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代農業的進程中,提升糧食產量一直是各國農業科研與實踐的重要目標。玉米作為全球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高產技術的探索與實踐顯得尤為重要。深入探討了玉米高產面臨的挑戰,闡述了智能農業技術在玉米高產中的應用,介紹了幾項玉米高產示范項目的實踐案例,分析了其成功的關鍵因素,并展望了玉米高產未來可能的創新路徑,以期為全球玉米生產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玉米;高產示范;實踐與探索;智能農業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5–00-03
玉米作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之一,不僅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其單產的提升更是關乎國家糧食總產量的關鍵。在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確保糧食安全的壓力日益增大,提高玉米單產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1]。
然而,在實際生產中,受限于傳統農業技術的應用、土壤肥力退化、病蟲害威脅以及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玉米單產的提升受到了極大的阻礙。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不足也是制約玉米高產潛力發揮的一大因素。此外,新品種的引進與良種良法的結合、病蟲害綠色防控手段的探索以及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都是玉米增產與高產方面亟待解決的問題[2]。
面對嚴峻的挑戰,智能農業技術的興起為糧食生產帶來了新的曙光。通過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的融入,農業生產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精準農業、智能農機、遠程監控等的應用,不僅能夠優化資源利用,提高生產效率,還能幫助農民及時發現問題,采取針對性的管理措施,實現玉米產量和品質的雙提升[3]。
1 玉米高產面臨的挑戰
玉米高產的追求在國內外農業生產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然而,目前,玉米生產面臨著諸多挑戰,既包括生產技術層面的問題,又包括環境、經濟和社會因素的影響。
(1)農業生產中的病蟲害問題。玉米作為易感病蟲的作物,其生長過程中常常遭受多種病害,如大斑病、小斑病、紋枯病等,以及害蟲,如玉米螟、黏蟲的侵襲。這些病蟲害不僅會直接導致玉米產量的下降,還可能引發玉米品質的降低,嚴重影響農民的收益[4]。
(2)土壤肥力的退化。長期以來,過度的種植和單一的施肥方式導致土壤中養分失衡,土壤結構破壞,影響了玉米根系的生長和對養分的吸收。此外,重氮輕磷鉀的施肥習慣使得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容易出現養分失調,影響其生長發育。
(3)資源利用效率低。在傳統農業中,水資源和化肥的過度使用不僅造成了環境壓力,而且浪費了有限的生產資源。在水資源方面,灌溉方式的粗放導致水資源的流失和污染;在化肥使用上,非精準施肥使得大部分肥料流失,而不是被作物有效吸收。
(4)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不足。盡管現代農業科技日新月異,如智能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但這些技術的普及程度仍不高,不少農民對新品種的引進以及良種良法的結合缺乏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玉米單產的進一步提升[5]。
(5)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全球變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多,使得玉米種植的適宜區面臨調整,對種植季節、種植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適應性種植、節水抗旱品種的開發以及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管理策略的研究,已成為玉米高產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玉米高產的實踐中,病蟲害防控、土壤肥力提升、資源效率改善、技術推廣與應用以及氣候變化適應性等問題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玉米高產道路上的復雜挑戰。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多學科的協同研究、政策的引導,以及農業技術的創新和推廣,以確保玉米生產在面臨全球糧食安全壓力的同時,實現持續的高產和可持續發展。
2 智能農業技術在玉米高產中的應用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智能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為玉米高產提供了嶄新的解決方案。這些技術涵蓋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通過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持,實現了玉米種植的精細化管理,顯著提升了玉米生產效率和品質。
(1)物聯網技術在玉米種植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遠程監控和自動化管理上。通過布置在田間的各種傳感器,如光照、溫度、濕度、土壤養分傳感器,種植戶可以實時收集作物生長環境的詳細數據。這些數據經過無線傳輸至云端服務器,通過后臺的處理和分析,種植戶可以遠程實時監控田間狀況,以便及時調整灌溉、施肥等管理措施,避免因環境因素導致的產量損失。例如,在鐘山縣的玉米種植示范項目中,就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了精準灌溉和施肥,有效避免了水資源的浪費和養分的不均衡,提升了玉米的單產[6]。
