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動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伴隨幼兒終身。幼兒教師理應重視幼兒運動,運用恰當的模式,培養幼兒運動能力。“愛生活體驗”模式是一種新模式,是培養幼兒運動能力的助力。文章圍繞“‘愛生活體驗模式下幼兒運動能力培養策略”,分兩部分進行了詳細論述,第一部分重點論述相關概念,第二部分論述實踐策略。
關鍵詞:幼兒;運動能力;“愛生活體驗”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32-0023-03
《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闡明了運動之于幼兒的影響,要求幼兒教師豐富運動模式,引導幼兒積極地體驗各類運動,使運動成為幼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讓運動伴隨幼兒終身。生活是幼兒成長的沃土,是幼兒日常運動的平臺。基于幼兒年齡特點、生活教育理念,結合滲透環境與發展知識的教育,教師探索出“愛生活體驗”模式,旨在讓幼兒在輕松、自由、歡樂的環境中建構良好的運動認知,掌握運動技能,發展運動能力。
一、“愛生活體驗”模式下幼兒運動能力培養的界定
(一)“愛生活體驗”模式
“愛生活體驗”模式是指幼兒掌握生存本領,學會做人法則,享受生活之樂,身心都得以成長的體驗式學習模式。這種模式支持幼兒身體在場,體驗生活樂趣;促進幼兒心理滿足,萌發愛生活情懷;推動兒童精神成長,成長為“樂生活”的人。該模式中的“生活”不是一種被指定的和被控制的生活,而是幼兒在輕松、自主、快樂的環境中進行身體在場、心理滿足、精神成長的生活實踐活動。
(二)運動能力
運動能力是指人參加運動和訓練所具備的能力,是身體形態、素質、機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綜合表現[1]。對幼兒來說,運動能力主要包括平衡能力、協調能力、靈敏性、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韌性等。幼兒運動能力的培養,除了強身健體外,還對幼兒智力的發展、良好個性的培養有積極作用。
二、“愛生活體驗”模式下幼兒運動能力培養的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運動環境
人是環境的產物,良好的環境對人的成長有重要作用。在實踐“愛生活體驗”模式過程中,教師應當以生活為立足點,以幼兒園和家庭為平臺,營造良好的運動環境,激發幼兒的運動興趣,助力幼兒投身各種運動。
1.幼兒園:營造良好的運動環境
(1)活用自然空間,打造運動樂園
幼兒運動環境的創設講求天人合一、效法自然[2]。活用自然空間是實現這一點的重要方式。一般情況下,幼兒教師應合理分析幼兒園的室外環境,在了解地形地貌、地理氣候、植被情況等基礎上,恰當利用自然環境,依據不同區域的現狀與需求,打造出運動樂園,為幼兒提供良好的運動環境。
例如,本園室外種植的樹木郁郁蔥蔥,仿若森林一般。教師在天人合一、效法自然原則的指引下,創設了“森林戰士”運動區域。依托該運動區域中錯落有致的樹木,教師設置吊橋、爬網,為幼兒搭建了平衡訓練、攀爬練習場所;用偽裝網搭建隧道,為幼兒搭建了練習匍匐的場所。
又如,本園室外綠地面積廣闊。教師在遵循天人合一、效法自然原則的情況下,創設了“大冒險”情景運動區。在該區域,教師在綠地上擺放大小、高低不同的木梯、木箱等物品,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攀爬練習場所。因為綠地高低起伏不定,所以教師插上粗細、高低不同的梅花樁,為幼兒提供平衡練習場所。此外,
教師還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在梅花樁上方1米處安裝了攀爬網,讓幼兒進行攀爬練習。
這樣的運動環境很容易激發幼兒的運動興趣,不同的運動區域成了幼兒運動的樂園。
(2)依據幼兒情況,營造愉悅氛圍
運動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氛圍。尤其,愉悅的精神氛圍很容易使幼兒產生運動興趣,學會與他人合作,大膽嘗試,有利于幼兒在掌握運動知識、運動技能的同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增強運動能力,實現身心全面發展。幼兒是愉悅的精神氛圍的受益者。教師應依據幼兒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營造愉悅氛圍。
