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英語教學更多是從語言的正確表達向語言的準確表達,從語言的日常表達向語言的專業表達過渡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語言學習不再僅僅是單純的詞匯和短語的輸入,更多的是對知識的系統化整理和語言表述的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和提升。《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突出了英語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即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這與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想高度一致。因此在當前的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基于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著力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人的生長,真正實現學科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新課標;人本主義;核心素養;人的生長
作者簡介:孟三勇,常熟市倫華高級中學。
當前的高中英語教學主要是在漢語語言環境下開展的,學生所學的知識很多時候是一種僵化的語言表述形式,不具有在現實生活中自由運用的可能性。許多學生雖然經過多年的英語學習,花費大量的精力,依然在英語學習中沒有取得很大的突破;盡管有部分學生在考試中也能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是卻不具有運用英語進行自由表達的能力,更缺乏就一個話題展開深入討論和解釋的能力。因此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如何營造一個適合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情境,如何激發學生語言表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內驅性,如何提升學生語言表述的合理性、準確性和邏輯性,成了當前高中英語教師亟需要解決的問題。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在《學習的自由》一書中提出了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全面且徹底地批判了當時的美國教育制度。羅杰斯認為應當以學習者為中心來實施教學活動,以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和全面發展為目標。羅杰斯提出,教育的核心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成為適應社會變化、知道如何學習的“自由”人。其本質就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張揚,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主體性主要表現為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在教育的幫助下,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挖掘學習者的潛能和樹立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從而使學習者能夠自己教育自己,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
新課標要求普通高中英語課程要在培養高中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基礎上,使其形成必要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為他們升學、就業和終身學習構筑發展平臺。這就要求教師在實施英語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能夠通過設計不同類型的活動,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能夠運用習得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升自身的語言分析、表達、運用能力,最終形成終身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這和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想高度一致,都強調了教師的引導角色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都以學生的能力形成和全面發展為目標。所以說無論是從英語學科的特點,還是從新課標的要求來看,高中英語教學都要體現人文主義的色彩,突顯課堂教學的“生長性”。
下面筆者將以自身的課堂教學實踐為基礎,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探究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構建有人本主義色彩的、有助于提升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一、制定教學遠景規劃,突顯成長的順序性和階段性
人的身心發展要遵循先易后難、由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的發展過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所遇到的問題、表現出來的特征、個人的學習需求等都各不相同,但是每個階段都是作為一種銜接,都是為了下一個階段做準備的。英語教學也是如此,它也是有其特有的順序性和階段性,也要遵循一定的教學規律,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和教學目標的時候,教師就需要制定符合高中生身心發展規律、符合高中英語教學規律的遠景教學計劃。這既是教師實施高效教學的需求,也是促進學生高效學習的保障。因此筆者在實施高中英語教學的時候,以學段為單位來設計和規劃英語教學的階段性要求和任務,具體為:高一學段側重于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培養學生的正確學習習慣,強調以習慣養成為側重點的完整的文本閱讀和衍生閱讀訓練;高二學段側重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提升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突出以能力培養為側重點的多層次文本閱讀和分析閱讀訓練;高三學段側重于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賞析能力,設計以情感提升為側重點的批判性文本閱讀和賞析閱讀訓練。知識的積累和習慣的養成是學生閱讀和分析文本,提升邏輯能力的基礎,而文本分析和邏輯推理能力是培養學生文本賞析能力、形成情感態度的基礎。教學遠景規劃的好處在于使得教師能夠清晰地把握不同階段的教學重點、教學模式和評測目標,做到有的放矢;學生能夠明確地了解教師的教學安排,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找出自己的知識盲點,提升自己的獲得感和成就感。這樣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使其能夠更好地認識自我,了解學科要求,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提高學習效率。
二、確立課堂教學目標,緊扣目標組織教學活動
遠景規劃解決的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階段性和層次性問題,為高中英語教學指明方向。在具體課堂的操作環節,教師則需要首先確定以培養學生能力、思維、意識為核心的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基于教學目標的設定、教材特點和學生學情的分析,組織實施以促進學生成長的多樣性的教學活動,突顯英語課堂的“生長性”,使學生不但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去討論、描述、表達、解決當前遇到的問題,還能形成運用所學的思維方式來獨立處理學習生活中類似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進行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三第三單元“Lost civilization”的文本教學設計時,基于本文是以游記方式講解了兩個已經消失的人類文明古跡:龐貝古城和樓蘭古城,筆者將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讓學生了解作者看到文明消失的感受;感知文明消失對于人類社會的巨大影響;思考當下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幫助學生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因此在設計本文的具體教學活動時,筆者以紀錄片The Silk Road中的片段來導入(lead-in),在學生觀看了第二集“Loulan of Life and Death”的片段后,以系列問題的方式啟發學生去思考導致樓蘭古城消失的根本原因。在Reading環節,通過不同視角的交替切換,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了龐貝古城和樓蘭古城的現狀,學生通過古今對比真切地感受到這不僅僅是兩個消失的古代城池,更多的是與之緊密相關的文化屬性的消失。教學活動也逐漸從由知識獲取過渡拓展到了情感態度的形成,逐步啟發學生去思考如何更好地解決人類當前面臨的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最終使得學生樹立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在Discussion & Presentation教學環節,筆者設計讓學生關注身邊消失的文明古跡:泗州古城。筆者引導學生去了解泗州古城的歷史、泗州古城消失的原因,以及當下泗州古城的保護開發三個方面的話題,給學生提供了用英語講述身邊故事的機會。作業設計環節,筆者讓學生去查閱資料,以太原的古城改造為例,談談如何在保護古跡的同時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然后撰寫英文報告。
