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法律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作為培養未來社會主體的搖籃,高校在塑造學生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和法治思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通過注重法律素質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使其具備扎實的法律知識和辨析問題的能力。因此,文章對“互聯網+”時代高校法律素質教育的價值以及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并從加強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提高對通識教育的重視程度、虛擬實驗室和模擬案例、社交媒體和在線討論等方面具體闡述了“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法律素質教育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法律素質教育;“互聯網+”;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5-0139-03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法律與互聯網的交融日益緊密。高校法律素質教育必須緊跟時代潮流,以滿足社會對法治人才的需求,通過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知識和法律能力,能夠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使其在面對法律問題時具備正確的判斷和解決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因此,為實現高校法律素質教育的目標,需要采取多種途徑,拓寬教學手段和資源,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法治人才。
一、“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法律素質教育的價值
(一)更好地了解和適應法律規范
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法律素質教育對于學生更好地了解和適應法律規范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和技能,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認識到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并且了解如何在互聯網環境中合法合規地行事。例如,在網絡購物、在線交易等方面,學生需要了解消費者保護法、電子商務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以免在使用互聯網服務時受到欺詐或侵權行為的傷害。此外,高校法律素質教育還能幫助學生認識到法律規范,對于維護社會秩序和促進公平正義的重要性。通過深入學習法律理論和案例分析,學生將逐漸形成正確的法律觀念,增強對法治的自覺遵守和維護。同時,通過實踐活動和模擬法庭等教學方法,學生可以培養批判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其在法律領域中的實際操作能力。
(二)培養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能力
高校法律素質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能力[1]。在“互聯網+”時代,面對復雜多變的法律環境,學生需要具備辨別是非、判斷權責的能力,以便在遇到法律問題時能夠正確應對。通過培養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能力,學生可以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并且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做出符合法律規定的決策。高校法律素質教育可以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生可以通過參與法律研究社團、模擬法庭等活動,深入了解法律的實際應用,并鍛煉自己的分析和表達能力。
(三)提升綜合素質和競爭力
高校法律素質教育還可以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和競爭力。在現代社會中,法律素質已經成為各行各業所需要的一項基本素質。無論是從事法律行業,還是從事其他行業,在互聯網時代都需要具備一定的法律素質。高校法律素質教育可以通過開設與實際工作相關的法律課程,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還可以引導學生參加法律實習、法律援助等實踐項目,鍛煉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通過接受高校法律素質教育,學生可以獲得扎實的法律知識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具備良好的法律素質,學生在就業市場中將更受歡迎,有更多的機會獲得理想的工作崗位。并且,高校法律素質教育還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意識。在“互聯網+”時代,隨著信息的快速傳播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個人信息保護、網絡安全等問題日益引起關注。通過高校法律素質教育,學生可以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對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的保護要求,遵守職業道德準則,加強自身的信息安全防護意識,不僅能夠避免個人信息泄露和網絡詐騙等風險,還能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二、“互聯網+”時代高校法律素質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信息過載導致學習焦慮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高校學生可以輕松地獲取大量的法律信息,通過搜索引擎輸入關鍵詞,就能得到數以百萬計的搜索結果。此外,社交媒體上也有許多法律信息的分享和討論。但是,這種便利性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信息的多樣性,使學生難以確定哪些信息是可靠和有效的。在搜索結果中,既有官方的法律條文和案例分析,也有個人的觀點和經驗分享。學生往往無法判斷哪些信息是權威的,哪些是片面的或者不準確的,讓學生感到迷茫和焦慮,不知道該相信哪些信息。學生可能會遇到大量的相關資料,但是如何將其組織起來,并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卻是一項挑戰。學生可能會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篩選和整理。這種困境導致了學習的效果不佳,同時也增加了學習的壓力。
(二)通識教育的重要性與局限性
通識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學生可以獲得廣泛的知識儲備,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法律知識。比如,通過學習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的知識,學生可以拓寬視野,培養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對其未來的法律職業發展至關重要。但是在現實中,通識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存在一定的缺失。由于高校過分強調就業率和學科評估,通識教育往往被忽視。許多學校將大部分時間用于專業性課程的教學,而將通識教育,作為輔助課程或思想政治公選課程來對待。這種做法限制了學生在法律領域的發展,并且無法全面滿足其對法律知識和理解的需求[2]。
三、“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法律素質教育的實現途徑
(一)加強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
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法律素質教育的實現途徑之一是加強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獲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已經成為人們必備的素質之一。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其需要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法律知識。高校可以設置專門的課程或培訓班,針對學生的信息素養進行系統地培訓。這些課程可以包括信息搜索、篩選和評估技巧,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等內容,幫助學生培養正確使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意識和能力。同時,高校還可以建立多種形式的學習平臺,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和工具,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通過在線學習平臺、虛擬實驗室和電子圖書館等,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和獲取信息,提高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3]。
(二)提高對通識教育的重視程度
為了更好地發揮通識教育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法律素質教育的作用,高校應該給予通識教育更多的重視和資源支持。一方面,高校可以通過增加通識教育的課程數量和質量,提高學生對不同領域知識的接觸和理解。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需要具備跨學科的知識背景,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通過開設更多的通識教育課程,高校能夠幫助學生拓寬思維邊界,培養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此外,高校還可以提高通識教育課程的質量,保證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真正受益于通識教育的價值。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加強通識教育與法律專業課程的整合。法律是當前社會發展所需人才必備的素養之一,而通識教育則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提供了基礎。通過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將通識教育與法律專業課程相結合,可以使學生在專業學習的同時,能夠有機地將通識教育的知識和能力運用到實際中。
