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是發生在特定、具體的時空條件下的,教師在特定時空框架中開展深入的歷史分析、研究活動,能讓學生對史實有更加準確的把握。因此,歷史教學活動設計須立足時空觀念。基于時空觀念培養的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能促進學生辯證思維的發展,有益于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提升。文章分析了時空觀念的內涵,探討了歷史時空觀念下的大單元教學意義,從歷史時間軸、地圖冊、年鑒表的制作入手,研究了基于時空觀念培養的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策略,旨在為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參考,發展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歷史;時空觀念;大單元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18-0049-03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大單元教學是以大主題為中心,重新整合、開發具有單元特色的教學活動的理念。基于時空觀念培養的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能完善學生的歷史重難點知識體系,便于學生加深對史料的認識,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以大單元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當前歷史學科育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方面有顯著優勢,值得教師深入研究。
一、時空觀念的內涵分析
《課程標準》主張培養學生在具體時空條件下考察歷史的能力。時空觀念是學生從歷史事件中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入手,對歷史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得到相關結論的一種意識和思維方式。任何歷史都是在特定、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學生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中進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對史事形成客觀認識以及準確理解。時空觀念是義務教育階段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時空觀念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后天培養形成的一種思維方式。具備時空觀念的學生能了解特定史事與特定時間和空間之間的聯系,能夠運用多種方式劃分歷史時間、空間并加以敘述,將認識的歷史對象置于具體時空條件下進行研究。
二、基于歷史時空觀念的大單元教學意義
(一)有利于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
教師依據大單元主題制作直觀的歷史時間軸,為學生提供歷史地圖冊,要求學生根據所學內容設計歷史年鑒表等,能促進學生形成時空觀念,使他們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得到發展[1]。教師重視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在大單元教學中從單元整體出發,整合單元內的重點和難點,有利于學生對歷史教學內容形成宏觀認識,從歷史時空角度理解歷史影響,形成良好的歷史觀,實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目標。
(二)促進學生銜接新舊歷史知識
在統編初中歷史教材中,相鄰課時內容通常都有一定的聯系。教師基于大單元教學指導學生分析不同歷史事件之間的關聯性,從特定時間、空間背景入手指導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能促進學生鞏固歷史學習基礎,銜接新舊歷史知識。教師通過整合大單元歷史知識,把握單元脈絡和主題,設計指向時空觀念培養的學習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單元重難點知識,逐步對特定時間、空間聯系下的史料進行探究,有利于學生鞏固單元知識學習基礎,了解不同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形成良好的知識遷移能力。
(三)有益于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傳統單一的課時教學雖然也能幫助學生理解重難點知識,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也不利于改善課堂教學的低效局面。教師立足大單元教學要求,從整體角度入手設計教學活動,適度引導學生變換思維方式,觀察歷史的變化規律,可以降低學生對抽象歷史知識的抵觸心理,有益于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以著眼于單元知識整體,引導學生在制作思維導圖和觀察時間軸的基礎上,自行從宏觀角度分析歷史影響,從微觀角度探析歷史規律,提高教學實效。
三、基于時空觀念培養的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策略
時間和空間是歷史的基本屬性。教師以時空為歷史探究切入點設計大單元教學活動,能幫助學生直觀認識朝代的更替規律,使學生建立更直觀、理性的歷史認知[2]。教師著眼于教材單元整體,鼓勵學生在時間脈絡中發現問題,將歷史事件和時間進行合理區分,利用直觀化手段講解同一時期的歷史重難點知識,橫向了解不同時期的歷史遺留問題,縱向了解歷史影響,有利于學生歷史時空觀念的形成和發展。下面從制作歷史時間軸、提供歷史地圖冊、設計歷史年鑒表三方面入手,探究如何在時空觀念下開展歷史大單元教學。
(一)制作歷史時間軸,培養學生歷史時間觀念
歷史時間軸是依照時間順序將事件串聯到一起的記錄體系,能直觀反映階段歷史事件的經過。教師為學生制作歷史時間軸,能讓學生明晰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突出朝代的更替規律,讓他們深入感受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有利于學生時空觀念的發展。教師可以根據單元知識分布情況,利用時間軸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使用直觀手段串聯碎片化的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歷史時間觀念。
以統編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為例,本單元由“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原始農耕生活”“遠古的傳說”三課內容組成。首先,教師可以出示空白時間軸,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體會,分析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古人類遺址的時代意義,初步啟迪學生的時間思維,讓他們了解元謀人是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了解北京人的特征、生活特點等,結合山頂洞人掌握的磨光和鉆孔技術,分析人類進化史。然后,教師鼓勵學生設計新穎的時間軸,運用個性化教學手段指導學生分析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遼河流域的考古成就,通過時間軸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感受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化特征。
作為歷史的基本屬性之一,時間是學生單元學習的重要參考,能促進學生歷史辯證思維的發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制作個性化歷史時間軸的同時,對原始農耕時期歷史事件按先后順序進行排列,讓學生在腦海中建構原始農業發展的歷史時間框架,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神話傳說,結合學生的闡述,引出炎黃聯盟、炎帝和黃帝的重要發明,結合時間軸幫助學生理解相關傳說,使他們認識傳說與史實的區別,培養學生優秀的時間觀念,使他們形成對祖先文明的歸屬感和成就感。
(二)提供歷史地圖冊,強化學生歷史空間觀念
