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作為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聯結點,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關鍵力量。民族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特色部分,承擔著為黨和國家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的使命和責任,因其特殊定位,在其教育實踐中需注重創新性實踐教育,培養和輸送拔尖創新人才以滿足民族地區的發展需求。文章通過文獻梳理和案例分析,總結民族院校創新性實踐教育發展歷程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價值意蘊,探討創新性實踐教育在民族院校教育模式改革、實踐教學深化、雙創活力激發和課程思政融入等方面的應用效果,提出深化學生創新思維、提升學生創新技能、構建產教融合支持體系及打造強師筑基師資團隊等對策,旨在為我國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國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人才支撐。
關鍵詞:民族院校;實踐教育;人才培養;創新性;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820X(2024)04-0266-07
0 引言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孕育興起,創新能力已成為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1]。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基礎與戰略支撐[2],強調創新是新時代科教強國建設的第一動力,凸顯了創新型人才作為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基石,是創新型國家建設和民族強盛復興的第一資源[3]。作為民族地區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搖籃和區域創新體系的關鍵力量,民族院校應堅持為黨育人和為國育才的辦學使命,在教育教學中突出創新性實踐教育的優勢地位。嚴靜[4]、高焱等[5]、吳明等[6]、韓飛和孫國偉[7]、陳帆和粟迎春[8]等從改革教育理念、建立師資隊伍、創新教學模式及構建育人機制等多角度切入,對創新人才培養展開研究,結果表明,經過多年努力,民族院校在創新性實踐教育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整體競爭力提升貢獻了力量,但受限于民族地區經濟、地域和思維等條件,忽視了對民族地區學生發展特性的關注,民族院校在開展創新性實踐教育過程中仍有較大拓展空間,需主動調整和系統性布局。文章在文獻梳理和案例分析的基礎上,從創新性實踐教育發展溯源、創新人才培養價值、創新人才培養現狀及多維路徑等方面進行分析,旨在將創新性實踐教育貫穿教育全過程,為民族地區高校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高水平拔尖創新人才提供理論支撐與具體路徑啟發。
1 創新性實踐教育發展溯源
教育是創新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創新性實踐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為指向的實踐教育活動[9],其關鍵在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素養。作為一種融合理論與實踐的教育模式,創新性實踐教育是基于既有教育理論、結合時代對教育需要提出的一種全新教育范式[10]。從20世紀初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理論中[11],可看到創新性實踐教育理論的雛形,其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念,強調教育應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倡導在做中學的原則,不僅是對傳統課堂教育的突破,還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刻反思。同時,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興起,進一步推動了創新性實踐教育的發展,教育家們開始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個性化,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在于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12]。此后,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13]和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14]為創新性實踐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其中,鄧賜平[15]研究認為,兒童通過與環境互動來建構知識,意味著教育應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維果茨基[16]研究強調,社會互動在個體認知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指出學習是一個社會化過程,學生通過與社會合作和交流可共同解決問題,激活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20世紀末,創新性實踐教育逐漸成為國際教育界的共識,并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STEM教育)、項目制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和探究學習(Inquiry-based learning)等教育理念相互融合,形成一個多元化和開放性的教育體系[17]。在這一體系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知識的探索者和創造者;學生通過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如科學試驗、工程設計和社區服務等,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對知識的應用和掌握能力得到深化。實踐是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真實或模擬情境中動手操作、開展試驗和進行項目制作,創新是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新精神,探索未知領域,提出新想法和解決方案。實踐與創新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創新性實踐教育的獨特表征。
面對教育強國建設的新要求,創新性實踐教育更多關注以綜合實踐活動為突破口,多維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這種轉變體現在對教育理念的改進和教育目標的重塑上,既是教育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必然選擇,也是教育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2 民族院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價值意蘊
拔尖人才培養是一個復雜和系統的過程,具體到民族院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目標,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的雙重性、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和教學模式實施的多元性等方面。
2.1 教學目標的雙重性