(三)虛擬實驗室和模擬案例
在“互聯網+”時代,虛擬實驗室和模擬案例日益成為高校法律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對實踐性學習的需求。而虛擬實驗室和模擬案例的引入,使得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法律實踐的真實性,提升其法律素養和解決困難的能力[4]。
虛擬實驗室是一種利用計算機技術和模擬仿真技術,搭建的虛擬環境,可以模擬真實的法律實踐場景。通過虛擬實驗室,學生可以在虛擬的法律實踐環境中,進行案例分析和解決方案設計。在這個虛擬實驗室中,學生可以自由地探索和實踐,同時也能夠獲得及時的反饋和指導。這種實踐型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將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相結合,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應對復雜多變的法律實踐問題。模擬案例則是通過設計和模擬真實的法律案例,讓學生在虛擬的環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案例分析和解決方案設計。學生可以通過模擬案例,了解不同法律難點的具體情況,并根據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經驗,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種實踐性的學習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培養批判性思維、團隊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虛擬實驗室和模擬案例的引入,為高校法律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虛擬實驗室和模擬案例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提供更多的實踐性學習機會。學生可以在虛擬的環境中,進行反復實踐和探索,從而加深對法律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虛擬實驗室和模擬案例,需要大量的技術支持和資源投入。學校需要提供先進的計算機設備和軟件平臺,同時還需要培養專業的教師團隊來指導學生的學習和實踐[5]。
(四)社交媒體和在線討論
1.高校法律素質教育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社交媒體為高校法律素質教育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傳統的課堂教育,通常只能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進行,而社交媒體則為學生提供了隨時隨地獲取法律知識和參與討論的機會。學生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隨時登錄社交媒體平臺,瀏覽和參與各類法律話題的討論,方便了學習和交流。
2.為學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機會
社交媒體的互動性和開放性,使學生能夠與各種背景和專業的人士進行交流。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只能與同班同學或教師進行交流,而社交媒體則打破了這個限制。學生可以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認識來自不同院校或國家的學生,還可以與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進行對話。這樣的交流給學生提供了更廣泛的視野,能夠從多個角度探討和思考法律問題。
(五)多媒體教學和云端資源共享
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法律素質教育應該注重多媒體教學和云端資源共享。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高校可以將豐富的法律案例、司法解釋和法規等內容轉化為多媒體形式,例如視頻、音頻和圖像,以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和理解力。多媒體教學有許多優勢,比如通過視聽的方式呈現,能夠更加直觀地展示法律實踐和相關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同時,多媒體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提高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解法律案例時,可以使用真實的錄像或音頻記錄,還原法庭審判的過程,使學生感受到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同時,云端資源共享平臺也是重要的教學工具。這個平臺可以讓高校教師和學生共享和交流各種法律素質教育資源,包括教案、課件、習題和資料等。通過互相分享和參考,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廣泛的知識和觀點,從而拓寬思維和視野。此外,云端資源共享也促進了合作學習的發展。學生可以通過討論、合作完成項目和任務,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困難的能力。
(六)數據分析和個性化學習
在“互聯網+”時代,高校可以利用數據分析技術,收集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成果數據,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入分析,高校可以開展個性化學習服務,為每個學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學習計劃和支持。這種個性化學習的方式,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幫助更有效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通過數據分析,高校能夠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成果數據,高校可以了解到哪些教學方法是更有效的,哪些教學內容需要加強,從而及時作出調整。例如,高校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數據,發現某一部分學生在某個知識點上普遍存在困難,然后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輔導和指導。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能夠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七)跨學科合作和實踐教學
在高校法律素質教育中,跨學科合作和實踐教學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通過與其他學科的合作,如信息技術、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可以將法律知識融入不同領域的學習中,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這種合作可以促進知識的交流和融合,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對法律難點的理解。與其他學科的合作,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法律的應用場景,并學會將法律知識運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例如,在信息技術領域,學生可以學習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和網絡安全;在心理學領域,學生可以了解法律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在社會學領域,學生可以研究法律對社會變革的影響等。通過與其他學科的合作,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內涵和外延,培養出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另外,高校應該積極組織實踐教學活動,以提供學生與法律實踐接觸的機會。通過模擬法庭、實地考察和參觀法律機構等活動,學生能夠親身體驗法律實踐,并將其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中。這樣的實踐教學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6]。
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法律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選擇和實現途徑。高校法律素質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使其具備正確的法律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這對于維護社會秩序、促進公平正義至關重要。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高校還可以提供全面、便捷的法律知識和資源,豐富學生的法律學習內容,提高教學效果。總之,高校法律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通過互聯網技術和社會資源的整合,能夠進一步實現全面、便捷、創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需求和挑戰。
參考文獻:
[1]馬賀.淺析新時期依法治國進程中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法制教育[J].品牌(下半月),2015(5):205.
[2]裴俊.高校思政教育中法律素質教育的提高路徑探析[J].大學,2023(6):74-77.
[3]陳媛媛.法律素質教育為導向的高校法律教育的問題及方法[J].法制博覽,2021(31):185-186.
[4]李秀華.大學生法律素養提升路徑研究[J].法制與社會,2021(1):159-160.
[5]滕宇.高校“法律素質”教育多元化模式建設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14):43-44.
[6]陳守權.加強高校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途徑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9(32):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