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激發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對于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鄉村教育事業,提升民族地區鄉村公共服務質量、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為明晰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測度,本研究綜合運用了定性與定量的方法,聚焦于我國民族地區獨特的制度和文化情境,通過扎根理論和因素分析,構建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內涵結構和測度量表。具體而言,首先借助扎根理論,通過深入剖析我國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教育故事,以揭示其公共服務動機的概念、結構及其維度;其次,通過編制量表和進行因素分析,以探索、驗證并明晰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具體測度。研究發現:第一,我國民族地區多元的民族文化(尤其是飲食文化)和地理經濟環境是導致教師公共服務動機復雜多元的首要因素;第二,西方常用量表的四個維度在中國情境下依然存在,但是表現形式有一定差異;“使命擔當與師德操守”、“自我實現”成為與中國制度文化情境和教師職業公共性緊密關聯的兩個新維度。
關鍵詞:公共服務動機;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量表開發
DO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4.0518
收稿日期:2024-07-07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測度與培育研究”(23BSH11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姝,女,重慶巫溪人,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論,E-mail: 272046234@qq.com;
朱艷,女,貴州畢節人,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教師教育。
一" 問題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绷暯健陡吲e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6頁。。公共服務作為建設現代化社會的重要支撐,不僅對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至關重要,更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所在。特別是在我國民族鄉村地區,這些地區融合了革命老區、邊疆地區以及貧困地區的特征馮江英《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6頁。,往往面臨資源匱乏、教育落后等挑戰,提升其公共服務水平對于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義。民族地區鄉村教師作為教育發展的核心力量,直接影響民族地區鄉村教育、鄉村人才儲備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此,激發鄉村教師公共服務的動機,鼓勵他們積極投身鄉村教育事業,對于提升鄉村公共服務質量、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2015年,黨和國家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就致力于打造“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頁。的鄉村教師隊伍,后來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和《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的相繼出臺,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公共服務屬性得到了進一步強調,其承擔的國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務職責被賦予了更高的期待。但由于“在整個社會城市化進程中,鄉村教師的物質壓力和精神壓力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且在制度上缺少一種有效的鄉村教師穩定供給渠道”容中逵、杜薇《鄉村教師難以穩定供給的系統辨癥與診斷施療——兼論以師范生分配為主體的鄉村教師供給問題》,《中國教育學刊》2023年第6期,第55-57頁。,當前民族地區仍面臨教師鄉村從教意愿低、向城流動性強、教師專業性亟待提升等現實困境,部分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處于低迷狀態,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民族地區教育公共服務的持續健康發展。
為破解這一難題,部分學者立足于教師職業的“利他性”,從堅定教育信念嚴秀英、黃雪花、周紅偉《民族地區鄉村教師教育信念的生成與發展——基于終極責任視角的教育敘事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24年第3期,第111頁。、重塑新鄉賢角色閆闖《走向“新鄉賢”:鄉村教師公共身份的困境突破與角色重塑》,《教育科學》2019年第4期,第77-80頁。等出發;抑或是立足“經濟人”假設,從提升薪酬與福利待遇等方面出發趙鑫《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提升的理念與路徑》,《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第137-138頁。,激發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然而由于現有研究缺乏相應測量工具,以致難以評估教師公共服務動機水平。并且在完全利他或完全利己的人性假設下,雖能在理論上提升民族地區教師公共服務的水平,但現實中教師的人性本質更為復雜,包含了利己與利他的多重特征。因此,本研究聚焦民族地區鄉村教師,旨在通過探索其公共服務動機的內容與測度,在特定情境下開發科學、合理的測量量表,以期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為激勵教師積極投身鄉村教育振興和共同富裕的偉大事業提供依循。
二" 文獻回溯
本文主要從公共服務動機的概念、結構維度和測量方法,以及教師公共服務動機四個方面進行綜述。
(一)公共服務動機的概念辨析
1. 西方語境下“公—私”二元對立的公共服務動機之辨
李蔚認為西方的公共性理論根植于歐洲啟蒙運動后的個人主義和契約精神,是以“公—私”二元對立關系為前提的李蔚《公共性:概念辨析、理論演進與研究進展》,《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23年第2期,第77頁。,作為公共性理論下屬概念的“公共服務動機”,在西方語境中,也同樣存在著“自利性”與“利他性”二元對立的情況。
Rainey最早用公共服務動機(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一詞來表述與公共服務相關的特定動機 Sangmook Kim, Wouter Vandenabeele, “A Strategy for Buildin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l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0, no. 5 (2010): 701.。直到1990年,Perry和Wise才在Rainey研究的基礎上正式將公共服務動機定義為“個體對主要或僅僅根植于公共機構和組織的動機做出反應的一種傾向”James L. Perry, Lois Recascino Wise, “The Motivational Bases of Public Servi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0,no. 3 (1990): 368.,并從理性動機、規范動機以及情感動機闡釋其構成。自此,該定義廣受學者認可與采納,但也有學者質疑其理性動機中的自利性是否應納入公共服務動機中。在早期,西方公共服務動機研究基本是完全的“利他主義”取向。如Brewer和Selden就將公共服務動機描述為“促使個人進行有意義的公共服務的動機力量”Gene A. Brewer, Sally Coleman Selden, “Whistle Blowers in the Federal Civil Service: New Evidence of the Public Service Ethic,”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8,no. 3 (1998): 416-417.。Kim和Vandenabeele更是提出應從自我犧牲出發,將公共服務動機劃分為工具性、價值性和認同性動機Sangmook Kim, Wouter Vandenabeele, “A Strategy for Buildin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l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0, no. 5 (2010): 701.。然而,2016年Ritz等人提出公共服務動機很大可能是由利他主義和自利主義共同推動,用“自利性”與“利他性”二分法觀念來看待公共服務動機是錯誤的Adrian Ritz, Gene A. Brewer, Oliver Neumann,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Outlook,”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6, no. 3 (2016): 423.。
