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后續寫是近年來高考英語中出現的新題型,是對傳統閱讀和寫作教學的一種創新和完善,在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起著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學生的讀后續寫能力是值得廣大一線教師反復思考的問題。鑒于此,本文從高中英語讀后續寫課堂教學現狀入手,分析了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并結合課改的新思路、新理念,將讀后續寫教學與高中英語單元教學相融合,摸索出了基于高中英語單元主題的“讀—寫—評”讀后續寫教學模式,希望為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提供一些參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讀后續寫能力。
關鍵詞:高中英語;單元主題;讀后續寫;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鄭權,福建省順昌縣第一中學。
一、高中英語讀后續寫課堂教學現狀
讀后續寫要求學生依據材料內容、所給段落開頭語進行續寫,將其發展成一篇與給定材料有邏輯銜接、情節和結構完整的短文。這類題型不但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考查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對讀后續寫課堂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然而,實際的讀后續寫課堂教學效果不容樂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部分學生對續寫文本主題意義的探究不足,讀寫分離,續寫內容偏離文本主題。第二,續寫內容的情節設計不夠完整,缺乏創造性,情感不夠飽滿。第三,上下文不夠連貫、句段之間缺乏銜接。第四,學生忽視原文語言特征,輸出的語言與原文語言風格不一致。再者,學生對續寫語篇的知識背景及表達技能的儲備不足,更是影響了輸出的質量。總而言之,學生的輸出與原文材料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協同、融洽,缺乏續寫的內驅力和成就感。
二、基于單元主題開展讀后續寫課堂教學的意義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新課標”) 指出所有語言學習都在一定的主題語境下進行,學生對主題語境理解的深度直接影響語言學習的成效。因此,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實踐應建立在對語篇主題的深度探究的基礎上,使得讀與寫有效地滲透,輸入與輸出高度統一。教材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是新課標精神的具體體現,在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日常教學活動正是以單元為基礎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探究的,如果把讀后續寫教學實踐和單元教學緊密結合,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拓展單元教學深度,加深對單元主題意義的探究;另一方面,續寫為學生提供具體的語境,可以使學生內化、遷移應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和表達技能,在深度挖掘主題意義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二者有機結合對提高讀后續寫課堂教學質量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對于讀后續寫教學實踐具有實際的研究意義。
三、“讀—寫—評”一體化教學設計與實施
有效的讀后續寫課堂教學設計應包括讀、寫、評三個環節。三者環環相扣,不可分割,是培養學生讀后續寫能力、提高思維品質的有效手段。本文以新人教版教材高中英語Book 3 Unit2“The stone in the road”為例,將讀后續寫教學實踐與單元教學相融合,闡釋如何利用“讀—寫—評”讀后續寫教學模式優化教學設計,有效地開展讀后續寫課堂教學。
首先,基于本單元主題將此篇文章改編為符合續寫要求的語篇,如下:
續寫段1:But when she saw the stone in the road, she stopped.
續寫段2:Just then, the king stepped out from behind the tree.
