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學勤
【摘要】小學是學生全面發展的起始階段,是優良道德品質的形成及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明確班級微活動的概念及目標,圍繞班級微活動的內容建構進行“雙減”背景下小學班級“微活動”創新設計策略研究,有利于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特別是良好道德品質及行為習慣的形成。
【關鍵詞】“雙減”;班級“微活動”;創新設計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學生的作業負擔減輕了,在學校要接受的素質教育卻不能減。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開足開齊的情況下,如何充分利用每周的班會課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就需要進行班級微活動的創新。因為目前學校班會課存在形式化、內容簡單、主題不突出、實效性低等一些弊端,無法將《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道德品質發展的需要。班級“微活動”作為一種新型的德育活動,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以及新時期中小學德育工作發展要求出發,以豐富的德育內容和多樣的形式,加強并提升德育活動的實效性。小學班級“微活動”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也是班主任教育智慧的體現,探討“雙減”背景下小學班級“微活動”創新設計策略勢在必行。
一、班級“微活動”的概念界定及意義
2004年奧地利學者林德納(Lindner)提出了微學習(Microlearning)的概念。林德納從學習內容、學習媒體以及學習生態的角度,將微學習界定為基于微型內容和微型媒體并存在于新媒介生態系統中的新型學習。微活動借鑒了微學習的理念,班級微活動是指在班主任的主導下,全體學生(或家長)共同參與,圍繞某個主題而實施的班會課,運用體驗或討論的形式,解決班級學生中的教育問題,是當前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是一項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的德育活動。從活動主體的確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到活動的開展和質量評估等,都由學生參加并組織。
本文提到的班級“微活動”即是微型的主題班會,簡稱微班會(班級微活動)。在“雙減”背景下,在保證各學科課時不變的情況下,作為班主任,既要完成學科教學,又要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和人格,班級“微活動”的重要作用就凸顯了。
二、班級“微活動”的德育目標
開展班級“微活動”的創新設計與實施研究有助于實現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育人目標。通過班級微活動的創新設計與實施,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自我教育能力,提升學生的責任感、生命安全意識、法治觀念意識、理想信念,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班級“微活動”的創新設計促進班主任綜合素質及專業能力的發展,提升班主任的班級微活動課堂實效,進一步健全學校主題班會系統化、全面化、科學化、規范化,提升課堂育人實效。
三、班級“微活動”的建構內容
本文講的班級“微活動”,主要是指在班主任的組織及引導下進行的主題微班會。圍繞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要內容,通過對“雙減”背景下班級“微活動”創新設計策略的實施與研究,探索建構目標明確、內容具體、層次分明、形式多樣、各種活動相互聯系,能夠充分發揮對學生科學、全面教育的班級“微活動”體系;創新班級“微活動”設計案例資源庫以及與之相配套的PPT資源庫,為今后的主題班會微課堂提供可借鑒、可操作的案例。
“雙減”背景下小學班級“微活動”創新設計策略研究,可深化小學班主任對班級微活動創新設計策略的重要性認識,教師選擇恰當的策略去實踐,能進一步豐富班級微活動的設計策略。
四、“雙減”背景下班級“微活動”的創新設計策略
在“雙減”的大背景下,為確保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育人要求,在一節主題班會課堂中需要開展一個個微型主題班會活動。從活動時間上看,控制在8~15分鐘以內;從活動安排上看,以學校德育歷為主,班主任根據班級學情需要進行安排;從活動頻率上看,一節課可以是1~2次,或者3次,可以因“主題”而定、因“需求”而定。需要注意的是整節課堂不是一次次活動的堆積,活動與活動間也不是割裂的,應是一個整體,是關聯的、融合的;從活動內容上看,內容的選擇應是德育中的重點、難點、爭議點、觸發點;從活動主體上看,學生是活動主體,班主任則致力于創設情境、誘導質疑、啟發引導、歸納總結。
基于《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育人目標,在“雙減”背景下,班級“微活動”也必須要創新設計,作為德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班級“微活動”不應千篇一律、照本宣科,而應該靈活多變、生動有趣。主要創新設計策略如下:
