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黨和國家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在此背景下,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語體系對于深化新質生產力理論研究、指導新質生產力實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理論語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語境、推進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語境,是建構這一話語體系的基本語境。新時代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治話語體系、學術話語體系、大眾話語體系、對外話語體系,應不斷拓展核心話語內容,創新話語敘事表達,優化對外話語傳播,加強話語主體建設。
關鍵詞:新時代;新質生產力;話語建構
DO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4.0113
收稿日期:2024-09-0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專項項目“習近平關于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與中共黨史黨建學知識體系建構研究”(2024JZDZ02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馮留建,男,河南新鄭人,法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副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E-mail: flj2188@163.com。
從話語創新的視角來看,“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話語的創新發展。2023年9月,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此后又在多個重要場合作了深入論述。2024年1月31日,他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求是》2024年第11期,第6頁。以“新質生產力”為話語基礎,逐步構建新時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話語體系,對于我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一般而言,“話語是一個集語言符號系統和價值觀念系統于一身的統一體”王永進《話語理論與實踐》,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3頁。。話語體系主要是指“成體系的概念范疇”周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初探》,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21頁。。“新時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語體系”是指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圍繞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何發展新質生產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等問題逐漸建構的成體系的相關概念范疇。目前,學術界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形成邏輯以及發展路徑等方面,對于新質生產力話語敘事的相關研究還不多見。要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語體系,應首先從理論層面探討以下問題:為什么建構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建構什么樣的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怎樣建構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為此,系統探討發展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建構的語境、內容和理路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 新時代發展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的建構語境
話語的建構離不開特定的語境。深入分析相關語境,不僅有助于審視話語建構的具體原因,而且也有助于從中把握話語建構的正確方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時代背景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蓬勃興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構植根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以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為旨歸的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無疑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一)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語境
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均深刻改變了人類歷史軌跡。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英國拉開帷幕,手工逐漸被機器所代替,生產效率大幅提升,西方國家隨之都革新了生產方式,世界格局開始發生變化。19世紀60年代后期,隨著電力和電器的廣泛應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使勞動生產率又有了質的提升,再加上內燃機以及新交往手段的發明,西方國家的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二戰結束后,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生物工程等技術的發明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蓬勃興起,對于人類社會的現代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進入21世紀以來,各種新技術、新發明更是層出不窮,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為顯著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世界格局。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是重要驅動力。這是由其特點和功能所決定的。首先,人工智能的自主性特征可以實現全過程自動化操控、數字化生產,同時精準把控產品質量,在更大程度上解放生產力。其次,人工智能以其獨特的算法技術,擁有智能交互、學習以及實時響應等功能,能夠對服務對象的需求作出智能化回應,甚至能夠模仿人類大腦吸收總結新知識,并應用于下一次交互,被廣泛應用于服務領域。再次,人工智能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能夠跨界融合、全領域覆蓋,這對提升社會總體生產力水平至關重要。人工智能排他性低、協作性強,能廣泛應用于連接互聯網的技術設備,并推動社會全領域的建設和發展,如在工業生產、智慧城市建設、生態保護等方面。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帶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一方面,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等新型科技與其他行業、其他領域融合發展,帶動了眾多產業的變革創新。目前,這一趨勢正在加速演進。在可預見的未來,信息技術與各類產業的融合將愈加深入,也勢必催生出更多新興產業,這將極大促進人類社會的生產力發展,世界產業格局也將因此而重新洗牌。另一方面,在歷史機遇面前,只有主動作為,才能搶抓機遇。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時代背景之下,中國正處于“由過去的‘跟跑者’向‘并跑者’和‘領跑者’轉變”《中國經濟這十年(2012-2022)》,經濟科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3頁。的關鍵階段。我國歷史上幾次因錯失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教訓是極為深刻的,只有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推進產業全面升級轉型,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因此,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面前,中國迫切需要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來贏得戰略主動。
(二)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守正創新的理論語境
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語體系,不僅是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選擇,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內在要求。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為話語淵源,以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為話語基礎,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守正創新的生動話語表達。
