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悅


一、緣起
與傳統的“先講后練、先教后學”的教學方式截然相反,嘗試教學法倡導“先學后教、先練后講”,即學生先自學書本上的例題,然后試著完成書上的練習,遇到困難教師再講解。課堂中教師提出嘗試問題,讓學生先練,學生就會產生一系列的主動行為:在自學中遇到困難,會主動思考并在課本中找答案;在做完嘗試題后,不知道對錯,會主動與同學進行討論、交流;會主動要求教師指點迷津。這樣的教學方法能真正把學生推到主動位置,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
二、意義
(一)理論意義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邱學華先生提出了嘗試教學方法。他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意識,強調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研究嘗試教學在小學數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造力,從而達到新的教育改革標準。
(二)實踐意義
首先,本研究有利于教師深入課堂教學進行實際觀察,嘗試改善實際教學過程中因教學方法不完善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幫助教師更好地控制課堂教學內容和進度,提升課堂教學品質。其次,本研究針對小學生自學能力和合作意識的培養,對學生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具有實踐指導作用。最后,本研究成果不但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數學,而且對培養學生學會從錯誤中學習,開發智力,培養合作學習精神,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探索精神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自我意義
這一課題的研究屬于行動研究,筆者既是參與者也是觀察者,便于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加以運用,設計并實踐研究方案,達到知行合一,同時在做中學,以提高自身能力。
三、過程
嘗試教學法的一般步驟為設計準備練習—編制嘗試題目—引導自學課本—學生完成嘗試練習—組織學生討論—教師針對性地講解—出示第二次嘗試題—系統進行課堂小結,教學的本質為“先練后講”,由學生完全掌握學習主動權,這里的每一步都十分重要。下面,以蘇教版五年級下冊“3的倍數的特征”的教學為例進行具體闡述。
(一)設計準備練習
在設計準備練習時,教師不僅要考慮其內容的合理性,更要注重其形式的趣味性,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在本課中,筆者設計的第一道準備練習為“搶答題”:(1)36、25、127、420這四個數是不是2或5的倍數?(2)□5、□□2這兩個數是不是2或5的倍數?第二道題為“判斷題”:□6是不是3的倍數?為什么?
學生在學習本課以前,已經學習了2和5的倍數的特征,于是準備練習有針對性地對舊知識進行了回顧復習,溫故而知新。同時,搶答的形式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此外,從搶答到判斷,在內容設計方面是有一定層次的,從對完整的數的判斷到對不完整的數的判斷,再由2和5的倍數的特點引申到3的倍數。學生受慣性思維的影響,自然會覺得個位是3的倍數的數是3的倍數。判斷題只要通過舉例驗證的方法即可得出答案,說明是3的倍數的數個位不一定是3的倍數,這樣對即將學習的新知識進行直接接觸,從一定程度上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產生發現3的倍數特征的興趣。
(二)嘗試編制題目
嘗試題的編制是嘗試教學的基礎環節,也是整個嘗試教學課堂的關鍵所在,嘗試題有復習型、遷移型、探索型等多種不同形式,其中我選擇的是探索型。嘗試題分為5道填空題和5道判斷題,題目內容難度較低。學生能利用已有知識經驗進行解答,通過獨立思考、探索后,從填空題中總結出一定的規律,進而完成判斷題。
教師在編制嘗試題時,首先要有目的性。題目的選擇一定是系統的、全面的、典型的,要確保學生在完成后能達到教師的預期目的。其次,編制題要體現一定的層次感,題目的難度不能太大,與書本例題的類型、結構、難度相同即可。本課中,筆者采取的便是與課本練習同步的習題,以便學生自學課本后便能輕松地解答。(見圖1)
(三)引導自學課本
自學課本是嘗試教學的核心環節,如果教學內容較多,可以布置預習任務,如果時間足夠分配,也可以組織學生當堂自學。由于本課內容不多,筆者選擇了讓學生當堂自學例題的方式。教師一定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并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
針對本課,筆者提出的自學要求有:(1)仔細閱讀課本32~33頁例4的全部內容,并根據例題要求圈一圈、畫一畫,同時思考:什么樣的數是3的倍數?為什么?(2)把書上你認為重要的內容用紅筆標出來。(3)把你覺得有疑問的地方在書上畫一畫、寫一寫。(4)自學完成后,請完成嘗試練習,把會做的寫好。對此,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并在巡視時對自學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以防出現自學效果兩極分化的情況。
(四)組織學生討論
通過上一環節的巡視,教師對學生在內容掌握上存在的問題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數,此時不必急著講解,而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可以先組織學生討論。教師要對討論的內容提出明確的要求:首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學后覺得什么是重點內容,對這一重點內容是怎么理解的。其次讓學生互相解答自學時產生的疑問。最后再討論嘗試題,說說對于答案不一樣的題目是怎樣想的。這時教師要巡視并參與到學生的交流討論中,若是學生有說得不準確的地方或是遇到了困難,應給出提示或解答,以保證討論環節高效進行。
