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施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是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手段。用好監測結果是實現質量監測診、咨、督、促、導的多重功能,充分發揮“體檢儀”和“指揮棒”的關鍵。哈爾濱市道外區在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上先行先試:“三主體”協同發力,推動監測結果應用落地落細;“六聯動”實踐研究,推動監測結果應用走深走實;“五步驟”模式運用,推動監測結果應用增質增效。構建“三主體———六聯動———五步驟”模式路徑,提供可參考、可借鑒范式,推動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創新實踐。
關鍵詞:質量監測;教育優質均衡;創新實踐;模式路徑
開展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促進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大舉措。哈爾濱市道外區教育局制定目標、創建問題臺賬、掛圖排表作戰,切實發揮質量監測的導向、鑒定、診斷、調控和改進作用,強化監測結果有效應用。
道外區堅持以監測為手段、以應用為目標、以質量為核心,探索構建由“黨委政府———教育行政———基層學校”三位一體的運行模式,建立推進市、區、校無縫對接、“三主體”形成合力,協調推動結果應用的“三輪驅動”路徑。
黨委政府助推,精心謀劃部署。按照市教育局、市教研院工作部署,道外區全面開展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根據監測實際要求,自收到市監測中心相關通知后,實行黨政齊抓共管、督導領辦跟蹤督查、部門聚力問政問效,把監測結果運用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堅持高標推進,加強協力作戰,全力確保質量監測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進。
教育行政助力,堅持問題導向。道外區成立由教育局局長牽頭組織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領導小組,具體工作由教育局督導室負責牽頭,由區教師進修學校組織實施,報告解讀及問題整改工作由區監測結果應用專家分析評估。相關部門對職責任務細化分工實時跟進,依據質量監測結果和存在的問題探討整改措施及成果應用途徑,發放調查問卷860份,召開座談會21場,梳理歸納問題兩大類5項16個,問題存在原因21條,整改措施33項,深入8所中學、12所小學開展評估,嚴格按照實施步驟和時間節點推進工作。
學校主動作為,強化質量為本。學校是監測結果應用“最后一公里”的基礎單元。在區評價團隊支持下開展基于監測數據再調研,結合日常教育教學經驗,持續開展“質量監測提質年”行動。對監測反映出的問題以及在監測結果應用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教育局成立5個工作專項組,組建3個調研小分隊,組織學校加強自查,制定完善整改的方案,合理劃分整改的階段任務。實施目標化責任制跟蹤管理,構建“診斷———改進———再診斷”閉環機制,實現監測結果應用常態化,努力促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
隨著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深入開展,應用監測結果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發展逐漸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議題。監測結果應用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凝聚多方共識,構筑多方力量,才能有效保障監測結果應用取得實際效果。
部門聯動,凝聚監測共識。監測結果的有效推動是以教育行政部門為主體,廣泛吸收專業機構、督導部門、教研部門、中小學校等在內的多元主體參與。充分發揮中教科、初教科、進修校等部門的職能和專業作用,聯合督導深入基層學校,常態化監測落實任務目標,協調聯動制定整改標準,深研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合力提升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
督導聯動,打造政策閉環。建立“質量監測———發現問題———整改落實———評估驗收”的閉環,從基于監測數據梳理出主要問題,到制定整改方案、落實整改任務,再到跟進評估整改成效、督促再整改,形成一個完整的工作鏈條。35位市區監測專家和111名責任督學采取包保制度責任區,成立專項工作督導組,結合本區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總結成功經驗和“雙減”督導工作案例,聚焦監測重點強化,聚焦達標系統落實,形成全程覆蓋、校校聯動的監測局面,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校校聯動,加強數據挖掘。道外區積極推進校校項目化研究,挖掘數據分析報告,堅持問題分析情況,探尋原因分析關聯。組織專家解讀診斷并改進管理中短板,從學校因素、個體因素、家庭因素等方面厘清剖析質量監測結果的共性問題,發現亮點找出差距,多角度進行量化數據和質性數據的互證補充分析。學校開展校園藝術節、“陽光體育大課間”評比和學生體質健康抽測工作,舉辦秋季中小學生運動會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學聯動,堅持因地制宜。監測結果的有效分析在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引領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提供了可借鑒、可操作的方向。加大教學聯動力度,構建教學工作體系,統籌教學常規管理,確保教學質量提高。道外區促進集團化辦學建設和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教學聯動,開展微小型學校“集備聯盟”、教學“推門課”和“雙減”專項督導檢查等工作,促進質量監測結果的有效應用,推動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穩步發展,提升教育改革品質實效。