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為話語淵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生產力的重要論述主要集中在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生產力的社會作用以及科技創新在生產力發展中的核心作用等方面。這些論述為新質生產力的話語創新提供了理論基礎。生產力是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們應用能力的結果”卡·馬克思《馬克思致帕維爾·瓦西里耶維奇·安年科夫》(1846年12月28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40頁。,這種能力受過往生產力和當下生產條件的限制。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為無產階級的自我解放乃至人類解放斗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為最終到達共產主義社會作準備。無產階級在取得政權后,“必然要把創造高于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的根本任務提到首要地位,這個根本任務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列寧《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1918年4月),《列寧選集》第3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90頁。。
生產力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范疇。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以及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形成的關系既在歷史地傳承,也為新的一代提供發展的基礎;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生產力也會融入新的元素被新一代改變卡·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年秋-1846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545頁。。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決定了要發展生產力,就要變革現有的生產關系,形成新的生產力。一味地固守舊質生產力并非發展良計,只會阻礙生產力的進步。新質生產力是舊質生產力的質態躍遷,是順應歷史發展的有效革新。“新”強調與創新科技、新興產業結合,“質”要求生產力質量的優化,這是經典與時代的碰撞,更是新時代發展的強勁動力。
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以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為話語基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于如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了初步探索。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毛澤東《論聯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079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提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毛澤東《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1956年1月25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他指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它是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但是,它又還很不完善,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相矛盾的。”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15頁。他還認為,在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應充分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斷深化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規律性認識,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頁。。鄧小平認為,“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鄧小平《社會主義首先要發展生產力》(1980年4月-5月),《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14頁。,并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988年9月5日、12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頁。的重要論斷。面向新世紀,江澤民認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要地位”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1997年9月12日),《江澤民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頁。,而且,“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江澤民《在新世紀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2000年10月11日),《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頁。。進入新世紀新階段,胡錦濤提出,要“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胡錦濤《深入學習領會科學發展觀》(2007年12月17日),《胡錦濤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頁。。這一時期,黨和國家注重生產發展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生產力理論的認識。
(三)新時代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語境
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語體系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習近平《開創我國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求是》2024年第12期,第4頁。,加快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于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求是》2024年第11期,第6頁。。這一重要論述詮釋了建構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的實踐語境。
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首先,新發展理念事實上為高質量發展指明了目標,即要追求“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開創我國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求是》2024年第12期,第6頁。。其次,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應對經濟發展難題的必然選擇。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只有從追求量向追求質轉變,才能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上升。但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滋生了許多新問題,如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壓力大、經濟循環不暢等,這些問題都亟待通過轉變生產方式、優化經濟結構來加以緩解。再次,高質量發展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更美好的生活。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頁。。要解決這一主要矛盾,最根本的就是要“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第11頁。。唯如此,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
從客觀實際來看,盡管我國已處于高質量發展階段,但仍存在許多制約因素。比如,從發展的外部環境來看,一方面,全球經濟持續低迷,而中國經濟穩中有升,“東升西降”趨勢愈加明顯;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國家筑起高墻,拒絕交流共享,妄圖維持經濟霸主地位。他們一邊不斷唱衰中國,搞“中國威脅論”和各種保護主義,一邊在經濟、科技、政治等諸多領域遏制中國發展。從發展的內部環境來看,制約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因素也有許多,人才和資源在區域之間分配不均衡,落后地區人才流失嚴重,缺少發展的強勁動力;國內一些核心技術仍受到國外牽制,自主創新能力還達不到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經濟結構調整緩慢,國內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擴大內需難度增加;市場勞動力的供給量與需求量不平衡;新發展理念在全領域有待進一步貫徹,等等。在此背景下,要克服這些發展難題,歸根到底就要從生產力的變革入手,讓新質生產力不斷涌現,“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習近平《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2020年5月23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83頁。。
