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英哲 羅峰 魏文琦



針對農村小學教師補充難、留不住、教不好等問題,世行貸款項目將小學全科新教師培養項目列入教師發展與保障領域,由嶺南師范學院(以下簡稱“嶺師”)、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廣外藝”)、河源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河職院”)、羅定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羅職院”)等4所院校,從14個項目縣(市、區)招收兩屆初中畢業生進行全科培養,旨在打造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發展”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
加強師德養成教育
世行貸款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項目,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熱愛農村小學教育事業,熟悉小學教育規律,能夠勝任小學多學段、多學科的教育教學、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素質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為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培養愛崗敬業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各項目承辦院校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教育。
每學期,嶺師黨委書記開展思政課教育,上好“開學第一課”,加強學生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感知和認知;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對標師道”學生素質教育系列講座,邀請大學生“培根”宣講團做黨史宣講等活動。
廣外藝黨委副書記黃澤瑜表示:“我校堅持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德技并修全面發展,成為勝任多學科教學和教育教學管理的師德高尚、師能卓越、師藝突出的鄉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學生不只做鄉村教育的堅守者,更要努力成為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鄉村小學教育事業作出應有貢獻。”
廣外藝學工隊伍積極深化黨建帶團建,組織團員在紅色實踐中強化理想信念教育。2019級小學教育(五年制)專業1班團支部組織開展活動50余次,打造“有思想、有深度、有靈魂”的主題團日活動,支部成員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均完成i志愿注冊,志愿時長累計4500余小時,獲“全國高校活力團支部”“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等榮譽。2020級小學教育(五年制)專業1班團支部開展“重溫黨團榮光,弘揚長征精神”團日活動,通過“舊報紙記錄時事熱點”“輕粘土制作黨團史歷史故事”“手工制作長征地點剪紙”“穿越時空的對話”“線上打卡長征路”五大學習板塊,深刻領悟建團精神、五四精神、長征精神,活動被評為廣東省高校“活力在基層”主題團日競賽活動千入圍項目。
廣外藝2020級小學教育(五年制)學生李凱爍說:“從新生教育開始,學院組織了專業介紹會、黨團宣講會、創新創業教育、職業核心能力培訓、職業生涯規劃等多場講座,引領我們明確目標,潛心鄉村教育。”
羅職院將師德教育作為培養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核心內容,通過開展思政課、課程思政建設等多種方式,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意志品格、職業道德、教育情懷。
優化課程體系設計
每周四下午,是羅職院教育系全科教育專業學生的才藝展示課,由每類才藝突出的學生充當“小老師”指導同學們練習各種才藝技能。為培養該專業學生的才藝專長,學院特別開設才藝活動課程,設立才藝訓練營,開設了書法、畫畫等11個興趣小組,每周開展一次集中訓練,保證每個學生至少學習一門才藝。
在課程設計上,羅職院注重綜合性和專業性的平衡。羅職院教務處副處長李洪梅介紹,學院按照廣東省“新師范”建設要求,對標師范生能力素養、教師綜合職業素養標準,構建了基于“核心素養”的卓越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課程體系構架。該體系包括通識性課程、“三字一話一畫”、識譜視唱等師范生技能要求,涵蓋了體現綜合能力的文化通識課程15門、體現職業素養的教師教育課程14門、注重文化培養的學科課程14門、注重突顯特色的特長課程11門、突出實踐取向的實踐課程6門。
“這種課程體系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全科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農村教育的需求。”羅職院小學教育教研室主任楊冬梅說,“農村教育環境復雜,學生需要具備多種能力和素質才能勝任。我們的課程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教育教學、班級管理、溝通協作、信息技術應用等多方面的核心能力。”