這一系列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不僅讓學生了解了作者的所見、所思,而且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更提高了學生運用英語對某一具體話題進行描述、表達的能力,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踐行了以學生能力成長和自我實現為核心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
三、明確課堂教學主體,探索靈活的課堂調節模式
新課程理念認為,傳統教學是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由于知識的絕對權威以及由之帶來的教師權威使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忽視了學生作為“人”所具備的活動主體性,阻礙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無所謂教育的人文性。課堂教學只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真正地參與課堂,才能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他們學習的內驅力,體現課堂教學的靈活性。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認為,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不僅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還要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要求來調整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即學生不僅是課堂的參與者還是課堂活動的導向者。靈活的課堂模式不是沒有教學目標的課堂,它應該是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中心,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式靈活變化的課堂。當前的課堂教學評價中有課堂目標的達成這一項,很多教師將此理解為指定教學內容的完成和教學環節的完整。但是如果回歸學科教學的核心,教師就需要思考:課堂教學內容選擇的依據和目的是什么?什么樣的教學環節是完整的課堂教學所不可或缺的?什么才是評判教學環節完整度的依據?什么樣的教學成果才可以界定為課堂教學目標的完成?這些是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候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仍以上文提供的教學文本為例,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游記的寫作手法,掌握關于Lost Civilization主題的詞塊,學會用所學詞塊就相關的話題進行一定深度的討論和表達。教學環節其實分為信息輸入和信息輸出兩個環節,信息輸入的量是學生成長發展的基礎,信息輸出的量的是學生成長發展的外在表現。因此課堂教學的核心在于通過課堂教學環節拓寬學生信息輸入的渠道、增加學生信息輸入的量,創造機會,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表達自己對于相關話題的認知理解,實現信息輸出的準確性和創造性。
四、精心設計課后反饋,形成多元化的評價機制
基于新課程理念,教師、家長和學生都成為教學評價主體,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性,這樣才能多方位、多角度、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英語學科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其自身特點也就使得對它的教學評價也存在滯后性和隱蔽性的特點。滯后性體現在英語教學本身是以能力提升為目的,其教學效果不可能短時間內達成,它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之后才能突顯出來。隱蔽性體現在無法通過一兩個話題的討論、表述或者是某個單一維度的評測方法來評估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更無法對學生的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進行有效的評估。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后反饋的內容和形式,多維度、多角度、多方協力來評價英語教學的成果,同時也需要教師在評價內容、目標和方式上更加多元化。這顯然不是通過一次性的評價實現的,它需要教師在一段時間內,通過建立一整套系統的評價機制,才能實現對于英語教學的客觀評價。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對話、討論、表演、搶答等多種方式來評測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習得效果;也可以在教學活動完成之后通過試卷測評、話題討論、組織辯論、撰寫報告等形式來測評階段性教學效果;更需要在日常教學中通過交流、觀察來評估學生是否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當然,好的評價機制不僅能夠評測教學效果,還應該能夠促進教學成果的實現,因此教師還應該做好跟蹤性和過程性評價,以評價來推動教學內容和任務的落實。
新課標基于高中生在學科核心素養和英語學習方面的進階情況對于學業質量有三個不同水平的劃分,重點突出了學生在特定情境中運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三個學業質量水平與教材設定的進階情況高度關聯,其最終目標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在未來學習生活中遇到更加不熟悉的語境時,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和思維方式,準確地理解語篇傳遞出的信息,分析語篇的文體結構和語言特點,對語篇形成獨立的、有創造性的見解,并最終將自己的觀點清晰地表述出來。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和制定教學評價的時候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重點關注學生的發展和成長。
由此可見,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對于當前的英語教學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指導當前教學實踐的重要理論之一,突出強調了學生個體及其內在世界的價值,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校教學應該是在教師的幫助之下給學生更廣泛的自主權,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使其將所學的知識內化為自身不斷成長的基礎,最終實現自我價值。構建具有人本主義色彩的高中英語教學符合新課標對于普通高中英語教學的要求,對于“雙減”背景下的英語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只有以學生為中心,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只有采用多元的評價機制,才能擺脫教學中的短視現象和功利主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燕.我國“新課程理念”的人本主義傾向評析[D].西南大學,2010.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姜聯眾.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意義[J].教學與管理,2018(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