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研究法和邏輯分析法對體教融合背景下粵西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進行研究,以嶺南師范學院為例進行分析,探討粵西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提升策略,以期為粵西高校乃至廣東省大學生體質健康提升工作提供實踐經驗和理論支持。研究認為:嶺南師范學院形成了在體教融合背景下以學校體育主管部門牽頭,構建責任機制;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改革體育課堂教學;保障和推動學生課外體育訓練與競賽的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改革成效。建議以體教融合為契機,思想理念引領改革;以學校體育為抓手,大力改革體育教育;以體質測試為標準,檢驗體教融合效度;以學生培養為根本,培育體教融合人才。
關鍵詞:體教融合;粵西高校;大學生體質;學校體育;健康促進
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并于8月31日正式印發。《意見》指出:“深化具有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發展,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錘煉意志、健全人格”[1]。《意見》為推動體育強國建設和青少年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據和新的方向引領。
對于新時代我國體育強國建設和青少年健康發展而言,體教融合政策的提出與實施具有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重大意義。當前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2014年第4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數據顯示,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下降趨勢。2015年《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報告》中多項身體素質監測顯示,大學生身體素質不如中學生[2]。徐滎等人的研究表明廣東省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已連續30年下降,且大多數年份各項指標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少年強則國強”“體育興則國興盛”,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影響到社會的長遠發展和祖國的繁榮昌盛,更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因此改善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迫在眉睫,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可提高人才培養的綜合質量,推動人才強國建設。
基于體教融合背景對粵西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研究,有助于了解粵西地區的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困境,建立學生體育教育發展的新路徑,取得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新成效,更利于以點帶面地實現省域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整體提升。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嶺南師范學院為例,研究體教融合背景下粵西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以“體教融合”“粵西高校”“大學生體質”“學校體育”和“健康促進”等為關鍵詞查閱中國知網,搜集相關的文獻資料,借鑒和吸收已有研究理論和實踐經驗。
1.2.2 實地研究法
利用嶺南師范學院生源覆蓋粵西地市的地理優勢和學校優質的體育教育平臺,以嶺南師范學院為例,對參與研究的調查對象,包括相關領導、部門負責人、教師和學生進行實地的走訪與座談。與專門負責學生體質測試工作的領導、工作人員和體育教師進行深層次的訪談,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對參加體質健康測試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調研。
1.2.3 邏輯推理法
對收集整理得到的文獻與數據資料進行加工處理,挖掘數據資料所反映的深層次問題,并進行推理演繹,提出在體教融合背景下應采取的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策略。
2 體教融合背景下粵西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改革研究——以嶺南師范學院為例
2.1學校體育主管部門牽頭,構建責任機制
當前,體教融合是學校教育和體育教育發展的重要理念,以體教融合理念為導向,改革學校體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可以為學校體育教育新發展提供動力支持,推動學校體育的突破和創新發展,并改善青少年健康狀況,培育全面、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接班人。大學生作為青少年人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體教融合理念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干預,不僅有利于學校體育工作實現新的進步,更有利于實現我國青少年健康發展。
學校體育主管部門需按照國家和教育部門頒布的學校體育管理條例和有關規定,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對學校體育工作進行組織、指導、檢查、評定的活動。具體包括:制定并落實學校體育工作計劃;做好體育教學、課外活動及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組織、指導和檢查工作;定期開展對學生體質和運動技能的測定與評定工作,掌握學生體質發展情況等。落實體教融合需要以學校體育主管部門為主導,形成主管體育的校長負責制,逐級規范和要求學校體育部門及體育教師等進行體教融合式體育教學和競賽活動等。并對各二級學院部門負責人建立獎懲機制,督促學生進行課內外一體化的體育行為。
嶺南師范學院對體教融合內容進入深入學習,重視體教融合實踐,現階段已形成相應的責任機制和獎懲制度。體育科學學院向學校申報學校體育工作改革新舉措,并獲得學校通過。具體內容是,第一、將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優良率與各二級學院體育工作質量評價關聯,且與業績績效掛鉤,鼓勵各二級學院積極開展體育活動。第二、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納入到學生綜合測評評優、評獎等體系,真正按教育部要求與學生畢業掛鉤,使學生在課內外都能積極主動地鍛煉,利用獎評措施引導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第三、鼓勵和要求教師積極學習理解體教融合中教育與體育的關系問題,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教學,在體育教堂上以體育的方式實現教育的價值,即以體育為手段,以具體教學內容為載體,向學生輸出教育思想,實現體教融合應用。例如,在體育課場景下,采用體育思政的形式給學生傳遞愛國情懷、集體主義精神和奧運精神等思政內容,不僅僅讓學生獲得體育知識,更實現大學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根本職能。同時體育思政也受到學校層面的大力支持,學校鼓勵教師積極開展體育思政教學實踐和研究。