總之,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語體系進行深入研究,形成系統的理論以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極具現實緊迫性。尤其是在世界各國加速產業變革的背景下,積極構建新質生產力的理論體系有利于我國搶占全球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二" 新時代發展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的內容定位
在明確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的語境之后,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應包括政治話語體系、學術話語體系、大眾話語體系、對外話語體系。要以守正創新的政治定力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治話語體系;要以問題導向的探索精神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學術話語體系;要以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眾話語體系;要以自信自立的精神狀態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對外話語體系。其中,政治話語體系和學術話語體系主要擔負話語供給,且二者之間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大眾話語體系和對外話語體系主要承接話語宣介。
(一)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治話語體系
新質生產力的政治話語體系主要面向黨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政治性是其鮮明特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治話語體系應體現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比如,“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8年5月4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8頁。,“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支配著整個社會發展進程”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8年5月4日),第18頁。。更重要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從世界歷史的發展維度,深刻揭示了生產力發展特別是科技創新對于人類社會變革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在以“人的依賴關系”為主的社會形態中,“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卡·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摘選》(1857年底-1858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頁。,但“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卡·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第222頁。。他們還明確提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卡·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摘選》(1857年底-1858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188頁。,進而深刻洞察了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習近平在論述新質生產力的相關問題時也一直強調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基本觀點,比如,2024年1月31日,他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講述了自己之所以提出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考慮,其中就談到,“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求是》2024年第11期,第6頁。。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治話語體系應以習近平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自2023年7月,習近平在四川、黑龍江、浙江、廣西等地調研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以后,他又多次對這一問題作了論述。有學者總結了習近平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幾個重要論斷,比如,“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等等張林《習近平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幾個重要論斷》,《黨的文獻》2024年第3期,第25頁。。對于這些論斷,應進一步加強理論層面的闡釋和研究,把握其核心要義。對于習近平的相關論述,還應注重從實踐層面去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指出:“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求是》2024年第11期,第6頁。這一重要論述實際上闡明了在具體實踐中如何通過創新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的效能最終要通過勞動成果的質量和效率來檢驗,不僅包括傳統技術層面的創新,也包括制度和管理層面的創新,更包括各生產要素之間的優化整合。習近平指出:“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求是》2024年第11期,第8頁。這一重要論述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和最具革命性的力量的觀點。將生產力發展要素從傳統的資源技術客體要素投入轉向人的能力主體要素投入,實現了人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真正價值復歸。
(二)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學術話語體系
新質生產力的學術話語體系主要面向學術界、理論工作者,重在突出學理性。一般而言,“學術體系是揭示本學科對象本質和規律的成體系的理論和知識;話語體系是理論和知識的語詞表達,是學術體系的表現形式和語言載體”田心銘《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科學內涵與相互關系》,《光明日報》2020年5月15日,第11版。。學術話語體系是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統一體,標志著“一系列具有專業性、系統性的概念、范疇、命題揭示客觀對象的本質和規律”田心銘《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科學內涵與相互關系》,《光明日報》2020年5月15日,第11版。。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5月17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頁。。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學術話語體系,不僅有助于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也有助于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內容。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學術話語體系應包含基礎的概念范疇。一是關于“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的概念范疇。這類概念范疇是對新質生產力理論內涵的深刻揭示與形象表達。比如,“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生產力發展路徑”、“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生產力要素優化組合”、“全要素生產率”,等等。二是關于“為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概念范疇。這類概念范疇重在說明和反映新時代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比如,“制約高質量發展因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等等。三是關于“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概念范疇。這類概念范疇重在明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具體路徑。比如,“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新型生產關系”、“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等等。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學術話語體系應包含基本的理論建構。首先,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來指導新質生產力學術話語的建構。比如,在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中,應重點體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等。其次,應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來指導新質生產力學術話語的構建。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在實踐中探索并形成了許多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成果。比如,社會主義本質和根本任務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實踐中,形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這一思想包括: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等等。這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成果為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最后,應注意吸收國內外關于話語敘事的最新理論成果。在國內,近年來圍繞中國話語體系、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產出了許多高水平成果,這些成果值得吸收和借鑒。國外對于話語建構的相關概念和理論研究較早,形成了許多有益成果。比如,海德格爾認為,話語是語言的“生存論存在論基礎”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196頁。。這些成果也需要合理吸收和運用。