(一)通過“四讀”,厘清文章的脈絡
1.讀六要素。讀后續寫的第一步便是閱讀。在讀的過程中,首先要培養學生們的語篇意識,把握語篇主題,以免續寫時產生偏題現象。該語篇是以敘事為主的記敘文,學生可以通過把握記敘文六要素的方式,即時間(when)、地點(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經過及結局(how),來梳理該語篇的脈絡,歸納、總結其主題。
2.讀結構和情節。圍繞主題推動故事的發展主要在于兩條線,即情節線和情感線。因此,在把握主題的基礎上,第一步要梳理該語篇的結構和情節。因為語篇的謀篇布局伴隨著情節的發展,只有在理解原文結構和故事情節發展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把握故事情節的走向,合理布局續寫段落。該語篇采用了典型的“開端—發展—結局”的行文模式:即開端(交代事件發生的起因、時間、地點、人物等內容)——發展(以人物活動的時間順序、空間變換為行文線索)——結局(對事件進行分析、評價或生發感悟)。
3.讀情感變化。第二步關注情感線,情感線主要是指主人公面對問題或困境時的心理及情感變化,如由遇到問題時的困惑、焦慮到解決問題后的欣慰、感動等。值得注意的是,情節線和情感線是相輔相成的,故事發展必然伴隨著主人公的情感變化,而情感的變化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由此可見,情感在故事中同樣具有發展性和延續性。因此,在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主人公(國王、女孩)的心理體驗,設身處地地思考他們可能產生怎樣的情感變化,以利于在續寫中詳細生動地描述他們的態度與情感變化,以此帶動續寫部分的情節的發展。
4.讀語言。無論是閱讀還是續寫,其載體都是語言。讀后續寫在語言的準確性、豐富性以及上下文的協同性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因此,研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感知文本語言特征,續寫時注意模仿,確保語言的準確性和協同性。例如,續寫文本中頻繁出現定語從句中的關系代詞“who”,“S+V1 and V2+O”的句式結構及本單元重點的語法項目,“v-ing”形式。這些都是本文的顯著特征,需要學生們認真揣摩,沿用在續寫任務中。
(二)關注“三點”,續寫美文
1.關注兩段首句,設計故事情節。故事情節的設計具有較大的開放性,因此,續寫的內容應具有一定的豐富性和創造性。但續寫并不能天馬行空,寫一些不合邏輯的內容,而應基于文章的結構和情節發展。一般而言,續寫第一段應寫故事的進一步發展,而第二段應寫故事的結局,而兩段的首句則是對文章內容和情節發展的進一步限制和導向。學生可以通過所給的第一段的首句設想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從第二段首句猜想之前發生過什么,設想之后會發生什么。例如,第一段學生可以根據對原文梳理出的情節線和情感線,再加上兩段首句的提示與限制寫女孩搬開路中的石頭發現金幣的過程及如何處理發現的金幣;第二段則寫國王把金幣作為獎勵贈予女孩并闡述理由,升華主題意義,或者從女孩的角度升華主題意義。伴隨情節的發展,人物情感的設計也應該是飽滿、完整的,如國王的情感變化,“expecting—disappointed—in despair—delighted—satisfied”,女孩的情感變化,worried about others' safety—surprised—delighted,以此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2.關注上下文連貫性,確保句段之間緊密銜接。在完成續寫內容的設計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續寫內容與原文的連貫性,確保上下文過渡自然,句段之間銜接緊密。我們不難看出,原文是按照時間順序展開的,因此,續寫內容應繼續以時間順序展開。可以采用本單元出現的連接詞,如first of all、then、after that、later、finally、so及however、although、but。除此之外,要確保寫好三個銜接句,即第一段首句后的銜接句、第一段尾句、第二段首句后的銜接句,從而使故事情節無縫銜接,推動故事的發展。再寫好一個升華句,即第二段的尾句,體現故事圓滿結局或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例如,第一段的首句是“But when she saw the stone in the road, she stopped.”,其后的銜接句應寫女孩看路中的石頭時的心理,即“天色逐漸暗下來,可能給其他過來人帶來危險”。這與前文出現的過路人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給國王帶來了希望,為下文搬開石頭、發現金幣埋下了伏筆。根據第二段的首句“Just then, the king stepped out from behind the tree.”可知國王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結果才出現。由此可判斷在第一段中,女孩搬開了石頭并發現了金幣。顯然第一段的尾句應寫女孩發現金幣的驚訝心理,或者再進一步來寫女孩如何處理金幣,如把金幣繼續放到石頭底下或等待主人的到來,弘揚正能量。那么,第二段首句后面的銜接句就要考慮到與第一段尾部的銜接,如通過兩人的對話來解決金幣的歸屬問題,文章的尾句便可以寫國王闡述的理由并升華主題意義,或者以女孩的感悟收尾,緊扣主題。
