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剛
摘 要:202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創歷史新高,經濟下行壓力下,就業壓力增大。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工作面臨更大挑戰。本文主要闡述后疫情時代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產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就業對策和建議,為高校開展畢業生就業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3)11-0103-04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指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1]就業是民生之本,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一汽集團考察時表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高校畢業生要轉變擇業就業觀念,只要有志向就會有事業,只要有本事就會有舞臺。希望大家找準定位,踏踏實實實現人生理想?!盵2]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高校畢業生尤其是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嚴峻挑戰。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石油大(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回信時表示:“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要切實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千方百計幫助高校畢業生就業,熱情支持高校畢業生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盵3]2023年初隨著疫情的控制和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如何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全力實現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和充分就業,成為當前亟須解決的難題,也是新形勢下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4]。本文立足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就業困難產生的原因,根據當下相關就業政策,提出可行性對策,為高校開展畢業生就業工作提供參考。
一、后疫情時代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現狀
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無疑增加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對少數民族畢業生的就業沖擊更大。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情況一直不樂觀,就業率相對低,再加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的制約,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困境較多。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率正在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普通高校漢族畢業生的就業率明顯高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較弱,但必須接受與普通高校漢族畢業學生一樣在勞動力市場上同等的市場篩選。從近幾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中,不難得出結論,這一現象不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都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和團結[5]。因此,相對于普通漢族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更為嚴峻,就業狀況更加令人擔憂。
(二)學生就業呈現結構化失衡狀態,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挑戰更多
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與普通高校漢族畢業生相比,就業率較低,繼續深造的升學率同樣較低。漢族畢業生就業選擇地域更廣泛,選擇崗位更加多元化,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及國內外發達地區,崗位匯集各類企業。少數民族畢業生由于受自身生活習慣、文化差異、溝通表達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制約,就業層次低,平均收入少。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在旗縣以上的政府部門和外企、國企等大型企業就業的比例較低,在鄉鎮政府部門和小微型私企打工的人數較多,并且工資與普通大學生工資比較也處于底層,甚至低于平均值。
(三)少數民族大學生工作穩定性低,工作變化頻繁
調查報告顯示,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工作與其在大學所學專業相關度最低,從事職業與所學專業無關。據調查,30%以上少數民族大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與大學所學的專業不相關,在工作中不能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長,工作效率低,提升空間小,影響工作的穩定性。頻繁變動工作,不利于從業者自身職業生涯的持續發展。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受專業限制的情況跟高校專業設置有一定的關系。高校在招生計劃中對少數民族開放的專業有限,少數民族畢業生報考時專業選擇余地少。
(四)就業目標不明確、就業形式較為單一
少數民族大學生對自己的就業也有一定的目標,但對職業定位不夠清晰,沒有長遠的打算,學習動力不足,在求職過程中往往期待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等相對穩定性強的工作或薪資待遇好的大企業工作,但現實中,這類相對穩定的工作,競爭力大,工作機會少。另外,少數民族畢業生創業意識不強,不愿意到大城市就業。這與其自身所接受的教育和能力有關。少數民族大學生受專業或能力的影響,即便是有相關的政策扶持,也不愿意接受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二、后疫情時代大學生就業困難現狀原因分析
(一)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崗位供不應求
雖然經濟社會尚處于復蘇狀態,但社會需求和市場需求并沒有快速增加至理想狀態。高校畢業生總量不斷上升,根據教育部統計,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到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創歷史新高。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高校畢業生總數預計17.72萬,同比增加2.94萬,總量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6]。再加上疫情期間待業大學生的數量的增加,就業競爭更加激烈。近幾年,大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國小型企業,有的倒閉,有的正處在回升狀態,無法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導致勞動力市場供求雙方的明顯不匹配問題。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更加困難。
(二)就業觀念陳舊,競爭意識不強
經過調查發現,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觀念還是比較陳舊,有“走出去”想法的學生較少,在大學期間學習動力不足,不注重自身綜合能力的發展,競爭意識不強,導致畢業就業時缺乏競爭力。大部分學生的就業觀念比較落后,認為在政府機關單位,企事業單位等相對穩定的環境上班才是真正的就業,對去一些規模較小的私營企業,民營企業就業熱情不高。少數民族畢業生在就業地域和空間選擇上也比較保守,優選民族地區,不愿意跨省尋找就業機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少數民族大學生自主意識、發展意識、創新意識不強,導致就業信心不足,等待和依賴思想較重。
(三)民族地區高等教育水平偏低
民族高等教育的總體質量不高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師資隊伍總體水平不高。為了提高師資水平,從國家到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對高校的扶持,高校也不斷加大對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但是像赤峰學院這類民族地區高校,地處偏遠地區,經濟水平相對落后,很難得到高層次人才的青睞,在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二是少數民族學生本身起點低、基礎薄弱。少數民族大學生一般接受的是民族語言授課方式的教育,進入大學后部分學科的教學以漢語授課方式進行,這給他們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三是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專業設置與勞動力市場需求脫節,文科類專業較多,應用型專業較少,專業設置趨同化,改革整合滯后等問題也是導致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
(四)就業指導工作不完善
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不完善主要體現在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實效性不強和就業指導師資隊伍不足兩方面。一是課程體系缺乏實用性和實踐性。目前大部分高校就業指導依然停留在課堂理論教學上,課程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與實踐脫節,教學內容缺乏吸引力,很難培養出符合用人單位要求的合格人才。二是缺乏專業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目前大部分學校就業指導教師由輔導員兼任。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二本院校,招錄的輔導員學歷水平普遍不高,自身缺乏足夠的求職經驗和技巧積累,很難結合理論與實踐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另外,輔導員的工作繁忙,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專門研究就業指導工作。因此,學生缺乏就業能力和求職技能,難以滿足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需求和企業招聘需求。
