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苑勛
【摘要】課程是一所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源泉;課程更是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活力資源與強大支撐,基于學生的現實和未來的成長需求,康有為紀念小學在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重構五育并舉的自牧有為課程體系,對課程資源進行再次開發重組,為每個孩子的成長增添亮色,并促進教師發展。
【關鍵詞】自牧有為;核心素養;課程規劃
創辦于1945年的廣州市荔灣區康有為紀念小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最初名叫大策直街小學,附近就是康有為的家族圍繞現代教育創辦的小蓬仙館。學校依托獨特的名人資源,大策直街小學根據自身的辦學文化和資源特色,于2006年易名為康有為紀念小學,目前有47個教學班,在校生近2000人。
學校以康有為先生的改革創新、積極進取精神為底色,并將這種精神融合到教育中,聚焦教育領域的課程改革與創新,五育并舉,立足課堂,高效提質,力爭辦一所教育改革先行的實驗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中央電化教育館中小學虛擬實驗校、全國國際象棋特色學校、中國科學技術館“科技管理的科學課”全國示范校、廣東省人工智能實驗學校、廣東省基礎勞動教育學科教研基地學校、廣州市德育示范校、廣州市紅色教育示范校、廣州市學校高水平藝術團隊(合唱)、廣州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田徑 毽球)、廣州市科技教育特色項目(茶文化、機器人、車輛模型)、廣州市勞動教育試點學校、荔灣區賽艇高水平團隊等。學校在書香校園建設、家校協同、藝術特色、人工智能教育等方面,均位列區域學校前列,成為了自牧有為,敢為天下先的教育改革實驗學校。
現依據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標準(2022年版)》等文件精神,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目標,談談該校課程體系的規劃和構建。
一、為國育人的“有為教育”理念
1.“有為教育”的理念分析
有為教育,就是“強國有我,年輕有為”的延伸。十分契合“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的教育根本任務和精神旨歸。一切教育活動都是圍繞著育人育才展開,學校根據自身的教育特色,結合康有為先生的教育精神與辦學理念,以及一代思想巨擘對于現代教育的巨大影響去開展和開發一系列相關課程和活動。康有為紀念小學秉承與發揚康有為先生的現代教育理念,深挖其中蘊含的教育資源,確立了“有為教育”作為學校的校本課程規劃基石,圍繞“五育并舉,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立體育人的教育體系。“有為教育”是我們學校發展素質教育的實踐樣態、課程規劃和理論概括,是學校教育價值觀的體現,內涵發展的延伸,也是依據學校自身實際總結出來的教育理念。
2.“有為教育”的價值追求
學校的辦學理念:立社會志,做有為人。“讓每一個孩子立社會之志、做有為之人”是教師的教育價值追求。全體教職員工凝心聚力、追求卓越,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敢于創新開展教育教學實踐,培養愛家國、敢擔當、勇創新、有夢想的有為少年。
我們堅信,有為是生命的一種姿態;我們堅信,過自牧有為的生活是最自在的;我們堅信,每個人都向往自牧有為的人生;我們堅信,學校是通往有為人生的必由之路;我們堅信,自牧有為是優秀教師的精神特質;我們堅信,讓每一個孩子立鴻鵠之志、做有為之人,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是教育者的使命。
二、為黨育才的自牧有為課程目標
中華民族以五千年的文明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而文明的傳播、繼承,乃至發揚光大,需要教育,而且是自發自為的教育,我校以康有為的教育思想為切入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構建多元融合模式的自牧有為課程體系。
自牧有為課程是學生人生的一次身心“擺渡”,課程學習是學生成長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教育,教育需要載體,而課程就是最好的媒體,它包含知識、學問、興趣、愛好、審美等。課程目標是落實教育目的的有力保障,是培養學生具有什么樣的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準則和指南。我校“自牧有為”課程圍繞“自牧、生活、經歷、生長、場景”展開,具有詩意的豐富性,也有操作適用性,形成清晰、有序、可評的課程目標。