2.2 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改革體育課堂教學
體教融合實施的最終落腳點是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與圍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人才培養要求高度一致。為了將體教融合理念達到落地生根的效果,就必須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入體教融合的思想,強調培養體教融合型人才的目標。為保證人才培養的實時性和發展性,嶺南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依照慣例進行年度人才培養方案修改的研討會,體育科學學院組織領導、教師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集體討論,全體教師在會議中一致同意緊跟體教融合的體育發展新理念。之后由各教研室組織教師進一步討論體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并最終由各任課體育教師進行課程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將體教融合理念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在課程大綱中體現,以體育課堂進行實施。
體育課堂教學是學校體育工作實施的主要場域,教師通過體育課堂教學向學生傳遞體育知識、運動技能、體育文化、價值教育等內容。因此,為實現體教融合背景下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就必須對體育課堂進行必要的改革。嶺南師范學院采取的改革方式是依據體教融合理念,在體育課堂上向學生傳輸體教融合的內涵知識,進行以體育人的教育。在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改變上會針對性地采取進行體質健康測試項目的內容教學和練習,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身體素質練習占課堂時間30%以上,利用運動處方等手段科學指導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綜合鍛煉,將體育課堂與學生體質健康結合起來,不僅讓學生學習到選擇的體育運動項目技能,還讓學生獲得健康知識和鍛煉方法等。上述體育課堂的體教融合教學改革實現了多方面聯動,極大地促進了嶺南師范學院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改善。
2.3 保障和推動學生課外體育訓練與競賽
《意見》指出:“廣泛開展校園體育競賽活動,體育、教育部門聯合舉辦區域學生陽光體育聯賽”。因此,學校應積極搭建起立體化的競賽平臺,以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及體育競賽水平。具體操作為學校應分層次、多級別舉行迎新杯、體育文化節、學校運動會等比賽,使之形成常態化的競賽體系。
嶺南師范學院重視學校體育競賽活動,且體育競賽取得優異成績。目前已基本建立起學生常規化競賽模式和訓練競賽平臺。主要包括校內和校外兩大類比賽。校內比賽包括體育科學學院每年度舉行的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網球、羽毛球、健美操、啦啦操等項目的校園體育文化節比賽;學校運動會暨教職工趣味運動會;各二級學院的院運會和各體育教學項目的班級體育比賽。校外比賽包括大學生體育協會或廣東省教育局和體育局等主辦的各類比賽,如籃球、三人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皮克球、武術、舞龍舞獅、飛鏢、長短兵、體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排舞、毽球、跳繩、游泳等項目的錦標賽和聯賽等。校內外比賽涵蓋體育專業和非體育專業,基本覆蓋全部在校學生。通過積極舉辦校內各類體育競賽,參與省內、省外比賽及交流,在比賽與交流中不斷提升學生的競賽水平,改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以體育競賽促進“教會、勤練、常賽”,檢驗了體育教學水平及鞏固運動技能,實現了“以賽促教、促學和促練”的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
針對一些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不佳的學生,學校開設課外體質健康訓練班,由專門負責體測的教師進行輔導,對所有成績未達合格標準的學生分別進行測試方法和訓練方法教學,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和推動了以嶺南師范學院為代表的粵西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的體教融合式發展。
3 體教融合背景下粵西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提升策略——以嶺南師范學院為例
借鑒已有關于體教融合的研究理論和經驗,結合粵西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變化比較分析,整合嶺南師范學院實施的體教融合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改革路徑、方法和效果,提出體教融合背景下促進粵西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提升策略,主要包括以體教融合為契機,思想理念引領改革;以學校體育為抓手,大力改革體育教育;以體質測試為標準,檢驗體教融合效度;以學生培養為根本,培育體教融合人才四個方面(見圖1)。
3.1 以體教融合為契機,思想理念引領改革
新思想、新理念的出現是事物發展的必然產物,推動新變革和新發展。體教融合是我國教育事業和體育事業健康發展過程中凝練的集體智慧,是新時代黨中央和中國政府實施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是新時期我國體育事業和教育事業發展的最新思想、新路徑。值此時期,應以體教融合提出和建設為機遇,深入學習體教融合概念內涵、影響和實現路徑等研究內容,提煉體教融合理念精髓,以此為導向進行青少年健康改善,特別是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方面的改革和實踐。
