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舊小區的室外環境空間不僅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觸的空間場所,其人居環境質量直接關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人居環境質量要求的提高,這些空間逐漸“老去”,暴露出空間破敗、設施陳舊、活力缺失等一系列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居民的生活品質與城市建設發展。道路交通空間是老舊小區室外環境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串聯著老舊小區各個功能空間,其空間質量的高低與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運用空間句法,通過軸線分析、視域分析等方式對鄭州市典型老舊小區道路交通空間進行量化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對老舊小區靜態停車規劃及動態流線調整方面提出改造建議,為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老舊小區;道路交通;空間句法
2020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對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進行部署,各地區也相繼出臺了相關改造指導文件。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重點在于建筑單體修繕和室外空間質量的提升。其中,老舊小區的室外空間不僅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居民日常活動中直接接觸的空間場所。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人居環境質量標準的提升,其對老舊小區室外空間改造研究的關注度也日益增加。
老舊小區室外空間根據位置、功能特征劃分為出入口空間、道路交通空間、公共活動廣場、宅間空間以及宅旁空間五大類。其中,道路交通空間是居民日常使用頻率最高的室外空間,依據功能屬性可分為靜態停車空間與動態交通空間。筆者運用空間句法這一空間計算語言,以鄭州市典型老舊小區道路交通空間為切入點進行量化分析,為提高住區活力、增強居民幸福感、推進改造工作進程提出改造策略。
一、老舊小區改造背景
(一)城市化發展背景下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城市化率逐年大幅提升,城市邊界不斷擴張,城市風貌日新月異。在城市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為解決住房短缺問題,建設了大量多層住宅小區,但受當時技術、經濟條件的制約,缺少對室外空間質量需求的考慮。早期住區室外空間狹窄,綠化不足,缺少維護管理,并且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這些老舊小區建設標準不再符合現行規范,在交通、衛生等配套設施功能層面存在不足,居住環境質量難以滿足人們當下的生活需求。另外,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老舊小區室外空間質量亟待提高。
(二)老舊小區室外空間現存問題
老舊小區室外空間現存問題主要體現在建筑布局、道路交通、景觀綠化、配套設施四方面。
老舊小區建筑布局單一,以行列式布局為主,這種方式在空間序列上缺少變化,整體形態緊湊勻質,略顯呆板。此類住區存在空間資源使用率低、空間等級規劃不明確等問題,導致住區整體可理解度不足。
道路交通方面的問題有停車難、人車混行、道路連接度較低等。多數老舊小區室外空間狹窄,缺少內部停車空間的規劃,存在機動車停車侵占宅間或宅旁空間的情況,更有部分車輛占用消防通道,降低居民的通行體驗,甚至對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老舊小區道路系統等級劃分不明確,車輛引導能力較弱,往往在住區通行高峰期造成道路擁堵;多數老舊小區建設年代久遠,缺少日常管理,存在部分住戶違規搭建或圈占公共空間的情況,長此以往形成斷頭路,嚴重阻礙了道路連通性,并且降低了居民對空間的感知能力。