教學目標的雙重性體現在一方面以全球化和時代性發展趨勢為教育系統定位框架,緊密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優化知識獲取和應用方式;另一方面需深入理解學生的特征差異,關切個體成長的全面發展,增強其自我調節和學習能力,系統外部和內部各層級間互動滲透,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持續動力。首先,我國教育現代化需重塑教育觀念現代化,民族院校需統籌人才培養格局,打破傳統育才思路,優化創新人才培養目標。以民族地區現代化發展為指導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為主線的戰略定位,多維度豐富人才培養內涵、模式和制度環境等。在教學實踐環節,需深入挖掘并系統整合多學科中關于人才培育的理論知識,同時鑄牢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的領悟與內心認同,為國家發展培育出一批兼具深厚民族情懷與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創新型人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其次,教學目標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在不同學段的身心發展特點,關注其個性化需求。要求教育者在制定教育方案時,深度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水平、創造性思維和地域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創造適宜教育條件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其成為既全面發展又獨具特色的創新型人才。最后,全球化促使各國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日趨頻繁,知識流動呈現多元化與復雜化。民族院校應聚焦學科內的深化拓展及跨學科融合創新,瞄準國家重點發展領域和本校優勢學科,通過深度融合并創新運用多元學科知識體系,幫助學生理解不同學科的知識發展脈絡,拓寬其知識域,統籌優化教育鏈、科技鏈和人才鏈的培養格局。同時,引導學生系統認識不同學科知識體系間的內在聯系,構建扎實而全面的知識體系,為其將來進一步開展學術探索與創新實踐打下堅實基礎。
2.2 教學內容的時代性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是一個層次豐富和類型多元的活動[18]。在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戰略布局下,教學內容選擇成為塑造未來創新力量的關鍵環節。其中,共同性體現在對國家教育標準的嚴格遵守,確保學生獲得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差異性體現在對民族地區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傳承,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滋養??鐚W科整合是民族院校教學內容變革的趨勢,也是“因人而施”的多元化教學需要,既能基于學生的天賦實現教學內容差異化與共同性的有機結合,又可促進學科知識交融與協同。針對不同學段教學內容差異性的教學設計,是國家關于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求,確保學生學習的連貫性和漸進性,有助于學生逐步建立扎實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2.3 教學模式的多元性
在新時代背景下,國際科技博弈日趨緊張,現代信息技術對人才培養的挑戰也倒逼民族院校必須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全方位創新。善用智能技術對于民族院校交叉學科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和教師教學能力改進具有重要影響,引領著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走向。教學模式創新的關鍵在于將傳統教育智慧與現代教學方法相結合,形成一種既傳承文化精髓又適應時代需求的教學體系。首先,民族院校強調教學方式多樣化,既體現在教學手段的全面運用上,也反映在對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上。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追求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標。教學方式的迭代是對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積極響應,體現教育現代化和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其次,現代教育技術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體現,民族院校應主動扎根地區發展,緊跟產業發展需求,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其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再次,跨學科教學模式是民族院校推動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策略,可打破傳統學科壁壘,促進知識和技能跨界融合。如開展網絡教學平臺和虛擬現實技術,增強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潛能,也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空間。
3 創新性實踐教育在民族院校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實踐現狀
我國民族院校學生70%以上來自中西部地區,其中來自西部和邊疆民族地區的學生占比更高[19]。民族院校為來自這些地區的學生提供高等教育機會,通過創新性實踐教育培養服務少數民族地區的高級專業人才。目前,民族院校人才培養已從應急式培養轉向注重自身內涵培養。
3.1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創新素養
人類發展史上的教育,從古代側重于道德與知識傳授,到近現代轉向實用與技術型人才培養,教育的面貌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演進,但始終承載著塑造社會精英與推動文明進步的重要使命。新中國成立后,為適應國家發展需要,我國教育制度經歷了一系列深刻變革。民族院校作為特殊的教育實體,既秉承一般高等教育的發展脈絡,又獨具特色地發展適合自身定位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創新人才培養即是新時代賦予民族院校的重要課題,要求教育不僅要傳承知識,更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為此,部分民族院校已開始探索和實踐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如西南民族大學實施“雙符雙適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關于實施本科專業大類培養與專業分流改革的指導意見》,確立本科專業大類的設置與培養方式標準,采用“1.5+2.5”學制的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培養既滿足社會需求又契合個人發展的復合型人才[20];中央民族大學針對不同專業的特性,推行“知—行—研+國際化”培養模式[21],強化學生對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教學實踐技能、創新創業能力、研究能力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還建立了全鏈條的人才培養支持體系。通過與國內外企業和機構緊密合作,民族院校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習、實踐和就業機會,如高校本科中外合作辦學國際基礎項目[22],以及推進“開放辦校”戰略,與全球眾多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涉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交流等領域。這些實踐表明,民族院校通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注重知識傳承,更重視學生創新潛能激發,為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打下了堅實基礎。
3.2 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實踐教育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3]。進入21世紀,教育體系愈發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實踐教學成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國民族院校在培養創新人才過程中,積極響應區域發展需求,通過創新舉措加強實踐教學,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以內蒙古大學為例,該校通過產學深度合作,整合優化貫通實踐教學內容,將實踐教學課程升級改造為工程設計項目,包括方案設計、制作調試、分析改進和團隊協作等環節。這種模式可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有機對接,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廣西民族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管理與教學制度、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等方面也進行全面改革與創新[24],構建了“統一與動態和個性相結合”的能力培養模式,將三實(實驗、實習和實訓)工作落到實處,建立以實踐應用型為主的實習和實訓基地。這些改革措施體現了民族院校通過強化實踐教學,不斷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及學思踐行的教育理念,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打下了堅實基礎。
