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葉敏
[摘 要]導學案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是以學案為中心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現在已經廣泛運用于各個學段的各學科教學之中,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需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應用導學案,帶領學生高效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文章主要對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應用導學案進行探討,并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導學案;初中物理教學;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 ? G633.7?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23-0043-03
導學案是教師為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而設計的有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流程的活動案,是引領學生自主學習、高效學習的基本路線,可有效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新知識,具有導讀、導思和導做等功能。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導學案時,教師要堅持學生本位的原則,以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為出發點與落腳點,配合科學指導,幫助學生在物理課堂上學會學習、創新、合作與自主發展,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為接下來的繼續深造奠定堅實基礎。
一、課前利用導學案,引領學生自主學習
(一)精心設計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預習新課
課前預習不僅是一種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還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預習,學生能夠明確本節課中的重點與難點,在課堂上將會有側重點地聽講,從而使自身的學習行為更有針對性,有助于高效課堂的生成[1]。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課前預習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導學案,呈現預習重點和知識脈絡,便于學生找到預習的方向,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減輕學生的課堂學習負擔。
比如,在進行“杠桿”教學時,針對預習環節,教師可設計以下導學案:
(1)在力的作用下能夠繞著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的____________? 叫杠桿。杠桿的五要素:支點是在力的作用下,杠桿繞著轉動的____________? ,用字母____________? 標出;動力是____________? ,用字母____________? 標出;阻力是____________? ,用字母____________? 標出;動力臂是從支點到_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__? ,用字母____________? 標出;阻力臂是從支點到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用字母____________標出。杠桿平衡的條件是什么?怎么用公式表示?
(2)結合以下生活中典型杠桿的圖片(呈現剪刀、啟瓶器、釣魚竿、鑷子、撬杠、夾子等的圖片)。根據圖片,找出杠桿的五要素,嘗試畫出動力臂與阻力臂等。
之后,教師利用導學案指導學生自主進行新課預習,通過閱讀課本內容,從中尋求答案,并要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將遇到的難點與疑點及時標記出來,以便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一起討論,或是尋求教師的幫助。這樣做能有效節省課堂時間,提升學生的聽課效率,同時可以實現物理教學的系統化與精細化。
(二)借助導學案,快速導入新課內容
在任何教育階段、任何學科的任何一節課的教學中,新課導入都是極為重要的環節,它不僅是一節課開始的第一個環節,還關系到接下來的各個教學環節的實施,對本節課的整體教學效果有直接影響。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新課導入環節,具體可在導學案中加入一些與新課內容有關的趣味性話題、現象,并搭配其他手段,吸引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讓他們對新知識的學習充滿期待。
例如,在開展“浮力”教學時,教師先在導學案中設置一個開放性問題:“把一個乒乓球放到一個量筒的底部,誰能在不把量筒倒過來的情況下將乒乓球取出來?”以此鼓勵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想出更多將乒乓球取出來的方法。有的學生會想到往量筒里面倒水,教師借機設疑:“你是如何想到往量筒里面倒水這一方法的?”學生給出解釋,他們知道倒水后乒乓球會漂起來,這初步揭示了浮力現象。接著,教師在導學案中展示一些生活中出現的與浮力有關的現象,如小船在水面上航行、氣球在空中飄起等,并搭配問題:“小船為什么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氣球為什么會騰空而起?”經過學生觀察、思考與討論后,教師指出,小船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氣球受到空氣的浮力作用,從而使學生意識到:浸在液體或者氣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或者氣體豎直向上的托力就是浮力。
二、課中利用導學案,創造優質課堂環境
(一)利用導學案呈現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導學案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注重問題的設計與優化,目的是讓學生明確自主學習與探究的方向,使其在問題驅動下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快速獲取新知識。具體到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就是:教師可以通過導學案呈現一些問題,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問題的形式展現出來,鼓勵學生圍繞這些問題自由交流和探討,提出各自的看法與見解,從而使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進而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
以“光的直線傳播”教學為例,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皮影戲,在導學案中呈現問題:“大家看到的是什么?同生活中的什么現象相似?”啟發學生主動思考,使其發現是影子。銜接語:“要想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就要學習光的直線傳播知識。”通過設置問題引入主題,由此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探索熱情與求知欲望。接著,教師在手電筒的幫助下現場表演一個手影游戲,讓學生猜一猜看到的影子像什么,然后在導學案中出示《墨經》中有關小孔成像的記載,引出問題:“為什么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學生想到這些現象都與光的傳播有關,教師便進一步啟發,使其產生疑問:光到底是如何傳播的?之后,教師演示實驗:用激光筆將激光射向水中與玻璃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光的傳播路徑,并在導學案中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如影子的形成、電燈發出的光束、日食、月食等。由此引導學生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這些現象。