歷史地圖冊是由多個歷史地圖組成的圖冊,可以用于培養學生的歷史空間觀念。空間觀念是歷史時空觀念的一部分。教師利用歷史地圖冊開展大單元教學,體現了新時期歷史教學的創新,豐富了歷史學科的內涵,凸顯了歷史課程的育人價值,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歷史空間觀念[3]。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大維度之一,是學生學習歷史、未來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養。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歷史地圖冊,指導學生根據地圖分析歷史事件,強化學生的歷史空間觀念。而統編初中歷史教材中選編的地圖就可以作為歷朝地圖冊的制作素材,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地圖冊引導學生分析歷朝歷代的地名,結合疆域范圍變化,引導學生分析單元中的歷史史料,使學生將新舊歷史知識銜接起來,以強化學生的歷史空間觀念。
以統編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隋唐時期: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為例,本單元由“隋朝的統一與滅亡”“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盛唐氣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五課內容組成。首先,教師可以整合本單元中從隋朝建立到五代十國的歷史,搜索時間軸上對應節點的歷史疆域圖,組合各種地圖并制作成冊,發放給學生。然后,教師可以皇帝更替為主要線索,讓學生從歷史地圖冊中查找隋唐時期的歷史發展脈絡,共同討論隋唐盛世的繁華和王朝興亡之道。教師可以在學生的歷史地圖冊中融入政權分立形勢圖,從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領域入手,指導學生分析唐朝的繁榮與開放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培養學生良好的空間觀念,使他們能夠結合具體史料在腦海中構建隋朝的繁盛、唐朝的興亡的歷史脈絡。
為了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朝代的興衰過程,教師可以列舉歷史地圖冊中有關民族政策以及對外交往的成就,讓學生對照相關史實分析唐朝疆域的變化,使學生理解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總結自己對隋唐興亡的啟示,回憶有關“楚漢爭霸”“秦漢興亡”的歷史知識,緊扣單元主題“繁榮與開放的時代”,分析“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局面,結合安祿山兵變示意圖,辯證分析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對外政策,發揮歷史地圖冊的優勢,讓學生在腦海中建構唐朝時期的興衰過程。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自行搜索地圖,圍繞“人物”“興亡”“繁榮與開放”三個主題,完善隋唐時期的歷史地圖冊,從經濟、文化方面理解朝代興亡的影響,從中獲得歷史啟示,形成正確的歷史空間觀念。
(三)設計歷史年鑒表,促進學生形成時空觀念
歷史年鑒表是全面、系統、準確記述特定年份中的歷史事件發展情況的資料性圖文工具。教師在大單元歷史教學中設計歷史年鑒表,有助于學生實現單元知識學習的融會貫通,形成對歷史知識的系統性認知,形成歷史時空觀念,進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在實際學習中,部分學生僅能機械記憶或孤立認識歷史事件,無法形成對歷史的宏觀認識,無法理解各個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利用歷史年鑒表輔助學生理解單元歷史知識,分析特定年份的歷史發展脈絡[4]。義務教育階段對歷史育人有全新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了解歷史,還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因此,教師應從歷史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兩個方面設計系統性較強的歷史年鑒表,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
以統編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為例,本單元由“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三課內容組成。首先,歷史年鑒表設計主要圍繞1915年、1919年、1921年三個具體年份展開,分別對應“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五四運動爆發”“中共一大開幕”三大歷史事件。然后,教師可以提供空白的年鑒表,要求學生在單元學習中根據自己的新知識學習情況對其進行逐步完善,引導學生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重要歷史節點,即核心知識:
(1)新文化運動: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打開了遏制中國新思想潮流的閘門。
(2)五四運動: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導致學生罷學、工人罷工、游行示威,這場偉大的愛國革命運動是中國近代的“啟蒙運動”。
(3)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此時,馬克思主義開始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工人階級走上歷史舞臺。
(4)中共一大: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貌就此煥然一新。
(5)中共二大:重申建設共產主義的目標,制定黨的最低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帝制、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針對以上單元核心知識,教師可以利用1915年、1919年、1921年三個歷史年鑒表,指導學生分析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時間軸,結合世界史中的十月革命、巴黎和會,分析中國的近現代歷史。學生通過分析年鑒表,能夠了解1915年中國開始了思想文化的探索,1919年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1921年新的領導階級、指導思想、奮斗目標誕生。最后,教師下發歷史年鑒表,讓學生參考并總結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和口號,了解五四運動中的工人階級代表,分析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至此,學生在歷史年鑒表的幫助下,能夠梳理本單元的三大節點知識,形成良好的時空觀念[5]。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時空觀念培養的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有利于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時空觀念,促進他們的單元歷史知識實現銜接。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單元知識時,可以繪制歷史時間軸,借助直觀的圖文工具輔助學生認識不同時間條件下的歷史事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時間觀念。教師為學生提供不同時期的歷史地圖冊,直觀反映朝代更迭中國家疆域范圍的變化,能強化學生的歷史空間觀念。教師緊扣單元重點知識設計歷史年鑒表,要求學生在年鑒表的輔助下建構知識框架,完善知識體系,有助于促進學生形成時空觀念,實現核心素養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龔歡歡.時空觀念:初中歷史教學的基石[J].求知導刊,2022(35):8-10.
孫瑩.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時空觀念教學方法[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23):6-8.
鄭清山.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時空觀念的研究[J].名師在線,2022(33):33-35.
代圣春.初中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的培養策略[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2(11):59-60.
陳美婷.時空觀念在歷史教學中的培養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27):74-76.
作者簡介:張亞琴(1983.5-),女,江蘇東臺人,
任教于揚州市朱自清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