(三)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眾話語體系
新質生產力的大眾話語體系主要面向普通群眾,重在體現生動性。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生產力要素中最為活躍的要素。因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應充分動員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也正是構建新質生產力大眾話語體系的意義所在。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卡·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約1843年10月中-12月中),《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1頁。。在此意義上,以新質生產力的政治話語體系和學術話語體系為基礎,建構相應的大眾話語體系,能夠凝聚起全社會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巨大力量。
當下,新質生產力的大眾話語體系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有學者專門研究了公眾對于新質生產力的認知情況。就公眾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信心狀況而言,“約六成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有信心’(60.43%),近三成的受訪者表示‘比較有信心’(27.88%)”;就新質生產力的公共關注度而言,有“超六成受訪者‘非常關注’(65.69%);超七成受訪者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個人生活息息相關’(71.01%)”;就公眾對新質生產力意義、內涵、特征、影響的認識來看,“約五成受訪者表示‘非常了解’(52.04%),超三成受訪者表示‘比較了解’(35.88%)”劉明、石晶《公眾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認知調查》,《國家治理》2024年第9期,第50頁。。這些數據表明,公眾對新質生產力的了解度略低于公眾關注度。因而,這也再次印證了加快構建新質生產力大眾話語體系的重要性。
建構新質生產力的大眾話語體系的總體目標是為群眾講清楚、講透徹新質生產力蘊含的學理和道理。首先,建構這一話語體系應準確把握群眾的理論需求。為此,應認真調研群眾對于新質生產力的認知現狀如何,哪些內容已有了解,哪些內容還不熟悉,對新質生產力的認知存在哪些誤區。其次,從內容供給來看,建構新質生產力的大眾話語體系需要以其政治話語體系和學術話語體系為基礎,也就是如何實現從政治話語體系、學術話語體系向大眾話語體系的科學轉化。再次,從形式表達來看,新質生產力的大眾話語體系應體現出高度的通俗性與鮮活性。這就需要在相應的話語敘事上采取適當的方法和策略,讓新質生產力的大眾話語體系既有內容的厚度,又有表達的溫度。
從應然層面看,新質生產力的大眾話語體系至少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于“何為新質生產力”的大眾話語。這一類話語應使不同知識水平、閱歷經驗的社會群體均能比較正確地認知和了解什么是新質生產力。二是關于“新質生產力為何”的大眾話語。這一類話語應使全社會均能理解加快發展生產力對于推進強國建設、復興偉業的重要意義。三是關于“新質生產力何為”的大眾話語。這一類話語應能夠向群眾講清楚,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實實在在、腳踏實地地付出,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四是“新質生產力與生產工作”的大眾話語。這一類話語應使不同社會分工、不同行業和工作的群體和人們均能認識到,各行各業均能為推動新質生產力貢獻智慧。五是“新質生產力與日常生活”的大眾話語。這一類話語應使群眾能夠理解,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體現。隨著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社會日常生活也將逐漸發生更多嶄新變化。
(四)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對外話語體系
新質生產力的對外話語體系主要面向國際社會,重在強調故事性。中國的發展正深刻影響著世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影響中國社會自身的變革,而且也將對全球經濟產生積極影響。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6頁。。在此背景下,加快構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對外話語體系有利于促進中國理論的對外傳播,讓國際社會更全面、更客觀地了解當代中國,同時也有助于塑造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形象。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對外話語體系應向國際社會講好新時代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故事。講好這些故事是講好新質生產力故事的必要前提。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國家話語權的提升需要以高質量發展作為強大的物質支撐。首先,應向國際社會講清楚,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近代民主革命的斗爭中站起來,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富起來,在新時代民族復興的征程中強起來,國家的綜合實力和人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發展奇跡。其次,應向國際社會講清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變革、歷史性成就,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目前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第21頁。。再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對外話語體系應以強有力的事實和數據來有效回擊國際社會上各種抹黑污蔑中國經濟形勢的錯誤論調,如“中國經濟崩潰論”等。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對外話語體系最關鍵的是向國際社會講好新質生產力的故事。在當前“西強我弱”的國際傳播格局下,必須加快新質生產力話語的國際傳播,將發展優勢轉化為制度話語權和輿論話語權優勢,實現“經濟體量”和“話語權音量”同頻共振的效果。講好新質生產力的故事,主要是講好新質生產力在中國如何形成的故事、中國為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故事、中國正在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故事、中國將來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故事。具體而言,這些故事至少應包含以下內容:一是講清楚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故事;二是講清楚中國之所以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根本原因是為了促進自身的高質量發展,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三是講清楚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哪些現實基礎和有利條件;四是講清楚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有利于自身,而且也能夠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為解決人類共同發展難題貢獻智慧;五是講清楚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
三" 新時代發展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的建構理路
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語體系具有特定的時代背景、理論淵源、實踐基礎。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語體系是一個包含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大眾話語、對外話語等要素的有機整體。從話語建構的相關理論來看,話語內容、話語表達、話語傳播、話語主體等是支撐一個話語體系的基本要素。一般而言,話語體系的建構,需要凝練話語內容、創新話語表達、優化話語傳播、明確話語主體。因此,要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語體系,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整體入手,不斷提升話語體系建設的水平,推動這一話語體系不斷豐富和成熟。
(一)拓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話語內容
