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數字化技術已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工具。通過數字化技術可以對文化遺產進行數字記錄和保存。同時,數字化技術還能提高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識,促進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新時代背景下,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而通過數字化保護能夠為文化遺產創造新的發展契機,完善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進一步增進社會公眾對文化遺產的了解。通過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和價值進行分析,明確其對我國文化領域的意義。同時探索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技術路徑,深入分析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策略,推動相關領域創新研究。
關鍵詞:文化遺產;數字化;新時代
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可以讓更多人了解相關文化,打破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局限性。數字化技術下,信息的傳播速率較快,能夠使文化遺產中蘊含的信息在短時間內傳播到世界各地。此外,數字化平臺能夠利用電子信息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宣傳推廣,使人們欣賞文化遺產的過程不受時間、地點等的限制,并且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還有助于推動相關領域的現代化、信息化發展。
一、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價值
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瑰寶,蘊含著民族的記憶,是全人類共享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見證。同時,文化遺產不只是以往的時代印記,更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教育資源。
(一)歷史與文化價值
文化遺產體現了不同時代社會歷史的發展脈絡,主要包含建筑、雕塑、文獻和詩詞等多種形態。這些文化遺產展示了不同的文明風格,使人們進一步了解民族的歷史發展和鮮明的文化特征。例如,中國的故宮、兵馬俑,埃及的金字塔等,都展示了不同國家的文明,對人類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
(二)科學與藝術價值
文化遺產凝聚著大量的科學技術成果和藝術精華,一些古代建筑技術和工藝作品設計理念在當代依然發揮重要作用,能夠提高新時代人們的審美能力,從而推動文化的不斷進步。例如,古羅馬水道系統展現了當時的水利工程技術,能夠有效促進當代水道系統的發展。而唐代的唐三彩等中國傳統工藝品體現了古代的匠人精神和藝術審美,深刻地影響著現代藝術的發展。
(三)教育和認同價值
文化遺產是國家培養民族精神、發展教育、提高國家認同感的重要載體。通過深度學習和探索,能夠使人們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產,進而提高人們對國家和民族特色的了解,從而形成包容、共存的價值理念。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設置相應的項目,進一步加強各國之間的交流和文化遺產探索,使全球文化得到多元化發展。
(四)經濟和旅游價值
文化遺產能有效推動旅游業發展,進一步提高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旅游經濟與文化遺產相關活動緊密相連,因此文化遺產具有較強的經濟和旅游價值。例如意大利的文化遺產豐富,因此每年能夠吸引大量的游客參觀,從而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提高整體經濟發展水平。
(五)生態和環境價值
部分文化遺產和自然環境具有較強的聯系,例如景觀景點、村落宗廟等,其能夠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局面。這類文化遺產有助于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進一步推動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例如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哈尼梯田,其完美地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并且獨有的耕作方式還能夠保護水域資源。
二、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技術路徑
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即以科學技術為基礎,對文化遺產進行處理修復,有效保障其保存和發展。其技術路徑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一)數據采集和錄入
新時代背景下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首先要進行高精度的數據收集,結合不同的遺產類型采用不同的技術進行處理。常用技術主要有三個。第一,高分辨率攝影測量。通過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文化遺產進行拍攝,然后利用圖像處理和三維重構技術生成相應的數字模型,從而有效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第二,3D激光掃描。通過激光雷達設施能夠對文化遺產的表面進行分析,獲得文化遺產表面空間坐標的點云數據,利用相關數據構建精度較高的三維模型。例如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數字化保護利用3D激光掃描進行數據獲取,對兵馬俑的不同位置、不同形狀進行探索,從而構建相應的三維模型。第三,超高清影像錄制。處理音頻、視頻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可以利用超高清攝錄設備和技術進行存儲和錄制,有效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數字化轉化與處理
首先,進行數據清洗和整理,通過此技術去除噪聲數據,對文化遺產的破損部分進行修復,從而保障相關數據的質量和完整性。其次,對文化遺產的形態和色彩進行還原,通過對文物表面的紋理、色彩等特征進行模擬分析,能夠還原相關內容,進而提高數字化成果的藝術感和真實性。最后,利用結構化信息提取與整合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處理,特別是對于文獻資料、碑刻拓片等文字性文化遺產,利用OCR等技術對文本信息進行自動識別和自動錄入,并利用數據庫技術將不同的結構化信息組織成標準的知識庫。
(三)云計算和大數據
通過云計算平臺可以實現文化遺產大數據的搜集整合以及集中存儲,有助于對相關數據進行管理分析。首先,利用大數據進行存儲和管理,基于分布式存儲系統對文化遺產的數據進行保存,并支持相應的檢索和訪問。其次,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從文化遺產數據中尋找其規律和本質特征,進一步挖掘其文化價值,例如古籍文獻的語義分析等。最后,對文化遺產構建相應的知識圖譜,關聯多元化的異構數據,推動文化遺產的跨學科交叉和創新發展。
(四)安全備份和長期保存
首先,通過安全備份的方式對文化遺產進行保存,利用多副本冗余存儲、異地容災備份等方式保障數據不受自然災害、人為等因素影響。其次,利用開放存取格式、遷移式保存策略和持續更新硬件環境等方式保障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數字化技術的運用有助于文化遺產的安全備份和長期保存,進一步實現人類文明的延續發展。
三、新時代背景下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策略
(一)優化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平臺及關鍵技術
通過對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和空間數據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可以構建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模型,并通過模型對文化遺產的價值、歷史文化和風俗特色等進行記錄和保存,采取整合歸納的方式形成多層次空間數據信息,建設相應的文化遺產數字化平臺。同時利用電子信息技術、數據庫技術、物聯網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等進行交互式保護,完善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平臺的構建。此外,利用數字化信息獲取、虛擬場景協調展示等方式能夠將文化遺產移植在網絡中,并利用視頻和音頻的方式讓人們直觀感受文化遺產的魅力。而利用“數字化+”的文化系列產品可以進一步展現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和信息,將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置于互聯網進行展示,讓人們感受到文化遺產的價值,從而對其進行深度保護。