3.3 校企雙向發力延伸人才培養鏈
袁貴仁[25]報告指出,高校轉型的關鍵是明確辦學定位、凝練辦學特色、轉變辦學方式,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日益顯現。為應對這一挑戰,許多高校開始優化設計教育路徑,將創業教育融入主流課程,并與企業界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創業支持,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關鍵策略。進入21世紀以來,創業教育的目標更聚焦于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包括創新思維、風險管理、團隊協作和持續學習能力,塑造學生的全球視角和國際競爭力,因此,民族院校應積極成立創新創業學院和實踐教育基地,進行跨學科和跨文化交流。如西南民族大學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模式開設創業基礎課程,并結合各專業特色打造“專創融合”的創新創業類課程,同時注重項目實訓和創業訓練,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實驗教學、工程實訓和創新創業教育的多元化途徑,打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通過建立制度框架,建立涵蓋從課堂學習到項目孵化、創新創意交流服務和成果展示全流程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育人體系,確保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發展的各個階段。通過校企合作機制,學校和企業間實施資源共享,促進人才培養鏈延伸,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人才,實現教育與產業雙贏。
3.4 以課程思政筑牢立德樹人之本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和方向[26]。民族院校作為培養民族地區和民族工作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負著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任,更應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核心,開創思政教育新局面。中央民族大學通過構建跨學科融合、多平臺共享教育模式,推動了民族理論和民族文化創新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孝通班的創立,不僅繼承了費孝通先生的學術精神和人才培養理念,還將從實求知、美美與共的精神貫穿于學校發展的整體理念;通過本、碩、博貫通培養,實現了學科通識教育與多學科交叉學習的有效結合,將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理念融入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精神涵養。
在實踐層面,中央民族大學注重思政課程內容創新,根據不同學生群體的特點,量身打造專門化的思政課程內容,在本科生教育階段增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增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課程,系統推進相關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此外,學校全面深化思政理論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采用部長進課堂、書記校長進課堂和名師名家進課堂等多方力量合作育人新模式,以及案例教學、討論教學和小劇場教學等多樣化教學方式,推動新媒體、新技術與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27]。在制度層面,中央民族大學構建了系統完善的思政工作制度體系,從頂層設計上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能有序展開,制定了《中央民族大學關于加快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實施意見》,強調構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要求所有課程均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4 立足素養發展,縱深推進創新性實踐育人多維路徑
民族院校應汲取其他院校的先進經驗和成果,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和優勢,創造性地制定符合自身發展定位且體現創新性實踐教育理念的人才培養路徑,以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4.1 深化學生創新思維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院校正面臨新的歷史定位,需構建一套既符合高等教育辦學規律,又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即通過多方合作和交流,深化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可從以下4個方面著手。
一是制定個性化人才培養計劃。個性化人才培養計劃是對傳統一刀切教育模式的革新,強調每個學生個體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旨在通過量身定制的教育方案,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實施個性化人才培養計劃需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到評價標準進行全面調整,其中,教學內容需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而個性化的評價標準應更公正地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三者相互支撐,共同構成個性化人才培養計劃的有機整體。二是深化產教融合。產教融合是高等教育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重要途徑,不僅能促進教育內容更新迭代,還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實現有效的產教融合,民族院校需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通過共同開展科研項目和建設實習基地,學校能將最新行業需求和技術動態引入課堂,企業能從中獲得人才支持和創新動力。這種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是深化產教融合的關鍵。三是構建開放包容的學術氛圍。開放包容的學術氛圍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土壤,鼓勵跨學科交流與合作,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和研究空間。學校應通過舉辦講座、研討會和競賽等各類學術活動,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同時,打破學科壁壘,促進知識交叉融合,為學生創造更多元化的學習機會。這樣的環境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培養其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四是推進國際化進程。國際化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要求學校不僅關注國內教育需求,還要放眼世界,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民族院校應積極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開展國際合作項目,為學生提供海外學習和交流機會。
4.2 提升學生創新技能
為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技能,民族院校需采取一系列措施,確保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這一過程可概括為“學思踐行”路徑。
