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國家新政策對學前教育的要求不僅著眼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還強調教育技術現代化的重要性。在這一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必須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發揮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潛力,以滿足不斷提高的教育質量和教學效率的需求。
關鍵詞:“互聯網+”背景;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J60-05;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5-0073-03
引言
“互聯網+”時代為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傳統聲樂教學方法已不足以滿足教育領域的快速變化和學生的多元需求。因此,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需要通過融合線上與線下資源,采用創新的教學策略,以提升課程的吸引力和教學效果。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還可為學生提供更為靈活、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從而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具備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
一、傳統教育模式下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存在短板
在高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中,聲樂教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強的必修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傳統教育模式在應對當前學生多元化、思維跳躍的特點方面顯現出明顯的不足。此外,一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過分強調演唱技能的訓練,忽視了音樂活動的教學模式、幼兒歌曲的學習與演唱在幼兒園日常教學中的重要性。這種偏重技能訓練而忽略實際應用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無味,缺乏參與和探索的動力[1]。
二、“互聯網+”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特點優勢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正日益顯現出其獨特的特點和優勢。采用“線上 + 線下”混合式任務型教學模式,這種創新的教學方法不僅拓展了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邊界,還極大地提升了教學的趣味性和效果。在高職院校中,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授課學時要求對聲樂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傳統的集體授課方式雖有其優勢,但在培養學生的聲樂演唱技能和音樂教學活動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互聯網+”背景下的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通過線上資源和線下互動的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元的學習方式。此外,線下的集體授課和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實際操作的機會,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在“互聯網+”的支持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能夠更加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以符合應用實踐型需求。通過創新的教學模式,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聲樂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還能夠通過各種線上線下的活動,開闊視野,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和音樂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2]。這種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學習平臺,使學生們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幼兒園教育的多樣化需求。
三、“互聯網+”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創新策略
(一)利用互聯網平臺豐富教學資源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通過利用互聯網平臺,如網易云音樂、QQ音樂等,可以大幅豐富教學資源。這些平臺提供的不僅是豐富多樣的兒童歌曲和經典曲目,還包括各種音樂風格的實例和解析,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的音樂學習環境。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選擇合適的音樂資源,制定具體的教學計劃,例如,通過分析《葫蘆兄弟》或《春天在哪里》等歌曲,引導學生了解音樂的基本元素,如旋律、節奏和和聲。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平臺的特色功能,例如歌單創建、評論交流和音樂分享,設計互動性強的課堂活動。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創建自己的歌單,并在課堂上分享自己選擇歌曲的原因和體會。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增加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還能鼓勵其主動探索和表達自己的音樂感受。
此外,學生也可以通過這些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可以在家里或課余時間聽不同類型的音樂,練習歌曲演唱,甚至嘗試音樂創作。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在實際操作中提升自己的聲樂技能,并將所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這不僅符合學前教育專業的要求,也促進了學生音樂素養的全面提升。在高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中,互聯網平臺的應用,為傳統的聲樂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這種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參與度,還能夠使教師更有效地指導和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成果[3]。通過這種創新的教學方法,高職院校可以更好地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
(二)構建“互聯網+”互動式開放型教學環境
在“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核心是構建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開放型教學環境。這種環境利用互聯網技術,如微信群、抖音、快手和喜馬拉雅等新媒體工具,來增強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共享。首先,學校需要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和平臺,確保教師和學生都能夠方便地訪問和使用這些工具。學校可以建立專門的在線平臺或利用現有的社交媒體平臺,創建專為聲樂教學設計的線上社區,以促進師生和學生之間更加緊密地聯系和互動。
教師在這種教學環境中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和協調者。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平臺發布教學內容、組織線上討論和作業,甚至可以舉辦線上演唱會或歌唱比賽。教師還可以通過這些平臺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反饋和指導,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進度和興趣進行學習。對于學生而言,這種互動式開放型教學環境提供了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學生可以通過參與線上活動,如在抖音或快手上發布自己的歌唱視頻,來提高自己的聲樂技巧和表演能力。學生還可以通過這些平臺與其他學生交流想法和經驗,相互學習和啟發。此外,這種教學模式還鼓勵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中尋找平衡,通過“學中做、做而創”的方式,實現知識的內化和技能的提升。例如,學生可以在微信群中分享自己對兒童歌曲的理解,或在喜馬拉雅上創建自己的音樂播放列表,展示自己對音樂的鑒賞和編排能力。
