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
摘要:中職生正處在三觀養成的關鍵時期,語文教材包含大量與德育相關的元素,在其中融入德育具有明顯優勢,可在幫助中職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激發他們對國家、民族的熱愛之情,促使他們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中職語文教學滲透德育可采用以下路徑: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優化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提高整體教學效率;營造良好德育氛圍,強化德育成效;開展實踐活動,強化道德積淀;鼓勵學生感悟閱讀,深層次剖析德育元素;實施鼓勵性評價,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信心。
關鍵詞:中職語文;德育滲透;路徑;道德品質;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36-0081-04
推動學生身心良好發展,離不開德育。語文教材包含大量與德育相關的元素,在其中融入德育具有明顯優勢,可在幫助中職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激發他們對國家、民族的熱愛之情,促使他們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為此,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圍繞學生興趣愛好創新德育融入路徑,并將立德樹人目標落實到位。新時代背景下的中職語文教學,并不僅僅限制在為學生講解理論知識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應采用有效方法將教學與德育充分結合,在潛移默化中使中職生道德品質得到提升,塑造其健全人格,使其形成正確三觀,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1.幫助中職生塑造健全人格
中職生心理素質參差不齊,看待事物的角度比較單一,加之處理問題能力不足,會受外在因素影響出現一些偏激行為。因此,中職語文教師應充分意識到提高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性,借助科學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為其后續成長與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此外,教師還需注重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讓他們逐漸形成積極向上、開朗樂觀的生活態度。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主動融入德育元素,讓他們在德育元素的熏陶下,樹立正確的三觀[1]。
2.有效培養學生愛國意識及民族情懷
語文教材包含大量從古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教師應深入挖掘這部分德育元素,借此塑造中職學生民族風骨,如詩圣杜甫對時局的感時傷情,岳飛及辛棄疾對國家與民族的熱愛之情等。這些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是古人為人類文明留下的文化精華,中職生在學習這些內容時,可激發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及民族意識,成長為國家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3.適應職業教育創新及改革的新形勢
中職教育的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優秀的專業化人才。因此,不僅需要重視對職業技能及理論知識的教學,還需要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在社會改革進程中,我國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中職學校承擔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需加大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力度,采用有效方法開展高質量教學。因此,語文教師要對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進行更新和優化,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融入德育元素,以適應職業教育創新及改革的新形勢。從人才培養角度入手,語文教學與德育深入結合,一方面可讓學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相應語文知識,另一方面可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道德品質及職業素養得到提升,推動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2]。
1.重視知識傳授而忽略德育
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往往將重點放在知識傳授上,而忽視德育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教師應積極發揮語文教學潛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尊重學生良好情感體驗及學習感受,注重對學生實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引導。這也從側面表明教師不但要重視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還要充分展現語文學科人文性特點,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身感受及體會,并進行恰當引導,使其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部分中職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將教學重點放在知識傳授上,一味追求教學進度,在教育學生如何做人、應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如何強化自身道德素養等方面滲透不足,這就使得德育并未借助語文教學這個載體實現有效落實。加之課堂上教師花費大量時間用于理論知識講解,導致學生沒有機會表達個人情感體驗,不僅學習興趣逐漸喪失,還會出現抵觸和排斥等不良情緒,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3]。
2.缺少恰當的組織
語文是一門具有較強工具性及人文性特點的課程,其中包含豐富的德育元素,在語文課堂上實施德育,有著顯而易見的優勢。《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指出,公共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教學應深入挖掘德育元素,充分融入德育內容,根據專業特點和崗位要求,將德育滲透到教學內容及各個流程中。由此,語文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科學有效地對學生實施德育。然而,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并未對德育進行恰當的組織,在實施德育的過程中,往往缺少目的性,導致德育流于形式,德育效果難以達到預期。
3.德育滲透方法單一
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采用“一言堂”教學模式,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部分教師依舊沿用以往的教學方法,將大部分時間用來講解知識,師生、生生互動交流機會較少。部分教師習慣將德育知識、行為規范以口頭講解的方式灌輸給學生,無法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學習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將會對課程產生厭倦感,從而出現各種不良行為,如走神、趴桌子睡覺、與其他同學交頭接耳等,使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低下,德育價值無法得到充分體現。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并未給予學生表達自身想法及觀點的機會,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難以使德育滲透到學生內心深處[4]。
1.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
