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依托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育創新發展,為高校思政理論課教育工作的推進提供新的思路,實現對高校思政教育內容豐富性的提升,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發展新路徑。高校應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育體系建設,利用加強情境教學教育互動、建立能力導向授課機制及深化興趣引導教育布局等基礎策略,進一步做好思政教育銜接,強化高校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中的育人水平。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育人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5-0178-03
引言
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發展,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做好課程教學設計,在發揮線上線下課程教學融合優勢的過程中逐步地加強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育內容滲透,增強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教育內容影響力,實現對學生知識學習接受能力的強化,為高校提升育人培養教育前瞻性及加強思政教育引導創造教育發展新機遇。
一、高校思政理論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優勢
(一)簡化理論課程教學流程
高校思政理論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進一步簡化課程教學工作流程,提升各個階段思政課程教學的時效性,促使相對復雜的思政知識內容能以更為立體化形式進行教育呈現,為學生更好針對思政知識內容進行學習與消化創造有利條件。其中,高校可以借助線上思政課教學平臺建設,將部分課程教學難度較高、教育要素相對豐富的課程內容面向線上課程教學進行轉移,并采用線上互動視頻及視頻資料教學內容拆解的方式,讓學生能更為直觀地進行知識內容的學習理解[1]。所以,相較于傳統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改變思政課的教學形式,讓思政教育不再依賴單一層面的內容輸出,而是能利用線上教學工具加強對學生思政邏輯思維的培養,強化學生對思政知識內容的學習認知水平,為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表達提供教育支持。因此,高校思政理論課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際上是通過簡化課程教學流程的方式,將晦澀難懂的知識內容以學生能理解的話語表達方式進行呈現,為高校更好提升思政教育質量做好教學鋪墊。
(二)豐富思政理論課教學實踐結構
以往,高校基于線下課程教學模式的教育設計,一般參照教學教材及現有課程教學資料進行課程教學結構的優化。教師由于缺乏足夠的教育資源支持,使其難以面向更深層次開展思政教育引導。最終,使說教式教學模式成為思政教育實踐的主要方式[2]。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思政理論課教育實踐,則能打破傳統課程教學模式的教育結構限制,提升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能形成多元融合的教育發展結構。譬如,高校可以通過對線上課程教學資源的整合,為教師提供除教學教材以外的信息化教學支持,讓教師能利用線上思政精品課程開展理論課的課堂建設,幫助教師運用優秀傳統文化、四史教育、非遺文化教育等開展多種不同形式的思政教育實踐工作,提升教師課程教學的內在針對性[3]。因此,思政理論課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運用,極大地豐富課程教學實踐體系,增強思政課教學實踐工作的總體質量,為教師依托線上、線下雙向融合課程體系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育創新提供教育保障。
(三)強化思政課教學的教育互動能力
積極開展思政課教學實踐互動,提升教師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優化教師思政課教學的話語體系,增強基于中國話語的思政教育內容滲透,則是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方向。其中,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則恰好通過對線上課程教學資源的挖掘,實現線下、線上課程教學工作的有效銜接,讓思政課教學工作的開展能基于多元教學互動進行教育布局。譬如,教師可以利用線上平臺與學生開展多種不同形式的思政教學溝通,通過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育關系,為學生更好進行學習表達提供幫助,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良性互動的教育關系,使教師能基于學生學習特點、學習需求及學習優勢,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政教育內容優化。因此,強化思政課教學的實踐互動能力,也是高校思政理論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教育應用的核心優勢,有助于實現高校思政教育實踐工作的多位一體協同推進。
二、新時期高校思政理論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載體
(一)高校思政教師的教育隊伍建設