2. 中國語境下“私”融于“公”的公共服務動機之析
在我國,公共服務動機研究是概念先于事實的研究,2007年才開始有中文論文發表,且大多遵循西方“利他主義”原則,少有學者對公共服務動機概念進行本土建構。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眾多學者紛紛呼吁從中國獨特的情境與價值體系出發,構建富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服務動機概念。如2015年之前,部分學者基本沿襲西方單一的利他主義,將其界定為服務于公共利益的利他動機葉先寶、李紓《公共服務動機:內涵、檢驗途徑與展望》,《公共管理學報》2008年第1期,第57頁。。2015年之后,開始有學者從混合動機角度出發界定其概念。如有學者認為公共服務動機是“通過社會化的形式,個體對其自身公共身份產生認同,包括工具性、制度性和情感性動機三個方面”文博、陶磊《中國情境下公共服務動機的理論構建與績效轉換機制》,《心理科學進展》2022年第2期,第248頁。。陳重安、許成委就主張從“公共服務”行為出發,重新界定公共服務動機概念,認為學界將其界定為利他動機、親社會動機或內在動機,同時注入價值、信念及態度等諸多要素,已使其脫離了動機本身的意義陳重安、許成委《公共服務動機:回顧,反思與未來方向》,《公共行政學報》2016年第51期,第69頁。。苗青更是直接呼吁回歸中國現實場景和制度以及具體對象的公共服務動機研究苗青《公共服務動機理論的中國場景:新框架和新議程》,《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19年第5期,第18-19頁。。
中西方公共服務動機概念研究的分歧在于,其文化制度下社會對“公”、“私”二者關系的看待不同。在中國,“公”與“私”一直以來都沒有明確的邊界劃分,“公”往往與善相聯系,“私”常與惡相關聯,兩者間常呈現一種垂直的隸屬關系,即“私”服從于“公”,社會也一直倡導“竭私盡公”、“公大于私”、“小我融入大我”等公共倫理觀念。正是在這種“私”從于“公”,“私”融于“公”的社會背景下,公利與私利并不是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關系,公共服務行為本身也不完全是毫無個體“私欲”的徹底的“完全利他”。因此,在引進公共服務動機這一舶來概念時,不能簡單地移植借用,而必須結合中國的文化制度場景,要從歷史、文化的視野來觀照中國社會運行的底蘊和既有民情,也需觀照中國特有的制度情境,即從政黨高度嵌入社會、引領社會、組織社會、形塑社會的基本邏輯出發李蔚《公共性:概念辨析、理論演進與研究進展》,《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23年第2期,第84頁。,來探析中國情境下“公共服務”行為本身背后所蘊含的動機。
(二)公共服務動機的結構維度
1. 公共服務動機的具體結構:穩定的“三足鼎立”
1990年,Perry和Wise基于Knoke與Wright-Isak的“傾向/機會”模型 David Knoke, Christine Wright-Isak, “Individual Motives and Organizational Incentive Systems,”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 1,no. 2 (1982): 209-254.,提出公共服務動機由理性動機、規范動機與情感動機構成James L. Perry, Lois Recascino Wise, “The Motivational Bases of Public Servi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0,no. 3 (1990): 368.。后續研究都主要呈現為對該結構的繼承和批判。如Abane和Phinaitrup就直接借鑒該結構Juliana Abagsonema Abane, Boon-Anan Phinaitrup,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Moti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Further Valida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Construct in Ghana,” Management amp;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 4, no. 1 (2022): 58.。劉華興和王錚基于中國的特殊情境證實了該結構,只是其具體意涵表述與Perry和Wise的觀點略有差異劉華興、王錚《基層公務員公共服務動機測量》,《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第116頁。。Kim和Vandenabeele則認為理性動機中包含“利己”成分,不符合“完全利他”原則,并且指出規范動機和情感動機有相當大的重疊,因此將公共服務動機重新解構為工具動機、價值動機和認同動機Sangmook Kim, Wouter Vandenabeele, “A Strategy for Buildin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l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0, no. 5 (2010): 703-704.。文博和陶磊則結合Perry及Kim等人的研究提出公共服務動機由工具性、制度性和情感性構成,并認為工具性動機是中國公共服務動機的核心文博、陶磊《中國情境下公共服務動機的理論構建與績效轉換機制》,《心理科學進展》2022年第2期,第245-248頁。。
2. 公共服務動機的測量維度:文化與制度的實證分野
最初,Perry基于美國歷史背景,將公共服務動機的初設維度簡化為“公共政策吸引力”、“公共利益承諾”、“同情心”和“自我犧牲”四維模型并開發了相應量表James L. Perry, “Measurin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 Assessment of Construc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6, no. 1 (1996): 5-22.。此量表隨后被多國學者廣泛使用,但因文化和制度差異,其在各國應用中逐漸顯露情境失配問題楊開峰、楊慧珊《公共服務動機量表的中國化》,《治理研究》2021第6期,第64頁。。故不少學者對Perry量表進行修訂,出現了多種維度的測量模型。如在亞洲國家,Kim發現“公共政策吸引力”維度在韓國不適用Sangmook Kim, “Testing the Structure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in Korea: A Research Not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9, no. 4 (2009): 848-849.。劉幫成等人的研究則顯示“同情心”維度在中國未得到證實Bangcheng Liu, Ningyu Tang, Xiaomei Zhu,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China: An Investigation of Generalisability and Instrumenta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29, no. 8 (2008): 684.。殷強認為在儒家文化影響下中國公共服務動機還應在Perry基礎上增加“愛國主義”和“倫理道德”兩個維度殷強《公共服務動機理論的評價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45、52頁。。此外,在文化背景相近的歐洲國家,Perry的四維模型同樣受到質疑。如Ballart和Riba針對西班牙行政傳統提出了“政治忠誠”這一新維度,并發現五維度模型在西班牙更為適用Xavier Ballart, Clara Riba, “Contextualized Measures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The Case of Spai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83, no. 1 (2015): 1-16.。