一是實驗課程設計與實施。實驗課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典范,通過模擬現實場景,讓學生在可控環境中體驗和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實驗課程應涵蓋從基礎到高級的多層次內容,采用現代技術如模擬實驗和虛擬仿真,為學生提供安全的實踐平臺。這樣的設計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還能培養其科研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二是開展創新實踐項目。創新實踐項目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通過跨學科的項目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和創新,從而培養其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學校應提供豐富的物質支持和專業指導,鼓勵學生參與科技、藝術和文化等領域的創新項目;通過設立獎學金和舉辦成果展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同時為其提供展示成果和交流經驗平臺。三是參與創新創業競賽。創新創業競賽是檢驗和鍛煉學生實戰能力的舞臺,通過競爭機制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團隊協作精神。學校應提供充分的培訓和指導,幫助學生準備競賽,同時為其贏得資金支持和專業指導創造條件。通過參與高水平競賽,學生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提升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四是實施校企聯合培養計劃。校企聯合培養計劃是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效途徑,通過學校與企業的緊密合作,實現教育資源和產業資源共享。如學校和企業可通過共建實驗室、實訓基地方式,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企業技術人員到高校授課,學生到企業實習,這種雙向流動模式有助于學生提前接觸行業的前沿技術和管理經驗,為其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
4.3 構建產教融合支持體系,延伸人才培養鏈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教育的社會功能通過人的發展來實現[15,28]。在民族院校中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應構建多方聯合實施漸進階梯式培養及發揮優勢實行產教研一體化培養的產教融合體系[29]。
當前,大部分高校開設的專業課程內容由于受課時量和知識迭代周期影響,僅能滿足學生畢業所需學分的要求。學生具備的新知識和新技術有限,尤其是對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明顯不足,與實際崗位要求仍有差距,無法彌合專業與產業間的鴻溝,需通過校企合作延伸人才培養鏈,構建全面的育人體系,即將學校培養人才的專業課程與企業實務課程內容對接,滿足企業產業鏈需求。一是突破傳統教育邊界,將學生的學習從課堂延伸至實踐領域。民族院校應通過鼓勵學生參與創新項目、研究工作、發表學術論文和參加學術會議等多元化學習途徑,接觸并吸收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技術動態。通過校企合作課程開發和崗位設置方式對傳統教育模式進行補充,不僅可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還可為其學術和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二是設計獎勵機制,激發學生創新活力。學校通過設立創新獎學金、科技發明獎及優秀論文獎等激勵措施,加速學生內在潛能釋放,促進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三是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形成聚才匯智大磁場。學校通過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虛擬創客班、創業孵化中心和創新實驗室等實體平臺,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實踐場域、硬件設施和實驗設備[30]。學生可進行產品原型設計、測試和市場調研等活動,逐步完善創新項目。同時,專業的導師團隊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使學生能更好地把握市場方向,提高項目實施的可行性和競爭力[31]。四是踐行雙師制,完善師資配備。兼職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的有機組成部分。高校可聘請企業中的骨干、技術專家和管理人才作為學校專業課程的校外兼職導師,以有效緩解高校高水平教師資源不足困境;雙師制能有效對標行業企業的育人模式,發揮具備一線豐富工作經驗產業導師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協調能力培養的作用,幫助學生提前適應社會環境,清晰認識和思考未來職業規劃發展方向。
4.4 打造強師筑基師資團隊,培育學生創新精神
培養具有新時代創新思維和強大專業實力的師資隊伍,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從教師供給側進行改革,重視教師職業培訓和充實學校師資力量[32]。
一是高層次人才引進。高水平教師不僅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深厚的學術背景,能用先進教學理念和教育技術提高學校的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做好示范引領作用,還能為學生樹立優質的學習榜樣,提供專業研究指導,同時促進其他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教學水平提升。為此,民族院校需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引進計劃,建立完善的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并為高水平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二是提供繼續教育發展機會,優化教師團隊的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如組織和資助教師參與高級研修班和短期訪問學者項目,定期邀請國內外教育專家和學者來校舉辦講座和交流會,讓教師及時掌握前沿科研方法和技能,與行業頂尖專家面對面交流,從而不斷提升其專業能力。三是加強教師與企業合作。教師與企業合作可幫助雙方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進步,對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實踐能力至關重要。教師與企業合作進行課程規劃、教材編制和實踐教學活動設計,將企業的真實問題轉化為教學案例和研究課題,可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知識,實現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同時,教師和企業可共同研究和解決技術難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四是實施教師績效評估,建立激勵機制??冃гu估應全面考量教師的教學質量、科研成果和社會服務貢獻等多個維度。通過定期的績效評估,為教師提供精準的反饋和有價值的指導意見,激勵教師持續提升個人專業素養。同時,將績效評估結果作為教師職稱晉升和薪酬調整的重要基準,以實現更公平和客觀的評價機制。
5 結語
新興行業和職業對高校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構成了較大挑戰。創新性實踐教育不僅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積累,還強調實踐能力培養,通過教育鏈、人才鏈和創新鏈,塑造一批擁有較強專業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我國民族院校肩負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時代使命,創新性實踐教育成為其培養人才的關鍵模式。民族院校的教育實踐須不斷創新,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和社會需求。展望未來,創新人才培養工作仍是我國民族院校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政府政策引領、學校教育革新和企業資源融入及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唯有多方聯動,協同創新,我國民族院校才能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國家繁榮和民族復興注入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 李曉雅. “雙減”:基礎教育階段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契機[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7(6):107-115.