研修聯動,注重深度融合。通過打造教研強磁場、筑牢培訓奠基石、啟動科研強引擎為教師質量監測提速,為結果應用賦能;組織校級干部交流、崗位大練兵、任職資格培訓提升校長專業素養,開展學科基本功、專業論壇、班主任工作坊等活動為教師能力提升賦能;通過區域調研、融合課題研究、應用監測結果等方式提升監測隊伍的專業能力,更好支撐區域監測結果應用。
家校聯動,提供助力支持。質量監測結果數據的分析進一步認識到家校聯動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打通課內課外壁壘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立足學生實際實施差異教學,挖掘校園文化資源融入學科元素,優化教育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發展。重視學生身心健康教育,家校協同構建教育合力,全面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在樹立全面育人觀、改進教學管理、加強學生實踐等方面家校共同發力,協同推進。
依托監測結果應用“五步法”策略協調聯動督導問效,加強組織力量壓實工作責任,強化整改提升聚焦監測環節,基于督導評估凝聚創建合力,多路徑推進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
深度解讀,瞄準監測問題。道外區教育局成立質量監測結果應用領導小組及專家團隊,基于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深入分析優勢不足,就監測結果的基本狀況、取得成績、存在問題、措施建議等進行分析。從“水平等級、量尺分數、校際差異、星級評定”等方面對參測學科進行解讀,對區質量監測問題整改方案進行匯報,并對監測結果的后續運用、任務清單及區域特色提出建議,讓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在提升區域教育質量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專項調研,關聯診斷歸因。2021年道外區作為協議區參測,共抽取12所小學345名四年級學生和8所中學232名八年級學生參加數學、心理健康、體育測試,同時抽取了20位校長和三個學科共117位教師參加了網絡問卷調查。道外區針對監測結果反饋的相關數據以質量為核心,以目標為動力和方向開展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專項調研。堅持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尋找研究突破口,獲取多元數據,挖掘影響原因,為學校教學診斷改進提供證據支持和借鑒樣板。
精準施策,改進提質行動。針對區域質量監測報告中反映的突出問題,梳理問題清單、制定整改方案、分析監測結果。按照市教育局督導室和市監測中心要求,校準監測“風向標”,錨定評價“指揮棒”作用,參加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培訓會及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工作指導培訓會,建立優質均衡動態監測評估系統平臺,指導全區義務教育學校填報基礎數據。本著“一校一策”原則,立足學校實際對照指標體系,對50家義務教育學校逐項開展自查摸底,形成問題整改清單和臺賬。
探索實踐,建構區域經驗。為切實發揮質量監測診斷、改進、提高的作用,哈爾濱市道外區教育局因地制宜地開展本地結果應用的實踐和探索:搭建監測平臺、立足數據分析、建立整改臺賬、強化結果應用,推動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通過“三六五”(三位一體三輪驅動———六環聯動六維聚力———結果應用五步法)監測結果應用模式,探索推進質量監測有效途徑,尋求道外教育質量提升新突破。
持續發力,謀劃應用藍圖。錨定開發監測數據,緊跟數字教育變革,精準靶向應用研究。通過“請進來”“派出去”“兵跟兵”,培育心中有數據、手中有技術、腦中有智慧的監測“引領人”;通過“強培訓”“建聯盟”“共資源”,優化教育決策管理,撬動區域優質均衡,提高教育教學實效。2023年,道外區中考取得新突破,報考率為97.21%,較2022年提高3.07%,省市重點高中錄取率提高,全區省市重點錄取率為56.53%,其中2所學校省市重點錄取率超過70%,4所學校省市重點錄取率超過60%。為推進監測結果的有效運用提供強力支持,為全面提升道外區教育教學質量蓄勢賦能。
一分監測,九分應用。道外區將從構建監測結果應用機制、打造專業評價團隊、開展監測結果應用研究等方面深入推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工作。充分引領、發揮輻射,用好教育質量監測“體檢表”;不折不扣、高質高效,把準教育質量監測“風向標”;穩步提高、持續向好,打通教育質量監測“最后一公里”。創新實踐打造道外教育高地,落地開花尋求質量提升突破。
(執筆人:楊志超)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