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美玖 陳四娣 趙小春
基金項目:海南省教育廳項目“職業教育中高本人才培養銜接路徑與實施策略研究”(項目編號:Hnjg2023-158)。
【摘? 要】 中高本銜接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中高本銜接既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舉措。經過近40年的發展,中高本銜接已有一定基礎,但仍然存在培養目標不清晰、人才培養方案不科學、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過程不一致、評價體系不銜接等問題。為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質量,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探索符合國情、校情的中高本銜接模式。為此,文章基于政策文本分析法,從目標體系、課程體系、評價體系和教學管理等多個方面進行中高本銜接實施路徑研究,以期為全國其他省市中高本銜接模式的探索提供參考。
【關鍵詞】 職業教育;中高本銜接;實施路徑
一、中高本銜接政策文本分析
(一)宏觀政策
政策文本是指政府部門或其他組織所頒布的、對某一問題作出規定和規范的文件。國家層面的宏觀政策,主要是指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6號)。該決定從發展目標、發展布局、體制機制等方面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為中高職銜接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目標方面,該決定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統籌區域城鄉發展、適應經濟社會需求、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使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建成”。在布局方面,該決定明確指出:“加快構建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體制”,“構建區域間和行業間中高職教育合理有序銜接的運行機制”。在體制機制方面,該決定提出了“逐步形成政府統籌管理、行業組織指導、企業參與辦學、社會力量舉辦的體制”的具體要求。
國家層面的宏觀政策為中高本銜接提供了政策依據和制度保障,對中高職銜接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從國家層面的宏觀政策來看,與中高本銜接相關的政策文件主要有:《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意見的通知》《教育部關于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意見》等。
(二)中觀政策
作為省級層面的政策,各地級市政府出臺的中觀政策對本地區中職與本科的銜接做出了明確規定,但各地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各地級市政府出臺的有關中高本銜接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確定中高本銜接的專業,要求中職學校和本科院校合作建設專業,明確高職學校和本科院校聯合培養人才的模式。統籌協調中職學校與本科院校教育教學資源。如在實施過程中,要求高職院校利用本校優質教育資源為中職學校提供專業課程、實踐訓練等方面的支持;本科院校發揮優勢資源對中職學校學生進行學習指導、就業指導等方面的支持。加強中高職銜接基礎建設。如在實施過程中,要求各高職院校按照“共享資源、共建平臺、共同發展”原則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加強中高本銜接的質量監控與評估。如在實施過程中,要求各高職院校按照“統一標準、統一要求”的原則建立“立交橋”式的中高本銜接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和質量監控體系。
二、目標體系銜接
(一)構建“五育”融合的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年修訂)》,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主要包括:工業(含基礎工業、制造業)、農業、交通運輸(含物流)、能源化工、商貿旅游、建筑工程和農林技術。因此“五育”融合人才培養目標是由中職和高職共同制訂的,具有統一性。從現實情況來看,中職學校對“五育”融合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是“德”“智”“體”“美”中的一個方面,而高職學校則對“德”和“體”的定位比較模糊。因此,在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時,須根據不同層次職業學校的實際情況和社會需求來確定培養目標,這也是中高本銜接人才培養目標體系構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將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統一,才能確保中高本銜接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二)構建專業結構體系
中高本銜接中的中職與高職在專業設置上存在差異,主要體現在中職和高職的專業設置上,中職的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匹配,無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高職的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發展不匹配,無法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本銜接在專業結構體系構建上,要遵循“專業群”的建設思路。根據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市場需求情況,結合中職和高職學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方式,在區域產業發展、職業崗位需求、人才培養目標等方面構建中職、高職、本科三個層次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體系。同時,為促進高本銜接在專業結構體系上的有效對接,中職與高職應共同打造“校中廠”或“廠中?!钡忍厣珜I。此外,中職與高職在課程體系設置上也要做到有機銜接,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
三、課程體系銜接
課程體系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實現中高職銜接的基礎和核心,也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實現中高職課程體系的有機銜接,必須把握好課程體系構建的幾個基本原則:首先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突出學習過程,而且要尊重中高職不同專業的學習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根據不同專業培養目標定位構建不同專業課程體系;其次要根據社會需求、崗位需求、學生學習能力和認知特點等方面設置課程內容,完善課程體系;最后要合理安排不同層次專業教學計劃與教學內容,確保教學內容銜接統一,注重職業教育課程評價的科學性、全面性和差異性。
目前中高職課程銜接存在以下問題:過于強調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忽視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律;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學生實踐能力不足;重共性輕個性,導致學生個性化發展受阻。因此,中高本銜接的課程體系構建要從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評價方式等方面入手,實現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的統一。
四、評價體系銜接
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對學生學習質量和效果的判斷,也是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改進和優化的重要手段。教育評價對于教育質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要求出發,中高本銜接應該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建立銜接評價標準,實現評價結果互認共享。
