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源泉與價值歸旨。以融合傳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離不開傳統文化中民族共同體表征的支撐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一脈相承、多元一體與兼收并蓄的價值意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話語要素,從精神標識、典型形象和民族故事等層面為融合傳播實踐提供了充足養分。以媒介融合推動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以渠道融合促進共同體傳播有效互動,以場景融合建構共同體價值傳播場域,可借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活民族共同體意識,創新民族文化的融和傳播策略。
關鍵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傳播;表征體系
課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以融合傳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編號:23VMZ010)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4.06.001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新涉民族宣傳的傳播方式,豐富傳播內容,拓寬傳播渠道,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沒有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刻認知,就無法形成—種立足本土的民族思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種基于中國理論、中國實踐的治國理政智慧,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這種智慧的源泉。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民族共同體的哲學思想、價值內涵和歷史經驗,為堅定多民族“大一統”發展的道路自信奠定了穩固基礎。挖掘和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和時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有助于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思想動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存著中華民族悠久而深厚的歷史記憶,承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構成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依托與價值歸旨,為新時代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表征資源。其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共通性。它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寶貴財富,經歷了悠久歷史的檢驗、傳承與發展,是深入中國人內心的文化基因,可以跨越民族、地域、時代的界限,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的深層動力。其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包容性。自古以來的“天下大同”“九州共貫”“民胞物與”“四海一家”等思想觀念深深扎根在中華兒女心中,在融合傳播中弘揚和諧統一的觀念,能夠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其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審美性。我國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積淀了豐富的中國特色審美文化資源,加強和鞏固社會主流審美,融合各民族的多樣審美,能夠使各族人民在燦爛的中華文明寶庫中得到浸潤與涵化,增強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提煉民族共同體的表征系統,以融合傳播體系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時代闡釋和時代轉化,形成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2023年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并以“明體達用、體用貫通”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品質作出了鮮明概括。“體”和“用”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對基本范疇,體為實體、主體,即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價值觀念等,澄清了共同體的思想來源,用則指的是事物的作用、功能等,明確了共同體建構的實踐指向。體用一致強調了文化主體性與功能性之間的互動互補,二者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北宋胡瑗、劉彝等思想家在傳統體用觀的基礎上,提出了“體、用、文”一體的理念:“圣人之道,有體、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義、禮樂,歷世不可變者,其體也;舉而措之天下,能潤澤斯民,其用也;詩、書、史、傳、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理念中蘊含著思想家對現象、本質與方法的內在關系的思考。其中,“文”指的是價值、觀念和實踐的可能載體。傳播可以理解為在體、用的基礎上延伸了文的維度。
