期末試卷中。片面的評價內容既無助于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也無法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和策略等,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當前主流的英語教學理論強調教師應當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教學活動。這一系列教學活動旨在通過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提升英語交際能力。為了能夠實時監測教學活動的效果,督促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學評價的內容應當從“死”的知識拓展到“活”的應用。
(三)評價過程簡單
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高職院校開始嘗試通過按比例分配卷面成績和平時成績的方式逐步建立高職英語教學多元化評價體系。但是,部分高職英語教師對于形成性評價的認知比較片面,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僅僅將形成性評價等同于教師對學生課堂表現的主觀印象分。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對一些英語基礎較好、性格活潑、樂于參與課堂活動的學生有較深刻的印象,這部分學生可以獲得較高的平時分數,而對班級內大部分表現不夠突出、英語基礎一般的學生,教師難以科學地、有梯度地給予平時分數。這樣的形成性評價過程不僅缺乏對評價維度的科學劃分,更無法體現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過程。簡單的評價過程無法解決現階段高職英語教學評價體系中的種種問題,也無法真正發揮形成性評價的促學功能。
三、形成性評價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
1.加強自評體系建設,促進學生自我反思。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形成性評價的促學作用,教師應當將部分評價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在學期初,教師為學生提供自評表格,學生通過對自己聽、說、讀、寫、譯等英語能力的自評,發現自己英語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在學期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匿名留言板、開放性調查問卷、自我評價報告等方式督促學生對自己的課堂表現、課后練習、課外拓展等方面進行階段性反思。在學期末,教師再次發放學生自評表格并引導學生整理學習過程中完成的翻譯練習、聽寫測試等各項練習材料并建立學習檔案。學生在完成自評表格與建立檔案的過程中主動思考自己在本學期學習過程中的收獲,總結自己的學習方法,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提出改進策略。
2.強化生生互評,發揮小組學習優勢。如今不少院校選擇采用分組教學的方式提升英語教學的趣味性與有效性。而生生互評環節能夠有效增強小組學習的有效性。小組成員需要合作完成英語口語對話練習、習作互評互改等課堂任務,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每一位小組成員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學習伙伴。在學期末,教師引導學生對本小組成員的學習態度、學習貢獻值、任務完成度、進步程度等進行打分,并將互評結果以一定的比例納入最終評價結果。同時,在互評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對受到小組成員認可的學生進行表揚,由此引導學生發現別人的長處,互相學習。同時,生生互評環節的開展離不開教師的引導。首先,教師在開展互評活動前,要為互評活動提供清晰的評分標準,并對學生充分說明互評活動的操作規范、意義等,引導學生科學互評。其次,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評價結果的基礎上,應當發揮評價主體作用,將互評結果與學生真實的課堂活動表現情況結合起來,把控生生互評的科學性。
(二)評價內容多維化
1.利用多維度評價內容進行課堂管理。部分高職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遲到、缺交作業等問題影響了高職教師正常教學工作的開展。因此,利用形成性評價進行課堂管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端正其學習態度,對于提升高職英語教學質量十分重要。進行形成性評價過程中,對于學生日常課堂表現的評價分為兩塊,第一是對學生的出勤情況進行考核,第二則是對學生的日常上課表現進行量化考核,以量化的評價方式打破傳統課堂評價的主觀性。教師可以采用個人積分制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課堂提問的難易程度為不同的問題設定相應的分值。例如,學生在課堂上答對一個課外生詞積1分,解讀一句長難句積3分等,學期末教師根據學生的積分排名賦予其課堂參與分數。
2.利用形成性評價強化英語第二課堂活動效果。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相較于本科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更側重于對學生日常英語溝通交際能力的培養,因此高職英語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英語交際機會。然而公共英語課程的課時有限,學生難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得足夠的練習機會。因此開展英語第二課堂活動能夠為學生搭建英語練習的平臺,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英語第二課堂活動主要包括英語配音比賽、英語話劇比賽、英語廣播站、英語口語角等。為了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第二課堂活動,體驗英語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教師需要將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參與情況納入形成性評價考核內容。教師先將活動任務以作業的形式布置給班級學生,在完成班級選拔評分的基礎上,開展全校范圍的成果展示,參與全校展示的學生可以獲得額外的活動加分。
3.利用形成性評價督促學生日常積累。除了利用形成性評價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之外,形成性評價還應涉及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單詞積累、口語溝通、翻譯技巧等基本功訓練。為了督促學生重視日常的背誦學習,及時復習課堂知識,教師需要將學生的作業分數及小測平均分納入形成性評價考核內容。教師進行日常測驗的主要目的是督促學生進行日常復習積累,而非嚴格意義上的知識考核,因此紙質小測得分低于60分的學生可以自愿進行重測,教師在最終成績表上登記最佳測驗分數。對學生聽力、口語能力的考核可以采用一次性考試,也可以采用“三次考試取最高分”的測試方法,從而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督促學生通過反復練習提升英語能力。
(三)評價過程科學化
1.合理設置評價內容占比。為了保障評價內容多元化,使學生對形成性評價內容加以重視,教師需要突破傳統觀念,提升形成性評價在最終評價結果中的占比。形成性評價可占60%,終結性評價占40%。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課程教學目標靈活調整各項形成性評價考核內容的占比。例如,對翻譯、寫作類英語課程來說,寫作與翻譯方法、固定詞句的背誦積累是課程學習的重點,那么教師就應當提高課后作業和階段性小測等硬性評價內容的占比。如果是口語交際類課程,教師就需要提高第二課堂活動、課堂參與分數等軟性評價內容的占比。
2.利用教學軟件規范評價過程。評價過程科學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使用量化評價方法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可以利用教學軟件輔助進行形成性評價。例如,教師可以使用超星學習通、藍墨云班課等教學軟件布置學習任務,跟蹤學習平臺數據以監督學生的學習過程,并進行教學評價,從而得到科學客觀的評價結果。除此之外,教學軟件的另一優點在于評價結果公開的及時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自查學習積分了解自己在班級中的排名情況,同時根據不同板塊積分的積累情況,了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優缺點,從而對接下來的學習計劃進行調整。
3. 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形成性評價的結果和過程應盡量是開放、寬容、有利于激勵學生的。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著重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并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發現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給予學生多次嘗試的機會,同時可以采用描述性語言評定學生的作業,如excellent、very good、 good、adequate、 need improvement 等。對英語第二課堂活動的評價采取“完成即得分,優秀再加分”的評價原則。教師通過形成性評價體現英語作為人文學科的人性關懷,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體驗感和自信心。
四、結語
傳統的終結性評價已經不能滿足高職英語教學的需要,為了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教師需要解放思想,意識到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學與評價應當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學生學情等因素靈活地將形成性評價納入教學評價體系中,構建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王慧媛.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形成性評價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2(2):78-79.
[2]邵紅萬.構建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高職英語多元評價體系[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229-230.
[3]陳建珍.淺析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學報,2005(2):66-71.
[4]陳紅英.高職英語專業教學中形成性評價的實踐探究[J].科教文匯,2022(5):77-80.
[5]季明旸.多元評價體系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構建及應用[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22(1):26-29.
[6]林榕.高職英語教學中多元化評價體系的構建[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9(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