1.師生角色的創新
班主任要進行角色的轉換并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班級微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徹底改變自己的身份,只對微活動進行適當的評價與引導。學生既是微活動的主演者和觀眾,也是編劇、導演和制片人。整節微活動的過程關注學生在班級微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的個性及全面發展,尊重學生人格需求和興趣愛好;注重其參與班級微活動的體驗和感受,重視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自我生成和創造性建構,充分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奠基。例如在進行“我和我的祖國”愛國主義主題微活動時,小主持人上場宣布“我和我的祖國”愛國主義班級微活動正式開始,主要包括知國情、頌祖國、愛祖國,報祖國四個環節(每個環節3~5分鐘)。接著進入活動一,班主任輔助播放關于當今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國情的視頻,讓學生了解祖國的強大,增強民族自豪感。活動二,小主持人宣布班級小組朗誦詩歌《我和我的祖國》,進一步頌揚祖國的強大和對國家的熱愛。活動三,全員參與,分小組討論我們應該怎樣熱愛自己的國家。活動四,全員參與,說說自己應該怎樣報效祖國,樹立學生的遠大理想,進一步增強其愛國情、報國志。最后,班主任小結。以上班級微活動的創新設計,班主任只起輔助作用,組織及參與全由班級學生自主完成,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小主人翁意識和參與意識。
2.活動主題的創新
班級微活動的主題要與時俱進,立意新,策略和形式豐富多樣,創意獨特,要讓學生耳目一新。體現新方法、新維度。班主任引導學生在開展本班微活動時,要結合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提煉主題,注重正面鼓勵引導,緊扣學生身心發展需要和班級實際情況需求。開展班級微活動要精心設計,組織開展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的教育活動,以鮮明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力量激勵學生,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班級微活動創新設計應力求做到“小、新、實、微”。
小—以小見大。即比主題班會的主旨還要小,小到學生可以在身邊小事中看得到。活動的主題越小越接近學生,通過“以小見大”的教育手段進行習慣養成教育。比如班級每次放學,學生排隊時有部分學生打鬧,班主任即可及時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微活動教育,通過分析相關事例讓學生認識到集體主義的重要性,讓學生樹立個人要服從集體的意識。再如有一些學生不喜歡吃學校營養餐工程中的一些食物并造成浪費的現象。針對這些情況班主任及時進行“浪費可恥 勤儉光榮”的主題微班會活動,讓學生自己去調查班級中有哪些浪費食物的現象,并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這些身邊常見的小事及時進行主題微活動,引導學生全員參與,從小事中解決大問題,落實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
新—在新中求趣。“新”也就是微活動內容與表現形式上的創新,這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而微活動內容的創新則要求班主任要在班級生活中發現新問題,并引導學生去思索。舉辦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班級微活動,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充實學生校園生活,磨練學生意志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例如當看到某校某班學生下課時在教室內追逐導致另一位學生上臂骨折的小視頻,班主任立即組織學生用課間10分鐘時間播放了小視頻,告知學生課余追逐打鬧的潛在危害,同時引導學生安全度過課余時間。班主任結合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與學生息息相關的事例開展班級微活動,可以達成警示和引導的效果,促進學生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
實—從實中尋真。在微活動過程中要切實讓學生直接參與并親身體驗、感受,以實實在在的活動過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將德育滲透進學生的思想。例如在執教“關愛殘疾人”班級微活動時,設計了體驗環節,讓學生單手系紅領巾、扣扣子體驗獨臂殘疾人的艱辛,讓學生蒙眼在班級內尋找自己的座位體驗盲人生活的困難,通過這些體驗活動的設計,創設真實情境,學生親身感受到殘疾人的不易,紛紛表示要尊重并幫助殘疾人,達到了活動育人的效果。