課程即自牧,即自我修養。自牧,顧名思義就是自己放牧自己。《易傳·象傳上·謙》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自牧包含了自由、自在、自理、自律、自尊、自愛、自強、自信、自重等多重含義。自牧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立其志,養其心,導其行,展其能,成其才。
課程即生活。我們堅信“一切生活都是課程,一切課程也都是生活,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教育。”學校的課程設置都圍繞著“生活”展開積極的思考與創新。
課程即經歷。我們堅信,課程即豐富經歷,每個孩子都可以在課程中體驗生活、強健體魄、熱愛勞動,在課程的體驗中獲得適合自己的成長養分。
課程即生長。我們堅信,教育即生長,兒童是一粒期待發芽開花的種子,每個兒童的種子屬性不盡相同,但他們都能在這片自牧教育課程的沃野中,逐漸發芽、長葉、開花、結果。
課程即場景。我們堅信,場景課程的價值是十分重要的。廣州是一座大城市,各種學習資源豐富,課程設施便捷,這種場景式課程的開展,非常有前瞻性,學習場景的多元性與舒適性、資源的豐富性與易得性,讓所有場景都能釋放出教育的能量,讓所有時空成為課程的場景。
學校基于學生現實和未來的發展需求,圍繞學科素養,分析學校課程發展優勢,確定了校本課程目標—讓孩子過自牧有為的學習生活,打造課程情境,為每個孩子的人生增添一抹亮色,讓其富有個性地成長,并成為有所作為的人。
學校不斷開發和更新校本課程,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根據人才培養的需要,根據學生成長的需要,精準定位,目標準確,科學施策,讓自牧有為課程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課程目標規定了學生通過校本課程的學習,在品德、智力、體質、審美等方面實現預期設定的目標,分階段、分學段、分社團進行培養,這是我們開設課程內容選擇的依據。在學校課程體系里,國家課程有統一的課程目標,而社團課程、節日文化課程、研學課程、本土傳統文化傳承課程等屬于開放性課程,其課程目標受多方因素影響,有一定的發展性與可變性,因此,課程目標的設定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素養的培養,也要關注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個性特長的發展奠定基礎。
康有為紀念小學課程(包括校本課程)的設計都是依據學生的發展需要定制的,小學階段孩子的成長發展具有多樣性,旨在為每個孩子的終身發展找到最佳的可能性,讓孩子在自牧有為課程體系學習中認識自己的優勢,尋求通往幸福人生的路徑。
三、課程的設置,讓自牧有為教育體系開花結果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加德納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該理論的核心觀點認為,每個人或多或少具有8種最基本的智力,只是因為組合和發揮程度不同,導致學習效率和結果不同。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學校重構國家、地方和校本三級課程體系,將核心素養融入課程之中,讓每位學生的學習潛能更好地發揮,讓學生更高效地學習,更大程度地開發出自己相應的潛能,努力實現五育并舉、五育融合、五育皆優的辦學目標。學校圍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各學科以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展示,初步形成了兼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學科體系不斷優化的“四類五牧系列”自牧有為課程體系,旨在促進學生個性多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培育復合型人才,不斷推進學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1.自牧有為課程體系的構成
在五育并舉的自牧有為課程體系構建中,我們緊緊圍繞新課程方案核心精神,以“四類五牧系列”層層展開,分步實施。
四類課程是:基礎學科課程、社團個性課程、項目式研究課程、傳統文化活動課程。
五牧課程系列是“自牧有為”課程的骨干支架,包括四大類課程。
(1)語言系列—我們希望有為學子通過學習語言、語言理解、語言表達等,能做到善于表達,長于溝通,精于閱讀,文雅通達的時代文人。課程涵蓋語文、英語、閱讀、演講、辯論、語言藝術等課程。
(2)思維系列—思維能力是非常基礎和廣泛的能力,一般包括理解力、分析力、比較力、整合力、概括力、推理力、論證力、演繹力、判斷力等,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好指的是其身上具備了以上幾種能力,它也是整個智力發展的核心。國家教育就是要培養智力超群的人才,填補高精尖技術人才的短板,我們的教育就是鏈接當下和未來的教育。