“本著對教育的深厚興趣和熱情,我選擇報讀小學全科教育專業,朝著師德高尚、知識面廣、能文能武、能畫能唱、全智多能的‘百科全書式好教師發展。”嶺師2020級小學全科教育學生李柳慧來自湛江吳川。在學校這三年中,她學習的課程主要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科學文化知識、專業學科知識和教育理論知識。
嶺師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李繼波表示:“師范技能是全科教師培養的重要一環,我們不斷加強學生的師范技能訓練,比如嚴格考核‘三筆字、加強普通話練習、強化備課上課能力等,以此提升學生的教學基本功,為成為高素質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奠定根基。”
河職院于2011年開始探索五年一貫制師范生培養,2019年承接世行貸款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任務后,依托小學教育專業建設委員會,邀請了校內各學科高水平教師和校外一線小學教學名師共同研討全科小學教師的知識、能力和師德等專業素養,研討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和聯合培養小學全科教師等問題,結合多年五年制師范生培養的經驗,最終確立了五年制小學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在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上,前兩年以高中階段相關課程和文化科學基礎知識為主,后三年以小學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為主,總共開設了225.5學分、4170學時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心理學》《教育學》《現代漢語》《基礎寫作》《大學數學》《英語語音》《英語教材教法》《語文教材教法》《數學教材教法》等106門課程。
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廣外藝構建了“職業課程(專業課、素質課、技能課)+美育課程+課外多元才藝課程”(1+1+N)課程體系。廣外藝基礎教育學院院長曾凡說:“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師范生技能和多元才藝,學院建設了全科教育實訓基地,包括多功能演藝實訓室、音樂實訓室、畫室、手工室、教學法實訓室、微格室、語音室、朗讀亭等,全部投入使用,全天候開放,使學生有充分的打磨技藝的空間。”
“我們著力開發小學教育全科學生的美育潛能,在系列美育課程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專業教師也非常注重思想教育與專業課的融合,潤物細無聲地進行思政教育和引領。希望學生畢業后服務家鄉,積極傳播先進教育理念和方法,努力成長為教學名師。”廣外藝基礎教育學院黨委書記黃艷說。
強化實踐育人環節
為確保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質量,各項目承辦院校注重實踐育人,積極組織學生到周邊農村參與支教活動和社會實踐。
羅職院2022年組織學生分別開展“對所在鎮屬小學進行調研并完成一份調研報告”“就近采訪一位鄉村小學教師并撰寫一份采訪報告”等實踐調研,并拍攝視頻,學生在調研過程中與當地教師、校長深入交談,使學生近距離接觸扎根鄉村教育、默默無私奉獻的教師典范,從而厚植鄉村教育情懷。
羅職院2019級小學教育專業(全科)學生趙彬在化州市文樓鎮亭子小學實習,主要擔任四年級數學教師兼少先大隊輔導員,還負責學校的全面宣傳工作。在教學上,他認真分析教材,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在公開課上獲得好評。他在線上用圖文積極推送校園新聞報道,豐富了校園宣傳的形式。
羅職院2019級學生輔導員梁家輝說:“通過支教、調查、實習,學生能夠掌握農村教育的實際需求,了解農村學生的特點,從而更好地提升育人水平。”
寒暑假,廣外藝組織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例如,2022年暑假,青帆實踐隊赴潮州市潮安區庵埠鎮庵埠小學和郭隴小學。圍繞“黨領導下的青年運動史”這條主線,實踐隊設計了8個課時的黨史課堂,創編了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的DIY紅色讀本。2023年暑假,青帆實踐隊再出發,以“調研尋訪+寓教于樂+直播助農”的形式,探尋非遺傳承新路徑,培養青少年濃厚的家國情懷。他們選擇了潮州嵌瓷、童謠、工夫茶等非遺項目,在學習和調研的基礎上,向潮州市潮安區文里小學學生介紹系列知識。課程結束后形成作品化成果,布置師生作品展并進行現場直播助農。
來自潮州的廣外藝2019級小學教育(五年制)學生莊梓妍,連續三年帶領實踐隊返鄉,入選全國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表揚名單,這學期她又踏上了援疆的路途。“走得越遠,家鄉越有吸引力。每年寒暑假,我都用行動踐行我的‘返鄉誓言。作為思想提燈者,老師們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著什么是為人師表;作為追夢同行者,同學們互相鼓勁,與我攜手并進,讓我前進路上并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