民族共同體表征,即中華民族共同體內容的表現形式,不僅決定文本的意義生成,也影響著大眾對民族問題的認知和理解。從“體、用、文”的辯證關系入手,共同體的表征體系包含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蘊、話語要素與傳播體系。價值意蘊為“體”,它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核心價值內涵,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契合的產物,具有—定的超越性和普遍性。以融合傳播對傳統文化中多元一體、共生發展等思想理念進行援引和延伸,能夠形成基本的話語框架。話語要素為“用”,它是這些價值觀念的派生事物、延展形式與行為體現,是思想觀念在發展與變化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外在聯系與客觀形式,承載著話語的表意功能,能夠以解釋、證實等方式支撐思想的傳達和理解,在傳播實踐中常體現為具體的故事、人物、形象等。傳播體系為“文”指這些價值原則的媒介載體和組織形式,是為了達到特定的傳播目的而對話語進行編排的方式,包括融媒表達、傳播互動、話題塑造、語態活化等,目標是使公眾能夠感知、理解內容并達成內在認同。
在融合傳播中實現體、用、文關系的統一性,能夠鞏固心理根基、喚醒共同記憶并強化文化認同,把民族團結進步的思想潤物無聲地傳遞給大眾,促進心靈相通。在價值意蘊上,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表征系統,能夠形成論從史出、以史觀今的延續性,強化共同體的邏輯性,具有更強的勸服效果。在話語要素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標識、民族形象與歷史故事,這些豐富的表征資源有助于喚起不同民族受眾的共同記憶,引發情感共鳴。在傳播體系上,融合傳播具有立體性、互動性、系統性等特點,通過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共同體理念,融通不同民族的深層文化意識,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傳播活動是人的活動,實現體、用、文關系的統一性,就是以文化傳播為橋梁建立人的情感聯結,使“隱含”在傳統文化中的民族共同體思想“外顯”,并將其轉化為各民族“內化”的認知和行動,從而推動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族共同體的價值意蘊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要順應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發展大趨勢,深刻理解并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貫穿中華民族文化史的精神基因,在歷史的進程中一脈相承,在時代的更迭中接續發展,凝聚成了民族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文化記憶和歷史事實。在融合傳播體系中建立熔鑄古今和多元一體的思想框架,能夠對民族共同體的價值意蘊進行傳承與創新,實現對“體”的充分把握。
(一)熔鑄古今:體現民族共同體思想的歷史連貫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提出“七個著力”,強調“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雙創”的方法論強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指明了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的方法路徑。共同體意識是在傳統文化演進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是在共同發展、交融互動中發展起來的。例如,唐王朝以“天下一家”的理念對異域文化兼收并蓄,詩詞歌賦、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元素,萬國衣冠會長安的恢宏氣象得以出現。又如元代和清代,蒙古族、滿族對中原文化進行了積極的學習和吸收,完整的中華文化有機體逐漸形成。盡管不同歷史時期的主導性文化各有差異,但各民族文化在交往和交流中不斷融合,最終都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整體中。
民族共同體的思想根植于傳統文化的沃土,同時順應當下、面向未來。因此,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就要挖掘其中的時代價值,注重推陳出新,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意義、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展示好,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不斷注入新的內涵。例如,在現代化建設中,脫貧攻堅體現著各民族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的民族精神特質,鄉村振興實踐中涌現出鄉賢文化、精神共富等以文化人的傳統智慧,生態治理踐行著天人合一、眾生平等的生態文明思想。以現代化發展表征傳統文化精髓,不僅能展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崇尚創新、開拓進取的價值內核,還能體現傳統文化巨大的生命力,給各民族發展帶來智慧給養。以融合傳播講好中華民族故事,既要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生動展現多民族多元一體、天下大同的發展脈絡,又要宣傳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各民族團結奮斗取得的成就,細致描摹各族人民在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上向現代化邁進的精神風貌,將“從頭講”和“接著講”緊密結合,以辯證思維把握傳承與創新的關系。
(二)多元一體:促進多民族文化的相互融通與發展
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歷史上各民族在其生活區域創造了獨特的文化樣態,它們在交流與互動中彼此借鑒,相互促進。中華民族自古就強調“五方之民”共天下,判定一個民族是否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的標準,不是種族或地緣,而是中華文化。一個民族只要接受了大一統的禮俗和制度,就是中華民族的成員。從隋朝的“混一戎夏”到元朝的“中國認同”“天下一家”,再到清末的辛亥革命,中華民族的交融史、發展史不斷強化著中華民族命運與共的精神譜系。從“秦漢雄風”“大唐氣象”到“康乾盛世”的輝煌歷史,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到成吉思汗的杰出人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的文藝發展,各民族的思想理念在社會、政治、藝術等領域碰撞交流、兼收并蓄,源源不斷地為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多樣基因,被各民族廣泛接受的共同價值體系逐漸形成。