例如,大部分幼兒在體驗生活、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從不同角度認知了四季。基于幼兒的認知情況,教師在戶外創設了大自然手工區域。在該區域,教師依據四季的變化情況,設定不同的環境主題,并布置相關的手工制作任務,驅動幼兒動手操作,營造出愉悅的運動氛圍。以秋季為例,教師將幼兒帶進大自然手工區域,布置手工制作任務——收集落葉、樹枝、花瓣,創設花葉飄零的場景。幼兒在任務的驅動下觀察區域周圍的環境,在落葉、樹枝、花瓣區域內快速地奔跑,認真撿拾。在得到充足的材料后,幼兒通力合作,設想場景,繼而“加工”不同的材料,制作出精美的作品。教師則和幼兒一起將作品粘貼到幕布上。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精神放松,產生了積極的情感。教師把握時機,以落葉飄零場景為依托,創設多種多樣的小游戲,如“落葉飄飄”“眼疾手快”等,引導幼兒進行走、跑、跳、抓等。幼兒踴躍地參與游戲,運動氛圍愈加輕松、愉悅。尤其,幼兒能夠因此提高運動興趣,積極體驗,順其自然地獲得身心發展。
2.家庭:營造良好的運動環境
家庭是幼兒成長的搖籃。家園合作是幼兒發展運動能力的重要途徑[3]。在營造幼兒園運動環境時,幼兒教師要利用自身的專業能力,指導家長營造良好的家庭運動環境,激發幼兒的運動興趣,使幼兒積極體驗家庭運動。
例如,家長的一言一行會給幼兒帶來深遠的影響。倘若家長能日常堅持運動,就可以在潛移默化中為幼兒營造良好的運動環境,無聲無息地熏陶幼兒,使幼兒投入家庭運動中。對此,幼兒教師要利用主題班會、在線溝通等方式,引導家長形成良好的運動意識,鼓勵家長堅持進行日常運動。
又如,大部分家長缺乏引導幼兒運動的經驗。尤其,一些成人運動不適合幼兒。倘若家長引導幼兒體驗成人運動,很容易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對此,幼兒教師要遷移自身引導幼兒運動的經驗,利用面對面交流、在線交流等方式,和家長一起分析幼兒的身心發展情況,剖析幼兒的運動興趣,幫助家長了解幼兒的成長情況。與此同時,幼兒教師要向家長介紹一些有可行性的游戲,諸如“手腳并用”“炫彩保齡球”“風火輪”“袋鼠跳跳”等。家長會被游戲吸引,利用閑暇時間和幼兒一起體驗。親子運動的開展不僅使家庭運動環境愈加輕松、自由,還使幼兒提高了運動興趣,掌握了運動知識、技能,有利于實現“愛生活體驗”模式的價值。
(二)利用好幼兒一日活動
一日活動是幼兒獲得良好成長的助力。一日活動中有諸多培養幼兒運動能力的機會。幼兒教師要把握一日活動中的運動契機,安排恰當的運動游戲,使幼兒獲得運動機會[4]。
1.在晨間活動中安排運動游戲
晨間活動是幼兒進入幼兒園的第一項活動。晨間活動的任務有二:一是讓幼兒在活動中活躍四肢、大腦;二是讓幼兒產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運動游戲是落實這兩項任務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幼兒在體驗運動游戲的過程中會高度集中注意力,產生積極情感,并有效活動身體。
例如,在幼兒入園后,教師可以陪伴他們自選活動區,自選想玩的游戲材料。“翻山越嶺”游戲區設有高低不同的梯子、長短不同的長板等材料,幼兒三五成群地翻越一座座“高山”。“足球小將”游戲區設有障礙物,幼兒遷移認知,進行單腳點球、抱球、轉球、抱球繞障礙物跑、抱球跨越障礙物等活動,展現自己的天性。
在體驗不同的運動游戲的過程中,幼兒享受運動樂趣,高度集中注意力,積極動腦,設想不同的游戲方法,主動實踐,順其自然地完成了晨間活動任務,尤其鍛煉了運動能力,便于積極體驗后續活動。
2.在戶外活動中安排傳統游戲
戶外活動是幼兒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時長一般為兩個小時。傳統游戲有較強的趣味性、運動性,將其融入戶外活動中,不但可以充實戶外活動,還可以使幼兒在運動過程中發展運動能力。幼兒教師要依據幼兒成長情況,組織幼兒開展傳統游戲活動。
例如,中班幼兒的奔跑能力已經有所增強。在體驗手工活動時,他們使用稻草、飲料瓶制作了“龍頭”,
捆綁稻草制作出了“龍身”。在戶外活動中,教師便可鼓勵幼兒將小竹竿插進“龍頭”“龍身”,和小伙伴一起“舞龍”。同時,教師播放動感十足的音樂。幼兒伴隨著音樂,或走,或跳,或跑,讓“龍”們自由嬉戲,樂在其中。
又如,小班幼兒的反應能力和跳躍能力有待提升。在戶外活動中,教師便可組織“石頭、剪刀、布”游戲。在參與游戲時,幼兒兩兩結對進行“猜拳”。在“猜拳”時,幼兒如果要出“布”,就需要向上跳起來,落地時張開雙腿;如果要出“錘子”,則向上跳起,落地時合并雙腿;如果要出“剪刀”,則需要向上跳起,落地時一腿在前,一腿在后。