盡管當前關于公共服務動機的結構維度基本是對Perry研究的批判繼承,且在其測量上存在較大爭議,但仍可得出以下共識:其一,公共服務動機的結構組成較為穩定,目前學界集中在兩種組成結構討論上,一種認為由“理性動機、規范動機、情感動機”構成,少部分學者則認為其由“工具性動機、規范動機和情感動機”構成,區別在于,后者認為前者理性動機包含了自利性動機成分;其二,公共服務動機的測量維度是爭議集中的地方。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不同文化制度下,各國對“公務員”、“公共服務”意涵的認知與理解不同;二是由于語言習慣不同,量表的翻譯使用可能使研究者難以得到準確測量。
(三)公共服務動機的測量方法
既有公共服務動機測量方法可分為間接測量和直接測量兩種李小華《公共服務動機的結構及測量》,《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第797頁。。其中,量表是測量的主要工具,測量題目選項設置通常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級量表。
1. 間接測量:回應動機的內在需求與外顯行為
間接測量是通過測量與動機相關的其他變量來間接反映動機的強弱。根據所替代測量變量與動機的關系,可歸結為內在需求測量和外顯行為測量。其一,內在需求測量是從引發動機的因素出發,假設動機的產生源于需要,動機強弱與需要程度及其滿足情況相關,由此折射動機的強弱。起初大多數公共服務動機測量均是采用該方法,公共服務動機一詞就是Rainey對比公、私部門員工的報酬偏好提出的Hal G. Rainey, “Reward Preferences among Public and Private Managers: In Search of the Service Ethic,”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6, no. 4 (1982): 288-300.。其二,外顯行為測量則關注動機所引發的行為,假設動機的強弱與其引發的行為相關,認為個體的動機越強,則由動機引發的行為就越持久,出現的頻率也越高。如可通過測量個體的利他行為或親社會行為等來映射其公共服務動機的強弱。Brewer和Selden就以“舉報行為”作為一種有效行為指標,預測個體公共服務動機水平Gene A. Brewer, Sally Coleman Selden, “Whistle Blowers in the Federal Civil Service: New Evidence of the Public Service Ethic,”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8,no. 3 (1998): 414.。
2. 直接測量:橫縱數據導向的多維度測量取向
直接測量是從公共服務動機內涵及其外延入手,并依此建立測量工具的一種測量方式。首先,從測量工具來看,典型直接測量工具是Perry的四維度量表,而常用的跨文化直接測量工具是Kim等人開發的國際化公共服務動機量表Sangmook Kim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Structure and Meaning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cross Populations: Developing an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 and Addressing Issues of Measurement Invarian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3, no. 1 (2012): 79-102.。其次,從測量數據來看,可分為橫截面數據和縱向數據。前者通常用來開發、驗證或修訂量表,或用以了解某個體或群體在某時間點上的公共服務動機水平及在此基礎上作對比研究等。如Abane和Phinaitrup就使用橫截面設計,直接測量地方政府員工的公共服務動機水平Juliana Abagsonema Abane, Boon-Anan Phinaitrup,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Moti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Further Valida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Construct in Ghana,” Management amp;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 4, no. 1 (2022): 72.。與之不同的是,縱向數據測量關注的是動機隨時間推移的發展和變化,能夠揭示、預測動機的動態性和趨勢,或是通過縱向數據追蹤以探究影響公共服務動機的前因、后效及中介等因素。如Holt就通過追蹤縱向數據,探究高中公民課程與校本社區服務對高中生公共服務動機發展的影響Stephen B. Holt, “The Influence of High Schools on Developin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 22, no. 1 (2018): 1-39.。
總之,直接測量已是當前研究的主流,而多維度的“量表取向”成為主導公共服務動機測量的主要工具。在對公共服務動機量表進行開發時可借鑒以下經驗:其一,間接測量優點在于,通過測量動機產生的需求和外在行為表現,能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反映公共服務動機的強弱,同時避免人們對其隱瞞和夸大;其二,直接測量是公共服務動機量表開發的主流方法,而當中的橫截面數據則是測量工具開發的主要數據源。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Ritz等人就指出,盡管實證研究中橫截面數據研究占比高達81.3%,少有縱向數據的測量收集,但隨著公共服務動機研究的深入,縱向數據將是未來的研究重點Adrian Ritz, Gene A. Brewer, Oliver Neumann,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Outlook,”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6, no. 3 (2016): 417-418.。
(四)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相關研究
1. 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研究:公共服務動機的移植
既有研究多是直接移植沿用公共服務動機的概念體系和測量框架,少有針對教師職業的特殊性開展教師公共服務的動機研究。首先,從概念來看,目前關于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界定,多是將教師作為眾多公職人員中的一類群體,通過遷移公共服務動機的一般性概念進行再界定。其次,從前因、后效及中介因素來看,研究仍集中在公共服務動機的共性因素研究。鮮有學者從教育的獨有因素出發,探究教師公共服務動機與教學質量及學生學習成就之間的作用關系,教師公共服務動機因果機制的“黑箱”尚未有研究觸及。最后,從測量工具來看,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量表基本是對Perry量表的使用或再開發。如李明軍和劉亞編制的教師公共服務動機量表,雖是依據Kim與Vandenabeele等的四維度理論李明軍、劉亞《中小學教師公共服務動機量表的編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年第1期,第367頁。,但實際也還是對Perry四維度模型的繼承發展。
然而,從教師職業的本質屬性來看,教師的天職就是教書育人,其工作天然蘊含著崇高的公共使命。尤其在中國,教師自古就被尊為“傳道、授業、解惑”的典范,有著較高的奉獻精神。故將教師的公共服務動機簡單地等同于一般的公共服務動機,并直接移植公共服務動機概念和測量工具,一方面,這會使得教師公共服務動機概念的內容效度變低,無法全面準確地反映其獨特性和復雜性以及動機構成要素間的內在作用機理;另一方面,也將導致測量結果不明,無法真實準確反映教師在公共服務中的實際動機和行為。
2. 教師從業動機研究:具有文化底色的混合動機
雖然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研究相對較少,但我們仍可從相近的從業動機研究中窺見一二。既有關于教師從業動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其一,研究多從“經濟人”視角,關注教師個體層面上的擇業、從教、專業發展等動機,并探究這些動機與離職意向、職業認同及職業倦怠等間的關系。如趙飛等人就從教師擇業動機出發,探究其對教師職業認同和職業倦怠的影響趙飛等《中學教師擇業動機、職業認同和職業倦怠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第1期,第121頁。。其二,少數學者從“利他主義”的視角,研究教師從業動機。如唐燕就從“道義動機”出發,認為教師道義動機是從事教師職業的人必須履行的職業要求,是教師的法定義務唐燕《為什么從事德育?——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的道義動機及其建構》,《中國教育學刊》2020年第6期,第9頁。,強調教師應具備較高的公共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其三,在動機的理論基礎上,學者從教師個體出發,從心理學角度關注“動機”,指出自我決定理論、期望價值理論、成就目標定向理論是教師動機研究的主流理論蘆詠莉、欒子童、喬淼《國外教師動機理論及研究》,《比較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第67頁。,可用以解析教師動機的內在機理。此外,也有學者從動機的文化底色出發,指出“文化與動機是不可分割的”Margery B. Ginsberg, Transformative Professional Learning: A System to Enhance Teacher and Student Motivation (Corwin, 2011), 16.,動機形成于特定的文化情境,并與由文化而社會化的情感密切相關毛菊《瑪杰里·金斯伯格教師學習動機論及評價》,《外國教育研究》2016年第9期,第27頁。。