那些深入中華民族血脈的共同社會理想和價值觀念,積淀成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中,既要弘揚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充實驅動共同體意識生成的價值內涵,在多民族文化的同向同行中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建構民族共同體的表征體系,還要從各民族的文化根脈中尋找表征資源,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五千年來,不同民族的文化兼具共性與差異,締造了“各美其美”的多民族文化,構成了“美美與共”的中華文化,各民族的文化相輔相成,彼此相容。在共性方面,多元一體的思想在諸多民族文化中都有一定的體現,如《格薩爾王》《瑪納斯》《江格爾》等各民族的偉大史詩都共享著英雄人物帶領人民追求自由、和平、幸福的故事內核,表達著對正義、智慧和秩序的崇尚,體現出各民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待。又如很多神話傳說中都有各民族同源共祖、親如一家的敘事表達,黎族的《三個民族同一源》、藏族的《珞巴五兄弟》等故事都蘊含了各民族文化對中華民族團結互助、同氣連枝的認同表達。在差異方面,五十六個民族在語言文字、飲食服飾、節慶習俗等方面的多元化呈現,共同書寫了多姿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為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厚植貢獻了豐富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促進各民族之間平等對話,引導各民族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求同存異、多元一體的共同體理念,將各民族創造的文明成果轉化為中華民族奮進前行的動力。
一、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族共同體的話語要素
“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思想強調智慧力量與文化實踐的有機統一,即民族共同體的價值內核要扎根于具體的實踐與經驗,同人民群眾的現實價值觀念相融通。因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要充分調用具體化的表征體系,結合融合傳播的特點進行話語形態的轉化創新,使共同體思想為各民族人民所認同、所擁護。
(一)錨定精神標識,夯實共同體表征基底
中華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長久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哲學思想、社會秩序、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它們在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斷完善,凝結成了具有高識別度的精神標識。精神標識是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構成要素,是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外在表現形式,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了思想框架和價值軸心。傳播好具有共同體意蘊的中華民族精神標識,可以使其在各民族的認知信仰、情感指向、精神動力和意志品質等方面發揮價值錨定作用,夯實共同體表征的價值基底,提升共同體思想的可溯源性。一是傳播好團結奮斗的愛國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這種愛國精神有助于形成中華民族的共同信念。二是傳播好守正創新的進取精神。革故鼎新、勇于創造是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精神特質,涵養了中華民族開拓進取的精神動力。發揚守正創新精神,將歷史經驗與時代特征相結合,能夠使各民族人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料,解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中的問題,推動民族團結事業高質量發展。三是傳播好開放包容的和平精神。中華文明是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和相互借鑒中不斷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各民族共同推動著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尊重和傳播不同民族的理想信念、生活習俗和審美偏好,能夠為社會發展注入更多穩定因素,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民族觀與價值觀。
(二)塑造典型形象,增進共同體表征感知
《易傳》有言,“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指的是概念不能完全表達事物的意涵。形象傳播具有高識別度、嵌入性強等特點,能夠增強共同體表征的易感知性。共同體概念源于歷史文化的傳承,是依托于多民族情感認同的有機結合體,而象征則是催生共同歷史記憶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建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表征體系,應將歷史與現實、應然與實然相結合,在傳統文化資源中遴選并傳播濃縮隋感、認同、印象等象征價值的符號與形象,從而喚起集體記憶,提升共同體價值的可感知性。
首先,要提煉中華民族共享的歷史符號。共享的文化符號承載著歷史上多民族的共同記憶,這些符號流傳至今,得到了各民族人民的認可,如老子、孔子、墨子等先賢人物,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等文學作品,長城、大運河、布達拉宮等偉大工程,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等統一策略,傳播好這些歷史符號能夠打通傳受者的內心世界,強化各民族人民的歸屬感。
其次,要融匯各民族獨特的審美符號。中華文明孕育了豐富的多民族文化,我國五十六個民族都擁有體現自身文化和習俗的符號,包括民間藝術、民族建筑、民俗技藝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苗繡、京繡、蘇繡的群芳爭妍,馬頭琴、冬不拉、苗族蘆笙、朝鮮族長鼓的聲聲入耳,藏族唐卡、彝族漆器、維吾爾族錯金銀的絢麗多彩等,在融合傳播中突出呈現這些文化符號,能夠體現出主流文化對各民族文化樣態的尊重與包容。
