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英語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評價對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作業評價是教學評價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設計既要有利于學生鞏固語言知識和技能,又要有利于促進學生有效運用策略,增強學習動機。然而,目前大部分作業的設計質量不高,育人價值體現不充分,學生無法提升自我效能感。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需通過內容提質、形式創新、整體設計單元作業等方式,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并實現育人價值。
關鍵詞:小學英語;核心素養;情境;作業設計
一、引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英語課程要圍繞核心素養確定課程目標。英語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主義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將評價貫穿英語課程教與學的全過程。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成為各類評價活動的設計者、參與者和合作者,自覺運用評價結果改進學習。作業作為教學評價的一部分,為教師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發現學生的問題、調整教學活動起到重要作用。設計優質的單元主題作業,有利于在作業中創設真實有效的情境,建立課堂與生活的聯系,在作業中提高學生的知識語言技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的潛能,進而促進自主學習。
二、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現狀
通過調查發現,當前小學英語作業設計普遍存在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形式單一且重復。朗讀、背誦、抄寫、寫練習冊這些形式,貫穿于低年級至高年級,且這些形式的作業存在長久性、反復性,久而久之,學生會覺得乏味無趣。低年級作業形式基本只有朗讀和背誦,而低年級學生的特性是活潑好動,如果作業設計局限在朗讀和背誦,必然無法滿足低年級學生的個性需求。
二是題型陳舊,不符合班情。題目更新周期較長,沒有做到與時俱進。目前的作業設計,只能滿足學生用來熟悉教材中的課文及相應知識點,對于目前需要拓展學習的自然拼讀和繪本閱讀無任何涉及,導致學生學的英語無法“活起來”。
三是作業設計沒有情境性,無法令學生印象深刻,更無法將教學融入生活。中高年級的教材強調生活與單元主題情境的融合,單獨的詞匯和句型無法生成完整的情境,這就導致學生在運用過程中詞匯和句型脫離語篇和情境。
三、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原則
(一)能力為重,素養導向
2022年版英語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包括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目標的達成實現核心素養的形成。
1.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發展語言能力的意義在于幫助學生形成語言意識,積累語言經驗,從而能夠進行有意義的溝通與交流。課堂上短暫的語言輸出無法全面實現學生有意義的溝通,因此在作業設計中應實現更豐富的語言輸出,幫助學生實現語言的積累。
學習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提高學習效率,做到樂學善學。學習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發展好語言能力,在自我管理的過程中塑造并發展語言系統。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提升,其就會主動參與語言實踐活動,在作業中學會自主探究。
2.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學生的核心素養還包括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學生即便形成了語言意識,如果沒有文化內涵的輸入,也難以實現語言的正遷移。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也是實現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過程,文化意識的培育有利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思維品質的提升有利于語言學習的發展,學生能夠多角度看待事物,有條理地表達觀點。如果作業的設計具備靈活性、創造性、邏輯性等特征,對于學生發展思維品質會起到推動作用,從而對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二)整體設計,聯系生活
1.提升學習效果。通過單元整體設計的作業,使學生能夠將不同的英語知識點聯系起來,從而形成系統性的英語語言知識結構,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該單元的知識。單元作業整體設計能夠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將學生學到的知識點和技能綜合運用到作業中,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實現知識點的融會貫通。
2.培養語用能力。結合單元情境設計的作業更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將課堂學習和生活經驗聯系起來,能夠更容易接受和記憶,能夠更清晰地感受到英語的實際應用場景,能夠更深刻地認識英語知識和技能的實際應用價值。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和情境都是多樣的,通過拓展聯系實際生活,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英語應用環境,從而訓練自己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英語的能力。
3.提升交際能力。聯系實際生活的小學英語作業應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和聯系,以此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語言思維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小學英語作業設計增強學生多元文化意識,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特色。
四、小學英語作業優化設計的方法
(一)融入特色,聯系生活
小學階段,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意識正在逐步發展,因此,在英語基礎性作業中融入特色和創意十分有必要。
1.結合生活實際。教師可以利用有趣的圖片或角色扮演,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習,例如讓學生用英語演繹日常生活場景中的對話,如“問路”“購物”等。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5B Unit3“Asking the way”為例,本單元的主題是問路,如果只是簡單地給出一個地圖讓學生看著圖片說,既無法聯系生活又不能培養方向感。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讓學生試著自己繪制一張簡單的地圖,繪制地圖前可以先布置任務:熟悉家、學校附近的道路,繪制地圖時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原則。可以讓學生畫一畫從家到學校的路線,也可以畫一畫從學校到書店的路線等。畫完之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繪制的地圖,用該單元的重點句型進行描述,活動貼近生活的同時也能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2.采用對話模擬。教師可以采用對話模擬的方式,讓學生扮演角色,用英語進行對話,提高聽說能力。例如,一位學生扮演老師,一位學生扮演學生,學生在對話中練習說問好,問候等基礎語言,既貼近生活又易于理解。