隨著國際公共服務動機研究的趨勢向更加情景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我們有必要加強對不同情境、不同特殊人群的研究,以充實公共服務動機研究的理論體系,并增加其概念的內涵。民族地區鄉村教師作為公共服務體系中的重要力量,他們的工作環境和文化背景都具有獨有的特征。這些特征不僅影響了他們的職業認同、工作滿意度和職業發展,也深刻影響著他們的公共服務動機。因此,聚焦到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對他們的公共服務動機進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同時在對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進行研究時,我們可借鑒已有教師從業動機的研究經驗:一是兼顧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利己與利他,突出強調教師公共服務動機是“私融于公”的混合動機;二是回應動機的文化底色,凸顯公共服務動機的本質也是“動機”,回應文化的社會化動機。
綜上可見,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公共服務動機是一個多層次、多因素交織的復雜問題。與我國“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時代命題相關聯,需要基于我國民族地區特殊的文化情境,探究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內涵實質和測量維度。因此,本研究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如圖1所示)。首先,通過扎根理論自下而上建構中國情境下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概念、結構維度,以此作為測量量表的編制依據;然后,編制量表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對量表進行因素分析,基于客觀數據對量表進行調整,并對量表進行信度檢驗,以澄清中國情境下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結構測度,從而為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組織、管理、激勵等理論研究及實踐運用提供科學的測量工具。
三" 定性研究階段: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公共服務動機理論構建
(一)研究方法及思路
扎根理論“緣起于科學的邏輯、實用主義、符號互動論和工作社會學,主張運用系統化的程序,透過一系列‘搜集、分析、比較;再搜集、再分析、再比較’的交替過程中,不斷地以歸納的方式做比較分析,以建立反映社會現象的理論”鈕文英《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14年修訂版,第398頁。,因而,該方法常被認為是定性研究中較為科學的方法。在此,我們除參照Corbin和Strauss《質性研究的基礎:發展扎根理論的技術和程序》中所介紹的扎根理論路徑外Juliet Corbin, Anselm Strauss,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SAGE Publications, 2014), 180-192.,還主要借鑒了陳向明和王富偉本土化改造的三級編碼路徑陳向明、王富偉《高等學校輔導員雙線晉升悖論——一項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教育研究》2021年第2期,第81-83頁。,以提煉中國情境下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公共服務動機概念、結構及其測量維度指標。
(二)理論取樣及資料收集
本研究采用理論取樣,其核心在于選擇能為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對象,注重概念的代表性而非個體的代表性。調研團隊在2023年3月至2023年11月期間進行了三輪訪談資料收集。第一輪是開放式訪談,以了解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對其公共服務動機的認識及其現狀,并以此編制訪談提綱。第二輪是抽取目標學校進行結構式訪談,調研團隊根據第一輪訪談教師培訓情況及其所在學校的民族文化環境分析,最終選取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的J鄉村小學作為訪談學校,以確保受訪者在公共服務動機方面的代表性。第三輪是對已有訪談資料的進一步補充。
在正式訪談前,研究者對受訪者所在的鄉村學校進行了背景調查,并與受訪者進行初步溝通以確保后續訪談的順利進行。正式訪談采用一對一方式,在征得受訪者同意前提下錄音并整理筆錄。在訪談結束后及時整理文稿并編碼,根據編碼情況決定是否重啟訪談,不斷反復,直至沒有新概念產生。最終,團隊共訪談了23人(詳見表1)。所有訪談均錄音,且均在24小時內完成文字轉換與整理,形成豐富的訪談資料庫。
此外,本研究團隊在對J鄉村小學教師進行訪談的同時,也對該校進行了全面的深入調查。廣泛搜集了關于J小學所在區域的歷史、經濟、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資料,力求對該地區的教育環境有更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時,利用網絡資源,搜集了諸如阿力甫夏、格桑德吉等獲得“感動中國”榮譽的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相關采訪和典型事跡,以從數據上確保了研究的效度與可靠性。
(三)訪談提綱編制
訪談作為扎根理論中重要的資料收集方法,對于研究者深入理解特定情境、捕捉細微差異以及提煉核心概念具有重要作用,而多種資料結合使用有利于就同樣問題進行三角檢驗,以增強研究過程與結論的可信度和說服力。故本研究主要采用訪談法收集資料,同時輔以觀察法,并利用網絡素材作為資料的補充來源。
為確保受訪者能清晰、準確地理解訪談內容,正式訪談前研究團隊通過討論編制預訪談提綱,并廣泛收集訪談對象的基本信息,且從一輪訪談對象中選取2名受訪者參與預訪談,根據訪談情況和受訪者的建議對預訪談提綱進行修改,形成正式訪談提綱。具體內容如下:“您認為什么是公共服務?”“您心中的公共服務有哪些特征?”“在您看來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工作算不算是公共服務的范疇?為什么?請列舉具體的事例。”“您作出這些公共服務行為背后的動機是什么?”等等。此外,這一過程中受訪者不會被告知公共服務動機的具體定義,而是根據個人理解及經歷自由回答。
(四)數據編碼與公共服務動機概念及結構維度構建
1. 一級編碼:歸納豐富類屬
教師的工作就是公共服務,就是我心里面是這樣想的。我的理解是因為,不只要教書,我還要育人,我感覺育人比教書更重要。[1]……他們是以老師為榜樣的,老師做了什么他們就學習什么,我就想到的是不只要抓學習,我還要抓他們的行為習慣,包括他們的那個三觀。[2]……回來這里教書是因為我家在這里,再加上它也是我母校,我想為我的家鄉做一點點奉獻,我2019年畢業當時是考到鄰縣的一所小學,待遇要比現在這里好一些,但是我還是一直關注這邊的招考信息,一有機會我就考回來了。[3]……我待會還要護學,送學生回寢室,等學生睡覺得到10點半,之后再去備教材、備教案,這個弄過來,還要去弄我們學校的那些事,然后就得弄一些雜事,我現在都感覺這個人都憔悴了,我都感覺有時候我能不能分成兩個人。[4]我想好好教書嘛,又想做好學校的行政工作,有時候都想把學校行政工作辭職了,然后我想我一個男人,如果我做這個都沒有完成的話,我會感覺沒有什么前途,而且我一直的目標就是先上位到副校長,然后我就一直堅持[5]……(共36個語義片段)
[1]職業充滿使命感
[2]有義務給學生樹立榜樣
[6]有責任感為學生提供服務
[3]
[36]對自己民族有很強的依戀感
[4]
[11]
愿意為學生利益犧牲自己利益……
[19]
[24]看到學生遭遇不幸感到難過……
[5][27]
期望獲得更高職務和職稱……
…………
使命擔當……被動擔當—主動擔當……
主動付出表面行為—內心感受
關懷同情無良心—有良心
自我發展……重物質—重精神
公共項目參與……政策號召—主動發起
使命擔當與師德操守
