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方式,旨在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進自然,通過實踐體驗增長見識、提高綜合素質。借研學旅行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能,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針對研學旅行在提高小學生學習效能方面所存在的忽視教育性、實踐性和學生自主性的問題,教師可通過明確學習目標、加強學法指導、實施多元評價來凸顯研學旅行的教育性、實踐性和學生自主性,切實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能。
關鍵詞:研學旅行;學習效能;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13-0018-04
研學旅行既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2016年,在地方試點取得初步經驗的基礎上,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地把研學旅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從此,研學旅行作為教育改革的新亮點,在國內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學習效能一詞與心理學上的學習效能感密切相關。1977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提出了一個自我效能感理論,認為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和判斷,人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自我效能感,學習效能感則是自我效能感在學習領域的表現,即學生對自己能否完成某一特定學習目標所需能力的判斷[1]。這種判斷既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是學習者對自己能否完成某一學習任務或達到某種學業水平的主觀判斷;同時也帶有一定的客觀性,與學習者對自身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的客觀評判息息相關。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這種判斷都會影響學習者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的達成[2]。學習效能感水平越高,挑戰學習任務的動力越強,則學習效能越高。因此,培養小學生高水平的學習效能感,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學業焦慮,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3]。
有研究表明,要有效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能,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4]。教育實踐中,教師教法不當,極易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教師必須采用符合當前教改要求、能夠體現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教育方法。2022年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集中體現了當前教改的要求,強調創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提倡創設真實情境,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研學旅行這種教育形式符合新課改要求,為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能提供了一個新的育人視角和途徑。
一、借研學旅行提高小學生學習效能的新視角
(一)開展研學旅行是適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當前,世界各國都在進行教育改革,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我國也在積極推進教育改革,研學旅行是我國推進新時代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舉措之一。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或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5]。研學旅行的目的是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進自然,在實踐中體驗生活、了解社會、認識世界,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研學旅行是由時代發展孕育而生的推動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二)開展研學旅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特別強調的教育根本任務。大力開展研學旅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目前,一些小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表面看是缺乏學習熱情,其實是沒有端正學習態度,不知為何而學。因此,要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必須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小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理想信念是學生內心深處的追求和信仰,能夠為學生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研學旅行把立德樹人放在首要位置,可以引導小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受中國革命的光榮傳統、感受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從而使學生增強“四個自信”,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遠大志向,用堅定的理念信念支撐自己克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
(三)開展研學旅行是提高小學生學習效能的需要
研學旅行在幫助小學生樹立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動機、習得學習方法、形成良好學習習慣方面有明顯效果,可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學習效能。首先,研學旅行可以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研學旅行讓小學生有機會接觸更廣闊的知識領域和實際問題,使他們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興趣和優勢,從而明確學習目標和努力方向,提高學習效能。其次,研學旅行可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研學旅行將學習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價值,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再次,研學旅行有助于小學生習得有效的學習方法。研學旅行鼓勵學生通過實踐、觀察、思考、合作等多種方式展開學習過程,這些方式能夠幫助小學生掌握更加有效的學習方法。最后,研學旅行有助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研學旅行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自律性、自我管理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這些習慣和能力對于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借研學旅行提高小學生學習效能的問題及對策