最后,要呈現各民族團結奮斗的象征符號。發揮五彩斑斕的五色米、多籽抱團的石榴、指引方向的紅旗等符號的隱喻作用,在理性說服的同時,增強共同感、認同感生成的感性支撐。融合傳播體系要使這些多元形象發揮各自的作用,建構具有強凝聚力的符號文本,鞏固大眾的公共感知基礎。
(三)講好民族故事,強化共同體表征引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寶庫能夠為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提供歷史素材、價值原型和共同語境,消解不同群體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障礙。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增強內容的親和力、感染力和鮮活性,能夠強化大眾對各民族的歷史發展、現實發展的情感認同,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價值意蘊的可理解性。
在國家層面,“人類命運共同體”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兩者具有_脈相承、相得益彰的內在聯系,關于“共同體”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的創新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能夠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造良好的外在環境。要講好古代絲綢之路架設亞歐文明精神橋梁的故事、共建“一帶一路”謀求人類共同發展的故事,這些引領性的中國實踐積極應對人類挑戰,實現了世界各國的合作共贏,必然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積極影響。
在群體層面,中華各民族從古至今延續著頑強奮斗、共謀發展的歷史傳統。要講好各民族互通互融、榮辱與共的故事,如文成公主人蕃、彝海結盟、涼州會盟、瓦氏夫人抗倭、孔繁森援藏、西部大開發等,并對歷史經驗進行總結反思,從而凸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為各民族發展帶來的實際價值。故事傳播所引發的情感流動也能夠拉近講述者與接受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加深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認同。
在個體層面,應注重在民族交往實踐中提煉典型事件、聚焦熱點人物、關注具體經驗,以個體化敘事激活正向情感。如傳播苗族“吃鼓藏”和侗族“吃相思”這樣的民俗活動,既能以美食吸引關注,又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友誼、促進和諧。從民族英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民俗活動等入手講述故事,能夠實現共同體表征的具象化、立體化,激活集體無意識的共同體情懷。集體無意識指由遺傳保留下來的無數同類型經驗在心理深層留存的普遍精神。融合傳播體系要豐富表征要素的呈現樣態,形成多視角交叉、多主題互補的表征系統,以柔性對等的姿態講好故事,從集體無意識的層面不斷提升民族感召力。
三、文: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活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策略
無形的思想文化只有通過媒介才能擴大影響范圍、延續生命周期。近年來,弘揚傳統文化的優質節目頻出,并受到廣泛歡迎,這表明我國人民的文化自信不斷增強。運用融合傳播手段重構文化傳承形式,創新民族共同體表征體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以人為本,增強傳統文化傳播中傳受者之間的互動性,提升內容的廣度和精度;另一方面,在融合傳播環境下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路徑,激發不同民族受眾的認可與認同。要通過媒介融合、渠道融合與場景融合,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對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激活與延展。
(一)以媒介融合推動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
媒介通過“再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富的精神標識、典型形象與民族故事,映射抽象的精神、思想或時代觀念。融合傳播體系要提煉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共同體價值的話語要素,調動豐富的媒介樣式,充分展現其中的當代價值,發揮文化的浸潤效果,以“活化”和“巧用”的方式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精神動能。國家民委創辦“道中華”新媒體品牌,利用網絡空間傳播多民族的歷史文化,為共同體價值的廣泛傳播提供了鮮活的歷史與現實案例。以社交媒體、短視頻、直播等平臺的協同應用傳播具有共同體意蘊的傳統文化內容,不僅能夠提升各民族文化的顯示度與傳播力,還可以通過新穎生動的話語形態和表現形式使傳統的文化樣態獲得新的發展,讓人們充分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魅力,傳承和發展各民族傳承至今的杰出智慧。
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興起,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要主動運用數字技術手段,把握受眾的需求偏好與接受方式,以融媒化、互動化的方式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新表達,激活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中華詩詞是我國特有的文化瑰寶。我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題材多樣、風格各異的經典詩詞作品。可以說,詩詞是詩意人生的寫照、家國情懷的寄托和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藝術結晶,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中華詩詞文化鑒賞”融媒體課程從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75首古詩,以視聽語言講解中華詩詞知識,以數字書架、融媒體折頁等形式呈現相關內容,課程被推向新疆、西藏、內蒙古、寧夏和廣西等民族自治區。融媒體產品能夠引導各民族地區少年兒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他們在立體生動的形象、流動的視聽空間、溫暖的配音解說中感受詩詞簡約之美、格律音韻之美、以詩言志之美,有形有感有效地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創造文化美育的共同氛圍,發揮其增強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的積極作用。
