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4-08-20
[基金項目]吉林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吉林省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項目編號:GH24219);吉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職業教育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影響、作用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 2024ZCZ033)。
[作者簡介]劉宇(1981-),吉林長春人,吉林省教育科學院工會主席、職業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
[摘 要]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既是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職業院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吉林省職業院校應深刻認識當前職業教育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面臨著辦學特色不突出、離農趨勢日益顯著、涉農培訓形式及內容不符合農民農業實際需要、小農意識根深蒂固以及應對老齡化不足等瓶頸問題。各院校應通過優化專業設置強化涉農專業、明確涉農培訓對象需求完善培訓方式方法、轉變小農意識、多種渠道發力積極應對農村老齡化等途徑,肩負起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使命,加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職業教育;鄉村振興戰略;辦學特色;培訓方式;農村老齡化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4)06-0053-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6.008
職業教育如何高質量地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服務,是我們應深入理解的時代課題。在追求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又存在著職業教育服務于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方向定位問題。在我國致力于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歷史新階段,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并給予明確的回答,已是當務之急。
一、國家關于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供給梳理
自2018年國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陸續頒發了系列政策來保障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實效性。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年1月)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2018年9月)均指出要加強職業教育的發展,特別是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滿足鄉村產業發展和振興的需要;明確要求支持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并鼓勵創新其培訓組織形式,如開展田間課堂、創設網絡教室等,以滿足農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19年1月)和《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2020年9月)進一步強調了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即實施國家級職成教示范縣,助力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計劃,并加大對農業農村等人才急需領域的職業教育供給。這些措施的實施旨在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培養更多適應鄉村振興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2021年2月)和《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021年10月)等文件也進一步強調了面向農村發展職業教育,包括加快發展涉農專業、加強校地合作、鼓勵更多農民接受職業教育等措施。這些政策旨在促進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2022年4月)在法律層面明確了國家支持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鄉村振興人才。同時,《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2023年1月)和《關于做好2023年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通知》(2023年5月)等文件更加強調了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探索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與職業教育貫通銜接等措施,以推動鄉村振興的深入發展。
國家通過這一系列政策供給鼓勵各級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教育設施,提升教育質量;推動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確保教育內容更加貼近農業生產實際;創新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形式,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和創業精神,從而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推動職業教育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1]。
二、吉林省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瓶頸問題
近年來,吉林省職業教育進入了轉型深化的重要時期,在全面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優化培養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構建以就業為導向、體現終身教育理念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在適應和有效服務新時代新征程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需求上,仍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瓶頸問題。
(一)辦學特色不突出,離農趨勢明顯
1.在中等涉農職業院校中,升學學生數占比呈上升趨勢。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院校教育最大的特點是向學習者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能。然而在實踐中,涉農職業院校往往忽視自身優勢和內在條件,盲目將其辦成學歷教育,嚴重違背了辦學初衷。
