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和效果,構建減負增效的教學課程體系,一直是數學教學改革的難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推廣“三學一練”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引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基于此,文章通過深入“三學一練”的教學模式,結合實踐教學經驗,體系化分析“自學、互學、導學、練習”四大實施環節的教學策略,助力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為相關研究開闊思路。
關鍵詞:“三學一練”模式;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三學一練”教學模式順應了“雙減”政策的要求,能夠實現基礎教育對于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及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是各個學科教學改革優化的重要途徑。如何合理運用“三學一練”模式,實現小學數學的高效教學,提升學生數學綜合能力,是每一位數學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將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三學一練”模式及其在教學中的具體實施方法進行層層剖析,得出切實可行的教學實施策略。
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1. 數學課堂缺乏趣味性和啟發性
傳統數學課堂的教學更強調秩序性,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完全掌控學生的數學學習進程,學生自主探索、思考和互動學習的時間較少,課堂氛圍較為呆板、沉悶。而且,當前小學生對數學課堂氛圍沒有具體的認知,以為教師要求的課堂紀律就是課堂氛圍。這進一步加劇了小學生對于數學學習、數學課堂的抗拒心理,不利于其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F代教育理念強調學生在數學課堂的主體地位,教師應當通過營造數學課堂氛圍、數學教學方式改革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來充分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給學生帶來良好的數學學習體驗。但當前保障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營造互動學習氛圍的教學方式尚未得到貫徹落實。
2. 教學改革體系化不明顯
目前小學生數學興趣較低、數學學習習慣較差、數學教學效率較低等問題十分普遍,許多學校也對此展開數學教學改革。但在改革中,教師和學校未能從整體化、體系化、學生知識學習的角度設計教學改革的措施與路徑,缺乏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習慣的深入分析,教學方式改革僅停留在采用小組教學、加大師生互動比例等具體教學方式的應用上,教學方式之間聯系不緊密,教學方式與數學課堂的聯系、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聯系不緊密。
二、“三學一練”與小學數學教學的關系
“三學一練”模式旨在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包括自學、互學、導學和練習四個方面。小學數學教學是教育教學的重要領域之一,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三學一練”的理念進行教學。“三學一練”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理論方法,小學數學教學也為“三學一練”模式的應用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探索空間,兩者相互作用,聯系緊密。
從具體的聯系點來分析,“三學一練”對小學數學教學的作用可以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在“三學一練”模式的作用下,“一學”培養了學生數學“自學”的能力。通過這種教學模式,教師會將更多學習自主權歸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更好地實現自主學習;其次,“二學”所指代的“互學”,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協作探索的能力。讓教師更加注重提升學生“互學”的教學效果,通過組織更多樣的小組活動、任務、游戲,鼓勵更多的同學參與到交流和分享的學習中來;再次,“三學”會讓更多教師注意到“導學”的重要性。使教師在導學的方式上、時機上、技巧上乃至擴展的內容上,都有更大的提升;最后,通過“練習”使數學教學環節更加完整,學生鞏固了課堂知識,深化了知識體系的建構。也會指引教師更加深刻地思考“練習”的意義和方法。優化作業的形式、數量。因此,“三學一練”理念對于小學數學教學有著推動發展的作用。
三、“三學一練”模式的實施策略
1. 自學環節的教學設計
與導學環節、互學環節不同,自學環節更強調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小學生本身自控力較弱。因此,教師也應當科學、合理地設計自學環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一方面,教師可以積極采用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在家自學與在校學習聯通,令學生的自學能夠打破時間、空間的局限,在家也能得到教師的引導,進而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另一方面,教師也應當積極聯系家長,通過營造家庭氛圍來配合教師,通過家庭氛圍和家長的支持來引導學生自學。
例如,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六年級下冊“生活與百分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為學生上傳下節課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包括簡單百分數概念和生活中的百分數案例。例如,教師讓同學們留心收集商品包裝上成分構成表的含量百分比、商場里隨處可見的折扣標識牌圖片等。從而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觀察意識。教師課前通過簡單的視頻講解或布置思考性問題的教學任務,花費了3 ~ 5分鐘,確定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向,這樣既能夠保證學生集中注意力,又不至于增加學生的負擔。通過課前收集的“果味飲料中的果汁含量百分比”“銀行存款的利息百分比”等生活百分數,在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進一步鼓勵、引導學生去觀察百分數的特點、大小、基本運算方法,提高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構建屬于每名學生自己的數學基礎體系。長此以往,學生能夠主動利用線上視頻預習教學內容、養成與家長一起討論預習內容的良好習慣,這也正是自學環節的教學目的之一。
2. 互學環節的教學設計
互學環節的關鍵是鼓勵學生主動發問、與同學交流并得出答案,是學習、理解數學知識的關鍵環節。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互學環節能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符合學生好奇心強、喜歡互動的特點。教師應當借助生活背景引導學生主動發問、主動交流。在小學階段,雖然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其與學生生活的聯系依舊十分緊密,教師應當利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發現學習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并豐富、拓展數學內容,引導學生主動開展數學知識的學習,主動與同學討論生活化的數學問題,進而實現“互學”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材六年級上冊“扇形統計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完成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和小組互動交流。在互動教學階段,教師劃分小組,開展“扇形統計圖繪制展示比賽”,結合同學們生活中關注的問題,如利用扇形統計圖統計全班同學喜歡吃的水果種類、愛看的動漫片名、喜歡的音樂形式等有趣的話題,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讓同學們協作完成數據采集整理、扇形圖繪制、小組展示和分析等環節,然后評比出獲勝小組,給予獎勵。最后由教師幫助學生總結扇形統計圖的特點、讀取方式,以及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引導學生反思整個調查和繪圖過程,分享他們在合作和解決問題方面的體會和收獲。學生在課堂中彼此交流、討論問題,獲得答案,在合作中長大,在探究中成熟。