景觀綠化布置與配套設施更新是老舊小區普遍存在的問題,但改造需求的優先級低于上述兩方面。道路空間的實際需求覆蓋住區各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住區其他空間存在的問題。因此,本文將重心放在道路交通空間的改造上,旨在優化老舊小區的道路交通空間,提高住區活力,進而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
二、基于空間句法的道路交通空間分析
——以鄭州市汝河小區為例
空間句法多被應用于分析規模較大的目標,如城市、街區等層面的公共空間[1-2]。因此,本文選取用于量化分析的汝河小區,其具有一定規模,且在鄭州市老舊小區中具有一定代表性。通過繪制住區內部路網、建立視域模型,從軸線分析和視域分析兩方面出發,對汝河小區道路交通空間進行量化分析。
(一)軸線分析——宏觀視角下的道路空間
1.整合度
整合度的空間屬性表示在空間系統中單元節點與其他空間聚集或離散情況的概念,其社會屬性是衡量一個空間作為目的地吸引交通的能力,即可達性。汝河小區作為鄭州市典型的商品小區,規模中等偏上,內部業態種類完善,但只有中心商業街的部分整合度較高,住區邊緣住宅樓間道路整合度低于總體整合度平均值,周邊道路的可達性有待提升。
2.選擇度
在空間句法中,選擇度具有衡量空間吸引交通潛力大小的含義。住區中,全局與局部選擇度所代表的社會屬性有所不同。住區全局選擇度越高,代表周邊城市道路交通對住區的壓力越大,這就需要改善路網結構,以降低指標;住區局部選擇度越高,代表居民通行有更多的道路選擇,有助于提高住區活力。汝河小區內商業街布置過于集中,邊緣住區功能單一,可以考慮在住區內增設具有公共性的建筑或空間,進而提升該區域的選擇度。
3.連接值
在空間句法中,某一軸線直接連接的交點數量即為該軸線的連接值,其數值的大小表示空間滲透性的高低。根據汝河小區路網建立住區軸線模型,并根據住區內道路與道路之間連接點的數量,確定住區連接值。住區內連接值最高的三條道路中,高連接值道路可作為副商業街,其能夠為周邊居民提供便捷服務;汝河新區小學東側道路連接值次高,是連接周邊住宅區的主要道路,但現狀空間功能單一,缺少商業網點與活動配套設施,該道路空間具有較大的改造潛力。
4.可理解度
可理解度R2是整合度與連接值的比值,其范圍通常在0到1之間,在住區中反映住民對不同空間單元道路情況的感知能力或對空間的辨識度。通常來說,結果大于0.5表示該空間具有較好的可理解度。汝河小區全局可理解度略高于該指標,說明住區各個節點空間可以很好地契合整體空間體系,對于住區老年人與外來者能夠起到很好的空間引導作用。
5.協同度
協同度與可理解度的參數范圍相似,表現的是局部空間與整體空間的相關性。協同度表示局部整合度與全局整合度的關聯性,在汝河小區中,二者數據十分接近,說明住區街巷空間能夠很好地融入整體空間,住區核心區域匯聚人流的能力較強。
(二)視域分析——微觀視角下的道路空間
如果說軸線分析僅根據道路軸線交匯情況作為分析依據,那么視域分析則是在基于道路兩側受到建筑物遮擋視線的情況下,分析所處空間的改造潛力。視域分析解析住區內空間的視區,參數根據視區內顏色的由冷到暖,依次遞增,根據視區內視線良好與否,判斷空間改造潛力。在汝河小區視域整合度分析圖中,連接東側主入口道路的顏色相較于住區整體偏暖,表示此處視野開闊;實地調研中發現目標空間兩側建筑層高較低,且設置有開敞空地,道路較其他地方寬闊,整體空間具有很好的可達性。
三、老舊小區道路交通空間改造提升策略
老舊小區室外空間環境的提升調研顯示,多數居民希望優化身邊的環境,并擁有自己的領域范圍[3],這就需要通過改造措施來滿足居民最基本的領域感和安全感。道路交通空間改造提升策略應能夠應對其功能方面存在的問題,即靜態停車的規劃、動態流線的調整。
(一)老舊小區靜態停車規劃改造
根據小區原有路面寬度和廣場綠地的布局現狀,停車規劃可采取支路港灣式改造、生態停車場改造、立體停車裝置設置及立體停車樓改造四種方式。
支路港灣式改造是將現有停車位進行流線規劃,給予更多的回車空間,利用綠化帶進行空間界定,能夠有效提高停車效率和居民通行的安全性。
生態停車場改造可以解決住區空間停車規劃和住區綠化率的問題。針對住區現狀與居民需求的不同,可以很好地將綠化空間與停車規劃相結合。同時,地面鋪設材質的選擇要考慮氣候條件和海綿城市理念,如鄭州市屬于寒冷地區,此地的老舊小區停車場地鋪設材質應選擇抗壓防凍且不易滋生苔蘚的透水鋪裝。這種改造模式更適合多數老舊小區,不僅實用性高,而且造價相對較低。
立體停車裝置的設置可以加裝太陽能充電板,儲存的電能可用于裝置照明或充電等[4]。這種改造方式的優點是不占用公共活動空間,同時也能更好地規劃人車流線;缺點是造價相對昂貴。
立體停車裝置多建于住宅樓長邊,即南北側,考慮到居民日常采光需求,就需要限制其高度。而立體停車樓可置于住宅樓東西山墻兩側,避免對采光造成不利影響的同時,可解放地面停車場地,恢復其原有的空間屬性。另外,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在未來住區停車需求有所回落,或針對住區停車問題有更合理的解決方式時,可以對停車樓構件進行拆除,然后加建樓板形成社區活動空間。
