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學學科育人價值是以培養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根本目標。小學階段是義務教育的起點,也是培養學生思想品質的重要時期,小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因此,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數學教師應當將數學知識與德育因素有機融合,在傳授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道德觀念,使他們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真正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 新課程;小學數學;育人價值;學科育人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接受到優質的數學教育。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的個體將獲得不同的數學發展,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價值即客體對主體的意義,葉瀾教授曾提出“學科育人價值”問題,并指出:“學科育人價值是學科對學生獨特的發展價值,是滿足學生成長需要的價值。”這一觀點構成了我國對學科育人價值的基本認識。
一、小學數學學科育人價值發展現狀
長期以來,教師習慣并擅長于講解和分析學科知識點及相關訓練題,但對如何通過這些知識點的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甚了解,這也就是當前中小學普遍存在的“只教書不育人”現象。當前小學數學學科育人價值的發展現狀表現為:在課堂教學中,主要側重于純數學知識的學習和解題技巧的講解,而忽視了思想教育和學科育人功能;數學教學的情境創設和背景選材過于迎合學生年齡特點,錯失了對學生進行站位高、層次深的思想教育的機會;教師不善于從課程內容中挖掘育人素材;數學教學內容絕大部分來源于西方數學體系,缺乏我國數學文化自信;大部分教師在評價方面,更注重知識技能的掌握,而忽視學生的綜合發展。
二、實現小學數學學科育人價值的有效路徑
學科育人價值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思想品德塑造的關鍵期。不僅要在語文和道德與法治課上進行德育,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應該滲透德育。數學教師應當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充分利用數學教學這一主陣地,以數學學科知識的教學為主導,同時積極開展德育,充分發揮數學課程的育人價值。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提升教師對學科育人價值的認識
北京景山學校的高級教師王大偉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教學都應該具有其獨特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價值。他認為,教學必須包含教育功能,否則就無法稱之為真正的教學。實現學科育人價值需要教師對學科的性質、教育的本質以及自身的育人觀有正確的認識,并通過課堂實踐來實現。教師需要從思想上真正接受和理解小學數學課程的育人價值,通過理論學習和教學研討,改變教學理念和方式,才能充分發揮小學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
(二)挖掘數學課程內容的育人素材
余文森教授在《學科育人價值與學科實踐活動:學科課程新標準的兩個亮點》一文中指出,中小學的每門學科都蘊含豐富的育人價值,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些育人價值往往以潛在的、隱性的方式存在于教材知識之中。傳統的教學活動沒有將這些育人價值充分揭示、挖掘和展現出來,導致學科知識教學脫離了學科育人價值。因此,教師需要主動去發現和挖掘學科的育人價值,這就需要他們充分理解和把握數學課程的本質,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正確解讀數學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例如主題圖、文字、插圖等形式的數學信息。教師應引導學生閱讀并尋找這些數學信息,感知其中所蘊含的道德準則,從而在學習中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念,達到學科育人的目的。
舉例而言,在“認識人民幣”的第一課時,教師創設了超市購物的情境,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意識到購物需要用錢,而這些錢正是我國發行的法定貨幣人民幣。通過這種生動的情境設置,學生初步感受到了人民幣在生活中的功能和廣泛應用。接著,教師出示了主題圖,展示了現行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幣(分幣除外),讓學生先觀察圖,并從中獲取數學信息。通過觀察圖,學生可以了解到人民幣有各種不同的面值,從而產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學習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元、角、分之間的換算后,教師可以適度進行貨幣文化的拓展。例如,介紹不同面值人民幣的正反面圖案,讓學生了解更多有關人民幣的知識。同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自己去查閱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人民幣的歷史和文化,培養愛護人民幣的意識,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從而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
(三)制訂體現學科育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提前對教學過程和開展教學活動的預設,它是教師對良好課堂教學效果的追求和期望,也是衡量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否達到預期的標準之一。教學目標的確立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數學教材為依托,以培養學生的“四基”“四能”能力為目標。
舉例而言,在“認識人民幣”章節的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明確地表達了對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要求,同時也突出了品德教育的目標追求。首先,學生通過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了解人民幣的單位及它們之間的進率,并掌握簡單的兌換方法。這一目標強調了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學習和技能掌握,幫助他們建立起對貨幣的基本認知和計算能力。其次,通過初步感受人民幣在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簡單的貨幣文化,培養學生愛護人民幣的意識。這一目標不僅涉及學生對貨幣的認識和文化理解,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們對自己國家貨幣的尊重和珍惜之情。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圍繞這兩個教學目標展開教學,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活動設計,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人民幣的意義和作用,提升其對國家貨幣的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從而實現了數學學科育人的目標,同時也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