3. 導學環節的教學設計
基于學生在數學核心素養、數學基礎知識、學習興趣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教師可以在導學環節為學生營造積極良好的教學氛圍,提出有針對性、趣味度高的數學問題,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
第一,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學習知識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濃厚的學習氛圍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知識,這與互學環節的教學目的不謀而合。與傳統教學的情境創設不同,筆者認為,在“三學一練”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情境創設應當更貼合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提高學生在情境中的參與感,而非學生被動接受教學情境。例如,在教材五年級上冊“可能性”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討論班會主題”的情境,準備4張卡片,寫上不同的班會主題,由學生討論都有哪些班會主題,并寫在卡片上,選擇兩名學生代表進行抽卡,展示自己的卡片。此時,教師可以提問:“如果老師在剩下的卡片里接著抽卡,可能抽到什么主題呢?”通過這一情境引導學生根據已知的卡片內容和未知的卡片內容來學習“可能”“一定”“不可能”的概念;同時,通過引導開闊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思考“如果每次抽出的卡片都會被放回,那么下一次抽到新的主題班會卡片的可能性會不會受影響呢?”讓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樣本數量與抽取方式對可能性的影響。情境設計中的卡片內容以及抽卡環節都由學生參與,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進而強化學生主動探索、思考、學習的能力。
第二,探索豐富、多樣的導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尋找答案,實現導學目標。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引人思考的開放性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思考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通過展示與學習內容相關的視頻、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還可以通過設計一系列的探索性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比較和總結,幫助他們建立數學概念和思維;同時也能通過游戲挑戰、競爭和獎勵機制,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導入數學知識。以“可能性”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簡單的拋擲硬幣實驗,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并探究正面和反面出現的可能性。也可以設計“盲盒抽獎游戲”,引導學生體驗和探究不同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4. 合理安排課后作業,鞏固練習環節
“三學一練”理念中,練習環節包括課堂教學練習及課后拓展練習。在課堂練習中,教師能夠通過典型案例、習題,有的放矢地進行知識的講解,把控課堂練習的節奏。但課堂時間畢竟有限,這使得課后作業設計不得不肩負起實現學生思維的拓展、知識實踐及應用、“雙減”政策挑戰的任務。但如何設計課后數學作業,如何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實現鞏固和應用,這些一直是數學教學改革的難點。對此,筆者認為,教師應當真正從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習興趣培養等角度出發,為學生設計更具個性化、更具層次性的數學作業,作業內容既要兼顧學生的數學基礎,又應當具有一定的提高性和探究性,抓住學生數學學習的薄弱點,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第一,教師應當通過獨特的作業布置方式和提交形式,改變原本單一的數學習題作業。對于小學生而言,探究性問題、與同學一起開展數學實踐要比獨自完成大量的數學習題作業更有吸引力。因此,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應當創新作業的布置方式和提交形式,讓學生發現完成作業、鞏固數學知識的樂趣,進而主動練習。例如,在教材三年級下冊“年、月、日”的教學中,筆者就改變原本單一的“正確填寫年、月、日”的數學作業形式,讓同學們制訂趣味性較強的“新年活動計劃”,要求學生結合日歷來設計過年期間的活動安排,標明每個活動開展的年、月、日。在布置數學作業后,學生的參與興趣明顯提升,甚至能夠主動與教師交流如何完成活動日歷,活動日歷具體的內容、形式等。而在提交環節,筆者為學生舉辦了“活動日歷展示日”,學生可以在課堂內自由展示自己的活動日歷,向其他同學介紹什么日期有什么活動,從而實現數學知識的吸收、鞏固和輸出。
第二,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數學知識樹狀圖等模式設計課后作業,實現知識的鞏固與練習。思維導圖、知識樹狀圖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具有創新性的練習形式。而相比于其他作業,思維導圖、樹狀圖需要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梳理,能夠最大程度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幫助學生在練習環節發現自己對知識不了解的地方,實現查漏補缺的目的。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步放開思維導圖的“自由度”。面對低年級學生時,教師為學生設計好思維導圖的框架,學生在拿到框架后根據教材和課堂學習的內容進行填寫;在高年級學生中,無論是框架還是內容,都可以由學生自行填寫。例如,在教材二年級下冊“混合運算”的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繪制數學知識樹狀圖。學生可以從混合運算知識學習的系統關聯性出發,先總結混合運算所涉及的加減運算,再到乘除運算,再到復雜的計算順序,再去總結列式分步和綜合運算,最后總結將知識樹狀圖扎根于生活的實際應用案例,如水果購買、玩具銷售等,讓混合運算的知識架構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體系。經過長期積累,讓學生更加全面地建立數學知識延展性、連通性的思考意識,更好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綜上所述,“三學一練”模式對于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有重要意義。在“三學一練”模式應用過程中,教師應當具有全局、體系化、學生主體性思維,積極運用情境教學、線上教學、小組合作教學等具體教學策略,從而實現“自學、互學、導學、練習”四大實施環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融合使用及平衡優化。
參考文獻:
[1]張鈞平.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練習的有效設計[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26):77-79.
[2]秦慧學. 談“三學,兩展,一整理”課堂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J]. 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1(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