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語內容,習近平已經作了許多重要論述,學術界也為此進行了廣泛探討。從話語建構的現實來看,目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話語已初步得以明確。因此,如何進一步優化拓展這些話語內容,就成為構建發展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的首要任務。
首先,社會實踐是話語建構的根本基礎。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是拓展新質生產力話語的根本基礎。因而,發展新質生產力核心話語內容的拓展應緊密聚焦高質量發展的現狀和未來。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第28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2024年7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10頁。。從習近平的相關論述來看,之所以“提出新質生產力這個概念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個重大任務”,一個主要考慮是,“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求是》2024年第11期,第6頁。,而且,“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求是》2024年第11期,第6頁。。
其次,如何以高質量發展拓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話語。一方面,相關話語的生產應聚焦高質量發展遇到的“卡點瓶頸”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第14頁。,如人才短缺的瓶頸、資源環境的瓶頸、科技創新的瓶頸、產業結構升級的瓶頸,等等。另一方面,相關話語的生產應有效回答如何在高質量發展這一戰略全局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比如,如何在高質量發展視域下不斷延伸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如何在高質量發展視域下拓展新質生產力的生成路徑?如何在高質量發展視域下為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規劃具體方案?等等。
最后,應凝練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標識性概念。概念是話語生成的重要依托。從概念視角來看,生成話語的概念既包括基礎概念,也包括核心的標識性概念。對于話語建構而言,缺少標識性概念的支撐,就無法生成系統的話語體系。因而,凝練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標識性概念是拓展發展新質生產力核心話語內容的關鍵所在。習近平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任務,本身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的豐富和發展。盡管學術界已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若干核心概念作了初步探討,但對于其標識性概念的提煉還很不夠。
所謂標識性概念,“是指某一理論或某一學科必然出現的、有別于其他理論或學科的、基本的獨有的語匯”馮秋婷《標識性概念視域下黨的全面領導與黨的領導力》,《前線》2024年第7期,第4頁。。新質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的重要內容。凝練其相關標識性概念不能追求標新立異,也不能保守僵化,而應堅持守正創新。具體說來,需把握以下幾條原則:第一,在概念內容上,既要體現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基本內涵,又要展現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要求;第二,在概念表達上,既要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也要注意語言的簡潔生動;第三,在概念分類上,應明確哪些是“為什么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標識性概念,哪些是“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的標識性概念,哪些是“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標識性概念。
(二)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語敘事表達
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語敘事表達是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的關鍵環節。話語概念或話語范疇只有選擇適當的話語敘事才能向受眾表達和傳遞豐富的話語內涵。成功的話語敘事表達能夠引導受眾準確理解話語內容,激發受眾產生共情和共鳴。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導全社會深刻認識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凝聚起全社會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巨大力量。
首先,應把握“新時代新征程”的敘事方位。把握敘事方位是創新話語敘事表達的前提。所謂敘事方位,即話語敘事所賴以依托的時空背景和所處位置。自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黨和國家已邁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在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的敘事時,應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從世情來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語敘事應重點講清楚,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交織之下,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是發揮歷史主動的戰略抉擇;從國情來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語敘事應重點講清楚,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下,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從黨情來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語敘事應重點講清楚,在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背景下,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如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有力保證。
其次,應呈現“真實、立體、生動”的敘事內容。創新話語敘事表達需要以事實為基礎,并通過恰當方式讓敘事內容變得立體、生動起來。因而,對敘事內容進行精雕細琢是創建話語敘事表達的關鍵。對于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而言,在敘事內容的真實性方面,一方面,應呈現新質生產力是如何在實踐中形成的,尤其是在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進行了怎樣的有效探索;另一方面,應呈現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現狀,既要看到發展新質生產力所取得的成績,又要客觀評估發展新質生產力存在的不足。在敘事內容的立體性方面,應力求呈現不同主體在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在敘事內容的生動性方面,應充分考慮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與接受水平,善于運用多種形式來表達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話語。習近平在論述發展新質生產力時,就善于從不同角度來揭示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比如,“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求是》2024年第11期,第6頁。,“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求是》2024年第11期,第6頁。。習近平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求是》2024年第11期,第8頁。此外,敘事的生動性還取決于,能否靈活地將政治話語、學術話語、群眾話語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實現話語敘事的創新。
(三)優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對外話語傳播
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語體系,還應從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的戰略高度不斷優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對外話語傳播。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第46頁。。自習近平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以來,他已多次在外事場合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相關情況。比如,2024年5月6日,他在中法企業家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閉幕式上指出,“中國正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繼往開來,攜手開創中法合作新時代——在中法企業家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閉幕式上的致辭》(2024年5月6日),《人民日報》2024年5月7日,第3版。。2024年5月7日,他在塞爾維亞《政治報》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國正在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讓鐵桿友誼之光照亮中塞合作之路》,《人民日報》2024年5月8日,第1版。顯然,優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對外話語傳播,有助于國際社會正確認識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的發展變革之路。
