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師愈加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注重學生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等的發展。閱讀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育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語篇意識培育理念指導下,教師以語篇分析為著力點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和思維的交互,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穩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推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提質增效。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核心素養;語篇結構;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郭美艷,甘肅省西和縣第二中學。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高中英語課程逐步從單一的知識講解發展為綜合能力培育,不僅讓學生在英語課堂理解詞匯、語法,而且重視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和創新、推理、傳承中國文化的綜合素質。《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引入了“語篇知識”的概念,要求學生構建詞匯、語法形成連貫性語篇,培育學生的語篇意識和語篇知識成為重中之重。但是現階段英語閱讀教學常陷入知識剖析的誤區,忽視整合語篇隱藏的文化內涵、語言特色等,難以發揮閱讀教學潤心啟智的作用。鑒于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可結合語篇分析理論創新閱讀教學,在繼承優質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和提升,讓英語閱讀教學更加契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最近發展區,在對語篇進行全面分析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素質。本文簡要闡述核心素養導向下語篇結構分析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薄弱,制約能力提升
閱讀是對學生英語學業質量進行評價的重要依據。新課改背景下,英語閱讀教學目標、方式和內容進行了全面調整,但是學生閱讀能力與預期目標還有一定差距。首先,在高中英語課堂,碎片化閱讀方式仍是主流,盡管教師幫助學生快速獲取信息、儲備知識,但是學生常游離在文本的表層信息,難以與文本進行深度對話。其次,學生的語言知識積累充足,但是缺乏綜合運用能力,學生未能在課堂提升綜合表達的能力,因此可發現學生有自主閱讀能力不足、缺乏英語文本閱讀興趣的問題,其成因在于學生未能形成結構化認知,自主閱讀能力薄弱,因此遇難而退,難以實現知識拓展和能力延伸。最后,學生缺乏語篇意識,在知識目標長期浸染下學生形成了以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常忽視分析語篇類型結構、銜接和連貫手段、主題情境等,這一錯誤方式制約了學生能力提升與發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的基礎能力、學習思維和語篇意識進行引導。
(二)活動單一,輕視篇章整體
新課改引領英語閱讀教學不斷調整和提質,但是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仍無意識地運用單一方法,以期達成基礎鞏固和成績提升的目標。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中常結合題型剖析語篇,將文本閱讀看作詞匯分析、語句分析、語法講解的素材,更加重視知識積累,而忽視從整體角度引導學生深度分析語篇結構、特點等。這種缺乏篇章生產和解讀過程的教學方式難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和詞法的關聯性,既忽視了在語境中培育學生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又制約了學生將詞法運用到真實情境能力的發展,難以培育學生的語篇意識。除此之外,英語閱讀教學缺乏變通,教師未能針對語篇類型調整教學方法,致使學生采用同一種方式解讀不同類型的語篇,易使學生產生掌握閱讀方式的錯覺,也易讓學生產生機械感、無趣感,逐漸喪失探索語篇內容的興趣。因此,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調整教學方式,讓閱讀教學煥發生機與活力。
(三)教師中心,忽視學生主體
新課改背景下,英語教師應更加重視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參與到閱讀學習中。但是在英語課堂可發現,學生常游離在文本閱讀之外,無論是課前準備工作、課堂解讀學習還是課后的回顧鞏固,均表現為積極性差、參與性不足。首先,教師未針對語篇主題創設系統化任務、實踐性活動等,致使學生未能找到參與教學的契機,學生逐漸形成了被動聽講的習慣。學生更加依賴教師提供和剖析語法知識,在課后進行背誦記憶,導致其閱讀能力、學習能力止步不前。其次,在閱讀課堂,教師常按部就班地講解,學生的參與空間和表達空間不足,學生常懵懵懂懂地完成語篇閱讀活動,缺乏充分思考,僅僅埋頭抄寫語言知識,形成閱讀淺層化、被動化的現象。最后,學生未對語篇閱讀產生興趣,因此學生的主體意識不強、參與度不高。所以,在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師應拓寬學生參與閱讀、思考的空間。
二、語篇結構分析教學的內涵
(一)立足整體,宏觀引領
語篇分析是對文本的整體認識,通過解讀段與段、句與句的內在聯系和篇章邏輯連貫性形成總體認知。語篇分析理論更加強調語言的思想性、藝術性。
在語篇分析理論指導下,教師應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細致解讀文本。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進行語篇分析時不能僅停留在字面意義的解讀,而應深層次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使學生理解語篇的整體、層次結構和組織,探索作者謀篇布局的方式和傳遞的思想。簡而言之,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從整體出發分析語篇結構,即引領學生探索語篇的文化背景、體裁和組織結構,在探索邏輯關系、主題思想和語言風格過程中引導學生對語篇形成整體認知,把握文章內容。
(二)聚焦微觀,分析細節
分析語篇需要宏觀與微觀并重,教師既要引導學生整體了解語篇,又要引導學生進行細致化分析,從局部出發厘清邏輯關系。從微觀角度對語篇進行解讀,不是單一分析詞匯、語法知識,而是引領學生推斷詞、句、段的邏輯關系,實現對語篇的深刻理解。在微觀層面,教師可以從解讀語法運用、詞匯的變通角度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掌握語篇的具體信息,對文章內容形成深層次理解。因此,在語篇分析理論指導下,高中英語教師要從整體和細節著手,讓閱讀學習更加多變、更具深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閱讀水平的提高。
三、語篇結構分析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樹立整體視角,淺層文化誘發興趣
教師應結合語篇承載的文化知識創設深度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感知、分析和鑒賞,既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發展,又在綜合性閱讀環境中培育學生的學習和閱讀能力。興趣是學生閱讀和探索的內在驅動力,在語篇分析理論指導下,教師可以從整體出發,結合語篇的文化背景、創作背景、作者背景等創設趣味情境,既在真實語境中引導學生理解語篇主題,又創設和諧、輕松的閱讀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語篇表層信息。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創設文化探究情境,并設置交流和討論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并進行表達和探索。
