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跨學科主題學習使更多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主動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文章以多角度確立學習主題為起點,在具體課例中研究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提出在從生活中來、到教材中去的同時,堅定語文本位、打破學科壁壘。同時,教師應多層次提高活動邏輯,多主體落實活動評價,提升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教學實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充分發揮跨學科學習的整體育人優勢,增強跨學科學習的綜合性和開放性,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也不例外。教師應拓展學習資源,增強跨學科學習的計劃性和目標意識,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等,精心選擇學習主題、學習內容,組織多樣的學習活動。
一、跨之有據——多角度確立學習主題
1. 從生活中來,到教材中去
生活是學習資料的源泉,更是學生的知識和經驗起點。語言文字作為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在生活、工作、學習中得到廣泛運用,也使小學語文教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在此基礎上設計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應密切關注生活元素,實現從生活中來,到教材中去。
(1)自然生活: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天然資源。
首先,在生活內容的選擇上,可側重于自然生活。陳鶴琴“活教育”理念指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自然生活引發學生對未知事物的觀察和好奇,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天然資源。以自然生活為背景確立學習主題,實現自然、語文和其他學科的多位一體,不僅能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技能,而且能培養學生正確的自然意識,塑造其人文品質。
例如,觀察自然生活,美麗景色無處不在。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四年級上冊設置“自然之美”單元,引導學生用心感受自然之美,推薦心目中的“好地方”。由此確立“美好自然,探索發現”學習主題,可以以自然為線索,關聯語文、美術、科學等學科。學生可通過實地觀察、資料收集、文學描述、藝術創作等,深入感受和分享自然之美,形成喜歡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
(2)社會生活: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廣闊平臺。
其次,社會生活為跨學科主題學習提供廣闊平臺。語言文字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語文教學應使學生關心社會文化生活。社會生活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層面,都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資源。因此,教師可著眼于社會生活,將學生置于更加真實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情境。如此探究社會熱點,感受時代發展,既能增進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也能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例如,2022年在北京舉辦了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通過了解相關新聞,許多學生深切感受到國家的富強和壯大,增強了愛國情懷。教材五年級上冊設置“愛國情懷”單元,在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二十年后的家鄉。由此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可以以“二十年后的中國”為學習主題,使學生綜合語文、歷史、科技等學科內容,在想象、研究、創造中,持續增強愛國情懷,同時提高創新、創造能力。
(3)個人生活: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重要基地。
最后,學生的個人生活同樣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重要基地。基于不同的個人生活,學生經歷不同的成長,形成不同的體驗,為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提供寶貴素材。挖掘學生的成長經歷,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和心理狀態,都能確立跨學科學習主題,借助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例如,在生活中,學生經常參與各種各樣的游戲。教材四年級上冊設置“成長故事”單元,通過游戲故事分享不同的成長經歷,引導學生回憶難忘的童年,記錄一次游戲。由此確立“游戲中的成長”學習主題,可以特別引導學生回憶不同學科的游戲活動,如科學游戲、數學游戲、美術游戲等。游戲啟迪智慧,促進成長。通過跨學科主題學習,學生集中分享成長故事,也相互學習成長經驗,促進自我品格的不斷完善。
2. 堅定語文本位,打破學科壁壘
(1)從單篇課文進入跨學科主題學習。
單篇課文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內容,也是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重要話題之一。教學單篇課文,挖掘文本內涵,可通過跨學科主題學習拓寬文本解讀空間,使學生形成更加深刻的閱讀體驗。
例如,教材四年級上冊《夜間飛行的秘密》這篇課文講述蝙蝠在夜間飛行的神奇能力,體現豐富的科學知識,可延伸跨學科主題學習,確定“神奇的蝙蝠”學習主題。主題學習活動中,學生首先通過課文初步了解蝙蝠,其次整合科學等學科知識,運用信息化學習手段,搜集大量課外資料,加強對蝙蝠的深入調查和研究。最后,學生全面認識蝙蝠,語文閱讀體驗也達到更深層次。
(2)從單元主題進入跨學科主題學習。
單元主題對跨學科主題學習同樣起到促進作用。以人教版教材為例,為深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品質,教材遵循“雙線”編排規律,突出各個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把握單元主題,進一步整合課內外資源,不僅能豐富學生對主題情感的領悟,而且能促進學生對主題情感的吸收和實踐。
例如,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在“讀書明智”人文主題下編排了《古人談讀書》《憶讀書》《我的“長生果”》三篇課文,從不同社會背景、不同人物視角說明讀書的重要性。單元學習之后,學生對“為什么讀書”“怎么讀書”形成深刻理解。在此基礎上確立“跨越時空的讀書之道”的學習主題,可關聯語文和歷史學科,讓學生自主收集更多資料,探究從古至今的讀書之道。古人的讀書方法、先進觀點等都能為學生的后續讀書提供重要幫助,培養學生的正確讀書觀。
(3)從整本書閱讀進入跨學科主題學習。