涉農職業院校具有貼近農村、了解農村需求的優勢。然而,一些院校在教育實踐中并未充分發揮這一優勢,而是迎合家長和學生的需求,盲目追求與普通院校相似的教育模式,大量教育資源投入與升學相關的課程和教學上,導致用于職業技能培訓和實踐操作的教學資源被擠壓,影響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畢業生難以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的實際需求。但由于信息不對稱和思想觀念的局限,一些民眾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他們往往認為學歷教育比職業教育更有價值、社會認可度更高,因而更傾向于選擇學歷教育。為了滿足這部分民眾的需求,一些農村職業院校盲目擴大學歷教育規模,忽視了職業教育的本質。
2.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不夠合理[2]。首先,當前部分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未能緊跟農村農業發展的步伐和趨勢。隨著農業技術的日新月異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農村農業正逐步走向現代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的發展道路。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一些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仍停留在傳統的農業生產領域,未能充分關注新興農業技術和農業產業鏈的崛起,導致專業設置與農村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大的偏差。其次,職業院校在發展過程中,往往缺乏對地方經濟發展實際和市場需求的深入思考,導致專業設置上的高度趨同現象。部分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與中職、普通本科院校在專業選擇上沒有顯著的區別,缺乏針對地方特色的專業設置。這種同質化趨勢使得院校培養出的學生在就業時面臨雙重困境。一方面,他們難以在本地找到適合自身的工作崗位,因為本地的用人單位往往需要的是具備特定技能和知識的人才;另一方面,他們選擇在外地就業時也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壓力,因為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與其他地區的畢業生相比,沒有太大的優勢。
3.部分職業院校存在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等現象。教學模式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和實施策略,涵蓋了教學方法、教學流程以及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教學內容則是教學過程中傳遞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的集合,是學生學習的核心。在職業教育體系中,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是其辦學的兩大核心要素,不僅是教育教學順利推進的途徑和載體,更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與效率的關鍵性因素。這兩者的設計、實施與更新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獲得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的知識與技能,影響到他們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的競爭力。
盡管許多職業院校在教學模式和內容改進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嘗試和努力,但仍面臨一些瓶頸性問題。首先是由于區域資源的限制和自身條件的不足,一些院校在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改進方面難以取得突破式進展。這主要體現在教學資源的匱乏、教學設施的落后以及師資力量的不足等方面。隨著數字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部分院校的職業技術教育與這些新技術融合不夠深入,導致教學內容和方式相對滯后,無法及時反映時代性、交叉性和智能化的現實需求。其次是部分職業院校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的設計不夠科學、合理,導致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技能知識與人文知識之間的融通不夠,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再次是在新時代背景下,職業院校肩負著為“三農”服務的重要使命。由于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上的滯后性,監督部門在監督過程中缺乏執行方案,無法落細落實監督制度,更無法保障農村職業教育的質量[3]。最后是部分職業院校學生根植“三農”、服務“三農”的意識和能力有欠缺,主要表現在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了解不夠深入、對農業技術的掌握不夠熟練,以及對農村社會發展的認知不夠全面等。
(二)相關培訓與現實需求不匹配
1.培訓內容與鄉村振興人才的職業需求之間不匹配[4]。首先,部分職業院校的涉農專業設置與農業產業結構不夠協調。隨著農業發展導向由增產向提質轉變,傳統的農業正在向以生態農業、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業、鄉村服務業、鄉村特色產業等為代表的現代農業轉型。然而,當前吉林省職業院校涉農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方案仍停留在傳統模式,涉農就業崗位需求和畢業生匹配度較低。這種不匹配現象阻礙了鄉村振興所需人才的供給,影響了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其次,院校辦學定位模糊和培養目標錯位也是導致培育內容與職業需求不匹配的重要原因。院校辦學應根據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及院校現有條件來確定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培養層次和院校辦學定位。然而,目前一些院校在辦學定位上不夠明確,導致培養的人才與鄉村振興的實際需求存在差距[5]。此外,服務鄉村振興人才的職業需求是多樣化和動態變化的,包括農業技術、農村管理、農產品營銷、鄉村旅游等多個方面。然而,當前的培育內容往往過于單一,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難以滿足多樣化的現實需求。同時,一些培育項目缺乏對鄉村實際情況的深入了解,導致培育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