[2]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2(30):4-27.
[3] 劉偉. 基于人才強國戰略的高等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選擇[J]. 現代教育管理,2023(10):82-93.
[4] 嚴靜. 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路徑探索[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4(5):168-171.
[5] 高焱,耿紀瑩,包旭. 應用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路徑探索與實踐[J]. 科教導刊,2024(17):27-29.
[6] 吳明,崔穆峰,菅博書,等. 彈性學分制下民族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調查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學為例[J]. 高教學刊,2023,9(26):47-50.
[7] 韓飛,孫國偉. 西部民族地區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路徑——基于經管專業的融合提升[J]. 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學報,2024,36(1):69-74.
[8] 陳帆,粟迎春. 跨文化溝通能力:民族地區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訴求[J]. 新疆社科論壇,2014(3):95-100.
[9] 顧秉林,王大中,汪勁松,等. 創新性實踐教育——基于高水平學科建設的創新人才培養之路[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31(1):1-5.
[10] 葉進. 創新教育觀與校園創新文化環境之構建[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66-68.
[11] (美)杜威. 民主主義與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2] 張斌賢,錢曉菲. 杜威與進步主義教育的關系:一樁懸而未決的“公案”[J]. 教育研究,2021,42(6):70-81.
[13] (瑞士)皮亞杰. 皮亞杰教育論著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14] 宋金鴻. 論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及其教學應用[J].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3,34(9):136-139.
[15] 鄧賜平. 皮亞杰發生認識論視角下的兒童思維與智慧發展[J]. 心理研究,2020,13(4):291-311.
[16] (蘇)維果茨基. 維果茨基教育論著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7] 龐瑜. 《探究科學》校本課程教學創新實踐研究:一個STEM教育的視角[D].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9.
[18] 幸泰杞. 雙重背景下的人才培養:內涵、挑戰及對策[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24,42(6):23-29.
[19] 宋敏. 瞄準國家戰略打造民族院校人才培養新模式[J]. 中國高等教育,2020(11):57-59.
[20] 三朗扎西. 民族高校“雙符雙適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招生就業模式探討——基于西南民族大學面向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實施訂單定向招生的實證研究[J]. 民族學刊,2018,9(5):90-96.
[21] 江傲霜. 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中央民族大學為例[J]. 國際漢語教育(中英文),2020,5(3):20-29.
[22] 黃宏. 高校本科中外合作辦學國際基礎項目開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廣西民族大學中英合作辦學會計學專業為例[J]. 西部素質教育,2019,5(12):157-159.
[23] 邵良杉,姚清振,尹子民,等. “遞進式”工程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 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4,7(11):102-106.
[24] 盧振坤,葉海燕,馬伏花. 民族類院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優化設置的研究與實踐——以廣西民族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例[J]. 大學教育,2019(11):88-90.
[25] 袁貴仁. 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全面加強依法治教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在201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 云南教育(視界時政版),2015(3):7-16.
[26] 黃莉.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J]. 紅旗文稿,2023(2):40-43.
[27] 郭廣生,烏小花. 構建高質量研究生教育體系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教育的理念與實踐[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3(11):1-8.
[28] 許純潔. 民族地區高校新型鄉土人才培養:時代使命與實現路徑[J]. 廣西民族研究,2019(2):90-95.
[29] 韋雯珊,杜遠陽,蘇金麗,等. 廣西現代農村流通人才財經素養培養存在問題及對策[J]. 廣西糖業,2024,44(1):72-76.
[30] 何家康,相亦飛,韋天超. 培養“卓越農林—動物醫學專業拔尖創新人才”的實踐教學基地探索——以廣西大學為例[J]. 文化與傳播,2022,11(3):67-71.
[31] 唐平秋,羅仙慧. 關于創新2.0模式下大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思考[J].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7(3):113-118.
[32]王卓. 民族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探究與實踐[J].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1,35(4):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