整本書閱讀與跨學科學習,都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整本書閱讀中,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閱讀和分享整本書,深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為跨學科主題學習提供參考。基于富有價值和挑戰性的整本書,同樣可拓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在更高層次上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例如,教材四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提出閱讀神話傳說的整本書閱讀建議。閱讀豐富的神話傳說,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文學積累,而且有助于學生多角度認識歷史。由此關聯語文和歷史學科,確立“神話傳說:文學與歷史的交織”學習主題。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深入分析和比較歷史背景對神話故事的影響;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探索神話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跨學科主題學習之后,學生更深層次地掌握神話傳說的文學魅力和歷史價值,同步開闊文學視野和歷史眼界。
二、跨之有法——多層次提高活動邏輯
1. 保持語文本位,突出學科邏輯
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本質,是在語文學科活動中,整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和學習方法。因此,在具體展開活動時,應時刻保持語文本位,突出中心學科的原始邏輯。例如,在“雙線”教材編排規律下,小學語文學科以人文主題統領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具體任務中落實語文要素。以此為邏輯基礎展開跨學科主題學習,應當有序梳理最基本的語文要素,提煉清晰的人文主題。
例如,教材四年級上冊“美好自然,探索發現”跨學科主題學習,關聯教材第一單元,整合語文、美術、科學等學科,可提煉“自然之美”人文主題,重點落實語文要素“推薦一個好地方,寫清楚推薦理由”。學生可自主觀察自然,發現“好地方”,運用文學描述、藝術創作等方法,使推薦繪聲繪色。同時,在觀察自然時,學生可大量運用科學探究方法,如實地觀察、收集資料等。以自然為線索,學科多元融合,促進學生綜合學習。
2. 把握學生特點,順應認知邏輯
認識邏輯是指在調動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整體呈現螺旋上升的發展趨勢,不斷利用已有經驗實現更深層次的語文學習和綜合探究。在此基礎上推進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應準確把握學生特點,順應其由淺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認知邏輯。如此避免為學生制造過大的學習挑戰,保護學生自信心,對持續培養其跨學科學習行為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之前,學生也曾學習過自然主題的內容,如教材三年級上冊《金色的草地》《美麗的小興安嶺》,三年級下冊《荷花》《我們奇妙的世界》等。這些寶貴的閱讀經驗,為其深入探
索和發現美好自然奠定堅實基礎。故而推進“美好自然,探索發現”跨學科主題學習,可特別設計關聯閱讀活動,激活學生已有的閱讀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日積月累地觀察自然,同樣有助于跨學科主題學習。教師可設計話題“我眼中的自然”,調動學生已有觀察經驗,以豐富的經驗儲備為前提,繼續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提高具體活動效率。
3. 細化活動流程,提高學習邏輯
基于學科邏輯和認知邏輯,實現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應該細化活動流程。如此提高學生實際學習邏輯,促進學生循序漸進地探究和感悟,有效實現跨學科主題學習目標。教師首先可向學生提供真實情境,其次可詳細設置任務,最后鼓勵學生分工合作,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教材四年級上冊“美好自然,探索發現”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流程圖,如圖1所示。
首先,在真實情境中揭示學習主題,可以設置“美麗的自然”主題情境,揭示“美好自然,探索發現”學習主題。教師可以通過分享照片、展示視頻等,向學生呈現美麗的自然場景,調動學生的自然情感。
其次,在具體任務中展開主題探究。本次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包括閱讀、觀察、調查、創作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學生可自主搜集關于大自然的文學作品,進行閱讀和賞析,增加情感積累。第二階段,學生可深入觀察并記錄大自然中的某些獨特現象,提出相關問題。第三階段,學生可運用豐富的科學探究方法,調查和分析一些自然現象背后的原因,解決之前的問題。第四階段,學生可回歸學習主題,運用文學、藝術手法,展現學習感悟,推薦“好地方”。
各階段學習活動學生均以分工合作為主要學習方式。“好地方”不僅包括具體的地點,而且包括特殊的景色、特別的現象。最后,在分工合作中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取得充實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收獲,實現共同進步和綜合成長。
三、跨之有終——多主體落實活動評價
活動評價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而且是對教學方法、學習體驗等方面的反思與提升。在多主體評價模式下,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有始有終,以此提升實踐效果。教師有必要使學生、家長、社區密切參與評價,共同指導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
例如,“美好自然,探索發現”跨學科主題學習,教師首先可監督學生完成活動任務,在必要時提供指導,其次可及時推進評價,確保多主體參與。評價期間,教師先以身作則,示范評價,指導學生多元反思活動過程和結果。緊接著,學生自主評價和相互評價,主動反思自己在活動中的成長和表現,學習同伴長處。最后,學生集中展示跨學科主題學習結果,家長和社區適當參與評價。例如,借助社區活動日展示學生跨學科主題學習結果,邀請社區居民和學生家長參觀學生自然主題作品,匿名評選“最有創意的作品”“最還原自然生活的作品”等。通過多主體評價,學生自由展示學習成果,全面反思優點和不足,實現更深層次的共同成長。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應從生活中來,到教材中去,堅定語文本位,打破學科壁壘。多層次提高活動邏輯,使學生有效實現跨學科主題學習目標,不僅有利于學生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而且有助于學生綜合全面發展。教師應立足于學生實際,科學組織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及時評價活動效果。教師更應堅持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促進學生廣闊發展。
參考文獻:
[1]蔡艷紅. 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方法例談[J]. 語文月刊,2023(4):39-43.
[2]拾景玉. 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踐探索[J]. 江蘇教育研究,2022(10A):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