微—時間簡短內容精煉。研究表明,低年級小學生專注于課堂的時間一般在20分鐘左右;10~12歲是25分鐘左右。在“雙減”背景下,從科學角度和學生的年齡、身心發展特點出發把班級微活動的時間設定為8~15分鐘,應從班級學生的現狀著手,結合與多數學生養成習慣、學習、生活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開展主題微班會活動。例如關于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班級微活動,一節課可同時對學生如何進行有效的預習、如何培養晨讀暮誦的習慣、怎樣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以及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等多項學習習慣的微活動展示,通過時間簡短內容精煉的班級微活動的開展,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相關內容的教育,達到課堂育人的教育效果。
3.活動形式的創新
設計班級微活動并不是一種特定的教育模式。應該從實際入手,將思想性、趣味性、知識性、教育性結合起來,盡可能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激情,從而實現寓教于樂,寓教于實際,進一步提升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綜合素養。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可以通過朗誦(如《我和我的祖國》)、情景劇表演(如《筑夢航天》)、小品(如《傳統美德—助人為樂》)、快板(如《珍愛生命 遠離毒品》)等多種表現形式來展現所要傳達的內容,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微班會活動中感受所要領悟的內涵,從而達到育人實效。
另外活動形式的創新還表現在教育場所的改變上。班級微活動的場地不僅僅局限于教室內,也可以是校園內的任何一處地方,只要能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達到育人目的就可以。比如班級微活動“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寶貝”的設計,班主任帶領學生到校園內觀察哪些地方有垃圾,引導學生思考“該如何處理這些垃圾,哪些垃圾還能回收利用”等。這樣因地制宜地對學生進行及時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認識到節約利用資源的重要性。如果這節微班會課放在教室進行,就不一定能達成這樣的教育效果。
活動形式的創新還體現在依據教育要求和學生年齡特點綜合設計班級微活動,明確目標,凸顯主題,內容詳實,以學生參與體驗活動為主;形式新穎多樣,讓學生易于接受。例如低年級的學生喜歡動畫視頻,在設計班級微活動時要結合信息化設備技術,充分運用視頻、音畫等生動形象的方式引導學生。比如在設計“養成生活好習慣”主題微班會時,以動漫的形式展示兩個孩子的不同生活習慣,讓學生思考并說一說哪個孩子的生活習慣好,哪個孩子的生活習慣差,同時讓學生想一想自己的生活習慣是怎樣的,應該怎樣養成生活好習慣等。
活動形式的創新還體現在微活動設計層級化,內在邏輯性強;實施步驟和過程清晰完整,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班級微活動的表現形式豐富且多種多樣,還要強調儀式。例如在設計中高年級微班會活動“防范校園欺凌”時,從什么是校園欺凌,如何防范校園欺凌,當遭遇校園欺凌時怎么辦,這三個層層遞進的實施步驟讓學生清楚明白防范校園欺凌的相關知識。在當遭遇校園欺凌時怎么辦的環節時,讓學生參與防范校園欺凌情景劇表演,通過親身體驗來靈活應用防范校園欺凌的知識,使學生明白當遭遇校園欺凌時,要學會自我保護,審時度勢,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保護他人。
“雙減”背景下小學班級“微活動”的創新設計要主題明確,針對性、適切性、可操作性要強,要充分體現創新、規范的特點。班主任要認真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孩子們培根鑄魂,進一步加強對“雙減”背景下小學班級“微活動”的指導,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切實將黨和國家關于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細、落實,建構方向正確、目標明確、內容完善,以課程育人、文化育人、環境育人等常態化開展的班級微活動創新設計體系,促進主題微班會專業化、規范化、實效化,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體系。
【參考文獻】
[1]張建東,沈紅韻.探尋:大生理念下的開放德育實踐路徑[J].教書育人,2022(14).
[2]陳林.生活教育理論指引下學校幸福德育實踐探索[J].生活教育,2022(12).
[3]閆生厚.優質主題班會的“五個特質”[J].陜西教育(綜合版),2023(05).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班級‘微活動”創新設計與實施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QJH2022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