(2)大數據技術在玉米高產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病蟲害預測和決策支持上。通過對歷史種植數據、氣候數據、病蟲害發生數據的深度分析,可以建立預測模型,提前預測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從而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此外,大數據還可以優化種植結構,根據地區的氣候條件和玉米歷史產量,為種植者提供最優的種植品種和種植模式建議。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通過大數據分析,科研人員能夠精確地篩選出適合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玉米品種,確保玉米高產潛力的發揮。
(3)人工智能在玉米種植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自動化作業和精準農業上。無人駕駛的智能農機能夠進行精確播種、施肥、除草和收割,減少了人工操作的誤差,提升了作業效率。此外,AI還可以通過圖像識別技術,識別出玉米田中的病蟲害癥狀,幫助種植者進行精準防治。在新蒲新區,智能農機的應用不僅提高了作業效率,而且通過AI技術分析作物生長狀況,使得葉面施肥技術得到了更精準的應用,進一步提升了玉米的產量[7]。
上述智能農業技術的綜合運用使得玉米種植從傳統的經驗管理轉向了數據驅動的科學管理。種植戶不再僅依賴于傳統知識,而是通過科技手段,對種植過程進行精細化調控,從而實現玉米的高產。然而,智能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還面臨著成本高、農民技術接受能力不一、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等問題。因此,政府和相關部門需要提供相應的補貼和支持,開展技術培訓,以加速智能農業技術在玉米種植中的普及。
3 玉米高產示范項目的案例研究
玉米高產示范項目的實施與推廣是將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相結合,通過具體的田間操作,直觀地展示高產栽培技術的可行性和優越性。這些項目不僅為農民提供了可復制的高產模式,也驗證了智能農業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有效性。
在玉米高產示范實踐過程中,科研人員深入研究了玉米生長的各個環節,力求找出影響產量的主要因素,并有針對性地制定解決措施。例如,在品種選擇上,篩選出了適應性強、產量高、抗病性好的品種;在播種技術上,采用了適期播種、適量播種等技術;在施肥技術上,實施了科學施肥,合理搭配氮、磷、鉀肥;在病蟲害防治上,采取了綜合防治措施,降低了病蟲害對產量的影響。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玉米高產示范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示范區玉米產量的逐年提高也為我國玉米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然而,玉米高產示范項目在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如品種更新換代速度慢、栽培技術普及率不高、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等。為此,研究人員應進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優化栽培技術,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水平,為玉米高產示范項目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8]。
下面將深入剖析幾個國內外具有代表性的玉米高產示范項目,觀察這些項目如何通過科技與傳統農業的結合,實現玉米產量的顯著提升。
(1)以廣西鐘山縣為例。鐘山縣農業農村局聯合中國種業集團和廣西農科院開展了一系列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培訓和示范。培訓過程中,專家們深入淺出地講解了高產栽培技術和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輔以現場觀摩和專家現場答疑,使得當地種植戶能夠直觀地理解并掌握這些技術。通過這些培訓,種植戶的技術水平得到顯著提升,玉米的單產也有了明顯的增長。此外,項目還采用了物聯網技術,如傳感器、無線傳輸設備和云端數據分析,實現了對田間環境的實時監控,使得灌溉和施肥更加精準,減少了資源浪費,提高了生產效率。這種科技與傳統農業的融合,不僅推動了鐘山縣的玉米高產,也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2)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內蒙古自治區的農業科研機構通過大數據分析,針對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篩選出了適合的玉米品種,并進行了品種試驗和審定。這些試驗旨在優化品種結構,保證農作物的適應性和高產性。此外,通過科學的試驗實施方案,研究人員不斷探索和優化種植技術,確保新技術在田間得以有效應用。內蒙古的玉米高產示范項目,不僅展示了科技在品種選擇和種植技術研究中的作用,也為玉米種植者提供了品種改良和種植模式優化的借鑒。
(3)以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為例。新蒲新區在推廣傳統施肥方式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性探索,推廣了葉面施肥技術。通過《新蒲新區2023年推動農業改革創新促進提質增效六大提升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的指導,新區進行了一系列的示范試驗,研究葉面施肥在玉米高產中的應用,旨在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同時促進農業現代化。因此,針對傳統農業存在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的科技手段可以為農業發展提供新的路徑。
這些示范項目的成功,體現了智能農業技術在玉米高產中的實際應用價值,為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通過技術培訓、現場示范和科學試驗,這些項目不僅提升了玉米的產量,而且傳播了科學的種植理念,推動了農民技術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這些項目展示了農業現代化的可能性,證明了通過科技賦能,可以克服傳統農業的局限,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 未來發展展望與政策建議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對可持續農業的日益重視,玉米高產的未來充滿了可能性。智能農業技術的深化應用、育種技術的創新、農業政策的引導、企業的積極參與、教育和培訓以及國際合作的加強,將成為推動玉米高產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