無私奉獻
自我實現
公共參與
合計共23個標簽
一級編碼是對原始資料逐步進行概念化和類屬化的過程,旨在用概念和類屬來正確反映資料內容。在這一過程中,研究者應秉持客觀、開放的態度,盡可能減少主觀偏見和思維定式的影響。在本研究中,開放性編碼遵循了以下步驟:一是標記原始語句,即逐詞、逐事件標記原始資料中反映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內涵及結構維度的原始語句;二是概念化,即對標記的原始語句逐句命名(貼標簽)的過程;三是類屬化,即是將零散概念進一步比較、整合,將相同和類似的標簽合為同一類屬,并歸納識別類屬的屬性和維度(示例見表2)。
具體而言,首先,研究團隊共同閱讀一輪、二輪訪談的所有文本資料,逐份、逐句、逐行標記與公共服務動機相關的語義片段,并進行編號。篩選標準為“有清晰描述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意涵或內容”。其次,為確保初始編碼過程的準確性和客觀性,我們采用了兩名研究者獨立編碼的方式,逐份對受訪者的訪談資料的原始語進行編碼,直至概念達到理論飽和,再無新的概念標簽產生。獨立逐份編碼結束后,研究團隊共同逐份對編碼結果進行比較、討論、歸類,將相同或類似的概念整合。最后,進行理論飽和度檢驗。團隊開展第三輪訪談收集原始資料,并結合觀察和網絡素材資料進行編碼分析,再次確證無新概念產生。最終,經過多次討論形成3個主類屬、4個類屬和10個類屬屬性(見表3)。
2. 二級編碼:確定核心類屬
二級編碼是對一級編碼得到的各類屬加以聚類的過程,旨在發現和建立類屬間的各種聯系陳向明《扎根理論的思路和方法》,《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年第4期,第61頁。。本研究在進一步編碼之后,參照陳向明的做法,使用清理故事線的技術直接找尋核心類屬,具體如下。
民族地區的鄉村教師都認同自己工作的使命,即是為國家教育事業作貢獻、幫助孩子成長發展,認為自己的工作就是公共服務。然而,從事及堅守這一公共服務背后的動機構成頗為復雜。例如,最初選擇就讀師范專業以及畢業后回到民族地區當教師,是基于對自身綜合資本(教育資本、家庭資本、社會資本等),和畢業時國家相關就業政策以及對自身和家庭發展等因素綜合考量(主要是理性、情感)的最優選擇。在入職以后,真正感受、體驗一名民族教師的日常教學生活,并且面臨與當地民族文化的融合或再融合(沖突、適應及融合),與當地建立更加深厚的地緣情感(與地方、與學生、與同事),重新審視自己作為一名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職責與使命等等,共同(有情感的、規范的、理性的)構成了民族教師做好教育公共服務的動機。此外,在面臨繁瑣的日常教學任務、無休止的與教學無關的任務安排、抑或是難以融入當地民族文化(尤其是飲食文化)等困難下,結合自己對自身職業發展生涯的再審視(理性、情感、規范),最后將教師職業轉化為終身發展的“志業”。概言之,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是激發、維持、調節、穩定鄉村教師投身民族地區教育公共事業,并堅守教師道德和倫理準則的內在心理過程和推動力量,其動機的目標指向親社會、促進社會良善,由理性動機、規范動機、情感動機構成,在教師的不同發展階段,其公共服務動機組成的具體模式不同,且動機間存在擠出、增強及協同效應。
由此,研究團隊對以上故事進行概念化,以形成定性研究階段的核心類屬——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整個故事均圍繞教師公共服務動機展開,盡管在教師發展的不同階段,其公共服務行為背后的動機構成模式不同。而其中,理性動機由公共參與、自我實現兩維度組成,規范動機由使命擔當與師德操守組成,情感動機由無私奉獻組成。
3. 三級編碼:關聯類屬
確定核心類屬后,進一步將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公共服務動機的構成與維度整個關聯起來,形成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結構模型(見圖2),其具體關聯過程及具體動機構成模式不在此進行贅述。
四" 定量研究階段: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公共服務動機測度探究
(一)量表編制
量表編制經歷了“初始量表編制—量表修訂—形成正式量表”三個階段。其中,初始量表編制過程如下。一是依循概念及結構,基于本研究得出的4大維度(類屬)和對應的10個類屬屬性,參考國內外已有公共服務動機量表的相關表述,回溯原始訪談資料編制測度問題。二是為保證初始量表的內容效度,邀請5位民族學、教育學領域專家對初步形成的量表進行討論。通過2次討論后,綜合專家意見、考量內容效度、文字表述的準確性以及與中國實際情況的契合度后,調整題項,并采用Likert五點量表(包含“完全不符合”、“較不符合”、“一般”、“較符合”、“完全符合”五種選項)來制定量表初稿。隨后,邀請3位民族地區的鄉村教師進行填寫,并根據反饋意見調整量表,最終形成共32題的中國情境下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初始量表(見表4)。
(二)統計處理
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主要采用組成成分分析,因素旋轉采用最大方差法旋轉和最優斜交法旋轉,計算工具為SPSS 27.0,并根據因素分析結果進行理論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采用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ML)估計對模型進行擬合,計算工具為AMOS 23.0。
(三)結果與分析
1. 初始量表的量化分析
初始量表涉及32題,主要通過問卷星發放,由研究人員邀請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填寫,最終共收回問卷349份,刪除填寫時間過短、規律填寫、亂填(如量表中設置了標記題,要求被試直接選擇“一般”選項,沒有按要求填寫,則視為沒有認真閱題)的無效問卷,最終獲得210份有效問卷,符合探索性因素分析樣本數的要求,即樣本量,在題項數的5至10倍之間吳明隆《問卷統計分析實務——SPSS操作與應用》,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07頁。。
首先,探索性因素分析的適合度檢測結果顯示本研究收集數據的KMO值為0.94,Bartlett球形檢驗 χ2=8971.69、 plt;0.001,說明樣本數據變量間有共同因素存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最大方差法旋轉方法按照以下標準對初始題項進行刪減:一是因素載荷小于0.40的題,剔除0項;二是在兩個及以上因素上的載荷均大于0.40的題,剔除13項;三是題目不符合因素內涵的題,剔除0項。最終,共剔除13項不符合要求的題項。同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比最大方差法和最優斜交法兩種旋轉方法,對剩余19個題項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兩種轉軸法均抽取了4個因素,累計方差解釋率為82.71%,最優斜交轉軸法抽取的因素結構與理論構思一致,且不存在交叉負荷的題項,故本研究采納主成分最優斜交法的結果。
最后,檢查是否存在題目冗余的情況。對刪減后剩余的19個題項進行項目分析,根據總分排序對高分組(前27%)和低分組(后27%)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高、低分組所有題項的平均數差異值均達到顯著( t介于12.23-23.05之間, plt;0.001);各題項與總分的相關系數在0.63-0.82之間,符合同質性檢驗相關系數大于0.4的標準吳明隆《問卷統計分析實務——SPSS操作與應用》,第181頁。。此外,因素“無私奉獻”、“公共參與”、“使命擔當與師德操守”、“自我實現”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964、0.923、0.957和0.897(均大于0.8),各因素內部一致性好,依次刪除各題項,觀察各因素內部一致性系數變化,除刪除PSM12、PSM6后其對應因素的Cronbach’s α值略有升高,刪除PSM16后Cronbach’s α值不變,其余刪除任意條目后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均降低,因此直接剔除PSM12和PSM6兩個題項,而PSM16“我經常會思考,如何更大限度地發揮我作為教師的價值”與定性研究階段與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職業操守”聯系緊密,且刪除后內部一致性不變可繼續保留,故不刪除。最終,題項構成分別為無私奉獻(5題)、公共參與(4題)、使命擔當與師德操守(5題)、自我實現(3題),基于扎根理論開發的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量表得到初步驗證(見表5)。
2. 正式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
正式量表共涉及17個題項,也主要通過問卷星發放,由研究人員邀請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填寫,共收回問卷499份,刪除無效問卷后,最終獲得300份。