首先,建立中高本銜接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主要以學生學業成績為主;在高等職業教育階段,主要以學生的就業情況、創新創業情況為主。其次,建立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評價體系。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銜接評價標準體系,將中高本銜接課程內容有機整合起來,形成標準、課程和教學相統一的中高本銜接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一)完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
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用人單位招聘、錄用勞動者的重要參考依據,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認定。目前,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工作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學生在參加相關等級考試時,由地方政府協調有關部門和行業組織統一組織考試。從考試內容來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主要以職業能力為主,著重考查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從證書的評價主體來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主要以用人單位和學生為主。從評價機制來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主要采用“1+X”模式,即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納入國家教育制度框架內,打破了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界限。因此,應不斷完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制度,充分發揮其在中高本銜接中的作用。
(二)完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
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要求出發,中高本銜接要堅持職業教育類型屬性,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發展為導向,從多個維度進行評價,構建多元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學生學業成績。學業成績是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標準。對中高本銜接來說,應該以中等職業學校畢業考試成績為主。職業素養是高職院校畢業生具備的職業素質和能力,它反映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整體狀況,在中高本銜接中具有重要意義。創新創業能力是指大學生在創造、設計、實施或管理一個新理念、新技術或新產品過程中表現出的能力和素質。
五、教師隊伍建設銜接
(一)成立一體化職教集團
以職業院校為龍頭,以本科院校為支撐,成立由各職業院校教師、行業企業技術人員組成的職教集團。在職教集團內成立跨層次教學指導委員會、技能大賽組委會等組織機構,統籌開展關于中高本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學資源、教材建設等方面的研究與交流活動,探索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新路徑。
(二)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培訓基地
在職業院校設立“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對參與中高本銜接的教師進行培養和培訓。同時,建立與職教集團相配套的實訓基地或工作坊等實訓平臺,開展項目化教學或職業技能培訓。
(三)搭建“雙師型”教師資源共享平臺
加強與企業行業溝通合作,通過聘請兼職教師、建立“雙師型”教師資源共享平臺等方式,有效利用企業優質資源充實師資隊伍。同時,建立“雙師型”教師資源共享機制,定期舉辦中高本銜接師資培訓班、開展教學觀摩等活動。
(四)創新“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機制
在高職院校開設“雙師型”教師培訓班,依托優質教學資源對“雙師型”教師進行系統的培訓,實施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加強“雙師型”教師與企業高級技師、技師等的合作交流力度,搭建人才雙向流動平臺。積極推進“雙師型”教師與企業高級技師、技師等合作實踐項目的開發和實施工作。在職教集團內部建立中高職一體化“雙師型”教師資源共享平臺,使不同層次的職業院校教師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和先進教學理念。
六、教材使用與開發銜接
教材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學習資源,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知識和技能的內化以及課程的學習與實施具有重要作用。在中高本銜接課程體系中,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由于各階段專業課程目標不同、教材使用與開發主體不同、教學管理方式不同,中高本銜接中教材存在一定差異。比如中職階段主要使用國家統編教材,高職階段主要使用校本教材;中職階段使用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教材,高職階段使用專業技能標準教材;中職階段使用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教材,高職階段使用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教材;中職學校的學生基礎相對較弱,高職院校的學生基礎相對較強;中職學校課程是專業教育,高職院校課程是公共教育,二者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資源上均存在一定差異。這些差異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理想,影響了中本銜接課程體系的構建。因此,要將各階段、各層次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進行統籌規劃,對標人才培養目標及行業標準等內容進行系統整合,以確保中本銜接課程體系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可遷移性。
七、結語
文章基于政策文本分析法,對中高本銜接進行了梳理,總結了中高本銜接的政策基礎,發現在目標體系、課程體系、評價體系和教學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問題。對此,文章提出了推進中職—本科人才培養銜接、探索多元化評價機制、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等建議。為推動中高本銜接模式的實施,文章提出了中高職專業設置聯動機制、中高職人才培養方案的銜接機制以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與課程標準的銜接機制。
■ 參考文獻:■
[1] 張紅蕊,唐志遠. 職業教育中高本銜接的現狀與發展策略[J]. 教育與職業,2017(19):31-35.
[2] 高煥清,石裕勤,余敏. “中高本銜接”實施現狀與質量保證策略研究[J].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21,41(03):139-142.
[3] 張阿芬,蘇天高,廖亦彩. 職業教育“中高本銜接”貫通人才培養探析[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23(04):74-76.
[4] 王春絮,張春明,鄧三鵬. 從層次到類型:中高本銜接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為例[J]. 職業技術教育,2023,44(17):21-26.
[5] 任昭,李會榮,李俊濤. “中高本”貫通視域下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開發探究[J]. 陜西教育(高教),2023(08):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