(五)畢業生缺乏就業認知,就業信心不足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主動或被動地加入“慢就業”“緩就業”“懶就業”的行列。究其原因,一方面社會物質水平整體提升,學生生長在無憂無慮的家庭環境中,受到父母的溺愛,較少經歷苦難和挫折,抗壓能力低,沒有清晰的自我認識和就業形勢認知。大學期間不注重學習,畢業后對工作環境和工作待遇還有著不切實際的期望。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在校時只專注于課堂上的理論學習,缺乏實踐經驗。總之,專業知識不扎實,技能特長不突出,缺乏社會實踐,社交、創新、溝通等軟實力不足,職業素養低,求職經驗不足,發展目標不明確,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沒做好就業準備,求職屢屢受挫等問題加劇了畢業生的心理負擔,就業信心不足。
三、促進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崗位供給,拓寬就業崗位
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關鍵是提供崗位,而能否提供崗位取決于經濟的發展。國家和民族地區政府采取各種措施發展地方經濟,切實改善民生,加大民營企業的落實幫扶政策和措施,發揮中小企業吸收高校畢業生的能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通過給予社保補貼、稅費減免、就業補貼等政策措施,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7]。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有關部門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基層是吸納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一定要共同做好2023年教育部首次啟動實施的“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以及中央基層招錄項目“特崗計劃”“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政策性崗位的招錄工作,統籌做好、做細支教、支農、支醫等工作,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工作,服務鄉村振興和滿足農村牧區經濟社會發展對大學生等各類人才的需求,為農村牧區現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高校也在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滿足社會需求。實踐中,勞動力市場會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調整,發生越來越多的變化,隨著用工方式的改變,勞動力市場會變得越來越靈活,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以及能力素質等方面的要求也會不斷調整和升級。因此,高校作為人才基礎性的素質與技能培訓基地,必須隨時進行改革和結構調整,這就要求高校應從動態的、全局的、多元的角度來看待人才培養。高校應對未來的人才需求做科學預測,以就業為導向對大學的學科、專業等進行設置,要和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結構相匹配,和未來就業崗位相匹配。同時,要以勞動力市場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引導高校進行專業結構、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等改革,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加強就業指導,完善就業指導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幫助學生們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完善高校就業指導體系有利于高校畢業生有效就業和高質量就業。民族地區高校應結合區域特色和少數民族大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建立一套符合少數民族畢業生特點的就業指導體系,加強對少數民族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高校要建設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就業創業指導師資隊伍,鼓勵高學歷、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加入就業創業指導工作中,提高就業創業教師的業務知識和能力水平。要充分發揮就業創業指導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上的優勢,通過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
(四)扭轉傳統就業觀念,樹立積極就業理念
新時代,中國青年擔當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民族地區有文化、有知識的群體,更要發揮建設祖國、筑夢邊疆的偉大重任[8]。因此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要主動轉變就業觀念,積極投身到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的各項事業中,摒棄穩定就業觀念,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近幾年,少數民族地區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增強,提供的福利待遇進一步提高?;鶎雍托〕鞘袕木蜆I機會、發展前景、薪酬待遇等方面都展現出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就業指導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少數民族畢業生回家鄉,到真正對少數民族畢業生有需求的農牧區就業,尋找適合自身的發展空間。
四、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和各行各業逐漸復蘇,后疫情時代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在勞動力市場上,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要積極應對,努力提升自身素養和就業能力,轉變傳統就業觀念,發揮自身特長和優勢,提升就業競爭力;民族地區高校需要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和優化課程設置,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政府需要著力發展地方經濟,在政策上向高校畢業生傾斜,拓寬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空間和渠道,鼓勵少數民族大學生自主創業,帶動就業;社會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關注和支持,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和機會,為大學生就業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
參考文獻:
〔1〕千方百計幫助高校畢業生就業[N].人民日報,2022-06-15.
〔2〕習近平回信寄語廣大高校畢業生 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做貢獻[N].黃金時代,2020-08-08.
〔3〕習近平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回信: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N].中國人才,2020-08-10.
〔4〕朱佳彬.后疫情時代的大學生就業形勢特征、原因與對策[J].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3(06).
〔5〕張明錄.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存在問題及其對策[J].職業時空,2012(02).
〔6〕內蒙古:多措并舉確保高校畢業生順利畢業盡早就業[N].內蒙古日報,2020-06-13.
〔7〕馬向東,徐藝方.論后疫情時代高校畢業生就業高效化的提升策略[J].榆林學院學報,2023(05).
〔8〕何劍,彭虹.新疆籍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困境分析與指導思路探討——基于就業指導的案例分析[J].科技資訊,2021(04).
(責任編輯 徐陽)
A Study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inority Graduates from Universities in the Post Epidemic Era
BAI Jin-gang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In 2023,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reached a historic high, and under the pressure of economic downturn, employment pressure has increased. Faced with the current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the employment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is facing greater challenges. The paper mainly elaborates o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post pandemic era,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and proposes employment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graduate employment work.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nority Graduates; Employ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