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選擇恰當且具有實踐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并將其與時代潮流有機結合,運用學生感興趣的網絡、計算機等新型工具,在教學中融入德育元素。此外,教師還可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因素與學生日常閱讀學習深入融合,借助信息技術,播放弘揚真善美的影視資料,通過視覺及聽覺等感官刺激,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及認知。在講解有關文物的課文時,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呈現相應的圖片和視頻,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感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中職學校文化課程學習內容比較抽象,語文教師如果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不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還會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在中職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可在豐富德育內容與教學形式的基礎上,使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形成緊密關聯,促使學生掌握德育元素。教師在課堂上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可使課堂氛圍更加輕松愉悅,將學生從以往枯燥壓抑的學習氛圍中解脫出來,使學生知識面及視野得到拓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達到師生共同成長的目標[5]。
2.優化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提高整體教學效率
在中職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倘若單純限制在理論知識及口頭講解中,很難使學生充分掌握相關內容,也無法讓他們受到德育元素的熏陶。為此,教師應將德育體現在日常生活和日常教學中,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牢牢把握教育契機,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元素。比如,教師可將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在潛移默化中把德育內容傳遞給學生,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精神洗禮。我國擁有眾多且獨具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師應結合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德育活動。如在教學與節日有關的文章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了解的與其相關的風俗習慣,以及節日的由來等。比如,學習與端午節相關的文章時,教師可在課堂上開展歌頌偉大詩人屈原的活動,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情操。
3.營造良好德育氛圍,強化德育成效
在中職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營造德育氛圍,鼓勵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深入理解及掌握。教師可通過情境再現的方式,使學生與作品產生情感共鳴,以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及探索欲望,使德育元素融入得更加自然。例如,在教學老舍先生《我的母親》這篇文章時,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以配樂朗讀的方式實施教學,讓學生體會到語調的強弱變化,構建生動的教學情境。這樣,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與母親的過往經歷,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情感是極為抽象的事物,若無法融入進去,學生將難以體會到文章中人物情感變化。打造真實的教學情境,是實施德育的最佳模式。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情境再現,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創設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應用最為廣泛的就是利用信息技術再現情境,介紹文章創作背景,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例如,在教學《與妻書》這篇課文時,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再現情境,讓學生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了解當時環境的險惡、革命的艱辛,從而獲取文本傳遞出的中心思想,體會以林覺民為代表的革命先輩英勇無畏、敢于斗爭的精神,以及毫不畏懼、斗志昂揚的風貌。這樣,學生能將革命先輩當作榜樣,在學習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遇到困難時,能夠迎難而上,勇于克服困難。學生還可利用團隊力量解決困難,不斷提高自身專業能力,為該領域的發展貢獻力量[6]。
4.開展實踐活動,強化道德積淀
在中職課程中滲透德育,語文學科有著“近水樓臺”的優勢,充足的語文實踐活動不但可使學生課余生活更加豐富且充實,還可有效提升其道德意識及綜合能力。為此,教師需要認真設計課堂內外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幫助其形成愛國主義情神及良好道德品質,進一步推動他們各項能力的穩步發展。首先,教師可為學生推薦有利于身心健康發展的優秀文學作品,在其閱讀后,開展讀書交流會、寫作和演講比賽,組織“青少年經典朗讀大賽”,在提高學生閱讀積極性及朗讀技巧的同時,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自信心及愛國情懷得到增強。為了讓學生體會漢字的魅力,教師可對漢字書寫進行示范,培養學生良好漢字書寫習慣;可開展“漢字英雄聽寫大賽”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專業崗位,熱愛專業崗位,教師可開展“認識專業,建立信心”主題活動,帶領學生認識專業,建立起專業認同感及學習自信心。為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可組織學生創編“我愛大自然”手抄報,讓學生呈現人們親近及融入大自然、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美好情景,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師可開展各式各樣具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也可結合社會熱點開展辯論賽,提高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為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教師可組織他們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名勝古跡等。開展這樣的實踐活動,一方面可拓寬學生的視野及知識面,另一方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探索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講座、測試、閱讀、書法比賽、探討交流等,并讓學生不定期給教師及家長寫信,還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寫日記的良好習慣。
課外資源非常豐富,教師要重視課外活動的創設,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促使學生以飽滿熱情主動融入其中。譬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加入到社會實踐中,將德育滲透到拜訪養老院、參觀博物館、古詩詞競賽等課外活動中,讓他們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接受高尚道德品質的熏陶,不斷提升自身道德素養。教師也可為學生播放愛國主義題材的紀錄片,要求他們在觀看后寫觀后感,把自身真實感受及想法記錄下來,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將德育滲透到他們內心深處,并在日常生活中將其展現出來[7]。