(二)老舊小區動態流線調整改造
老舊小區動態流線改造應優化道路布局,盡可能做到人車分流,對步行道路與車行道路進行合理設計,并提出人性化管控措施。此外,還可選擇整合度較高的道路串聯重要景觀節點,提高空間資源利用率。
1.分級疏通道路
在老舊小區內進行人車分流,可采用加長、拓寬人行道的方式增加步行距離與視野范圍,使人車雙方在前進過程中有足夠的通行空間。同時,通過限定出入口功能屬性、機動車分時段通行、住區內限速等方式,降低人車流線交叉干擾的概率。
另外,消除通行障礙也能有效緩解住區的交通壓力。遇到緊急情況時,應及時清除消防通道的障礙物,保證救護車等其他機動車輛順利出入。值得注意的是,日常停車規劃也要格外注意生命通道的通行質量。
2.串聯節點空間
根據空間句法分析結果,在整合度較低的區域附近增設出入口,增加周邊道路可達性,串聯整體空間。在視域分析中視野范圍過低的區域設置休閑娛樂配套設施或開放商業節點,可以提升該區域的安全性;在可達性、滲透性較高的道路周邊增設節點空間,能夠有效提高空間利用率,進而提高居民與室外空間互動的頻率。
節點空間的改造可以與低影響開發理念相結合,如鄭州地區多數老舊小區存在雨水天氣積水嚴重等問題。綠地空間作為“滯、濾、滲、凈、蓄”雨水最有效的模式之一,往往在老舊小區生態化改造中起到重要作用。以汝河小區為例,住區集中綠地面積有限,可利用道路兩側宅前綠地開發雨水花園,解決道路雨水利用問題。同時,利用建筑組團之間的空地,設置干塘等滯留裝置,實現季節性水體景觀營造,調節住區局部區域氣候,并作為住區植物澆灌的有效補給[5]。
3.無障礙配套更新
老舊小區的居住人群以老年人為主,在道路空間細節改造上應注重適老化設計。依據老年人日常活動喜愛步行、駐足交流的生活習慣,合理布置健身步道,促進鄰里交往。所增設的交往單元空間需符合老年人的健身功能需求,并在時間維度上力求達到全天候的使用狀態,供駐足交流空間的5分鐘步行可達率需控制在90%以上[6]。
另外,梳理住區路線應結合老年人的生理需求,步行道路應注重無障礙設計,尤其是道路與建筑平臺、室外活動場地以及出入口等位置的銜接,避免無障礙設施流于形式[7];在下墊面材料的選擇上,應以透水防滑材質為主,在雨水天氣能夠快速減少地面徑流;在相關配套設施的更新上,如照明、監控、道路兩側的休閑座椅等,應盡量完善。
四、結語
本文通過運用空間句法這一空間量化方法,從宏觀與微觀的視角對鄭州市汝河小區道路交通空間進行了定量分析,就老舊小區動態交通與靜態停車規劃方面提出了改造建議,為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機制。老舊小區室外空間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不應成為城市發展的阻礙。我們應在尊重和保護老舊小區原始規劃格局與空間肌理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提出改造策略,滿足居民訴求并獲得使用者的心理認同,讓老舊小區重新煥發活力,使城市文脈得以延續。
參考文獻:
[1]竇強.北京住區規劃設計演變的空間句法解析[J].建筑學報,2010(增刊1):28-32.
[2]徐曉燕,曲靜,葉鵬.基于空間句法的住區配套商業設施可達性研究[J].規劃師,2012(增刊2):244-248.
[3]張啟菊,劉松,王海英.基于環境心理學的老舊小區外部環境改造設計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區城南新村改造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9(5):134-135.
[4]仇保興.城市老舊小區綠色化改造:增加我國有效投資的新途徑[J].城市發展研究,2016(6):1-6,150-152.
[5]董麗,張二園,范悅.基于海綿城市技術的既有住區室外環境生態改造研究初探[J].建筑學報,2016(增刊2):56-59.
[6]呂飛,楊靜,戴锏.健康促進的居住外環境再生之路:對城市老舊住區外環境改造的思考[J].城市發展研究,2018(4):141-146.
[7]張曉多,劉彤.既有住區公共空間適老化改造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9(7):126-127.
作者簡介:
蔣詣文,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建筑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馬靜,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建筑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