《意見》明確體教融合的落腳點是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即以體教融合的方式實現青少年健康發展。大學生是青少年的最后階段,對大學生群體的關注和干預尤為重要,錯過最后一階段的塑造便不會再有機會。因此,作為負責大學生培養的大學部門,應極其重視大學生的健康發展,為青少年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學校應牢固樹立以青少年健康發展的主要目標,以體教融合的要義為準則,大力倡導落實體教融合,組織學校職能部門和教師進行集體學習,重新重視體育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的作用。從思想層面上統一體教融合認知,自上而下形成集體認識的一致方向和共同目標,生成責任內驅力,踐行體教融合行為,共同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特別是注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改善工作,使大學生通過體育教育提升自身健康水平。
3.2 以學校體育為抓手,大力改革體育教育
青少年健康發展的主要陣地是學校,學校體育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關鍵意義。但是,現階段學校體育教育存在體育與健康課程開課率不足、整體課程質量不盡如人意,學校課外活動開展形式單一、內容陳舊等問題[4],這些問題最終會影響體教融合的實施效果,致使學校體育育人功能發揮效果不佳。
學校體育主要包括課堂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競賽,體育教育人的實現路徑涵蓋上述兩點,進行體育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效應直接。體育課學習是所有在校大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必須完成的學習內容,占據相應比例的學分,對體育課堂教學的改革是進行體教融合的主要部分。體育課堂教學是學生和教師面對面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形式,在體育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輸出第一手的體育健康知識與技能教育,是貫徹實施體教融合的關鍵。學校層面應重視體教融合相關政策和制度的建設,要求教務處指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在此基礎上按照體教融合的要點進行體育教育課程的教學大綱、教案等資料完善的工作。教師務必認真學習體教融合理念,思考體教融合如何在體育課堂上實施,依據學校頒布的文件要求,進行體育教育的革新,尤其是應在學生體質健康上下功夫,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另外,建議學校體育教學部門應制作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教學資源,對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目的、項目、標準、練習方法、重點難點、易犯錯誤等內容進行詳盡的講解,為學生提供優質的體質健康測試線上課資源。學校還應鼓勵和支持校內外學生體育競賽的組織舉辦,從財力、物力和人力上給予支持,讓學生有機會、有條件、有平臺參與競賽活動,將學、練、賽三者有機地銜接、貫穿起來,以體育競賽促進體育教學和學生體質健康提升,通過體育競賽活動實現體育教育的最大化價值。另外,學校也應從政策上進行引導,對于參加各級各類體育競賽訓練和比賽的學生制定成績認定、課程加分和獎勵嘉獎,使學生有更強的動機參與到體育競賽中。
3.3 以體質測試為標準,檢驗體教融合效度
體教融合實施效果的評價是多方面的,包括定量和定性兩種基本的評價方式。國家頒布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要求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達標等的規定,是對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干預舉措。體質健康測試是學生身體健康程度的量化標準,對青少年健康程度評定具有測評意義。應以體質健康測試為衡量標準,對學生運動能力、健康水平的監測與管理,體現體教融合的實施效果。
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不同于體育課程和體育競賽,是每一個大學生在校期間每一年度都必須進行的體質健康監測活動。除去學生大一和大二體育必修課,以及部分學生體育競賽外的測評外,體質健康測試是學生健康測評的穩定、持續、且有比較意義的辦法。為檢驗體教融合的效度,利用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是較為客觀的可行方法。且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內容包括身體形態、身體素質和身體技能三個大的方面,是體教融合在學生身體上發生影響的最直接表現。經過體教融合的多種路徑實施后,必然會在以上測試的內容上表現出來。因此,建議以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為標準,檢驗體教融合的效度,更為重要的是在體教融合的背景下,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提升,達到兩者互為作用的效果。
3.4 以學生培養為根本,培育體教融合人才
體教融合的提出中心任務是促進青少年的健康,促進青少年的健康也是為培養更加優質的學生,服務國家建設和發展。貫徹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學校體育應以健康第一為導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發展為標準。在體教融合背景下,促進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發展,務必遵循上述基本原則。借由這一改革理念的產生,建議培育體教融合人才,使學校培養出的學生達到國家對人才的需求。
以學生培養為根本,在具體操作層面上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自主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扭轉一些學生排斥體育運動的思想,改善這一類學生的體育興致。在此過程中,還應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充分引導學生學習體育、練習體育、享受體育。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通過體育的方式逐步鍛煉學生的身體和心理,使學生的身體在運動后發生了改變,同時也實現了對學生體育教育人的功能,實際地發揮了體教融合的價值。通過體教融合方式塑造的大學生不僅學習到了體育的重要性認知、體育鍛煉的基本方法、1-2項體育運動技能,更感受到了體育運動的魅力,得到了體育文化的熏陶,還收獲了終身體育的意識,養成了終身體育的習慣。無論如何,都應以學生的培養為根本要領,以體教融合為引領,進行體教融合型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Z].2020-08-31.
[2]李強,蔣新國,蔣輝.廣東省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37(3):5-9.
[3]徐滎,徐焰,蒲畢文.廣東省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下降成因與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36(2):13-15.
[4]孔琳,汪曉贊,徐勤萍,等.體教融合背景下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育發展的現實困境及解決路徑[J].中國體育科技,
2020,56(10):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