5.鼓勵學生感悟閱讀,深層次剖析德育元素
中職語文屬于一門基礎性課程,可為學生其他科目學習奠定基礎。為此,教師應明確中職語文教學目標,真正意識到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并把該理念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以此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及感悟能力。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課文重點詞匯、語句及段落實施細致化講解及分析,帶領學生深入剖析其中的德育元素,并將其融入內心深處。
例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這篇文章時,教師可圍繞“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等句段展開深層次分析,對這部分內容中蘊含的英雄情感及愛國主義精神進行充分解讀,讓學生深刻感受及領悟這部分內容。此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還要圍繞實際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的引導,讓他們在相應情境中自行體會文章中所包含的中心思想及主旨大意,接受感染和熏陶。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好自身的組織及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意識和民族自豪感。要讓學生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志向,不斷充實自己,掌握先進文化知識及專業技能,為祖國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6.實施鼓勵性評價,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信心
中職階段學生正處在青春期,且該時段也是他們成長發展的敏感期,他們極為看重他人對自身的評價。在此特殊時期,中職語文教師應提高對評價學生的重視程度,幫助其建立學習自信心。對中職學生而言,教師的鼓勵評價不但可使他們主動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還可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一些剛剛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對學校各種事物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教師應通過多元化問題促使學生展開探究及思考。問題難度應從簡單到復雜,使學生思維逐步遞進,從中感受到解決問題帶來的成功與喜悅。同時,需特別注意的是,倘若出現學生不能回答問題的情況,教師切勿嚴厲批評和責備,以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為此,教師應運用恰當有效的評價,以積極評價為主,多鼓勵學生。對回答正確的學生進行獎勵,對回答錯誤的學生進行啟發和引導。教學評價以鼓勵為主,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樹立學生學習自信心,讓學生迎難而上。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實施鼓勵性評價,能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信心,有效滲透德育[8]。
總之,將德育貫穿到中職語文教學活動中,這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其對學生的成長及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教師要不斷調整與優化教學模式,把立德樹人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借助多元化方法創新教學活動,有效滲透德育,以使德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三觀,滿足社會及各領域對人才的要求,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吳小琴.淺談中職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新課程研究,2020(20):27-28.
[2]王政平.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體現德育教育[J].當代教研論叢,2019(03):129.
[3]趙婉竹.“互聯網+”時代下德育教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性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6):65-66.
[4]馬平.淺議中職學校語文教學中德育的融入[J].甘肅教育,2016(23):61.
[5]謝超.中職語文創新性教學探析[J].科教文匯,20129(20):90+101.
[6]王偉慧.寓教于樂古詩詞教學[J].科教文匯,2012(20):51.
[7]胡瑜倬.小學美術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的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2(31):61-62.
[8]崔晶晶.中職語文教學應注重實踐性[J].成才之路,2009(19):10-11.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Moral Education in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hi Ying
(Minqin County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re currently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cultivating the three values. Chinese textbooks contain a large number of elements related to moral education, and incorporating moral education into them has obvious advantages. While help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learn cultural knowledge, they can gradually develop good moral qualities, stimulate their love for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and promote their growth into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talents needed by society. The infil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paths: conduc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each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of national pride; optimize the design of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improve overall teaching efficiency; create a good moral education atmosphere and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carry out practical activities to strengthen moral accumulation; encourage students to comprehend reading and deeply analyze moral education elements; implement encouraging evaluations to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learning confidence.
Key words: 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Chinese; moraleducation infiltrating;path;moralqualities;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