例如,在北師大版高中英語選擇必修第一冊Unit 2 “Success”Lesson 1“Money VS Success”中“Angela Johnson interviews ex-millionaire Jason Harley”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評說、背景展示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針對語篇內容進行假設,引導學生探索文化背景知識并形成在閱讀中驗證想法的意識。如在導入環節,教師使用微課視頻展示“The ex-millionaire Jason Harley”等信息,并提出“What qualities does Jason Harley have?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a millionaire? What did Harley do? And why?”等問題,引導學生抓取視頻中的關鍵信息,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故事情節、創作背景,激活學生的已有認知,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表達已知信息。同時教師聯系語篇內容提出“How to become a millionaire? What is rich?”等問題,鼓勵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millionaire、money、true meaning of life等主題詞,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使用信息化手段引入信息、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教師立足整體展示相關信息、知識,幫助學生掌握主題概念,為深入解讀語篇信息奠定基礎。
(二)巧設推理問題,引領高階思維發展
在語篇分析理念引領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語篇的類型、題材等。同時教師可提出系統化問題,引領學生進行語篇結構框架、語言風格、整體布局的宏觀分析,既加深學生對語篇的理解,又通過層層深入的學習和探究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師在引導學生捕捉表層信息的基礎上設置深層分析任務,在引導學生提煉語篇脈絡過程中使學生對文章形成整體把握。
例如,在北師大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一冊Unit 3 “Conservation”Lesson 1“The sixth extinction”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任務群來引領學生進行泛讀,引導學生捕捉信息,掌握文章大意,并鍛煉學生的推理、判斷、分析和概括思維。同時教師可以結合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進行語篇內容提練。如在“一般與特殊型”語篇閱讀中,教師提出“What is the theme of the article? What four questions does the passage say? Draw a mind map of the article.”等問題,引導學生把握論點、觀點,梳理文章表達方式。教師借助任務群為學生自主閱讀提供支架,引導學生在了解語篇線索、行文方式過程中研究宏觀布局,加深學生對語篇的理解,并通過環環相扣的問題鍛煉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三)細致分辨內容,探索知識排疑解難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帶領學生整體觀察語篇的行文邏輯,還要深入分析詞、句的運用,從而幫助學生更具體、更詳盡地了解文章。教師要從細節著手帶領學生感知語言運用的精妙之處,帶領學生了解語篇邏輯、銜接方式,引導學生分析語法運用特點、詞匯運用特點和邏輯聯系語。這樣既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又鍛煉與發展學生的語篇分析意識和能力。
例如,在北師大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一冊Unit 1 “Relationships”Lesson 3“So close, yet so far”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語篇銜接分析設置學習任務,帶領學生觀察多種鏈接手段,了解過渡詞的運用。如“but”作為常見的表轉折的詞,就是下文要表達觀點和引出下文內容的重要信號,比如“but in reality, but I can't remember”等。教師幫助學生理清銜接詞的運用,帶領學生深入感知文章整體結構層次。又如,教師針對文中主題詞匯的運用進行分析,提出問題“How the authors describ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多種表達方式。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時重視結合近義詞、反義詞等解讀文章內容。在語篇分析中,學生應形成接觸詞匯和語法手段的意識,從而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語言特色。同時引導學生尋找語篇詞匯鏈,為學生閱讀解析語篇提供幫助,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四)增設實踐任務,遷移創新整體吸收
新課標倡導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師可據此設置學習理解、實踐應用、遷移創新的閱讀活動,在課堂引導學生使用語言和技能解讀語料,并結合自身想法表達和輸出,在英語學習活動觀指導下引領學生深入語篇、跳脫語篇,理解文章傳遞的深層含義,理解和探索其文化內涵。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驗證和表達空間,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獲取和分析信息、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
例如,在北師大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二冊Unit 6 “The media”Lesson 3“The advertising game”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批判”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對文章作出評價,既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又鍛煉學生的語用和表達能力,讓閱讀活動更具趣味性。教師結合語篇內容、作者觀點和學生興趣點設置評價性問題“Suppose you were a manager of Erguotou Distillery, do you want to made an advertisement for your wine?”,引導學生在談論廣告宣傳時,嘗試代入角色,以廣告經理的角色去說服他人,實現以趣味性、創新性活動為著力點引導學生主動閱讀、探討話題,將語言知識內化吸收并轉化為交際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發展,達成閱讀教學目標,落實英語核心素養培育目標。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師應將核心素養培育目標貫徹落實于教學全過程,這已成為英語課程創新和革新的重要方向。閱讀教學是一種多層次的心理活動,學生在語境中理解和運用語言知識,感受豐富的情感。教師合理運用宏觀閱讀、微觀分析的方式,既能加深學生對語篇的理解,引導學生感知語篇的文化、情感內涵,又能營造“自下而上”的學習氛圍,循序漸進地培育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分析能力,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核心素養導向下語篇結構分析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GS【2022】GHB085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馮亮.基于語篇分析的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設計[J].廣西教育,2021(18):123-125.
[2]徐繼田,張惠英.基于語篇分析的思維可視化英語教學策略行動研究[J].基礎外語教育,2020(4):31-39,106-107.
[3]余虹.語篇分析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校園英語,2021(1):114-116.
[4]朱傳瑩.基于語篇分析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方法研究[J].校園英語,2022(19):64-66.
[5]周麗娜.語篇分析在高中英語說明文中概要寫作中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英語,2021(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