2.培育方式與農民的群體特征相背離。目前職業院校開展的培訓往往重理論輕實踐,授課方式以集體教學為主,授課地點以校內為主。首先,從時間安排上看,傳統的培育方式往往采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集中培訓,而農民由于農事繁忙、作息時間受限,很難抽出長時段來參加這樣的培訓。這種時間安排上的沖突,使很多農民無法參與到培訓中來,導致了培訓資源的浪費和培訓效果不佳。其次,從教學方式上看,傳統的培訓方式往往采用單一的課堂教學方式,缺乏互動性和實踐性。農民由于文化水平和認知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往往更喜歡直觀、生動的教學方式,很難在傳統培訓過程中獲得有效的學習體驗。最后,從培訓目標上看,傳統的培訓方式往往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農民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然而,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民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農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具備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市場意識等綜合素質。這種培訓目標上的偏差,使得傳統培訓方式無法滿足現代農業對人才的需求[6]。
3.培訓對象接受培訓的意愿較低。這一現象表現在多個方面。首先,相關調查數據表明,農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初中學歷者占了近半數,高達48.9%。這種較低的教育水平可能會阻礙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進而限制他們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的潛力,并影響其參與培訓的熱情。其次,一些農民在職業認識和規劃上存在明顯的誤區,缺乏明確的培訓需求,這進一步削弱了他們參與培訓的意愿[7]。
(三)小農意識根深蒂固以及“跳出農門”思想持續蔓延
受傳統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的影響,農民習慣于傳統的耕作和經營方式,循規蹈矩,缺乏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在面對新事物、新技術時,這種固化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會讓他們感到不安和抵觸,擔心改變會帶來不可預測的風險。因此,即便有政府或社會力量的推動,農民也可能因為內心的抗拒而難以主動接受和應用新技術。這種抵觸情緒本質上源于對未知和不確定性的恐懼。他們擔心新技術投入成本高、操作復雜、收益不穩定,甚至可能破壞現有的生態平衡和農業生產秩序。同時,農業生產的特性是導致抗風險能力差的主要原因。農業生產面臨自然條件和市場經濟波動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而農產品生產周期長、季節性強等特點使得農民在市場競爭中往往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從而進一步降低了其抗風險能力。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與城市相比,農村往往被視為生產、生活方式的“低端”區域,而城市則代表著更先進、更富裕的生活方式。這種觀念導致許多農村家庭和學生認為“跳出農門”是改變命運、實現個人價值的唯一途徑。而且隨著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的生活條件、教育資源和就業機會明顯優于農村,這進一步強化了農家子弟“跳出農門”的思想。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其經濟回報和產出效益往往不如二三產業那樣顯著和迅速。這種經濟上的現實差異,以及社會對不同行業的認知和評價,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一部分學生對于涉農專業的選擇。同時,由于社會對農業行業的認知偏差,一些家長和學生對涉農專業持保留態度,可能認為學習涉農專業前景不明朗,在就業市場上會面臨更大的挑戰,薪資水平也相對較低,或者認為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社會地位不高,更傾向于選擇其他看似更有“前途”的專業和行業。這種心理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涉農專業學生報考數量的減少。
(四)農村人口老齡化形勢加劇,職業教育反應滯后
老年人口數量顯著增長。吉林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吉林省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已經超過375萬人,占比為15.61%。相較第六次人口普查,老年人口增加了135萬余人,增長了7.22%,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數字仍在持續增長,將帶來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首先是農村的老齡化現象必然造成勞動生產率的降低,嚴重制約鄉村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其次是隨著老齡化的加劇,農村地區的“用工荒”問題必將接踵而至。特別是遠離城市的農村,以前留在農村的年輕父母為了子女獲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不得不搬到鄉鎮駐地、縣城。這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失,還會加劇老齡化問題,并對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更為尖銳的問題。
農村職業教育作為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緊密的教育類型,對挖掘農村老年人寶貴人力資源有巨大的作用。但吉林省的職業教育在回應老齡化、開發老年人力資本、專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很多院校在近幾年跟風設置吸引學生眼球的時髦專業,如學前教育、汽車維修、電子商務等,沒有意識到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機遇與自身所承擔的使命,對老齡社會亟需的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沒有應有的回應。
(五)服務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力度有待加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措施是基于當地的文化習俗和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產業和特色經濟。職業院校作為農村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主體,應深入了解當地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實際情況,匯集教師、當地產業帶頭人、科研專家,對深耕多年的種植養殖品種進行優選,結合本地實際對已有的科學技術進行改進優化,使其更具地方特色,提高種植養殖品種和新技術與當地產業的貼合度,從而推動本地區產業的特色發展[8]。
部分職業院校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過于注重學歷教育和理論知識傳授,忽視了職業教育應有的實踐性和職業導向性,導致職業院校在制定發展戰略時未能將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納入核心目標,限制了其在區域經濟建設特別是對當地鄉村振興的貢獻和影響力。
三、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現實進路
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新時代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途徑[9]。隨著國家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職業教育作為直接面向社會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類型,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作用日益凸顯。職業院校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制、深化產教融合、實施校企合作以及加強政策支持和優化資源配置等措施,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一)優化專業設置,強化涉農專業建設
