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村改居”作為中國獨有的社區模式,其治理問題一直受到廣泛關注。本文針對“村改居”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村改居;集體經濟;社區治理;對策建議
國內學者普遍認為,“村改居”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當“村改居”社區中的居民身份發生轉變、居住的地區發生轉變、社區的管理等多方面發生轉變后,社區內的整體建設也會隨之發生轉變。“村改居”作為城市化進程中的特殊類型,在管理、治理、服務、組織等諸多方面存在著與純城市社區不一樣問題。社區管理區域增加、人口數量多、管理對象復雜、社區工作人員少等問題隨著社會發展愈發凸顯,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已經迫在眉睫。
一、“村改居”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居民主體意識匱乏
在“村改居”政策的推動下,社區的原始居民身份由村民過渡為市民,居住空間也逐步嵌入城市范圍,物質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升,但是在生活選擇、行為理念和思想認識方面,仍然保留著傳統的農村社會文化痕跡。他們的守舊思想并未完全破除,固有的“自掃門前雪”的意識根深蒂固,除了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外,很少主動參與社區活動。安置房大部分是原始居民居住的,只有少量出租,人員相對集中。社區原始居民與非原始居民在生活空間上必然產生隔閡,在原始居民集中居住的區域,他們仍然沿襲著舊的人際交往方式,非原始居民難以融入。非原始居民由于與社區的經濟利益聯結較少,主動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不強烈。
(二)社區治理體制轉換適應困難
“村改居”后,社區自身轉型不到位。社區應當承擔起社區公共管理的職能,從注重管理轉化為注重服務,但社區部分小組干部仍舊存在著利用傳統思想對社區進行管理和服務的現象,社區的原始居民仍有很多將居委會喊做“村委會”,并且對“村委會”的依附性較強,社區服務的對象也更注重原始居民,對于新居民認同和服務不足,社區通過舉辦各類活動凝聚、融合“新老居民”的方式方法不多。
(三)居委會和集體經濟組織職責不清
社區管理與集體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也是“村改居”社區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村改居”社區的集體經濟組織管理者與社區“兩委”是“一套人馬”,仍然是居委會相關人員在管理運作,集體經濟組織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沒有分開,資金的管理和使用也沒有分開。這種建立在村干部個人威信基礎上,以信任為紐帶的傳統模式,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對集體資產進行保值增值、管好用活的方法不多,導致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不足。
(四)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環境不佳
社區社會組織的孵化培育所需要的入行引領、場地支持、資金投放、服務聚焦和能力優化等外部支持不足,政府購買服務和社區小微項目資助力度小,導致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的整體環境不理想。現有的社會組織類型不均衡,更多集中在生活服務和文體娛樂方面,聚焦居民互助和社區治理的社區社會組織數量較少,現有社會組織開展活動與居民需求貼合不夠緊密、管理運作不夠規范,參與社區治理的水平低。
二、提高“村改居”社區治理水平的對策建議
(一)多措并舉,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意愿
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社區居民是社區治理的主體,社區的功能和社區治理的目的歸根到底是滿足社區居民的多樣化需要。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多方籌措資金,對社區黨群活動陣地改造提升,突出親民功能和服務功能,將社區黨群活動陣地建設成為居民交流議事、品茶娛樂、讀書學習的休閑中心,目的就是為了通過發揮活動陣地的作用,將社區建設成為使其能夠更好地凝聚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增強認同、服務發展。將小區黨員活動中心、居民議事亭等作為開展活動和傾聽民意的陣地,社區干部帶頭下沉小區網格,發動居民參與討論社區問題,進一步拓寬居民訴求渠道,通過零距離的服務,解決群眾反映的點滴小事,提升群眾對社區的認同感。調動居民參與的積極性,提升社區服務居民的精度。
(二)統籌聯動,提升社區治理效能
建立健全以黨組織為領導、居民自治組織和居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合作組織為紐帶、其他組織為補充、群眾廣泛參與的基層治理工作機制,持續推動村民議事會、鄉村振興理事會、紅白理事會、業主委員會等形式的社會組織的完善發展,持續推進村規民約“紅黑榜制度”,在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廣泛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加強樓棟長與業主委員會的交叉任職,增強業主委員會結合實際服務居民的水平。
(三)建章立制,規范集體經濟經營管理
推進社區居委會和村集體經濟組織事務分離、財務分設、資產分管、核算分立、結算直撥,不斷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明確社區居委會負責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整合管理資源,優化治理方式,為群眾提供優質服務。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代表全體成員對農村集體資產行使所有權,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依法履行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職責,推動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根據居委會、居民小組、企業入股情況,通過“四議兩公開”程序明晰集體經濟項目產權,科學制定收益分配方案。妥善兼顧各方利益,確定收益分配范圍、金額、比例、使用方向等,規范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方式,推動社區集體經濟組織與居民小組集體經濟組織實現抱團發展、收益共享。
(四)引育結合,提升社會組織培育和參與水平
積極構建黨領導下的政府、社會、市場和公民個人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構建社會各方參與社會治理的平臺和載體,完善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建立專項資金,通過政府購買、補貼、獎勵社會組織服務的具體方式,鼓勵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管理,探索用社會力量解決政府提供公共產品不足的問題。政府在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項目時,要結合實際情況適當降低門檻,鼓勵一些民間組織參與項目申報,以此來逐步培育和孵化社會組織,解決“增量”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屈群蘋,“村改居”社區轉型及其治理研究 基于宋村的調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12.
[2]豐鳳,土地流轉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關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