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曉宇 馬瑞賢 張夢潔
摘 要: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在經貿、科技等多領域展開深入合作,交流融合已成為社會發展新常態。當下,國際化合作需求快速上升,對相應的語言服務人才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如何培養既有一定的外語學科知識與語言能力,又具備貿易、旅游等跨專業知識技能以及語言服務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重要培養目標。文章基于新文科建設背景,從地方高校外語人才培養困境、培養模式探索兩方面提出一些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新文科;語言服務;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裴曉宇(1995-),女,河北衡水人,河北金融學院外語教育教學部,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傳播;馬瑞賢(1982-),女,河北安新人,河北金融學院外語教育教學部,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宣翻譯、跨文化傳播;張夢潔(1995-),女,河北保定人,河北金融學院外語教育教學部,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學。
一、引言
語言是推動人文交流的重要工具。語言服務是跨語言、跨文化信息轉換及旅游、貿易、咨詢、教育培訓等專業化服務。它與傳統的翻譯不同,是翻譯領域所衍生出的新興服務產業。隨著經濟全球化加快,國際交流日益增多,國家之間的互聯互通與跨文化交流都離不開語言服務的基礎保障。因此,高校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培養并儲備出色的語言服務人才,以此滿足新時代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促進國際交流及社會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擴大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
本文將首先分析新文科背景下,我省地方高校在外語人才培養中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借鑒語言服務人才培養案例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的語言服務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路徑與方法,以期為地方高校對于兼具外語知識與能力以及專業知識、語言服務有機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建議。
二、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外語人才培養困境
在新文科背景下,學科與專業融合(包括人文學科內部融合、人文與社科融合、人文與理工科融合)、專業與新技術融合以及人才培養產學研融合,這三種融合是新文科的基本特征,目標是培養高端研究型、綜合型、應用型語言服務人才。因此,新文科更為注重融合、綜合、應用,語言服務與傳統的語言翻譯和轉換并不同。語言服務是以跨語言能力為核心,以信息轉移、知識轉移、文化傳播、語言培訓為目標,為高新科技、國際經貿、涉外法律、國際傳播、政府事務、外語培訓等領域提供語言翻譯、技術研發、工具應用、資產管理、營銷貿易、投資并購、研究咨詢、培訓與考試等專業化服務的現代服務業。培養語言服務人才,應注重綜合、融合與應用的問題。目前的地方高校在外語人才培養上存在著一定的困境。
首先,缺乏語言服務類課程的開設,部分地方高校在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存在單一性。一方面,在外語翻譯人才培養中,過于注重翻譯理論、翻譯技巧與實踐等課程,強調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與語言知識的提高。然而,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互聯網時代,復合型人才是國家發展所需,單一的培養模式無法滿足當今社會發展需求。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外語學科體系設置方面也較為單一,缺乏多樣化、專業化和跨學科性。即使在做到學科交叉學習的院校,外語專業學生的外語學習與財經、技術等其他專業知識也無法做到有機融合,無法滿足社會對于多樣化、多元化、專業化的語言服務人才需求。因此,這一現狀使相關人才變得稀缺,且出現人才資源分配差距較大、分配不合理的狀況。
其次,部分高校忽視對外語人才培養的綜合素質提升。對于語言服務人才的培養應該是融合型培養,即基于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征基礎上,培養其辯證思維、創造性思維以及知識學習的能力、途徑和手段。外語人才不僅應具有較高的聽說讀寫知識技能,更應具備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思辨與創新能力,積淀人文素養,培養較高的綜合應用能力,并對管理、互聯網等社會不同方面的知識有一定的涉獵。倘若過于關注英語技能的提升,而忽視綜合素質的培養,則無法適應當今快速發展的時代需要。
再次,進行復合型語言服務人才培養的師資能力需提升,隊伍需擴大,軟硬件亟待更新升級。在地方高校中,對于語言服務人才的培養教師是關鍵一環。然而,隨著語言服務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精通語言服務知識的教師數量不夠充足,專業師資力量較為薄弱,且真正具備語言服務實踐的教師較少。同時,地方高校語言服務實訓基地硬件設施落后,軟件更新慢,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很難在技術上實現更新與超越,也無法保證技術教學、智慧教學的開展。這顯然不利于復合型語言服務人才的培養。
最后,學生進行語言服務實踐的機會較少。地方高校對于學生的語言服務相關實踐提供的機會較少,缺乏校企共建基地,忽視了學生的實踐需求。同時,當地資源融合得不夠充分,信息沒有完全共享互通,學生無法在社會實踐中進一步提升自身語言服務的知識與技能。
三、新文科背景下語言服務人才培養模式
(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課程教學改革
為了實現高校培養新文科背景下的實用語言服務人才目標,培養出順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語言服務人才,需要跟上時代發展,時刻關注市場語言服務需求。在相關政策的引領下,高校進行區域性調研,開設創新針對性課程,將市場動態反映在真實課堂中。同時,著力打造“外語+專業+人文”新課程體系,在交叉、融合的綜合性課程上進行教學改革,將基于語言技能的課程與金融、貿易、信息技術、管理等專業課程進行有機融合,如將企業已完成并獲得成功的語言服務項目移入課堂,讓學生進行沉浸式學習和思考;在課堂教學中邀請相關領域專家作為第二教師,確保學生順利開展項目、實施項目;在教學評價中除了將學生的知識獲得和課堂產出成果作為依據外,還邀請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相關人員同時對學生的實習實踐進行評估,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的評價與評定,同時反推教學設計與教學大綱,對照進行修改與補充。同時,充分借助網絡有效資源,建設語言學習庫及語料庫,使學生掌握語言工具、翻譯工具的使用,從而有效解決翻譯問題。通過時刻關注需求,適應區域市場發展,制訂區域個性化語言服務方案,建設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式與理念,從而使學生既具備扎實豐富的語言知識,又能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術與技能,獲得全方位的提升與進步。