(五)針對性講解試題
以前“先講后練”的課堂,大多數學生對即將學的知識是陌生的,教師需要將所有的知識點逐一講解,學生慢慢消化。而現在的嘗試教學課堂中,學生已經經歷了自學課本和完成嘗試練習的過程,對新知識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師不需要將所有知識都講一遍,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講解可以省略。講解環節是嘗試教學課堂中十分重要的環節,總有學生對新知識沒有理解或是一知半解。如本課中,重點是引導學生掌握“3的倍數的特征”,課本34頁已明確給出“3的倍數,它各數位上數的和一定是3的倍數”這一結論,可部分學生并未真正融入自己的知識網中,只能做出直接利用結論的題目,稍加靈活的題目就無從下手。于是,筆者首先結合傳統教學法中的講授法,將這一結論進行了詳細講解,除了讓學生理解3的倍數的特征是什么,還要讓他們理解為什么,這一問題弄懂了,后面的練習就不難解答。因此,接下來的練習只要根據學生有疑問的地方進行針對性講解即可,無需一一闡述,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都用在必要的地方。
(六)出示第二次嘗試題
第二次嘗試練習主要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也希望能通過第二次嘗試增強第一次嘗試不如意的學生的數學學習信心,使其獲得掌握新知識的愉悅體驗。在編制第二次嘗試題時,教師要充分考慮教學目標及學生的掌握情況,以第一次嘗試的掌握為基礎。為了體現課堂教學由淺入深的層次性,第二次嘗試練習可以在題型上進行引申,在內容上稍增加難度。學生完成后,教師同樣要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對學生的完成情況也要進行一定的反饋和評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見圖2)
(七)系統進行課堂小結
在傳統教學課堂中,課堂小結往往是教師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然后學生根據學習內容依次進行總結、補充。每每這個環節,都是“好學生”表現的時候,總結環節顯得枯燥無趣。而嘗試教學法的總結就能避免這一問題,很好地詮釋什么叫“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這節課的收獲,并總結本節課的學習體驗,再分享給教師和其他同學。這時人人都有話可說“我知道了什么是3的倍數的特征”“我知道了3的倍數不一定是9的倍數,但是9的倍數一定是3的倍數”“這節課跟我們以前上課不一樣,教師講的少,我們講的多”“我覺得這樣上課更有趣”……這些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課堂體驗上的感受,都值得被肯定,而這樣的總結形式,更能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四、結論
嘗試教學法的本質就是“以學定教”,也就是說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再依據“經驗”,而是每個環節都有“真憑實據”。
(一)嘗試教學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與傳統教學課堂相反,嘗試教學法的課堂中,教師在講解之前先讓學生自學并完成嘗試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會積極地對新知識展開探索,學習的興趣自然也被帶動起來。
(二)嘗試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嘗試教學課堂中,學生不再依賴教師的講解,而是通過自學課本來接觸并獲取新知識。教師不會帶大家一起經歷探索“3的倍數的特征”的過程,也不會給出探究題和思考題為大家提供思路,而是所有人自學課本,找出其中關鍵性的知識,隨后加以應用,完成嘗試題。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在主動學習、自己學習,原本優秀的學生自學能力大大提升,缺乏自學能力的學生,其能力也被慢慢培養。
(三)嘗試教學法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嘗試教學課堂要求學生先討論,再由教師講解,于是學生成立了討論小組,互相探討自己的學習和嘗試情況,學得好的學生幫助其他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題目做對的學生幫助做錯的學生改正。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互幫互助的良好品質,還能使學生在知道正確解答的同時,也知道哪里易錯,從而在以后的學習中避免類似的錯誤。如在本課第二次嘗試練習時,最后一題學生出現了8個和10個兩種不同答案,那么在討論時,找到10個的學生就會向找到8個的學生說明思路,不僅幫對方改正答案,還使雙方都明白哪一步的思維易錯,下次引以為戒,從而達到共同進步。
(四)嘗試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知行合一”的教學思想,認為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主動的、活動的,而不只是看一看、聽一聽。嘗試教學法能夠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去嘗試。只有經歷了獨立探究的過程,并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學生才能對知識的掌握更加透徹,印象也更加深刻。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怡康街分校)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