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問題能激發人的思考,能促進人思維的活動,并且一個明確的問題能給人的學習與思考指出正確的方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帶著問題去進行學習,那么這整個的學習過程將是一個有目標的學習過程,學生的學習將會是有效的學習。如果學生在沒有問題的情況進行學習,可能就會沒有一個明確的學習方向,在學習的時候會感覺到迷茫,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學起,不知道該利用什么樣的思路去學習,學生可能會在本次的學習中沒有什么收獲,在學習過程中得不到什么有價值的結果。
【關鍵詞】核心素養導向? 小學數學? 問題+? 學習單
【基金項目】本文系 2022 年晉江市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數學“問題+”學習單設計與實施的研究》研究成果,立項編號:JJ2022-ZX60。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11-0139-03
數學問題一般邏輯性都比較強,加之數學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比較緊密,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人不僅要利用自己現在學習到的知識,還需要結合之前所學的內容,通過把握問題所處于的大單元知識框架的整體性,才能夠讓這個數學問題得以有效的解決。在小學這個階段中,學生的思維以及能力正是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內數學教師就要抓住數學這門課程的特點,要善于利用數學問題去開展教學,讓學生們在數學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中去進行高質量的發展。
一、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數學“問題+”學習單設計與實施的意義
(一)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有明確的目標,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方向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的模式開展教學,這樣的教學就是教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對于教師來說有教學的目標,教師將根據自己的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對于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生來說,就沒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只能跟隨著教師的腳步與思路去進行學習。這樣的教學很容易讓學生喪失主動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總是想依靠教師,沒有意識和能力去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核心素養下的教育教學很注重學生能力的提升,教師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用于現在的教育教學中。因此,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小學數學教學把“問題+”學習引入到了課堂教學中,以問題的設置為切入點去開展教學工作,通過學生設置數學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學習,或者是利用問題去導入教學,引發學生思考的同時把新的教學內容展現出來,這樣就給學生的學習制定了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為學生的思考與學習提供了一個正確的方向。
(二)改變了傳統小學數學的教學模式,以問題的形式讓課堂的氛圍活躍了起來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教學內容上,對課堂氛圍的創設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設計教學方案的時候沒有把課堂氛圍的創設給考慮進去,導致整個數學課堂中教師只顧著單方面地去講解數學知識,對于學生的狀態關注度還不夠,即使學生的狀態不夠好,教師也不會考慮到課堂氛圍的問題上。歸根結底,就是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瑕疵,導致課堂教學氛圍呈現出沉悶、刻板的現象,學生的積極性不能被調動起來,在課堂中學生也不敢或者不愿意去發表自己的想法,學生學習效率和能力的提升就受到了阻礙。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數學教學,通過利用“問題+單元”設計與實施來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把一些有趣、新穎的問題引用到課堂教學中,采用問題的形式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讓學生的思維和情緒都能在課堂之中活躍起來,這樣整個課堂的氛圍就活躍了起來。
(三)問題的形式給予學生課堂中一定的自主思考與學習的空間
在把“問題+”的教學模式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之中以后,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以問題為導向去開展教學活動,通過給學生設置數學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思考與學習,通過利用問題的方式去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學習,就給予了學生足夠多的自主思考與學習的空間,讓學生的想象力能隨意地在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發揮,學生的思維也能在此得到發散。因此,“問題+”學習單設計與實施,在數學課堂中給學生留出了足夠的自主思考與學習的空間,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了培養,學習效果得到了提高。
二、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數學“問題+”學習單設計與實施的策略
(一)選取在學生承受范圍之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問題+”學習單設計為的就是利用問題的形式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進行深入的學習,提升學習的效率和質量。那么,如果教師所設置的問題學生在解決的時候發現利用自己的思維和能力不能夠解決,這就說明教師所設置的問題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這種問題對于教學來說就是一個無效的問題,不能幫助學生的學習,不能夠成為有效的教學工具。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學習單的時候,在注意問題內容的同時,還應根據學生的能力去設置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帶著問題去學習,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實踐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夠得到提高。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問題+”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利用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把握問題與整個單元之間的關系,要有明確的目標
