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管理體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戰略選擇,是關系鄉村振興成功與否的關鍵抉擇。從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其培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根據現有的問題,提出了明確培訓目標和內容、拓寬政府宣傳渠道、完善培育扶持政策等有針對性的對策。以促進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推動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4-15-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4.003
1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意義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和文化素養,擁有現代農業生產、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能夠熟練運用現代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將農業作為主業,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人才[1]。
農民興則鄉村興,農民富則鄉村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戰略性舉措,新型職業農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在中央一系列文件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被多次提及。
1.1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在就業、社會福利、教育資源、醫療服務保障等方面均呈現出明顯差異,城鎮的發展速度明顯快于農村[2]。這使得原本留在農村的年輕勞動力不得不去城市尋求發展機會。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在發現城市更符合自己的期望之后,積極涌入城市尋求發展;如果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中國農村將來就要面臨“空心化”的問題。在農村地區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能吸引更多青壯年勞動力投入農業生產活動,可為農村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有利于提高農業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加快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誰來種地”的問題。
1.2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措施
鄉村要振興,關鍵在人才。“三農”問題一直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農民是農業勞動者,是在農村生活的主體。因此,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措施在于提高農民的勞動力和生產水平。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可以有效增強農民整體素質,促進農民進行科學高效生產和管理[3]。新型職業農民是中國農業與農村發展的關鍵。因此必須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打造一支優質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從而讓農村發展更繁盛,農民生活更美好。
1.3 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產業機械化程度在逐步提高,傳統精耕細作生產技術已難以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4]。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其對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掌握程度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關鍵因素。但現在我國從事傳統農業的農民主要依賴日常積累的經驗,進行農業生產活動,生產目標僅僅是維持生計。農民受教育水平較低,現代農業理論知識比較匱乏,導致農業科研成果難以得到實際轉化;不具備現代農業生產的專業技能,導致高效農業機械設備及先進種植技術無法被充分利用。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可以提高農民文化水平,轉變農民小農生產經營理念,提升農民農業生產素質和文化,不斷增強其對現代農業理論知識的掌握,促進科研成果的實際轉化,提高農業機械設備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高效利用,逐步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
2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
從我國農民身份的演變可以看出,農業現代化發展對農民自身的要求在逐步提高[5]。
2.1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不足
有調查發現,現在農村地區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存在基礎設施落后的現象[6]。首先農村地區在交通、電力和通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農民發展。其次,農民文化素質參差不齊,農村地區相比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水平較低,農民在農業生產知識、技能操作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最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不夠多樣化,經過實地走訪調查了解,目前農村地區的培育模式主要是以課堂授課的方式為主,缺乏與實際農業生產的緊密結合,教學方式單一,需要進一步探索創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模式。
2.2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有所改變
隨著近幾年國家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重視,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與之前相比也呈現出積極的一面[7]。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農民傳統的耕作方式有很大的發展,如新型的水培技術、智能化的噴灌技術、精準的施肥技術等在農業生產勞動中得以運用。政府的扶持力度、重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變。近幾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要求,要加快促進農村發展,重視農民的培育,發揮農民在農村建設和農業生產中的主體作用。農村地區的發展離不開農民的發展,同時各地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如政府提供免費技能培育、組織農業高職院校師生下鄉、農作物專家下鄉進地等方式促進農民獲得專業知識。
3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 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積極性不高
目前大多數農民文化水平較低,并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參與性不高。據調查發現,在農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民年齡多為中年,他們“小農”思想較為濃厚,存在嚴重的傳統思想和觀念,對“農民”身份持否定態度。農民認為靠他們積累的經驗能較好地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不需再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參加培育。由于農民文化水平及文化素養不高,當前在家務農的農民文化水平大多為小學,只有極少數人是初中文化,導致農民對于培育的內容難以理解掌握,對于所學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也比較欠缺,無法真正理解知識內涵,進而使農民積極性下降,參與培育的意愿不足。
3.2 政府宣傳力度不夠
目前,政府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宣傳存在一定問題,農民無法真正理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發展農業產業、提高農村生活質量的重要性。根據實際調查,農村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農民從未聽說過政府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百分之三十農民聽說過此項培育。此部分農民表示,聽說過有關對農民的培育,但是整個培育機制很模糊,并不了解實際的培育政策。雖有部分農民參加了培育,但由于政府對此項政策沒有做好事前宣傳,農民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強迫去參加。這種強迫的形式容易讓農民形成逆反心理。農民不能真正懷著虛心學習的態度去參加培育,不能顯現出很好的培育效果[7]。
3.3 培育政策不健全
調查發現,有關培育的政策有很多,但沒有從農民角度出發,忽略了新型職業農民這一群體。對各級管理機構、培育組織以及參訓的新型職業農民等各方的扶持等配套政策欠缺具體相關規定[8]。由于沒有配套的政策支持,一些新型職業農民在認真接受培育后,因為囊中羞澀,或缺乏專業知識等,不能夠自主創業,嚴重影響了其參與培育的積極性。另外,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地區不能根據各地實際情況來制定培育政策,而是直接照搬其他地區的政策和成功經驗。但是每個地區的實際情況是有所不同的,每個地區的支柱產業、氣候條件、文化環境等方面都是有所差異,只是憑借拿來主義,難以培育真正的新型職業農民。