1.加大專業結構調整力度。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是職業教育主動服務當地經濟和社會,體現自身功能和特色、實現培養目標的基礎性工作。而專業結構調整是職業教育提高自身適應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職業院校應基于地方產業結構,取消部分與當地產業距離較遠、較難開展實訓的專業,做好新專業設置的論證及建設規劃。
2.加強涉農專業的建設。由于涉農專業不太熱門,開設涉農專業的院校并不多,部分院校由于招生困難,還在計劃減少或取消涉農專業。然而,農業能否做優做強,會影響國家發展的方方面面。因此,職業院校應高度重視涉農專業的建設,加大投入,提高教學質量,吸引更多學生報考,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10]。
3.建設市場需求預測發布制度。加強與人才市場的溝通與聯系,建立完善的市場信息服務系統,及時準確地發布人才需求報告,引導職業院校進行專業設置、招生規模與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進而解決目前多數涉農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和招生無數據可依、所依數據不科學等問題[11]。
(二)深度優化培訓內容與形式,提高培訓的實效性
相關單位在組織培訓前,應提前開展對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的調研,根據實際需求調整和優化培訓內容。同時,加強院校與地方政府、企業等單位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此外,還應注重培訓內容的創新和實踐性,提高人才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適應鄉村振興發展的需要。首先是深入調研與需求分析。要對鄉村振興人才的需求進行深入調研,了解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鄉村發展所需的人才類型、數量及技能要求。同時,還要分析現有培訓內容與實際需求之間的差距,找出問題的根源。其次是優化培訓內容。要確保培訓內容能夠緊密圍繞鄉村振興的實際需求,注重培養人才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同時,也要關注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包括團隊合作、溝通能力、領導力等方面。再次是加強校企合作與產學研融合。推動農業院校、職業技術院校與地方政府、農業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培訓計劃,共享教育資源。通過校企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讓他們更好地了解鄉村實際需求和工作環境。同時,也可以借助企業的力量,為鄉村引進更多的優秀人才和先進技術。最后是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加大資金投入,鼓勵和支持農業院校、職業技術院校開展鄉村振興人才的培訓工作。
(三)促進思維定式的轉換,轉變農民的小農意識
職業教育在農村地區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是如何轉變農民的小農意識,并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助力。農民的小農意識主要體現在他們對傳統農業模式的依賴和對新興農業技術、種植品種的陌生與抗拒上。轉變這種思維定式,需要職業教育系統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是職業院校應當根據本地農村的實際情況,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注重農業現代化和智慧農業相關知識的傳授。這包括農業科技、農業機械操作、農產品質量與安全等方面的培訓,幫助農民了解和掌握新技術、新方法,提高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其次是職業院校應加強與農業科研機構、涉農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通過與這些機構的合作,職業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農業發展的需求和趨勢,及時調整培訓內容和方式,使培訓更加貼近實際、具有針對性。此外,職業院校還應提供創新的培訓模式和教學方法。例如,引入智能化教學設備和虛擬現實技術,幫助農民更直觀地了解和掌握農業技術,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果;組織實地考察和實踐活動,讓農民親身參與到現代農業生產中,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最后是政府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支持、投入力度,鼓勵農民參與職業教育培訓,并改善教育資源和設施條件,提高教師素質,為農民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和培訓機會。
(四)按需提供支持,積極應對老齡化
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加速,農村地區的養老、醫療、教育等問題日益凸顯。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靈活性強、實用性強等特點,能夠針對農村老齡化的實際需求提供有效支持。首先是通過職業教育培養農村地區的專業人才,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職業院校可以針對養老服務行業的需求開設相關專業和課程,不但可以有效促進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而且還可以培養具備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養老服務人才,為農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護理、心理慰藉等服務,緩解農村養老壓力。其次是挖掘農村老齡人口紅利。對老齡人口人力資本的再開發不是“驅使”老年人投身到農業生產勞動中去,而是針對農村老年人中有勞動能力且有勞動意愿的群體提供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掌握新技能,使其擁有自由選擇實現自身價值的方式。這可以緩解農村勞動力的短缺問題,還能為農村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12]。最后是職業院校還可以與社區教育相結合,開展傳統文化、健康教育、法律知識等內容的培訓,為他們提供經驗交流、知識共享的平臺,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他們的社會參與感和歸屬感,讓他們“老有所為”。
(五)創新合作模式,推動鄉村文明建設
