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偉
[摘 要]從宏觀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數字經濟已然成為產業革新和經濟增長的新焦點,尤其是我國當下正處于經濟復蘇的關鍵時刻,推進數字化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必修課”。文章圍繞制造企業,從數字化轉型的基本概念出發,簡述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發展路徑,重點分析制造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具體措施,如明確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實施思路、端正數字化轉型的思想態度等,希望能為廣大探索數字化轉型的制造企業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未來發展
中圖分類號:F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3)24-0031-03
數字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數字化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1]。關于數字化轉型的概念,目前學術界并未形成完全統一的看法。
一種觀點認為,數字化轉型就是將數字經濟集中到數字技術中,進而實現業務轉型。它不僅是技術和方法等手段上的更新,而且更注重與組織需求的適配度以及能否滿足業務發展、經營管理等需要。
另一種觀點認為,數字化轉型是一項資產與財富,需要大量的數據積累,并將其轉化成企業生存發展的驅動力,使其價值得到充分利用。
制造企業正處于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換的關鍵時期。我國工業化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給我國的環境管理、人口管理及資源管理等造成了壓力。我國制造企業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走與我國特殊國情深度契合的工業化道路,加強新技術、新理念的應用,數字化轉型剛好滿足這一要求。
(一)IT技術、OT運營技術的綜合應用
IT技術包括云計算、5G等,OT運營技術主要是指工廠自動化,二者相結合可助推制造企業實現工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如航空機載設備制造企業中,其不同系統中的數字化設計、仿真技術等應用越來越多,如肯尼迪航天中心,其利用PDM和PLM系統工具,實現了離散事件仿真、操作培訓及結構分析等數字化應用。
(二)重塑生產方式
制造企業的產品分工日益細化,且復雜度不斷提高,對技術集成應用的深度與廣度都提出了新要求,單一生產模式根本無法實現。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數字化轉型推動產業急速變革,各種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生產方式的轉變,從單鏈式轉換成了綜合式,帶動了鏈條上各項因素的重整,實現了成本下降、效率提高、質量改進等目標。更重要的是數字化轉型助推制造企業價值鏈重塑,打造了業務協調、資源共享及合作共贏的制造網絡。
(三)實現制造企業全要素變革
不同的發展時期都會產生新要素,如農業時代的勞動力要素、土地要素,工業時代的技術要素、資本要素,數字時代的信息要素、數據要素等。數據正在成為數字時代的主要驅動要素和新發展引擎,其本身的可傳遞性、可復制性,直接打破了傳統供給的限制,實現了持續增長和創新,形成了全鏈協同、智能決策及全要素疊加聚合的新型制造體系。
(四)企業經營模式的轉換
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利用IT技術和OT運營技術,實現了企業組織結構和經營模式的重塑,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電子平臺層出不窮,為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巨大的空間,直接帶動經營模式、業務模式及商業范式的變革,滿足了不同客戶的需求,勢必成為制造業未來發展的新潮流。
我國制造企業承擔著源自國內外的雙重壓力。一方面,發達國家依靠雄厚的原始積累率先開始了數字化轉型,科技含量日漸提高;另一方面,國內勞動力與原材料成本的優勢衰退,致使原有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受到巨大沖擊。因此,我國制造企業必須齊心協力,加快數字化轉型。工信部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在2023年公示的中國企業數字轉型指數顯示,我國僅有7%的企業突破了轉型困境[2]。
(一)基礎技術再造與應用推廣
以廣西、黑龍江等地區為代表,我國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形成了新的產業模式,其積極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在信息科技的作用下拉近了制造企業與高端企業間的距離。未來,制造企業要加速基礎技術的更新,大力應用數字化技術,高效辦理業務,督促制造企業躋身現代先進企業行列。充分發揮標桿企業的帶頭作用,引入價值鏈、供應鏈管理理念,建立推廣協同機制,推動區域內制造企業的共同轉型。
以貴州省為例,2022年4月,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貴州省財政廳等多部門聯合印發《支持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指出,到2025年,必須在工業領域實現數字經濟應用發展的創新突破,“兩化融合”(信息化、工業化)至少達到60%,全面覆蓋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
具體措施如下:一是發揮龍頭企業作用,以制造企業為表率,打造智能工程,對符合要求的項目給予資金獎勵;二是支持工業企業上云用云,利用“云使用券”對上云用云的工業企業進行補助,如對購買數據庫進行軟件開發的工業企業,按照購買費用的60%(小于或等于)進行補助,同時對取得國家試點示范資格的數字化轉型企業,可給予至少20萬元的資金獎勵,大力支持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化創新平臺建設,不斷拓寬數字化轉型的覆蓋面。
(二)主導產業帶動與轉型升級
我國各地區間的發展水平和資源條件具有較大差異,不同地區間發展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各地區可利用數字化轉型賦能主導產業,發揮主導產業的帶動作用,促進區域經濟進步,甚至可覆蓋到其他行業。依托“東數西算”等國家戰略,投資龍頭企業,助推傳統設備進行數字化改造,實現技術革新。
例如,甘肅省自2023年起致力于加強一體化關鍵節點的互聯互通作業,直接帶動了周圍產業的智能化改造與數字化轉型,如海亮集團、金川集團等,積極建設蘭州數字化工業園區,有序提升區域內產業的競爭力[3]。
(三)數字技術創新與產業賦能