3.4 培育體系不完善
在當前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的建設中存在著培育主體不明確、課程內容設置不當、監管不足、考核機制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9]。第一,培育主體不明確,針對性不強。一些地區對新型職業農民這一主體宣傳不到位,對于農村中的職業農民這一對象識別得還不準確。第二,在培育課程內容設置方面,脫離現實情景,忽視農民訴求。據了解,目前開辦的培育班內容大多是理論知識,不結合具體的生產勞動,造成農民難以理解某些專業術語。另外,培育的內容不是農民即時所需,在培育過程中會把農業生產的知識按照滿堂灌的方式輸出給農民學員,不是當時農民生產所需。第三,培育監管體系不健全,考核不明確,更沒有相關處罰措施。這就導致政策執行隨意性較大,培育的各方面存在不少漏洞。
4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的路徑
4.1 明確培育目標和內容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點對象是從事生產經營型的新型農民、具有專業技能型的新型農民、從事社會服務的新型農民,目前培育內容僅限于農村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等[10]。首先,培育內容不能脫離生產實際,要結合農民實際生產需要設置,要進行相關實際調查,根據農民生產過程中需要的技術設置培育內容,解決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瓶頸問題。其次,要確定培育的對象,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育。在選擇農民培育主體過程中,嚴格執行相關制度要求,既要確保參加培育人員的數量,又要保障參加培育人員的文化素質。
4.2 拓寬宣傳渠道
首先,做好新型職業農民的宣傳工作,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認知度和認可度。部分農村區域內,多數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概念理解不透徹,將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民統稱為傳統意義上的農民。通過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深入講解宣傳,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農業生產者對自己身份的界定,增強其對新型職業農民這一概念的認知,使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形成統一的認識。同時政府部門要積極開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宣傳工作,使農民了解培育的相關內容,并積極鼓勵農業生產者按照自己的生產需求參加培育,重視新型職業農民主體、返鄉創業的大學生,以及有志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社會人士等主體參加培育,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并將所學的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活動中,促進農業發展。政府可以合理運用線上培育和技術推廣平臺,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小視頻、快手直播、騰訊會議APP等現代傳播媒介,持續開展網絡宣傳工作,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宣傳工作的常態化、多樣化。此外,對于農村文化素質較低的主體,可以利用文字宣傳、圖畫宣傳和視頻宣傳,通過村集體的宣傳報,向農民發放宣傳頁,村集體微信群轉發相關視頻等方式合理開展行之有效的宣傳工作,加強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了解和認識。
4.3 完善培育扶持政策
首先,制定并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激勵機制。政府要使人能從培育中得到實惠。政府對參加培育的農民積極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技能考核大賽、先進職業農民評比等活動,在農業保險、農業補貼等方面給予新型職業農民政策傾斜政策,對技能考核大賽中優秀的農民頒發證書、農資等方面獎勵,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并認真對待培育活動。其次,制定并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政策體系。重視新型職業農民這一主體的作用,加強實際調查,從農民角度去完善政策的制定,根據農民的需要確定培育內容,根據農民自身能力素質確定培育制度要求。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保護農民的利益。第三,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資金支持。在政府方面制定一整套農民培育的財政撥款制度,設置專門部門進行管理,通過稅收、財政資金及金融政策等積極扶持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發揮政府主體力量的同時積極調動社會多方力量的參與,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發展。
4.4 構建科學培育體系
第一,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定管理。完善新型職業農民規范管理制度,要求相關部門始終要堅持用科學的方法了解農民群眾的心愿,傾聽農民的心聲,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不斷完善農村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工作,加強新型職業農民概念的規范,積極向農民宣傳。第二,培育機構應該定期深入基層進行實地調研活動,了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在內容、課程設置、授課形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了解農民在農業生產中迫切需要的技術、知識等,切實掌握學員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課程設置。第三,建立科學的新型農民管理制度。在培育前,了解農民文化程度,根據農民自身情況匹配相應的培育課程體系;在培育中,建立農民考核制度,針對授課情況設置相應考核內容,可以分為系統知識內容的考核以及生產應用技術的考核,及時捕捉農民掌握情況,以此促進學員學習的積極性;在培育完成后,對已經取得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動態管理,明確其對培育內容的掌握,并對其獲得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者進行定期審查,確保其培育產生應有的效益。
5 結束語
鄉村振興是“三農”問題的核心,也是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也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指明了方向。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種針對農村的專業化專業教育,它是為了順應時代的需要,積極擔負起鄉村振興的重任。因此,在政府的支持下,新職業農民的培育必將煥發出勃勃生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11]。
參考文獻:
[1]郭玉偉.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路徑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6(6):38-39.
[2]周曉紅.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戶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意愿研究:基于Logistic回歸模型的實證分析[J].安康學院學報,2023,35(1):44-49,55.
[3]呂莉敏.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效果評價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2.
[4]王華云.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農業經濟,2022(9):106-108.
[5]高愛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困境與對策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22.
[6]曾一春.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認定的思考[J].農村工作通訊,2015(13): 7-9.
[7]郭玉偉.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路徑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6(6):38-39.
[8]何曉瓊,鐘祝.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支持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78-83.
[9]馬曉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 2022 (8): 105- 107.
[10]陳鵬,周桂賢.新型職業農民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的角色定位研究[J].現代農村科技,2023(9):122-124.
[11]錢多.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影響因素分析:以部分深度貧困地區為例[J].貴州農業科學,2020,48(8):155-159.
作者簡介:朱桐(1999—),女,碩士生,研究方向:農村發展;張鑫(1999—),女,碩士生,研究方向:農業管理;畢美琴(1994—),女,碩士生,研究方向:農業管理;高富掬(1999—),女,碩士生,研究方向:農業管理;翟晶(1998—),女,碩士生,研究方向:農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