(三)重視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能力提升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策略中,重視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能力提升顯得尤為關鍵。首先,學校應提供充足的網絡教學資源和平臺,使得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能力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例如,學校可以建立一個專門的在線學習平臺,提供不同風格和難度的聲樂課程,從基礎的兒童歌曲教學到更高級的演唱技巧訓練。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利用互聯網技術和資源,對每位學生的音樂基礎和學習能力進行評估,并據此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上發布定制化的教學視頻和教案,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提供一對一的在線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工具,如在線問卷和反饋系統,持續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效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教師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應利用互聯網技術和資源,對每位學生的音樂基礎和學習能力進行評估,并據此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上發布定制化的教學視頻和教案,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提供一對一的在線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工具,如在線問卷和反饋系統,持續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效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對于學生而言,“互聯網+”教學模式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4]。學生可以在網易云音樂、QQ音樂等平臺上自主選擇歌曲進行練習,也可以通過在線教學平臺參與虛擬的聲樂工作坊或大師班,從而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聲樂演唱技巧。此外,學生還可以通過參與在線社區的討論和分享,與其他學生交流心得,相互學習和啟發。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確保學生能夠熟練運用互聯網技術和資源進行教學。同時,學校還應確保學生能夠無障礙地訪問在線平臺和資源,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指導。
(四)推動教師角色的轉變和教學模式的創新
在“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面臨著教師角色的重大轉變,以及教學模式的創新需求。學校應為教師提供必要的培訓和資源,以幫助其適應這一角色的轉變,掌握利用互聯網技術和資源進行教學的技能。教師在創新聲樂教學模式方面,可以通過整合線上和線下的教學資源,打造一個更加靈活和互動的教學環境。例如,教師可以使用網絡平臺上傳教學視頻,分享音樂教學材料,甚至組織在線研討會和工作坊,讓學生能夠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進行學習。教師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工具如微信群、抖音、快手等,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和討論,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
學校在推動這種教學模式的創新時,需要確保教師和學生都能夠順利地訪問和使用所需的網絡技術和教學資源。學校可以通過建立穩定的網絡教學平臺,提供高質量的網絡教學資源,以及對教師和學生進行相應的技術培訓,來支持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應積極參與線上和線下的教學活動。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觀看教學視頻,參與在線討論,甚至可以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分享自己的聲樂演唱視頻,以此提升自己的聲樂技能和音樂素養。通過這種“互聯網+教育”的模式,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學生則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者轉變為積極參與和自主學習的主體。這種模式不僅增強了教學的互動性和實效性,還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選擇,從而大幅提升了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五)基于互聯網的協作學習和項目式教學
在“互聯網+”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又一創新策略是實施基于互聯網的協作學習和項目式教學。這種教學策略旨在通過團隊合作和項目開發,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加深學生對聲樂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首先,高職院校需要建立一個支持協作學習和項目式教學的網絡平臺。這個平臺應提供工具和資源,以便教師和學生可以共同開發和分享項目。例如,學校可以使用在線協作工具如Google Docs或者Office 365,讓學生在云端協作編寫音樂作品、設計音樂教學活動或者共同制作聲樂演出計劃。
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轉變為項目指導者和協調者。教師應鼓勵學生發起和參與不同的聲樂相關項目,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技術來監督學生項目的進展,提供反饋和評估,并幫助學生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對于學生而言,其應積極參與項目的策劃和實施,通過團隊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與同學進行實時溝通和協作,共享資源和想法,共同解決問題。例如,學生可以小組合作,通過網絡平臺共同編排一首兒童歌曲的演唱會,或者設計一系列聲樂教學活動。此外,學校可以舉辦線上聲樂比賽或展示活動,讓學生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展示自己的項目成果。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提供實際演出和展示的機會,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表演技巧和自信心[5]。通過實施基于互聯網的協作學習和項目式教學,高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能夠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協作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六)開展基于“互聯網+”的實踐訓練
在“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應著重于強化實踐訓練的重要性。為此,學校、教師和學生需共同努力,以確保教學與實際工作需求的緊密結合。學校的角色在于提供一個綜合的教育環境,將互聯網技術與聲樂教學相結合。首先,學校應建立一個在線教學平臺,這個平臺不僅包括聲樂教學的視頻教程、互動論壇,還可以包含虛擬的聲樂比賽和表演空間。此外,學校應與當地幼兒園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讓學生們在實際的教學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充當指導者和協調者的角色,教師們需要利用互聯網技術來設計和實施課程,比如通過線上平臺組織聲樂比賽,讓學生在模擬的比賽環境中展示自己的技能。同時,教師應定期在線上平臺上發布聲樂教學的更新內容,鼓勵學生在論壇上交流心得,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和互動性。在學生實習期間,教師還應通過線上渠道對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跟蹤,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
對于學生而言,學生們應積極利用學校提供的在線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可以在線上平臺上觀看教學視頻,參與虛擬的聲樂比賽,以此來提升自己的演唱技巧。此外,學生應積極參與實習活動,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教學中,比如在幼兒園中教授兒童歌曲。學生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記錄和分享自己的實習經歷和心得,以便得到教師和同學的反饋。通過這種方式,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不僅能夠加強學生的實踐技能,還能幫助學生適應未來的教育職業生涯。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可以使聲樂教學更加生動、實用和富有成效。
結語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研究展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和挑戰。傳統教學模式與現代網絡技術的融合,為聲樂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個性化學習、互動式教育和實踐性訓練的重要性,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平臺和更豐富的教學資源。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聲樂教學將繼續朝著更高效、更互動、更創新的方向發展,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打造一個全面、立體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孫珂.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中聲樂教學方式分析 [J].戲劇之家, 2023, (10): 178-180.
[2]張丹.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創新與研究 [J].大眾文藝, 2023, (02): 132-134.
[3]仇悅穎,連伊明,許亮.“互聯網+”時代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索 [J].山西青年, 2022, (17): 62-64.
[4]范中天.互聯網思維下高校聲樂教學模式探究——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 [J]. 數碼世界, 2020, (10): 131-132.
[5]李名璐.“互聯網+”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程實踐化的探究 [J]. 小學科學(教師版), 2018, (11):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