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未來發展勢必須建立在數字技術的基礎之上,其必須前瞻布局,利用新技術賦能制造企業,圍繞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進行技術研發,建立優勢產業集群,積極利用集群化優勢帶動制造企業升級,有目的地儲備千億級的企業,根據供應鏈理念內涵向上下游滲透技術、標準及數據,實現產業鏈整體轉型。
例如,安徽省積極推進數字技術創新工作,2023年積極推進大數據產業園建設,培育孵化了省級大數據企業超500家,催生了很多以網絡建設、平臺設計等為主營業務的新業態,以此形成產業聯盟,構建高質高效的現代化服務體系,不斷向上下游延展,助推上下游(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
在明確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未來發展路徑后,企業必須結合實際,客觀研判其處于數字化轉型的何種階段,并根據企業各層級、各部門、各環節的具體情況,制訂數字化轉型計劃,保證制造企業的發展質量。
(一)明確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實施思路
制造企業在推進數字化轉型之前,必須明確其在數字化能力上的長短板,扎實推進現有業務,積極引進新業務,吸收異質、優質資源,并將其集中到產業的研發、制造和服務推廣上,將數字化能力轉化成制造企業的優勢。具體來看,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思路可參考如下步驟。
一是積極引入物聯網技術與數字化平臺,奠定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環境基礎。
二是依托互聯網,實現多平臺協同發展,積極研發技術專利,有序提升企業的數字化能力,加強數字化轉型與企業制造生產之間的協同。
三是從企業經營模式、業務模式入手,引入數字化轉型理念,助推企業實現商業模式創新。
四是在數字化成熟運用后,制造企業應積極建立數字化服務生態系統,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
(二)端正數字化轉型的思想態度
制造企業在明確數字化轉型的整體思路后,就要從職責任務出發,端正數字化轉型的思想態度,充分認識到數字化轉型是全員性的工作。
一方面,企業全員需要意識到,數字化轉型并非單純的技術變革,而是需要做好企業相關變革工作,配合數字化轉型的推進,如文化變革、結構調整、業務流程重塑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2019年出具的《2019年全球數字化企業高管和研究項目》內容顯示,全球有超80%的企業認為,數字化轉型除了要加強數字技術的應用外,還要從企業的組織結構、企業文化、業務流程等方面重新定義,由上及下地全面調整,驅動企業績效增長。因此,制造企業不得由某一單一部門全權負責數字化轉型工作,應設立專職的數字化部門,由各部門骨干人員組成,開展專項行動,發揮其協調、聯動作用,從組織職能層面設計,落實具體的數字化舉措,“虛實”結合(虛:各職能部門的數字化建設顧問;實:數字化轉型計劃的具體實施),逐步壯大企業數字化轉型團隊,確保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質量。
另一方面,企業應正確看待數字化轉型,將其當成全新業務領域開展相關工作,同時樹立長期觀點,認識到數字化轉型不會在短期內見效。企業應從戰略層面看待數字化轉型,以提升企業競爭力和創新力為轉型目標,直面痛點,將小型數據或項目作為試點作業,分析其數據架構、數據處理能力及數據質量等,奠定后期大規模、全范圍的數據分析治理基礎,要求技術人員與業務人員通力合作,確保數字化轉型盡早落地見效[4]。
(三)強調企業數字技術創新應用
除了明確實施思路與端正思想態度外,制造企業推進數字化轉型中還要注重數字技術的應用與創新。成功的數字化轉型是自上而下、上下結合的全面變革。
加速成果轉化步伐。制造企業可與當地的研究院所、重點實驗室及科研高校等進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并設立數字化轉型引導基金,吸引更多的先進國內外技術在制造企業中落地,在重大項目或重大金額流動的項目中與數字產業開展深度合作,如開拓新產業、建立創新聯盟等,根據工作的具體場景和難題推出新方案,加強數字技術的應用。
搭建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平臺。制造企業需結合其分類,如航空航天相關制造企業,應積極整合多方資源,與供應商、網絡平臺方等打造航天航空設備制造數字化轉型中心,搭建綜合性、一站式服務平臺,以提供更專業、更準確的數字化轉型咨詢、技術等服務,幫助其他正在進行或準備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企業提高數字化轉型質量,制訂符合其實際且實操性強的轉型計劃,動態演示轉型場景,不斷增強其轉型意愿和信心,打通制造業細分領域間的壁壘,提供全行業、綜合性的服務[5]。
(四)建設數字化轉型人才隊伍
實現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因素是人才,但目前來看,我國制造企業在探索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掌握數字化轉型技術與企業經營、業務和財務等知識的綜合型人才還很稀缺。制造企業可聯系政府主管單位,制定人才培育和孵化等制度,鼓勵高校、大型企業及其他社會機構等制訂數字型人才培育計劃,建立訓練基地,從源頭上保證數字型人才供給。此外,制造企業可結合馬斯洛需求理論,了解人才在工作過程中的想法,滿足不同層級、不同部門及不同人員的實際需求,制訂人才激勵計劃,填補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人才缺口。
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伴隨企業的業務活動、經營管理而持續存在的方式、手段。文章從轉型思路、理念轉換、技術創新、人才建設四個方面提出了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具體措施,從通用性角度提出了數字化轉型的建議,個體制造企業在借鑒應用時必須結合實際情況。隨著各種先進理念和先進技術的不斷涌現,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也會出現更多的新問題、新技術。制造企業為保證發展活力,必須跟上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步伐,持續學習,持續創新。
[1]巨星.大型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路徑[J].企業管理,2023(06):105-107.
[2]姚慧芳.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力評價研究[J].中國高新科技,2022(10):19-21.
[3]李應曉,張晶,張高尉,等.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探究[J].船舶物資與市場,2022(01):85-87.
[4]梁新怡,鐘俊鵬,羅鋒.家電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現狀和策略研究——以美的集團為例[J].當代經濟,2021(06):68-71.
[5]楊孟著.積極推動中小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J].產權導刊,2020(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