(二)構建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體系
新時代背景下,可以設計開發文化遺產相關軟件,通過App讓人們更好地觀賞文化遺產的數字視頻、圖片等,進而深刻了解文化遺產自身具有的背景。同時還可以結合文化遺產獨特的風俗、文化等打造互動數字遺產,提高人們的體驗感。此外,新時代背景下,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協同參與和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機制。利用多元化的獎勵方式對文化遺產的數字化進行保護,有效促進文化遺產的未來發展。同時,由于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國家文化地位、文化自信息息相關。因此相關部門需要發布相關政策,制定相關制度和要求,構建多元化的社會協同參與和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機制,科學合理地落實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使用3D掃描、無人機航拍等技術對文化遺產的建筑結構、布局設計以及周圍環境進行高精度的數字記錄,確保每一個細節都能被精確捕捉。此外,在數字化保護體系中建立全面的數字檔案庫,收集包括文本、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在內的各類資料,為后續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提供豐富的研究資源。
(三)創新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方式
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運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能夠更加高效、精準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記錄、存檔和保護,以確保這些珍貴的文化瑰寶得以長久保存和流傳。為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存檔,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法進行保護。首先,對傳統的石碑、墓碑、影像、文獻和書籍等載體上的信息進行歸類整理,并運用數字化手段將其轉化為數據形式,這包括使用高分辨率相機或掃描儀對文字、圖案和圖像進行捕捉,然后通過專業軟件進行清理、修復和歸檔。不僅如此,還要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更加形象、生動的方式進行記錄,例如通過三維建模技術重建實物場景,以三維動畫形式展現傳統工藝流程,或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從而建立一個豐富翔實且易于檢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檔案庫。其次,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脈絡和發展變遷。這需要對各類非遺項目進行動態分析,深入了解其演變過程和規律,然后搜集相關的動作素材,運用三維創作技術進行模擬和再現。此外,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分類歸檔,可以系統地整理各類非遺資源,有效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為其賦予更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使它們在現代科技的支持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四)推動文化遺產傳承和產業化融合
數字化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保存和傳承文化遺產的手段,正逐漸改變著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通過運用先進的數字化手段,可以將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可視化的數字資源,使其得以長久保存。這種數字化記錄不僅具有系統規模性,能夠對非遺項目進行全面、完整的記錄與存檔,還具有獨特性,能夠捕捉到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與內在價值。通過數字化技術,文化遺產保護可以打破時間、地點等因素的限制,利用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新興媒體平臺進行廣泛傳播和普及,使更多人了解和認識文化遺產的魅力。這種新媒體與文化遺產的融合不僅有助于文化傳承,更能在傳承中創新,推動文化遺產與現代科技的融合發展。此外,通過對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深入發掘和系統整理,可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進一步將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利用現代數字化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可以提高人們對文化遺產的關注度與重視度。同時還可以結合動漫創作等多元化表現形式,讓文化遺產具有更加豐富多彩的表現方式,使文化遺產與人們日常生活聯系密切,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創新優化文化遺產宣傳方式
新時代背景下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面臨著全新的機遇與挑戰,通過運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手段,可以對文化遺產進行系統化、結構化的歸納與整理,從而深入挖掘和記錄文化遺產的相關信息,而通過生動、直觀的方式將這種活態的文化遺產展現出來,可以實現跨時空的宣傳與推廣。同時在實踐中利用數字化技術將文化遺產的工藝和背景等制作建模,在各類平臺上進行在線展示。通過數字化技術可以精確記錄文化遺產具有的數據信息,并對此進行廣泛傳播。此外,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方式具有信息量大、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可以讓更多的人在線上深入了解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內涵。利用這種視覺化、動態化的傳播效果,可以極大地提升公眾對文化遺產知識的認知度和認同感,從而有效推動文化遺產在新時代背景下的保護和傳承。
綜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刻不容緩,其在實際保護過程中面臨較多的問題,需要不斷對此進行優化整改,有效推動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可以建立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相關體系、機制,并利用宣傳推廣的方式推動文化遺產和數字化的融合,有效保障相關領域的探索。此外,在今后的發展中,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還需要不斷創新技術,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更完善的保護。
參考文獻:
[1]王千卜貝.新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價值探究:以南京白局的數字化保護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3(23):87-89.
[2]郭又豐.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的可視化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3(34):171-176.
[3]崔紅.云南省哈尼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4(2):150-156.
[4]唐元超,梁桂銘,林婷婷.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內涵、現狀、策略[J].鄂州大學學報,2024(2):96-98,105.
[5]姚利權,鄭旖旎.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創新路徑[J].中國出版,2024(3):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