首先,依循前述理論研究與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利用AMOS 23.0,繪制初始模型(一階四因素模型),采用最大似然法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初始模型的3lt; χ2/dlt;5且RMSEAgt;0.8,模型擬合不佳。因此,可對模型進行修正,具體結合參數間修正指數(MI)和參數間因果性的理論支撐進行修正。通過釋放e13-e14(MI值為52.340,該值很大,兩項之間存在緊密關系),PSM1“我很希望參與到教育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中”與PSM2“我很愿意與他人分享我對公共政策的看法”都是測量公共政策吸引,兩者高度關聯,釋放后模型擬合較佳,釋放后 χ2/dlt;3、RMSEA和SRMR均小于0.08、CFI和TLI都大于0.9,此時模型擬合較佳(具體見表6)。
其次,進一步綜合評價模型的擬合優度。在修正后的初始模型基礎上,嘗試縮減因素,通過對比(見表7),可見二階四因素模型與一階四因素模型均符合要求( χ2/dlt;3、RMSEA和SRMR均小于0.08、CFI和TLI都大于0.9),四因素模型的擬合值明顯優于其他模型,故認為一階四因素模型結構更佳。此外,從一階模型的擬合數據、各維度間的相關系數(維度間相關系數在0.45-0.72之間, plt;0.001)及前文的理論研究來看,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公共服務動機可能存在高一階的因素。從二階四因素模型看,模型中各測量條目在相應因素上的標準化載荷量在0.69-0.88之間( plt;0.001,見圖3),能較好解釋觀測變量,說明本研究開發的量表具有較好的聚合效度。同時,一階因素和二階因素的關系較強(除自我實現外其余因素在0.79-0.94之間,其中自我實現為0.39接近于0.4,且在定性研究階段發現自我發展是促使教師積極投身民族地區鄉村教育事業的重要動因之一),由此確證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測量維度由使命擔當與師德操守、無私奉獻、公共參與、自我實現構成。
3. 正式量表的信度檢驗
基于驗證性因素分析收集的300份有效問卷數據,本研究進一步考察了正式量表(共17個題項)及各因素的內部一致性信度。整個量表的Cronbach α為0.918,其中無私奉獻、使命擔當與師德操守、公共參與、自我實現的Cronbach α分別為0.878、0.887、0.859、0.778,均在0.7以上,說明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
五" 結論與展望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聚焦我國民族地區文化情境,采用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式,本土構建中國化的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測度。
其一,針對中國獨特性的文化情境和教師職業的特殊,扎根構建了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概念。研究認為,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是激發、維持、調節、穩定鄉村教師投身民族地區教育公共事業,并堅守教師道德和倫理準則的內在心理過程和推動力量,其動機的目標指向親社會、促進社會良善。與一般公共服務動機概念相較而言,一方面,其共性在于兩者都是激發和調控個體進行公共服務行為的一種穩定的內在心理因素,都同時指向親社會、促進社會良善發展,都能通過公共服務行為的強度表征其動機的水平,同時兩者都具有個體差異性,受個人特征、經驗、價值觀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其個性在于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范圍、對象、內容、目標指向、組成更聚焦,更具文化張力。首先,從范圍對象而言,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區的鄉村教師群體,表明了該動機是為了滿足特定地域和人群對教育公共服務的需求,突出了對于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關注和支持;其次,從內容與目標指向而言,更加凸顯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躬耕教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使命,更加指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進民族地區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為實現共同富裕作出貢獻;再次,從動機組成來看,民族地區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組成更為復雜和多樣,其中多元民族文化(尤其是飲食文化)及地理經濟環境是造成動機組成繁雜多元的首要因素。
其二,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驗證公共服務動機普遍構成結構和通用測度。首先,與一般公共服務動機相似,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也由理性動機、規范動機、情感動機構成,但具體意涵不同,說明基于理性的、規范的、情感的公共服務動機構成具有跨群體一致性與特異性。如理性動機是指基于個體的理性思考產生的動機,其目標指向親社會及促進社會良善,包含自利動機與利他動機,但自利動機一定是融合在利他動機當中;規范動機是指受到社會規范、教師職業準則和倫理規范的影響而產生的動機;情感動機是指個體情感體驗和情感連接驅動的動機。其次,測量維度則包括使命擔當與師德操守、無私奉獻、公共參與及自我實現四個方面。其中,“公共參與”、“無私奉獻”與一般公共服務動機測量維度相似,說明中西方情境下公共服務普遍存在“無私奉獻”、“公共參與”兩個維度,但這兩個維度的具體行為表現及語言表達存在一定差異。最后,從結構與測量維度對應關系來看:公共參與和自我實現對應著理性動機;使命擔當與師德操守對應著規范動機;無私奉獻對應著情感動機。
其三,研究創新發現兩個新維度,分別是具有中國獨特倫理價值觀念的“自我實現”,以及針對教師這一公共職業的特殊維度“使命擔當與師德操守”。前者與我國高度的政黨嵌入社會治理和集體主義文化傳統相關,后者與民族地區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和我國儒家傳統、德治思想,以及目前中國公共組織的制度和環境相關。就“自我實現”而言,在中國文化中,個人與集體、社會和國家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和互動。自我實現不僅是個體層面的追求,更是個體將個人夢想融入民族夢想,最后匯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故對于民族地區的教師而言,通過教育工作實現自我價值、促進當地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既是理性選擇,更是自我實現的追求,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此外,就“使命擔當與師德操守”而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教師地位崇高,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社會責任,是道德典范。教師“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09年專刊,第78頁。,特別是在民族地區,教師還承載著維系民族團結、促進民族傳承與發展的重要使命,是民族振興的紐帶。因此,教師職業不僅是公共利益的承諾,更是道德化、責任化的師道傳承,相較傳統“公共利益承諾”,使命擔當與師德操守更適宜作為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測量維度。
其四,通過定性與定量研究共同確證在中國情境下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沒有單獨“同情心”這一維度,而是以“無私奉獻”的形式呈現。原因在于同情心在美國情境下具體為“當我看到人們處于困境時,我很難控制自己的感情”,“愛國主義包括關心他人的福祉” James L. Perry, “Measurin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 Assessment of Construc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6, no. 1 (1996): 10.,這是一種愛國主義與關心他人福祉的無私行為;而在中國文化情境中,同情心不僅被視為一種情感品質,更是一種道德要求和修身養性的重要方式,體現了儒家文化中的“仁愛”思想,是人性本善的體現,同時蘊含了道德要求和修身養性的重要價值。結合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職業使命,本研究更多地從無私奉獻的行為出發,來概括教師對學生的同情心,傳達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