我們希望課程能開發有為學子的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學習從多角度、多層次、多種方式去分析問題,培養思想高遠,具有創新意識,敢想敢干的有為人。課程涵蓋數學、項目研究性課程、人工智能課程、科學等。
(3)體藝系列—體育能塑造學生的人格和體格,而藝術則培養學生的情懷,讓學生在體藝方面百花齊放,成為多才多藝,健美有為的一代新人。課程涵蓋體育、音樂、美術、粵劇、書法、剪紙、合唱、舞蹈、民樂等課程。
(4)科技系列—我們希望通過課程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科學與技術,應用最新的技術,積極探索科學的奧秘,感悟科學的無限可能。借助人工智能去探索未來,超越現在,超越自我。課程涵蓋信息技術、科學、AI人工智能課程、航模、無人機、電子制作、無線電定向等課程。
(5)品格系列—康有為先生在德育方面有鮮明的主張,“重精神,貴德育”崇尚道德修養,注重激勵氣節。牧道,意為傳承和發揚有為精神,培養有為之人。課程涵蓋道德與法治、勞動實踐、志愿者服務、傳統文化活動性課程等。
學校積極聯系社區內博物館資源,開設相關課程供學生親臨歷史文化展覽、體味特色文化;充分利用本地區聲名遠揚的茶葉資源,結合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為學生開設茶禮儀、茶藝表演等相關主題課程活動;此外還將少先隊活動與社區志愿服務相連,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志愿服務,積極參與到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活動中去,在實踐中體悟課程的魅力。學校不斷拓展社區資源,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區,多種多樣的綜合性實踐活動為學生的幸福成長提供了一片沃土。
社會需求及學生身心發展決定了學校課程發展的方向性;知識的更新促進了課程設置的豐富性;智能時代改變了課程實施在組織形式上的多樣性。學校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為出發點,還開設了學科融合的項目式課程,精準設計課程內容,讓學生嘗試多樣化的學習形式。
2.多元的課程實施
學校課程實施方式是孩子接受課程學習的途徑。“互聯網+”時代,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成為學校課程實施的主導,倡導“線上自主探究+線下協作研討”的個體與小組相融合的學習方式。學校盡可能在保證國家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借助學校的計算機、學生的平板電腦、家長的智能手機等工具,充分利用家校合育資源,讓專業老師去指導學生,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目標與驅動任務,開展個性化、自主化學習,讓學生在學習進程、課程內容、學習效果評價上實現自主性,實現學習自牧的教育目標。課程實施的模式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式教學、循循善誘的啟發式教學法、特殊案例教學法、分層式小組合作學習等,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將學習與現代互聯網深度融合,讓自牧有為教育體系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此外,激活學校課程實施的關鍵在于課程組織者,關注對教師的學習培訓,不斷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組織跨學科的教師成立課程項目推進小組,從規劃、籌備、實施、評價分工合作,讓課程實施路徑更靈活多變,更富有成效。
3.課程碩果:自牧課程體系全面開花
在自牧課程體系的有序構建與實施下,學校校本課程教育成績喜人,比如學校的合唱隊連續九年蟬聯廣州市合唱節比賽一等獎;語言藝術隊在廣州市中小學生經典誦讀比賽中多次榮獲一等獎;賽艇隊在廣州市青少年運動會中榮獲第一名;國際象棋隊在廣東省國際象棋校際比賽中勇奪冠軍。學生參加廣州市中小學生電腦機器人比賽分別獲得冠軍和季軍;參加廣東省中小學生電腦機器人比賽獲團體一等獎,并代表廣東省參加我國首次舉辦的世界機器人比賽,取得了驕人成績,更有多名有為學子在全國建筑模型比賽中榮獲一等獎。
概而言之,學校找準辦學定位,以立德樹人為指導,以五育融合為抓手,以自牧有為的課程理念和目標設計課程體系;在素質教育的土壤里,不斷突破原有學科邊界,融合豐富學科知識體系,創新學科學習新形態,一以貫之,持之以恒,在自牧有為的教育大花園里,培育祖國未來的花朵,結出累累碩果。
【參考文獻】
[1]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