(三)提供多層次的活動
“愛生活體驗”模式強調讓每個幼兒獲得運動機會,在運動中獲得良好發展。這就需要幼兒教師依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實際情況,提供多層次的活動。
1.針對小班幼兒的運動
小班幼兒的動作表現較單一,以跳、蹦、爬等簡單動作為主[5]。基于此,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動作簡單的運動,如“搭積木”“穿越烽火線”“足球射門”等。
以“穿越烽火線”為例,教師可以在戶外活動區的綠地上安裝高度不同的網子。幼兒化身為紅軍戰士,匍匐前進,穿越一個個網子。在前進的過程中,幼兒的頭和背不能碰觸網子,否則被淘汰出局。在運動時,幼兒會高度集中注意力,認真爬行。
2.針對中班幼兒的運動
中班幼兒的動作表現較為放松,能進行變速走,變方向走,有節奏地跑,立定跳遠等。但是,幼兒對各種動作還不熟悉,有待鞏固。基于此,幼兒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簡單的游戲設備,制定游戲規則,引導中班幼兒進行鉆爬、奔跑、攀爬等,使其獲得進一步發展。
以“勇敢的小兵”為例,在運動之初,教師可以發揮示范作用,慢速演示跨越戰壕的動作要領:快速助跑—一腳蹬地—另一腳向前伸出并使整個身體騰空而起—以單腳落地并向前跑。幼兒邊看邊聽,建立一定的認知。之后,教師鼓勵幼兒自由練習,跨過一個
“戰壕”。在幼兒體驗時,教師要認真觀察、指導,促使幼兒正確地掌握動作要領。之后,教師可以提高難度,鼓勵幼兒連續跨過三個“戰壕”。在體驗的過程中,
大部分幼兒學習、掌握了助跑跨跳的動作,提高了身體平衡及動作協調能力,塑造了積極、勇敢的品質。
3.針對大班幼兒的運動
大班幼兒動作發展迅速,動作穩定性和協調性增強,基本掌握了走、跑、跳、爬等動作要領,能做一些復雜的動作[6]。基于此,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一些自由度高、綜合性強的運動,助力大班幼兒獲得持續發展。
以“丟沙包”為例,扔沙包的一組幼兒站在場地的兩端,躲沙包的一組幼兒站在場地中間。扔沙包的幼兒瞄準對象,投出沙包。躲沙包的幼兒則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或蹲,或跑,或跳,使用多樣的方式躲閃沙包,增強專注力,提升運動能力。另外,為了取得勝利,扔沙包和躲沙包的兩組成員會主動合作,商討戰略,由此發散思維,增強合作能力。
三、結束語
總之,在應用“愛生活體驗”模式引導幼兒運動時,教師要以幼兒園和家庭為入手點,營造良好的運動環境,激發幼兒的運動興趣;以幼兒一日生活為切入點,融入多樣運動,促使幼兒積極體驗,獲得良好發展;以幼兒需求為依據,提供多層次運動,讓每個幼兒獲得運動機會,并因此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鄭敏.小班戶外體育活動中幼兒運動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以戶外活動“百變地墊”為例[J].教師,2022(17):81-83.
[2] 張君媛.基于兒童視角的幼兒園戶外運動區環境優化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2.
[3] 王登攀.體育游戲促進幼兒運動能力發展探析[J].新智慧,2022(11):106-108.
[4] 劉麗坤,關嘉琦.發展幼兒定向運動能力的有效策略[J].學前教育,2021(23):20-21.
[5] 何思思.體育環境對4~6歲幼兒運動能力的影響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21.
[6] 孫燕,孫建剛.3~6歲幼兒粗大運動技能與感知運動能力關系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2021,37(2):146-150.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愛生活體驗模式下幼兒運動能力培育策略研究”(項目編號:JSZJ22139)成果。
作者簡介:林銜(1982.7-),女,福建仙游人,任教于福建省仙游縣鯉中實驗幼兒園,一級教師,本科學歷,仙游縣教師先進工作者,曾獲仙游縣小學幼兒園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