(二)理論貢獻
本研究為中國情境中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內涵界定、結構維度劃分開發出一套更全面、科學的測量指標體系,為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測量提供科學有效的工具基礎,能有助于控制已有研究中的外部環境偏差與內部測量偏差,以“中國民族地區的教育故事”與國內外公共服務研究領域形成學術對話,并實現研究結論更加有效地推廣和應用。
其一,本研究以扎根理論的方法聚焦中國情境,突出對民族地區文化場景本土化的解釋與建構,歸納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概念、結構及維度。一是把“中國”問題作為研究的問題之源。從“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時代命題出發,基于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的特殊性以明晰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內涵本質,提出教師公共服務動機是親社會的、促進社會良善的,指向維護民族團結、傳承發展民族文化、實現鄉村振興。二是把“中國”文化作為研究的概念之源。在對比回溯中西方語境中“公”與“私”二者關系,明晰了中國語境中公共服務動機中“公”與“私”并非二元對立的關系,而是竭私盡公、私從于公、私融于公的關系,從文化本源直面了公共服務動機所謂的“陰暗面”,即利己與利他之間并非只有“零和關系”,也可以是私融于公的“正和關系”。為從“公共服務”行為本身來把握公共服務動機的內涵掃除了“利他主義”的桎梏。三是把“中國”意義作為研究的概念構建之基。扎根于中國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訪談資料,遵循“中國問題-中國文化-中國情境”,建構“情境-行為-動機”的歸納路徑,從真實事件中總結意義、歸納概念。
其二,開發了中國情境下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測量工具。過往鮮有研究結合國內外理論實證開發、建構并驗證針對中國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這一特殊群體的公共服務動機量表。本研究彌補了這一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公共服務動機測量量表的跨文化研究,同時也為中國公共服務動機相關研究提供了更符合情境的測量工具。此外,研究還發現與西方量表相似的“公共參與”、“無私奉獻”兩個維度,提煉出中國制度文化情境的“自我實現”和教師職業的“使命擔當與師德操守”兩個創新維度,并從傳統文化、組織情境等方面探討了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維度的差異與新維度出現的原因。另外,研究通過定量分析驗證得出,“使命擔當與師德操守”是教師公共服務動機最顯著的組成維度,該維度的題項表現出良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這充分說明了在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測量中,“使命擔當與師德操守”維度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三)研究局限與展望
1. 研究局限
雖然本文秉承嚴謹的扎根理論范式搜集、整理和分析編碼數據,得出了較為科學的研究結論,并遵循規范的量表開發步驟編制出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量表,對量表的有效性進行了檢驗,但仍具有以下局限。
首先,扎根分析樣本選擇較為單一,可能會限制研究結論的使用范圍。雖然在定性研究階段,我們主要采用了理論抽樣方法,確保了樣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但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且各民族文化豐富多樣,地理經濟環境差異巨大,而這些都是影響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重要因素。因此,盡管本研究在特定樣本中得出了有意義的結論,但其適用范圍和普適性仍需要在更廣泛、多元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進一步確證,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反映中國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其次,尚未有縱向數據的追蹤測量,量表的結構效度仍需進一步驗證。本研究在量化分析階段主要依賴于橫截面的數據,來驗證針對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開發的公共服務動機量表的信效度。雖然這一方法為我們提供了對當前狀態下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初步理解,但它并未涵蓋時間維度的變化。因此,要更全面地評估量表的信度與結構效度,未來研究還需通過縱向數據的追蹤,觀察量表在不同時間點上的穩定性和一致性,提升量表的結構效度,從而更準確地反映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動態變化。
2. 研究展望
未來研究至少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繼續展開。一是開展跨樣本驗證分析??梢詳U大調查研究數據來源,涵蓋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驗證本研究理論模型的普適性和穩定性。二是繼續深化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機理研究。本研究已初步構建了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組成結構,未來可深入探究不同類型教師及教師不同發展階段下,理性動機、情感動機及規范動機的具體構成差異,及它們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如“動機擠出效應”、“動機增強效應”及“動機協同效應”等。三是深化公共服務動機的因果機制研究。可通過縱向數據追蹤研究、實驗研究等,對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研究,既可驗證本研究量表的信效度,又可更深入地了解其公共服務動機的內在因果機制。四是拓展公共服務動機的效應研究??蛇M一步考察公共服務動機對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自我效能感及學生學業成就等因素間的作用,特別是這些效應可能存在的邊界條件,以更全面地理解公共服務動機的作用機制。
[責任編輯:羅銀科]
Measurin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of Rural Teachers in Ethnic Areas: Connotation Structure and Scale Development
Zhang Shu,Zhu Yan
Faculty of Education Scienc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China
Email: 272046234@qq.com
Abstract:
As the key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education, rural teacher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directly affect the level of rural education, rural talent reserves,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refore, enhancing 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of rural teacher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couraging them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rural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Based 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search on teachers’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of rural teacher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s a complex issue