(1)智能農業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擴大。隨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深度整合,未來的玉米種植將更加精細化和智能化。實時數據采集和分析將使得決策更為科學,而自動化設備的使用將提高生產效率。例如,精準種植管理系統的普及,將使農民能夠根據作物生長的實時需求,調整灌溉、施肥和病蟲害防控策略,從而實現玉米生產的高效和可持續發展[9]。
(2)育種技術的進步將為玉米高產提供源源不斷的產量潛力。基因組學、分子育種和生物技術的結合,將使育種工作更為精準,可以定向培育出抗逆性強、高產、優質且適應氣候變化的玉米新品種。此外,通過雜交和基因編輯技術,科學家有可能創造出在特定環境條件下表現更優秀的玉米種質,進一步提高玉米的適應性和產量。
(3)在政策層面上,政府應當繼續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鼓勵企業和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推動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例如,設立專項基金支持玉米高產技術的研發和示范,為農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培訓和指導。同時,制定有利于農業現代化的法規與政策,如提供智能農業設備的購置補貼、推動土地流轉以實現規模經營,以及制定鼓勵綠色農業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政策,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10]。
(4)在企業層面上,企業應當積極參與到玉米高產的實踐和探索中來。企業可以與科研機構合作,共同研發和推廣新的種植技術和品種,同時,利用自身的市場網絡,將高產技術快速推廣到農民中去。通過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企業可以提供從種子到技術服務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幫助農民提高玉米種植的效益。
(5)教育和培訓也是未來工作的重要一環。相關部門應通過開設針對種植戶的科技培訓班,提升他們的科技素養,使他們能夠熟練掌握和應用新的農業技術。同時,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培養新一代具備現代科技知識的農業人才,將為玉米高產提供智力支持。
(6)加強國際合作,互相分享玉米高產實踐的成功案例和經驗,共同應對全球糧食安全挑戰。通過國際科技交流和項目合作,借鑒各國的先進技術和模式,推進我國玉米生產的現代化進程。
在玉米高產的道路上,科技的引領、政策的扶持、企業的參與和農民的技能提升將是關鍵,只有這些要素相互配合,才能構建出一個高產、高效、生態友好的玉米生產體系,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11]。
5 結束語
玉米高產示范的實踐與探索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科研人員、農民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通過優化種植技術、引入科技手段、強化農業服務,玉米的高產潛力將被進一步挖掘,為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智能農業技術在玉米高產中的應用正展現出巨大的潛力。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玉米種植正逐步邁向智能化、精準化,這不僅有助于提高玉米產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同時也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應用范圍的擴大,智能農業將為我國乃至全球的糧食生產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需要各方不斷探索和尋求新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 皇甫陸元.玉米機械化高產技術推廣試驗示范探討[J].當代農機,2020(12):54-56.
[2] 胡麗娜.阜蒙縣玉米高產栽培集成技術示范與推廣[J].現代農業,2020(12):45.
[3] 邱國秀.簡陽市玉米品種田間高產栽培管理展示示范[J].四川農業與農機,2023(5):46-47.
[4] 胡德立.優質、高產玉米種植技術推廣問題及措施探究[J].種子科技,2023,41(22):124-126.
[5] 張建成.農業信息化在玉米種植及田間管理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技術,2023,43(32):72-73.
[6] 祁稼民.高產優質玉米種植技術與管理要點分析[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10):20-21.
[7] 陳艷慧.淺談玉米高產栽培過程中農業信息化技術的運用[J].農業工程技術,2023,43(29):71-72.
[8] 張立君,張立偉,高淑榮.農業信息化背景下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農業工程技術,2023,43(26):58-59.
[9] 丁瑞榮,劉吉艷,周群,等.玉米高產栽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家參謀,2019(10):96.
[10] 唐昌榮.淺析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種子科技,2019,37(2):22,27.
[11] 趙國榮.淺析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分析[J].南方農業,2018,12(18):25,27.
作者簡介:吳國江(1978—),男,貴州思南人,中級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