3.利用童話、寓言。教師可以利用童話、寓言等故事作為背景。例如,以“灰姑娘”的故事作為進入課文學習前的熱身,巧妙引入譯林版小學英語5B“Cinderella”一課的學習。以生活中熟知的故事導入課文學習,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4.設計英語游戲。教師可以在游戲過程中聯系生活實際。例如,利用數字設計英語數字游戲,使學生在游戲中學習英語數字和計算能力。
5.進行合作學習。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可以設計小組作業,通過互動合作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口語表達能力,教會其在生活中學會合作。例如,讓學生分小組一起學唱英文兒歌,互相檢查、提問、共同展示等。
小學低年級英語基礎性作業要注重融入特色和創意,通過真實情境模擬、角色扮演、數字游戲等方法,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多元化的學習體驗,促進語言能力和思維意識的全面發展。
(二)單元情境,發展思維
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中,關注單元情境化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語言的含義和用法,提高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1.確定目標情境。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從單元的內容出發,根據具體的學習目標確定目標情境。遵循“學以致用”的原則,將學習目標與實際生活場景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情境中掌握語言的運用。真實的場景令學生更能理解語言,也更感興趣。在作業設計時可以結合生活場景,在實際場景中與學生交流。通過情境化學習,學生能夠更直觀、更深刻地理解語言。
2.生成文化意識。在情境中生成文化意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以譯林版小學英語6B為例,本單元的主題是介紹澳大利亞,課文中提到了澳大利亞的動物、運動項目和城市幾方面。在學習時可以將澳大利亞的這些內容和我國的進行類比,了解差異。同時,教師可以進行拓展,比如澳大利亞的交通、住宅、人們的娛樂、飲食文化等,這些更加貼近實際生活。通過比較學習,學生能夠感受到兩國之間多方面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文化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重視理解生成。學生如果只認識詞匯和句型,那將無法在腦海中生成畫面,無法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尤其在聽力作業中,學生光聽內容還不行,要能夠理解內容,聯系到具體情境,做到真正意義上生成對內容的理解。以譯林版小學英語2B Unit1“Where's Kitty? ”為例,該單元主題是詢問物品放置的位置。
圖1的聽力練習中,學生在聽力過程中能找出缺少的詞匯圖片,但是對聽力的語篇并沒有理解性的思考,僅僅只起到了鞏固個別詞匯的效果,無法帶入具體語境。所以,這樣的聽力題型對于提高學生的實際語用能力效果并不大,這就需要進行優化。
圖2的聽力練習雖然只給出了圖片,但是學生知道了In the living room這樣一個情境。在聽錄音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理解和思考,需要判斷圖片中房間內物品的擺放位置是否正確,理解和思考的過程圍繞該單元主題情境,貼近生活實際。
(三)重視反饋,及時調整
通過以上這些作業設計,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興趣和參與度,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但在反饋時,面臨了以下幾個問題,需要及時調整。
1.及時性不足,無法指導學生。及時反饋對于學生的學習十分重要,反之,學生的學習則會受到影響。教師需要給予及時反饋,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給學生以指導和動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當天完成的作業最好當天講評并訂正,這樣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2.學生學習進度不同,難度不一。學生在學習英語中有很大的差異性,難度的把握需要考慮進去。難度過大或過小,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應及時調整作業的難度和類型。對于學困生來說,要適當降低要求,并及時給予鼓勵。如圖2中的練習,對于學習方位詞困難的學生來說,要完成這項作業比較困難,這類學生可以多聽一兩遍錄音,錄音的速度要適當放慢。
3.缺少引導學生反思。有些學生可能僅僅完成了作業,卻沒有真正深入地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在反饋作業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總結,提高學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調整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和結果,以此激發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5B Unit3“Asking the way”這一課繪制簡單的地圖為例,學生繪制出了地圖也能進行簡單的表述。但是這還不夠,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繪制的地圖,在上學路上或者去書店的路上,跟著自己繪制的地圖走一走,邊走邊說路線,檢測地圖繪制正確與否的同時加強語言表達,也在此過程中反思此類作業的完成度。
為了更好地應對這些問題,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精心設計作業,豐富作業形式。在反饋作業時,要及時、有效地給予回復,指導學生查漏補缺、糾正錯誤。同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作業難度和形式,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環境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五、結語
總之,在優化學英語作業的過程中,要考慮作業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貼近程度,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的過程中根據單元主題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完成作業。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作業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度及難易程度,通過作業的優化,學生在完成過程中核心素養得到了提升。作業完成后需要及時評價和反饋,只有及時解決反饋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適當調整,才能達到真正優化作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莊曉丹.作業賦“新”能,踐行真“雙減”: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實踐與探究[J].校園英語,2022(19):154-156.
[3]蔡素惠.實施“四性”策略優化作業設計: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英語作業優化設計策略探究[J].校園英語,2021(16):93-94.
[4]范菁.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優化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87):121-123.
[5]李欣.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英語作業設計[J].教育現代化,2020(15):124-126.
[6]方雪蕊.關于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相關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22(19):190-192.
[7]楊娟.基于雙減背景和核心素養培育的小學英語作業設計[J].中學生英語,2022(46):117-118.
作者簡介:朱淑穎,蘇州市吳中區金山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