“院校+企業+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戶”模式是當前一種四方合作的新型農村發展策略,結合了職業院校的教育和培訓資源、企業的資金和技術優勢、黨支部的組織動員能力以及農戶的勞動力資源,共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振興和發展。四方通過合同或協議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分享經營成果,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民增收,促進鄉村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的全面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提供有力支撐。首先是職業院校承擔教育和培訓的角色,為農戶提供必要的農業知識、技能和經營管理知識。通過實地教學、講座、研討會等形式,院校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提高農戶的綜合素質和創業能力。職業院校還可以與企業、合作社共同創建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實訓機會,培養更多適應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實用型人才。其次是企業作為資金和技術的主要提供者,為合作社提供必要的啟動資金和后續運營資金,同時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幫助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企業還可以利用其市場渠道,將農產品銷售到更廣泛的市場,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再次是黨支部通過組織動員全村的資源和力量,整合農戶的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資源,形成規模化的生產和經營。黨支部還可以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和優惠政策,為合作社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最后是農戶是合作社的主體,提供土地、勞動力和農產品等要素,通過參與合作社的經營和管理,農戶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和分紅,提高生活水平。同時,農戶還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參考文獻:
[1]姜漢榮.縣域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內涵厘定與實踐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24):79-85.
[2]祁占勇,王曉利.農村職業教育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現實困頓與實踐路向[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6):126-136.
[3]劉慧琴,周海唯.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價值、困境與突破[J].當代職業教育,2021(06):13-19.
[4]趙志磊.推動農村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J].鄉村振興,2021(09):50-51.
[5]李春珍,呂姍,曾婧蘭.鄉村振興的現實障礙與農村職業教育的擔當[J].職教發展研究,2022(02):26-33.
[6]劉紅梅,肖澤平,楊素丹.涉農職業教育增強服務鄉村振興適應性的實踐困境及破解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2(12):44-50.
[7]裴哲.鄉村教育振興的價值審視、現實困境與實踐進路[J].現代教育科學,2022(04):12-18.
[8]王妙瓊.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J].就業與保障,2020(23):113-115.
[9]鄧文勇.農村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共生發展:問題與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03):50-56,62.
[10]曹曉玲.著力建設高素質職業農民隊伍[J].農業經濟,2022(05):85-87.
[11]溫婉華,韓樹林,張平.適應性視域下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價值邏輯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3(17):14-20.
[12]祁占勇.全面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23.
(責任編輯:劉新才)
Realistic Examination and Path Prospec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Jilin Province Serv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IU Yu
(Jil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Changchun, Jilin 130022, China)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both a sacred mission entrusted by the times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 major opportunity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Vocational colleges in Jilin Province should be keenly aware of the challenges that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face in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se include the lack of distinctive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 growing trend away from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training forms and content that do not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farmers, deep-rooted small-scale farming consciousness, and insufficient response to ag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houlder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erv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by optimizing the setting of majors,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clarifying the needs of agriculture-related training objects, improving training methods, changing small-scale peasant consciousness and actively responding to rural aging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chool cheracteristics; training modes; rural a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