首先,應把握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語需求。中國的發展不僅對于國際格局的重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在深刻影響著全球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國加快高質量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將為國際社會培育更多的市場空間,創造更多的合作機遇。因此,國際社會對于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相關話語是有了解需求的。在新質生產力話語的對外傳播過程中,第一,話語應具有“可對話性、可理解性、可接受性”胡鍵《語言、話語與中國的對外傳播》,《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第74頁。。應充分貼近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受眾心理、文化背景,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來促進新質生產力話語的交流傳播,以增強對外傳播的有效性。第二,應關注國際社會對于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熱點話題,以增強對外傳播的針對性,尤其是應重點回應國際社會對于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相關疑惑。第三,應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精準傳播。通過人工智能、數字平臺等途徑了解不同國家、民族、地區受眾群體的用戶愛好、價值偏好、信息需求,然后精確鎖定目標受眾。
其次,應優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對外話語傳播格局。從目前來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對外話語傳播方式種類是比較多的,比如,各類主流媒體、自媒體、各種對外交流,等等。但相關的對外話語傳播相對比較分散、缺乏整體統籌。因此,優化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外話語傳播格局的重點在于增強相關工作的整體性、形成各類傳播媒介的合力,形成視聽互動、資源共享、形態融合、語種集合的對外傳播特色。一方面,應動員多元傳播主體的力量。比如,黨政機關人員在相關外事活動中應善于講好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故事;主流媒體尤其是對外媒體應積極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面貌;企業公司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應主動向國際社會介紹新質生產力的豐富內涵;還要注重加強與國外媒體機構的交流合作,讓國際社會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應注重多模態話語的傳播。善于利用短視頻、動漫、直播等新媒體形式,以及跨國文化中共性的包括由文字、圖像、音樂、表情、手勢、姿勢等符號構成的多模態傳播話語,并有效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以一種柔性的方式講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故事。
(四)加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語主體建設
話語主體是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要素,是話語生產、話語內容建構、話語敘事表達、話語傳播的具體實施者。從習近平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重大任務以來,黨政機關、學術界、新聞媒體為新質生產力相關話語的傳播作了大量工作。這些工作對于宣傳闡釋習近平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加快構建發展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應加強政治話語引領。政治話語引領對于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具有重要導向作用。比如,習近平在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重大任務后,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經過慎重思索以后,他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對于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內涵作了系統完整的表達。一方面,黨政部門要對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具體部署,這些部署對于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具有重要作用。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新部署,要“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2024年7月18日),第10-11頁。。另一方面,黨政部門要對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遇到的各種新問題進行及時研判并予以有效解決。
其次,應豐富學術話語闡釋。學術界的相關研究對于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習近平講過,在思考什么是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也注意到學術界的一些研究成果”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求是》2024年第11期,第6頁。。從2023年習近平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以來,學術界已初步積累了不少成果。學術界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研究廣度和深度,為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話語體系提供堅實學理支撐。一方面,學術界應注重從不同視角、不同側面深入研究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另一方面,學術界應聚焦現有研究的不足,對相關理論問題進行前瞻性探索。
總之,建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語體系需要準確分析其建構語境、全面審視其建構內容、整體把握其建構理路。當前,建構這一話語體系具備諸多良好條件,比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國家正在部署新一輪的改革工作;中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學術界的相關研究也已取得了不少優質成果,等等。相信,隨著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步伐,人們對于新質生產力的認識和思考會越來越豐富,這一話語體系的建構也將會日漸成熟起來。
[責任編輯:何" 毅]
Constructing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New Era
Feng Liujian
Institute of CPC History and Party Building,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Email: flj2188@163.com
Abstract: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a significant strategic decision made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us, constructing a discourse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deepen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guiding practical development. The theoretical context of Marxist productivity theory, the era context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ractical context of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China form the basic contexts for constructing this discourse system. To build a political discourse system, academic discourse system, public discourse system, and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expand core discourse content, innovate narrative expressions, optimize external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subjects.
Key Words: New Era;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 constructing the discours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