(二)以共建基地為抓手,打造校企合作模式
以政產學一體化為核心的校企合作模式將為推動語言服務質量提升、培養高質量語言服務人才打下堅實基礎。地方高校在政策基準下,與地方產業、地方企業聯手,整合相關學科校企資源,利用當地的信息、技術、科教、人才優勢等,進行基地共建、人才輸送、專家指導、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產業對接,從而實現產教融合與合作交流的長期穩定機制,保證地方、高校、企業、人才的互利共贏。同時,校企打造的語言服務基地能為學生提供實踐與提升的機會,學生通過共建基地,了解先進的語言服務理念,接觸高精尖現代翻譯技術,切實領略語言服務領域發展動態,建立與市場連接互通的紐帶,從而在語言服務實踐中提升語言綜合能力,提高團隊合作、服務理念意識,加強項目管理、產品營銷、對外宣傳、裝備制造、影視文化等專業方面的能力,保證學生在共建基地中提升人文素養、職業素養與專業能力素養,提升學生的協同實踐能力,充分發揮校企合作模式“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以語言服務為理念,注重實踐教學建設
在創新開拓新一代的語言服務課程體系過程中,地方高校也要確保語言服務理念的彰顯,培養以“服務”為初心的高標準語言服務人才。加強語言服務實踐,同時適當融入課程思政,推動學生在實習實踐中積累經驗,獲得職業提升感與滿足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語言服務的理念。同時,通過打造校內校外志愿語言服務團體與組織,發揮“第二課堂”的輔助功能與作用,培養學生語言服務理念和服務精神。
(四)以教師隊伍為基礎,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高質量、專業強的教師團隊是語言服務課程體系的構造和教學方法改革的保證,教學實踐的改革成效首先來自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能力與素養提升,因此,確保教學改革成功,必須加強教師團隊建設。教師隊伍作為教學中至關重要的角色,需要確保課堂的有效性、專業性和科學性,因此構建并打造“雙師型”語言服務課堂,既確保學生在英語語言知識和外語學科專業上有所提升,也能為學生在相關專業知識方面提供精準指導。地方高校通過邀請行業專家,與校內教師“共上一堂課”,豐富課堂模式,優化教學結構。
另外,地方高校還應確保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面對日益更新、迭代發展的語言服務行業,教師需時刻關注新技術、新行業、新需求、新模式、新工具的出現,一方面,通過自我學習相關領域專業知識以提升認知和水平,主動學習新興語言工具和技術,緊抓市場動態,提升專業素養;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應為教師的繼續發展提供廣闊而優質的學習平臺,組織專業講座培訓,舉辦教研沙龍,邀請企業宣講,觀摩示范課程,促使教師跳出傳統型教學模式,時刻掌握發展態勢,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與課程教學進行對接,從而為地方所需的語言服務行業輸送高質量、創新型人才。
同時,地方高校在提升教師隊伍質量,優化教師隊伍結構的過程中加強與企業的聯合。高校與企業應進行雙方面的資源整合,企業在了解市場需求、掌握現代技術等方面具有資源優勢,在此基礎上與高校進行資源互通、信息共享,開展橫向科研課題的研究與探索,實現企業與高校的互利共贏。
(五)以中外文化為通道,拓展學生人文素養
高質量的復合型語言服務人才除了需掌握“語言+專業知識”的知識、能力素養,同時也應具備貫通中西的人文素養。地方高校應拓展外語通識課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西方文化史、中外交流史等課程,增強學生文化底蘊,使學生對中國文化、中國發展了解得更為全面和廣泛;開展多樣化的選修課程,涉及外國文學、外刊精讀、中西方禮儀文化、藝術類課程等,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增長見識,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充分體現人文特色;優化跨文化交際課程,以真實案例體現中西方思維異同,使學生全方位、沉浸式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從而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結語
在新文科背景下,語言服務人才的需求逐漸擴大,地方高校在語言服務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培養模式單一、偏重技能訓練、師資力量不夠、實踐機會較少的問題。為此,各地方高校要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優化創新課程改革,促進跨學科領域的交叉融合教學;發揮校企合作模式優勢,為培養高質量語言服務人才提供實踐基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服務精神與理念,保障語言服務質量;優化教師隊伍結構,保證教師的繼續教育及再發展;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面對著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地方高校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掌握行業發展前沿,充分發揮教學優勢,及時轉變固有思維,不斷革新合作方式,從而滿足新時代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復合型語言服務人才的需求。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課題“雄安新區‘十四五建設背景下的河北省語言服務人才創新培養研究”(課題編號:HB22YY018)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劉和平,韓林濤.新文科背景下融合型語言服務人才培養模式[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2(4):27-33,91.
[2]裴佩,王偉峰.語言服務視角下地方高校復合型英語人才培養研究[J].大學,2021(42):72-74.
[3]王立非.從語言服務大國邁向語言服務強國:再論語言服務、語言服務學科、語言服務人才[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1(1):3-11.
[4]王卓.從簡單復合到跨學科外語人才培養:談新時代背景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J].山東外語教學,2018(3):61-69.
[5]吳沐陽.后疫情時代語言服務行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陜西省為例[J].就業與保障,2022(12):175-177.
[6]陳昕媛.基于語言服務需求的英語專業教育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5):89-91.
[7]莫婉妮.基于語言服務視角的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8(34):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