研學旅行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種重要的課程形式,需要組織者進行規范的課程設計。任何把研學旅行當作一種單純的旅游活動或一門具有知識體系的學科來教的做法,都是不符合該課程的基本規定的。當前的研學旅行活動在提高小學生學習效能方面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歸納起來有以下三點:一是以旅游為重點,忽視研學旅行的教育性;二是以書本為中心,忽視研學旅行的實踐性;三是以教師傳授和講解知識為主,忽視學生在研學旅行中的自主性。[6]而為了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能,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必須體現教育性、強化實踐性、發揮學生自主性。
(一)體現教育性
針對研學旅行中的“只旅不學”現象,有關部門要對研學指導教師和研學服務機構從業人員加強業務培訓,提高他們對研學旅行教育性的認識,同時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研學旅行活動,使他們自覺地將學習與旅行結合起來,實現“學”與“旅”的深度融合。在教育實踐中,有關人員要防止片面化傾向,既不應過度強調學,也不應過度強調旅:過度強調學,會讓學生在無形中背上沉重的學習負擔,導致效果不佳;過度強調旅,則會失去研學旅行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本質意義。因此,在研學旅行的籌備階段,相關組織人員應明確研學旅行的教育性特點,先明確教育目標,再設計與學習目標相契合的旅行活動。
(二)強化實踐性
研學旅行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動手實踐,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研究性學習當中,提高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因此,研學旅行必須打破以書本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關注現實,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強化學生的自主思考、合作學習與實踐探索。為此,有關部門要提高研學指導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鼓勵他們積極開發、利用多樣化的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場景和活動空間,適當增加實踐操作任務,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探索,培養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社會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的能力。
(三)發揮學生自主性
雖然教師在研學旅行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研學指導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研學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協助者,給學生留足自主探究、自主實踐的時間和空間,并通過設計多樣化的研學活動,激發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培養他們學習的自主性以及實踐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需求,根據學生的反饋靈活調整行程安排或教育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要。在學生自主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表達觀點、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解決方案,培養學生協作與溝通的能力;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指導能力直接影響學生在研學旅行中的活動參與度和活動效果。只有當學生發揮了自主性,真正投入到活動當中時,學生才能從活動中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和感悟,從而有效提高學習效能。
三、借研學旅行提高小學生學習效能的實踐
借研學旅行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能是一種全新的教育嘗試,它的“新”不僅體現在學習方式的新穎性、教育目標的綜合性,還體現在教育資源的拓展性等方面。針對研學實踐中的問題,基于課程要求和提高小學生學習效能的現實需求,教師可以從明確學習目標、加強學法指導、實施多元化評價這三個方面入手,突出研學旅行的教育性、實踐性和學生自主性。
(一)明確研學目標
組織研學旅行活動,除了要遵循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還應結合地域特點和校情、學情,制定與小學生能力水平相適應的研學旅行目標。教育部在2017年印發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了該課程的總目標: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和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而為了培養小學生在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和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設計研學旅行活動的目標。
1.價值體認。價值體認主要是指個體對于活動的體驗、理解和價值認同。對于小學生來說,這是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基礎。因此,研學指導教師設計研學旅行活動的目標時,必須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適當選擇與環境保護、歷史文化傳承、科技創新、民族團結進步等主題相關的研學旅行項目,組織學生開展沉浸式研學旅行活動,以培養小學生的價值體認意識和能力,使他們逐漸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責任擔當。責任擔當強調個體在活動中認識到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以后,勇于承擔并積極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履行責任的精神、態度和行動。因此,研學旅行活動可以設計一些參與類活動項目,讓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通過明確每一個學生的角色和任務,促進他們理解自己在團隊中的崗位職責,有針對性地培養小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和小組合作能力。例如,組織學生參與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包括到海濱、森林撿拾垃圾,到養老院開展助老服務等,讓學生在服務他人和社會的活動中體驗到對他人和社會應該承擔且能夠承擔的責任,從而逐漸增強責任擔當意識和能力。
3.問題解決。問題解決指的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教師基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為了達成學習目標,運用多種知識和技能,經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和實踐操作,使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和結果。組織研學旅行活動,研學指導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關注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經過深入思考提出自己能夠探究和解決的有價值的問題,并嘗試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和適合的操作技能進行問題解決的初步探索,力爭形成有自己的觀點并寫出研究小報告,或以其他形式呈現自己的研究成果。