有目標的學習才是有效的學習,學習目標是否得以實現是學習是否取得成效的標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在學習的時候將會沒有方向,在學習的初期將不知道哪里為學習的切入點,如何去開展學習;在學習的中期將會找不到學習的重點,抓不住重點的學習就會出現盲目學習的情況,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將無從談起;在學習的后期,沒有目標的學習會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在本次的學習中沒有取得什么成績,沒有收獲到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也不會發現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以后的學習不能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在這樣沒有目標的學習中,學生的學習很有可能變為無效學習,不僅影響本次的學習質量,有時候還會讓學生感覺不到學習意義何在,降低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所以,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朝著這個學習目標去開展學習,整個學習就會有方向、有重點,學習的質量和效率才會提上來。
(三)可以利用“問題”的形式導入新課程,引出新的教學內容
課堂的氣氛影響著學生在課堂中的發揮,緊張、沉悶的課堂氛圍讓學生不敢、不愿意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想法,而輕松、愉快、有趣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天性能得到釋放,讓學生在課堂中不再有巨大的學習壓力,自己在課堂中有什么想法敢于、樂于去表達。學生在課堂中的想法是其用自己的思維對課堂內容思考的結果,需要用適當的語言進行表達,所以學生產生想法的過程也是其思維、能力發展的過程。因此,課堂的什么樣的氛圍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也可以說決定著這節課教學的效果。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把課堂氛圍的創設作為教學設計的一部分,在設計教學方案的時候要考慮到這樣的教學能形成一種什么樣的課堂氛圍,學生的天性能否在這一節課的學習中得到釋放。
(四)立足學生實際學情設計實踐化教學學習單
每個小學生的學習思維都是獨一無二的,其思維受個體興趣、習慣以及經歷的影響。教師在設計“問題+”式數學學習單時,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立足學生實際學情,全方位掌握學生的學習長處與短處。確保個性化的數學學習單能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比如:教師在講述“圓柱與圓錐”這部分內容時,設計如下學習單:①削一削。讓學生以組為單位把一個邊長為3分米的正方體橡皮削成一個自己認為最大的圓柱,并在小組內討論如何才能確保削成的圓柱是最大的。②卷一卷。用兩張長為25.12cm、寬度為9.42cm的長方形,嘗試卷成2個形狀不同的圓柱。③轉一轉。讓學生以課堂學習小組為單位,把一個長12cm、寬4cm的長方形白紙,以白紙的短邊為軸,順時針旋轉一圈。教師根據學生的學情把班級學生劃分成4人一組的學習小組,讓每個組員選擇其中一個實踐任務進行操作和互動交流。同時,教師在設計和實施“問題+”數學式學習單時,先要去了解掌握這個單元的整體的內容,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和實施這個“問題+”學習單時就要去把握住這個數學問題和數學知識點以及單元之間的聯系,并根據它們之間的聯系在設計問題和實施教學的時候突出重點內容,題目要明確地給學生顯示出學習目標,這樣學生在“問題+”學習單的學習中才會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方向。利用“問題+”學習單去開展小學數學的教學,就有效地利用多樣的問題讓課堂氛圍活躍了起來,而利用“問題+”學習單去開展小學數學的教學主要就是以問題為主。教師在開展本節課的教學之前,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設置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用這個問題去引出本節課需要講解、學習的新知識。
(五)設計差異化數學教學學習單
而教師在根據學習單來設計問題時,則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劃分相關的層次,確保學習單與學生的學習能力保持一致。如教師在學生完成以上學習單任務時,可以設計四個層次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A層次:每個學習小組設計的圖形分別是什么形狀?題目給定的已知條件是什么?通過實踐每個組員都有哪些不同的發現?B層次與C層次:小組成員通過實踐操作圍成的立體圖形體積需要通過什么方法來計算?并根據小組成員的討論結果進行進一步計算。D層次:通過實踐動手你還能想到哪些不同的問題,并嘗試進行解答。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在學生學習單上設計四個不同層次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學生已經形成的認知出發,引導其把學習的重點從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轉向圓柱與圓錐的表象形成的探索。這樣學生通過多元化的學習單與問題設計,讓學生自主推導計算公式、驗算相關數值、動手實踐來提高其數學核心素養。
設置與小學生能力、特點相符的問題內容。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數學教學已經被“問題+”學習單應用到課堂教學之中。那么,為了讓這個教學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教師首先在設計“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住問題的內容。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就一定要對學生數學知識的積累以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有準確的了解和掌握,然后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去設計問題的內容,不能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外,出現學生看不懂問題的現象,也不能低于學生的能力,出現無效學習的現象。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單元的時候,設置與學生能力相符、與教學內容有緊密聯系的有效問題。
(六)立足學生的認知規律,關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
好奇愛動是小學生的天性,其更擅長形象具體的生動思維。因而實踐操作、歸納分類總結無疑是比較好的小學數學教學方式。教師在設計“問題+”數學學習單時,應為學生創設趣味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深入的情感溝通。這樣才能確保不同學習思維之間的有效碰撞,并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設計數學學習單,以確保數學教學的趣味性。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三角形”相關知識點時,可以設計如下學習單:①挑一挑:讓每個學習小組從事先預備的四根長短不一的短棒中挑出三根。②比一比:比較所挑出的3根短棒之間的長度關系。③圍一圍:用自己挑選的3根短棒嘗試去圍成三角形。④寫一寫:寫下每次挑選出的3根小棒的長度。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踐來得出構成三角形需要哪些條件,促使學生自主總結分析形成自己的思維。
三、總結
總之,要想讓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數學“問題+”學習單得到有效的實施,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取得一定的教學成果,就要在設計“問題+”學習單的時候遵循一定的原則,制定精準、有效的實施方案,讓“問題+”學習單教學有據可依,給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定保障。
參考文獻:
[1]張順齋.深度學習視野下小學數學單整體設計維度與注意問題[J].讀寫算,2022(31):132-134.
[2]卓素娥.深度學習視野下小學數學單整體設計維度與注意問題[J].亞太教育,2022(9):148-150.
[3]何杰,席愛勇.深度學習視野下小學數學單整體設計維度與注意問題[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18(4):365-368.
作者簡介:
李彬彬(1983年10月—),女,漢族,福建晉江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