(四)實施體現學科育人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落實教學目標、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載體。新課標強調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要激發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促進其正確思想觀念的形成,注重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由此可見,數學教學設計也要體現學科育人的價值。
舉例而言,在學習“人民幣的兌換”這一部分知識時,學習目標為要求學生通過掌握不同面值人民幣之間的兌換關系。為此,教師設計了一個名為“換錢游戲”的活動,學生利用人民幣學具和同桌進行兌換活動。在這個互動中,學生通過“辨一辨、換一換”的方式加深了對不同面值人民幣之間的兌換關系的理解。在學習了“簡單的計算”后,教師又設計了一個名為“小小超市”的模擬購物情境。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他們扮演超市售貨員和顧客角色,進行簡單的人民幣兌換、購物付錢和找錢等活動。這樣的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參與的機會,讓他們在生活化、游戲化的情境中,從直觀演示到抽象計算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了人民幣不同單位間的計算方法。在這些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使用人民幣進行購物,還在購物過程中理解和掌握了付錢、換錢、找錢等方法。這不僅讓他們感受到了人民幣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還積累了實際的活動經驗,為今后的社會實踐打下了基礎,培養了他們的核心素養,實現了學科育人的目標。
除此之外,最終還需要通過書面練習來鞏固所學。因此,作業設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教師準確了解學生對本單元內容的掌握情況。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思考過程,教師不僅設計了人民幣換算和簡單計算等題目,還通過情景模擬等操作活動對學生進行本單元的學業水平評價。這些評價活動可以采用師生或生生互動的方式,如購物、換錢、找錢等,從中了解學生對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并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以更好地實現學科育人的目標。
(五)家校共育協同開展學科育人實踐活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嘗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形成初步的量感和應用意識。教師不僅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達到學科育人的目標,還要以數學學科實踐活動為抓手,用實踐撬動傳統的坐而論道的教學方式,建立實踐型的新型育人方式,這既是新課標的內在要求,也是落實新課標的必然要求。
舉例而言,在學習完“認識人民幣”這一單元后,教師安排了一項周末數學實踐作業“今天我當家”。活動的具體過程如下:首先,學生需要擬定一日三餐的菜單,并預估購買所需食材的金額,填寫“一日三餐計劃表”。然后,在家長的陪同下,學生前往菜市場或超市購買所需的食材。購物結束后,學生需要填寫“計劃表”中的購買金額,并計算出一日三餐所需食材的總金額。接下來,學生與父母一起準備三餐食品。活動結束后,學生需要寫下他們參加本次數學實踐活動的感受,并請父母對他們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評價。最后,全班同學進行活動收獲和反思的交流,教師對學生的活動方案和過程進行評價,并收集好活動過程的相關材料。
教師采用家校協同合作的方式開展本次實踐活動,旨在實現以下幾個學科育人活動目標:1. 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從而建立起數學學習與生活體驗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讓他們明白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運用。2. 培養勤儉節約意識。制訂“一日三餐計劃表”讓學生在購買食材時有計劃有節制,體驗理性消費的重要性,滲透勤儉節約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經濟觀念和生活態度。3. 復習鞏固基礎知識。在購物過程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復習并鞏固付錢、找錢等基礎知識,幫助學生更加熟練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4. 培養生活技能和勞動教育。學生參與食品制作過程,學習一些簡單的生活技能,如擇菜、洗菜、洗碗等,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進行勞動教育,讓學生體會到父母的辛勞,進行感恩教育。5. 鍛煉交往能力和數據意識。在與售貨員的交流中,學生鍛煉了與人交往的能力,同時培養了數據意識和應用意識,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和實現自身價值。
(六)在反思和評價中實現學科育人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激勵學生學習,改進教師教學。采用多元的評價主體和多樣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自我監控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開展積極正面的反思和評價,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道德情感。
例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一單元時,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學習收獲單”,學生每天上完數學課就進行自我評價、同學互評、家長評價。經過一段時間的評價活動,學生不僅看到了自己在學習中的優點和不足,還看到了其他同學的長處,家長也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收獲了家長的好評。
三、結語
教師應認識到小學數學學科育人價值發揮的現狀,以新課標為指導,更新教育教學觀念,重視并充分發揮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這意味著教師需要轉變育人方式,提升利用數學學科育人的能力,以確保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思想品質。只有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才能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 刁杏萍. 小學數學學科“育人價值”的發掘與融通[J]. 新課程導學,2021(10):97-98.
[2] 束婷婷. 中學化學普通育人價值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1.
[3] 王大偉,楊林凝. 小學數學學科育人價值研究初探[J]. 中國教育學刊,2023(S2):53-55.
[4] 余文森. 學科育人價值與學科實踐活動:學科課程新標準的兩個亮點[J]. 全球教育展望,2022,51(04):14-15.
[5] 曹薇薇. 認識人民幣[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電子版,2017(05):53-55.
[6] 劉紅斌,李光樹. 小學數學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基本途徑探索[J]. 小學數學教育,2021(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