4.創意物化。創意物化指的是將創新性的想法或構思從精神狀態轉化為具有物質形態的現實存在的過程。面向小學生的研學旅行活動,鼓勵通過動手操作實踐,讓小學生初步掌握手工設計與制作的基本技能;同時鼓勵小學生學習運用常見的簡單的信息技術與方法,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當學生有了明確的研學目標后,他們會更加自信地面對學習中的困難和挑戰。同時,他們也會更加熱愛學習,享受學習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習效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二)加強方法指導
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容易導致小學生學習效能低下、自信心受挫甚至厭學。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形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技能。因此,研學指導教師在研學旅行中指導學生,應結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教給學生有效的自主學習方法和實踐操作技能。
1.指導學生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基于目標制訂適合的學習計劃,確保自主學習有方向、可操作。例如,為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可以制訂一個研學旅行計劃表,包括每天的學習目標、活動安排和預期收獲等。
2.指導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確保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活動體驗和自主學習。例如,第一天專注于自然生態的觀察與記錄,明確觀察順序及時長;第二天完成文化遺址的參觀與解讀,明確參觀順序及研究性學習的時長及內容;等等。
3.在活動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主動思考與提問,培養批判性思維。例如,在參觀歷史古跡時,可以指導學生提出關于建筑風格、歷史背景等方面的問題,如“這個古跡是哪個朝代的”“它反映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狀況”等。
4.在活動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自主整合知識,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建立聯系,進行學習遷移,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學完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4課《中國美食》、第6課《千人糕》后,學生了解到了許多地方的風味美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研學旅行中與各種地方美食進行對比,展開相關的研究性學習。如,廣西來賓市忻城縣的蓮蓉層層酥是壯鄉的傳統風味小吃,其外觀金黃油潤、內部層次分明,吃起來皮酥餡香。組織學生到忻城開展研學旅行,除了品嘗這種美食,還可以讓學生跟書本上或其他地方的美食進行對比,探究美食的由來、制作方法及相關的奇聞軼事,從中感受壯鄉美食獨有的特點,了解壯鄉的飲食文化,關注壯鄉人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
5.指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現實生活。如帶領學生考察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包括壯族的傳統繡球制作、侗族的竹編工藝等,可以讓學生在了解基本的制作工藝以后,通過市場調研、創意設計、樣品制作等,嘗試開發既具創意又具實用價值的民族工藝品,實現創意物化的學習目標。
以上自主學習策略和方法其實并不限于研學旅行。把它用于日常學習生活,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自主學習能力是提升學生學習效能的關鍵。
(三)實施多元評價
研學旅行課程評價以過程性評價為主,不過度追求書面結果或結論的獲得,旨在引導學生關注思辨、暢想、感悟的探索過程,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培養他們的個性化實踐能力。為了確保研學旅行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標,需要制定多元化的活動目標和活動評價標準。對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價,要注重評價目標的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手段的多樣化。多元評價標準可依照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精神來制定,“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結果評價主要關注學習活動最終的成果或結果;過程評價更加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能力發展;增值評價主要關注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學習進步和成長;綜合評價則綜合了上述三種評價方式,旨在全面、客觀地評估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這四種評價方式各有其獨特的側重點和用途,它們在教育評價中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多元評價體系。
例如,在一次為期兩天的“廣西壯族織錦”主題研學旅行活動中,學生們在教師的帶領下前往一個以壯族織錦工藝聞名的村莊進行學習體驗。活動期間,教師觀察、記錄學生們的參與態度、合作能力以及學習中的專注度,及時表揚那些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虛心向當地師傅求教的學生,這便是過程性評價。在研學旅行的最后一天,學生們被要求運用學到的技藝制作一塊簡單的織錦小手帕并對其進行展示和解釋,其間教師對學生作品的制作質量、圖案創意等方面進行評分,這便是結果性評價。在研學旅行開始之前,教師對學生們進行了一次關于壯族織錦知識的小測試,并在研學旅行結束后再次進行了相同的測試。教師通過對比學生們在活動前后的測試成績,評估學生們的學習進步和成長,這便是增值性評價。在研學旅行結束后,教師綜合考慮學生們的學習表現和其他表現,包括與村民的互動、對壯族織錦文化的喜愛與尊重等,對進步明顯的學生給予肯定,這便是綜合性評價。在這次活動中,教師運用四種評價方式,對學生在研學旅行中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成果進行多元評價,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及時、精準、有效的教育指導,方便學生及時發現并改正問題,提高學習效能感。
總之,研學旅行可以通過明確研學目標、加強方法指導、實施多元評價,有效破解小學生因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方法僵化、評價方式單一等造成的學習效能低下問題,為提高小學生學習效能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參考文獻
[1]馬勇,明欣.綜述與展望:21世紀以來國內中學生學習效能感研究[J].科教文匯,2023(11):170-173.
[2]李紅梅,羅生全.學習效能探究的價值取向與理論邏輯[J].教師教育學報,2023,10(5):95-101.
[3]林杰,劉衍玲,彭文波.大學生學業情緒與學習投入的關系:學業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20(4):89-96.
[4]陳曉燕.基于提高學習效能感的高師心理學教學設計[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6,32(10):26-28.
[5]羅祖兵.研學旅行課程設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2:6.
[6]葉婭麗,邊喜英,李岑虎,等.研學旅行基(營)地服務與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20:166.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研學實踐教育專項重點課題“研學與綜合實踐活動統籌設計與實踐研究”(2022ZJY1674)、2019年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項目“課本劇在小學全科教師培養中的應用研究與實踐”(2019JGB498)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