with multifaceted levels and factors intertwined. I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era proposition of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ublic services” in China, but also requires exploring its connotation and measurement dimensions based on the unique cultural context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China. Therefore,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measurement of rural teachers’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us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focusing on the unique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China’s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rough grounded theory and factor analysis, the connotation structure and measurement scale of rural teachers’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were constructed. Firstly, with the help of grounded theory,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al stories of rural teacher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China, the connotation of rural teachers’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s been clarified. In other words, rural teachers’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is an internal psychological process and driving force that stimulates, maintains, regulates, and stabilizes rural teachers’ commitment to public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s well as their adherence to teacher ethics and ethical standards. The goal of rural teachers’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s directly directed towards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and towards prosocial and promoting social goodness. It is specifically composed of rational motivation, normative motivation, and emotional motivation. Among them, rational motivation consists of two dimensions: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selfrealization; Normative motivation consists of mission responsibility and teacher ethics; Emotional motivation consists of selfless dedication. And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eacher developmen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s well as crowdingout, reinforcement, and synergistic effects among motivations. Secondly, this paper follows the standardized scal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develops and tests a measurement scale for rural teachers’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which includes four dimensions: public participation, selfrealization, mission responsibility and ethics, and selfless dedic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The purpose is to explore, validate, and clarify the specific measurement of rural teachers’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surement of rural teachers’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 has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addition, this paper finds that, firstly, the diverse ethnic cultures and geograph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China are the primary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complex and divers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of teachers; Secondly,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he Western common scale still exist in the Chinese context, 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ir manifest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lso finds two new dimension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inese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public nature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mission responsibility and ethics” and “selfrealization”. In summary, this paper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accurately evaluating 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of rural teacher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for formulating effective teacher incentive policies. It also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academic community on how to apply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measurement in specific cultural contexts.
Key Words: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ethnic areas; rural teachers; scal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