(二)巧妙使用導學案,設計小組合作探究活動
導學案能夠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創設和諧、輕松的課堂環境,吸引學生自主參與,使其在合作中深入探究,助推他們順利走出學習困境,從而不斷增強學習自信。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導學案時,如果全部要求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完成,這是不現實的,因為學生受限于物理基礎不強、學習經驗不足、社會經歷缺乏等因素,會遇到不少疑難障礙。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小組內合作探究疑難點,使其高效完成學習任務。
例如在“液體的壓強”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導學案中的問題引出新課:“盛水的容器會對實驗臺產生壓強,容器中的水會對容器產生壓強嗎?假如會,該如何證實壓強的存在?”同時,教師提供方法引導:通過“小板凳”對沙面作用,展示沙面發生形變,意味著壓強的存在,能否用同樣的方法證實液體壓強的存在?教師鼓勵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合作探究,最后再由教師評價各個小組的方法。教師可向學生推薦以下方案:用氣球膜套住打孔的塑料瓶,往瓶內倒水,觀察氣球膜是否發生形變,即可得知液體是否產生壓強。接著,教師在導學案中給予方法提示:用水濕潤氣球膜的內壁,可以減少摩擦。為確保實驗順利進行,教師指導學生在小組內分組完成,由一名學生手持打孔的塑料瓶,另外一名學生把剪去口部的氣球膜張開,從底部套上去,將氣球膜理順,然后往里面慢慢加水,觀察氣球膜的形變情況,注意形變的方向與程度,并用手觸摸形變部分。最后,教師讓學生在組內交流感覺,讓他們學會合作探究。
三、課后利用導學案,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
(一)精準使用導學案,適當拓展教學范圍
在新時期教育背景下,教學資源不再純粹局限于教材、練習冊及其他配套資料,而是大力倡導同現實生活與網絡相接,引入一些學生熟悉的生活化資源與及時更新的網絡學習資源,以此開闊學生的眼界,促使他們透徹理解與牢固掌握課內所學知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同樣如此,教師可在課后環節精準利用導學案,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以課本為基礎展開拓展,使學生通過對導學案的使用,開闊物理視野,并幫助他們更好地鞏固新學的物理知識[2]。
例如在“物質的比熱容”教學中,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學習,學生初步了解了比熱容的概念,水的比熱容較大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能夠根據比熱容進行簡單的熱量計算。接著,教師可以適當拓展教學內容,將側重點放在利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上面,在導學案中呈現以下開放性問題:“夏天的夜晚,小麗和小敏準備到室外納涼,小麗建議劃船到湖中,小敏建議到郊外的林蔭小道,你贊成誰的觀點?理由是什么?為什么沿海地區的晝夜溫差比內陸地區的小?汽車發動機為什么用水冷卻?”教師指導學生從物理視角用比熱容的知識加以解釋,如沿海地區水多,水的比熱容大,吸收相同的熱量,溫度上升得少,而沙礫等溫度上升得多;晚上降溫同樣如此,釋放相同的熱量,水降低的溫度少,而沙礫降低的溫度多。因此,沿海地區溫差小,內陸地區的溫差大。通過這些生活化的例子,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與應用能力。
(二)科學運用導學案,創新作業布置形式
為確保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除做好課前預習、新課導入、課中講授與合作探究等教學工作以外,還要注重課后作業的設計。課后作業屬于課堂教學的持續與延伸,同樣關系到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教師可據此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情況,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進而方便學生有針對性地彌補與改進。對此,初中物理教師應當科學運用導學案創新作業布置形式,把控好作業的針對性與難易程度,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使學生能夠深層次地理解物理規律。
在“物質的密度”教學中,講授完新課內容后,教師可在導學案中出示以下作業:
(1)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質的密度一般是不相同的,但也有特殊情況,像煤油、蠟與__________________? ?的密度相同;固體、液體的密度普遍__________________? ? 氣體的密度,一般固體的密度要比液體的密度__________________? ?,也有例外,如__________________? 的密度比一些固體的密度大;同一種物質在不同狀態下的密度是否相同?如水和__________________? ? ?。
(2)3D打印常在工業設計等領域被用于制造模型,某同學選用ABS塑料打印自己設計的作品,已知體積是10立方厘米,ABS塑料的質量是10.5克,求這種材料的密度[ρ];如果用該材料打印出的作品質量為42克,求消耗該材料的體積V。
(3)在容積是3×10-3立方米的容器中,裝入一個質量為10千克的實心金屬球,在倒入體積為1×10-3立方米的水后,金屬球被完全浸沒,水面剛好同容器口相平,求該金屬球的密度。
通過布置這樣具有針對性的作業帶領學生循序漸進地鞏固所學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
(三)運用導學案,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初中物理教學主要由理論知識講授與實驗操作兩大部分構成,由于課內時間較為有限,在課上,教師主要以講授理論知識為主,實驗演示部分較少,學生親自參與實驗操作的機會更是不夠,長此以往,學生的動手能力很難得到強化。因此,初中物理教師可以把課后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圍繞所授內容設計一系列實驗方面的導學案,要求學生回家后或者閑暇之余按照導學案的提示自主操作實驗,進一步鞏固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
例如在“聲現象”教學中,當學習完本章內容以后,教師可以在導學案中安排以下家庭小實驗:
(1)證明發聲體在振動。步驟:把硬塑料尺的一端緊壓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一定長度,用力撥動尺端,觀察現象;用細線將乒乓球懸掛在支架上,手握叉柄,用小錘敲擊音叉,音叉發聲,把正在發聲的音叉叉股逐漸靠近乒乓球,觀察現象。
(2)聲音的傳播。步驟:把乒乓球用細線懸掛在支架上,一組音叉的叉股輕靠在乒乓球上,用力敲擊另一組音叉,兩組音叉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且叉股在一條直線上,觀察現象。
(3)水瓶琴。步驟:在玻璃瓶中由少到多地分別裝入不同量的水,用木棍敲打瓶的上部,聽發出聲音的情況;再用嘴對著瓶口吹氣使之發聲,聽發出聲音的情況。
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導學案中給出的方案和步驟準備器材,設計并操作實驗,使其通過實驗進一步理解聲現象的相關知識,同時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深刻意識到導學案的重要性,認真分析具體教學內容,確保導學案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真正發揮導學案的作用,促使學生在導學案的幫助下有效學習物理知識,使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中逐步提升物理學習能力,繼而提高他們的物理綜合素質。
[? ?參? ?考? ?文? ?獻? ?]
[1]? 鄭文富.“導學練”教學模式探索物理高效課堂[J].吉林教育,2013(20):56-57.
[2]? 高建山.如何利用導學規則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素養[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0(12):99-101.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