思政理論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運用,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線上課程教學資源、教學工具及教學技術的運用能力,確保教師能基于思政課教學需求利用多種軟件、工具靈活地開展課程教學[4]。高校應基于培養教師的線上課程教學能力,積極做好教師課程教學管理培訓及信息化、數字化教學實踐培訓。通過提升教師線上課程教學質量,為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夯實基礎。如,針對Labster虛擬實驗室的教學運用,能為教師提供線上思政教育的情景模擬教學支持,促使教師能利用線上情景模擬教學引導加強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滲透。因此,高校思政教師的教育隊伍建設,亦是高校思政理論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的重要載體,對于后續更好加強混合式教學模式教育策略的實施提供有力的教育支撐。
(二)高校多元化課程教學資源應用
高校思政教育能基于打造精品教育課堂開展教育布局,通過對線上課程教學資源的整合幫助教師動態化地開展課程教學布局,確保線上線下課程教學融合能實現雙向教育互補。因此,高校應加強對多元化課程教學資源的運用,為教師提供更多層面的思政教育選擇,使教師能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全面化地進行課程教學內容優化,消除學生個體化學習差異對思政課教學實踐的影響,為教師提升思政課內容影響力及內容豐富性奠定堅實基礎[5]。譬如,運用MOOC、SPOC及超星爾雅等線上課程教學平臺的資源整合,為教師線上思政課教學實踐提供支持,幫助教師填補各個階段線上課程教學的內容缺失,提升課程教學的前瞻性,讓教師能結合當前課程教學需求靈活地開展思政課線上的課程教學設計。因此,高校對多元化課程教學資源的運用,也是高校思政理論課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教育應用的載體,對于強化教育成果轉化能力有著推動作用。
三、基于高校思政理論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育實踐設計
(一)線上課程教學內容篩選
高校思政教育雖然主體教學框架較為完善,但大學生學習需求、學習能力及學習特點等基礎影響要素,仍然需要在課程設計方面做好教育分析。因此,依托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線上教育設計,需要加強對課程教學內容的進一步篩選,通過對不同單元課程教學資料、教學資源及教育內容應用價值、教育功能及教育適用性的評估,將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知識儲備、學習探索能力的教育資料、內容運用于課程教學實踐,確保教師線上思政課的教育設計,能滿足學生對思政知識內容學習的多方面需求,并發揮線上課程教學高效化優勢。另外,線上思政課教學對于教育內容的篩選,能幫助教師加強對當前思政課教學發展趨勢的了解,使教師能按照新時期高等人才教育培養要求及思政教育實踐要求,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方案的調整,為高校更好發揮線上課程的教學引領作用提供多方面的育人保障。
(二)線下課程教學評價分析
線下的思政課教學設計,則要配合線上教育工作的開展做好教學評價分析,利用線下課程教學實踐與教育分析,檢驗學生各個階段線上思政知識學習成果,探究各類不同教育因素對思政課教學工作的影響,精準定位學生思政知識的學習問題,幫助教師有針對性地制定問題解決方案。因此,線下的課程教學評價分析,同樣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學工具開展教學評價管理。譬如,利用Tableau、Power BI、Edsby及Brightspace Analytics等數據可視化工具、教學信息管理系統及成績測試軟件等為教師線下的課程教學評價分析提供幫助,使教師能通過對各類學習問題的匯總,統籌思政課教學的管理規劃,明確后續階段思政課教學任務與教育目標,進一步面向線上課程教學提供多個方面的教育數據信息參考,使教師能在線上課程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按照線下的學生學習評價結果修正教育路線。所以,線下的課程教學評價分析,同樣可以運用信息化教學工具開展教育設計,促使高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工作的開展能保持良好的教育實效性。
四、高校思政理論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對策
(一)積極開展線上線下情景模擬的教育互動
積極開展線上線下情景模擬的教育互動,是指通過活動實踐的方式進行思政課教學的內容滲透,在提升學生思政課知識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知識學習探索能力,改變學生思政知識學習對教師課程講解的單方面依賴。譬如,針對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養及社會主義法治制度建設的教學設計,則可將部分司法案例及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法律規范作為開展情景模擬教學互動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生對個人觀點的表述,讓學生之間能開展基于良性競爭的學習交流,由學生對我國法律制度建設的優越性及制度前瞻性進行表述。并提供涉及法治教育的課程材料,幫助學生在情景模擬中進行學習辯論,將真實的法治建設場景與司法裁判場景加入線上思政課的教育設計。從而,讓思政教育內容的立體化呈現,能為學生主動開展學習問題探究與學習實踐互動提供多方面的學習支持。所以,積極開展線上線下情景模擬的教育互動,將為學生拓寬思政知識內容的學習視野,有助于加強對學生學習鉆研精神與學習探索意識的培養。
(二)建立能力導向的線上授課教育機制