3.關注語言特征,內化遷移應用。同一篇文章的語言特點應該是一致的,續寫時應沿用原文的語言特點,使續寫部分與原文渾然一體。續寫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盡可能根據原文的句子結構、語法結構、詞匯選擇的語言特點來遣詞造句。如上文所提的語言特征,要盡可能地沿用在續寫中。另外,本文出現了較多的直接引語,這是本文的另一個明顯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在續寫中使用直接引語時,應特別留意人物的特點和對話的情境。任何一個人物的語言都應該和人物的特點相一致,符合其身份和性格特征。人物的語言也應和說話時的情境吻合。如文中不同的過路人面對相同的障礙時,所說的話不同,所體現的性格特點和生活態度也不同。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續寫時,完善情節、情感線,沿用原文語言風格,注重銜接,突出出題意義。筆者結合這些將續寫內容設計出來,見表1。
(三)寫后多元評價,以評促寫
寫后評價則是對學生續寫質量的檢測,有助于學生從不同維度發現習作中的優點和不足,為其提供改進的方向。評價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評價標準,堅持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包括自評、互評及教師評價。評價標準主要體現習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要讓學生在多元評價過程中明確評價的具體方向,有針對性地整改習作中存在的問題,切實實現以讀促寫的目的。筆者根據文本的續寫主線和要點制定評價標準,見表2。
學生完成續寫任務后,先根據上述評分標準進行自評、打分并進行初步的修改。自評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根據評價標準的提示發現習作中所存在的問題。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完善自己的作品:在主題方面,修改或刪除與主題不一致的情節,從而使故事的情節鏈更加完整,突出主題意義;在情感方面,補充一些動作、心理等細節描寫使主人公的情感更加飽滿;在銜接方面,增添一些鏈接手段使段與段之間、句與句之間銜接更加緊密、連貫;在語言表達方面,糾正一些基本拼寫、語法錯誤,模仿原文的語言特征,從而提高語言表達的協同性。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評分標準進行組內互評。分組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能力水平,合理組合,以3~4人一組為宜。互評時學生的視角會發生轉變,不但可以清晰地看到同伴對自己的作品具體而真實的反應,而且可以突破思維的局限性。在互評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同伴的作品進行批注,指出其不足,標出亮點并在空白處寫出整改意見,直至作品回到學生各自的手中。然后,學生根據同伴提出的不足之處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調整、補充和完善,使自己的作品趨于完美。
最后,每小組把推選出來的優秀作品上交給教師,由教師對其進行評價和反饋。教師評價是建立在學生自評和互評基礎上的。因此,教師的評價內容除了常規的評價項目,更重要的是對學生自評和他評的評價內容進行評價,發現每位寫作者或評價者的閃光點。對于優秀的作品,教師要在班級內進行展示,因為展示學生的作品除了是對學生續寫課上表現的認可和肯定,更多續寫中的亮點還可以供其他學生們隨時學習和參考。值得一提的是,優秀作品的修改過程,包括同伴的批注及修改建議需同作品一起展示,因為修改過程同樣會給學生們帶來很大的觸動,激發學生們的創作內驅力。
四、結語
筆者認為,在以單元為基礎的讀后續寫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打破課時的限制。因為一節課的容量有限,很難有效地完成讀、寫、評三個環節,達到預期的效果。筆者的做法是:先把根據續寫材料制作成的學案和續寫材料一起發給學生,讓學生課前完成讀的環節,課上限時完成續寫任務,之后進行多元評價。另外,并不是每個單元都有適合開展續寫活動的語篇,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課程的實際情況選擇相關單元主題的課外閱讀材料進行改編、優化,設計出適合續寫活動的語篇,這對教師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總之,學生讀后續寫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在讀后續寫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以單元教學為基礎,創設讀后續寫情境,促進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內化和遷移應用,充分利用“讀—寫—評”模式優化教學設計,最終落實于課堂教學,開發學生的高階思維和語言運用能力,以使學生的讀后續寫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曹軍喜.巧用教材資源 提升讀后續寫能力[J].科學咨詢,2018(8):95-96.
[2] 曹翠紅.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策略探究[J].華夏教師,2022(5):76-77.
[3] 林玲玲.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模式實踐探究[J].英語廣場,2021(11):128-130.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高中英語單元主題讀后續寫教學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FJJKZX22-72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