(二)以渠道融合促進共同體傳播有效互動
在融合傳播時代,廣播電視、印刷出版、網絡視聽等渠道創造了樣態豐富的民族文化展演形式。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還原歷史場景,使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產生具象認知,強化共同體表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印刷出版通過相關出版物展現中華傳統文化中共同體的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清晰地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增強共同體表征的思想性與指導性。網絡視聽等新媒體則使更多的傳統文化樣式具有了在日常生活中的展示價值和體驗價值,能夠提升共同體表征的傳播力與影響力。過去,傳統媒體在意識形態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互聯網的扁平化傳播模式沖擊下,融合傳播體系要建構起秩序性、協同性和自發性的互動模型,發揮全方位的價值引導作用。
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應注重傳播渠道的互補運用,發揮傳統媒體的資源優勢、印刷出版的理論優勢與視聽新媒體的表達優勢。如“解碼中華文化基因”融合傳播項目以各民族的代表性非遺為主題,包含藏族唐卡、維吾爾族服飾、白族民居等文化遺產,展現了各民族共通的工匠精神、生活智慧和價值觀念。非遺的“活態傳承”是一個多民族交流融合、互學互鑒的過程,運用豐富的媒介形式講好中國非遺故事,以多元渠道強化民眾認知,能夠鞏固不同地域民族之間的生活關系、文化關系和情感關系,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該項目推出的系列短視頻通過中國新聞網等主流媒體的“兩微一端”面向各民族群體傳播,引發廣大網友關注和討論,發揮了網絡平臺在社交互動、話題營造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配套的融合出版物以圖文并茂、嵌入視頻等形式普及非遺文化,以年輕人喜愛的國潮風創新多民族交融的審美樣態,促進讀者的深度理解。融合傳播不僅要拓展多元化渠道,更要形成精品內容的“一源多用”模式,以既有影響力實現滾雪球效應,提升對多民族群體的持續影響力。
(三)以場景融合建構共同體價值傳播場域
融合傳播的核心理念是面向大眾、走進大眾,因此具有一定的內容服務性。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元的文化交流場景,要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場景,將傳統文化的審美價值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實踐相結合,加深受眾的認知與理解。“咱們新疆好地方”系列節目以“Z世代”視角切入,推出《什么是“巴扎”》《伊犁天馬》《風力發電》等30集短視頻,呈現了新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發展的鮮活面貌。短視頻以新疆大學生作為故事的敘事主體,結合三維建模、數據可視化等融媒體表現形式,以相近的身份和生動的話題實現了傳播主體和傳播對象的深度共情。作品上線人民網等主流媒體平臺,并在城市公共空間、交通樞紐、旅游景區的大屏幕上滾動播出,形成“線上與線下結合,大屏與小屏聯動”的融合場景。項目對新疆故事進行了可視化、可感知的輸出,打破了交流隔閡,凝聚起了大眾的共同認知與情感,能夠促進民族群體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度認同。
場景通過重建社會關系,開啟了新型賦權模式。場景傳播注重主觀體驗與空間連接,即通過展示和交互為用戶創造審美體驗,塑造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將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傳播。近年來,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以潮、融、活為基調,推出《唐宮夜宴》《龍門金剛》和系列“奇妙游”等“出國”作品,將中華傳統文化與新時代表達相融相通。一方面,系列節目以“實景拍攝+數字技術”為手段,將全國代表性的古鎮村落、山川大地、文物遺產與人物表演融為一體,創造了極具中華美學意蘊的視聽空間場景。另一方面,河南衛視利用自有新媒體矩陣、人民日報新媒體等主流媒體進行宣發,將節目拆條成短視頻在B站、抖音等平臺傳播,打造了全民參與的互動傳播場景。通過將在地與在線場景相融合,“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使中華傳統文化煥發了新的生機。在移動傳播時代,場景融合就是要將不同主體、內容、渠道進行有機整合,拉近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距離,使各民族受眾成為共同體表征體系的主動建設者和積極推動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起點、力量源泉和創新根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凝聚各民族精神力量,以共同體表征的融合傳播推動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對于在媒體融合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積極作用。精神家園構筑必須久久為功。在新時代民族工作實踐中,我們要用新理念、新方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古為今用,用歷史觀鑄牢文化觀,用文化觀引領民族觀,不斷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和情感基礎。
(作者高曉虹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教授,中國傳媒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白曉晴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