建立能力導向的線上授課教育機制,主要目的是通過借鑒個性化教學思路,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開展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設計,運用線上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優化逐步的豐富學生理論知識儲備。其中,教師應在線上授課方面,加強對不同單元思政知識結構的拆分,讓學生能從細節上加強對各類知識內容的學習理解,降低學生對思政知識內容的學習門檻,解決學生以往思政知識學習存在的囫圇吞棗問題。因此,教師應在各個單元課程教學規劃制定之前,針對學生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素質等進行評估,按照學生往期階段的學習表現及當前知識儲備,適當地降低思政課教學難度,把部分經過細致化拆分的課程教學內容作為線上課程教學實踐的內容引導,讓學生能在教師的教育引領下,更好體會思政課知識內容價值蘊意及精神內涵。以此,幫助教師更好提升線上授課的思政教育有效性,使教師能將學生實際學習能力作為制定課程教學方案的重要參考項,以免高校盲目地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教育設計,為高校思政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長效化應用奠定良好根基。
(三)加強線上教學課程的生活化設計
加強線上教學課程的生活化設計,同樣是高校思政理論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重要一環。基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思政教育設計,主要是將思政教育知識的運用局限于課堂環境,使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學習感知能力不強,提升學生與思政知識之間的距離感。新時期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思政教育工作,則要通過對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設計提升學生對思政知識內容的學習感知能力,使部分思政教育知識概念及內容能在大學生現實生活中予以體現。譬如,在學生管理及學生學習評價方面,教師可以要求部分違反校紀、上課遲到及存在其余生活作風、學習問題的學生開展線上的自我批評及自我檢討,讓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辯證法進行自我評價,通過學生的自我審視及自我批評,教師可以從更為宏觀的角度開展思政教育內容延伸。如將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優秀政治品質、個人品質作為教育參照,讓學生能對個人錯誤行為產生深刻的反思,加強學生對革命先烈、前輩優秀個人品質的學習,充分提升學生政治思想覺悟與自我約束能力。從而,在對學生開展教育批評的過程中,更好利用思政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讓思政教育內容能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形成緊密聯系。
(四)注重線上線下興趣引導的教育布局
注重線上線下興趣引導的教育布局,也是高校思政理論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的重中之重。所謂興趣引導教育布局,是指利用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趣味化的思政課教學氛圍,提升思政課教學對大學生的內在吸引力,讓大學生對于思政課知識的學習不再是滿足末期階段的成績測試需求,而是能真正對思政教育內容形成較為獨到的學習理解,能基于思政教育提升個人思想覺悟及堅定政治信念,促使高校思政教育能在大學生道德價值觀、審美價值觀、個人思想品質等多個方面發揮育人功能。其中,教師能在線上線下思政課教學設計方面,重點加強對學生學習興趣分析。必要時,可以將學生個人興趣愛好加入思政課的教學設計。譬如,將學生喜歡的動漫人物、政治人物加入線上虛擬現實課程教學,讓學生能在虛擬現實課程教學中與教師開展多元化學習溝通與學習互動,幫助學生更好融入當前課程學習環境,實現對學生學習質量及學習有效性的提升。因此,注重線上線下興趣引導的教育布局,對于更好深化線上線下教學一體化融合教育發展有著促進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理論課教學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運用,進一步拓展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教育路徑,豐富思政課教育內容與教育結構,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多位一體穩步推進夯實基礎。高校應充分做好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育體系優化,在發揮混合式教學模式育人優勢的基礎上,不斷做好對思政課教學體系的完善,加強各個階段思政課教學銜接緊密性,為高校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教育工作的高質量推進提供教育支撐。
參考文獻:
[1]王海霞.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思政課程提質增效的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11):56-59.
[2]馬倩.教育數字化視域下高職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困境與突圍[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3,39(10):155-157.
[3]孫多玲.基于OBE理念的“概論”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3,25(02):67-69.
[4]麻凱陽.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現狀、評析與優化[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06):188-190.
[5]楊歡.黑龍江紅色文化在本地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中的應用[J].時代報告,2023,(07):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