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華
【摘要】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校本課程的作業設計更加關注作業的質量,追求在減輕學生的負擔的前提下,提高作業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文章深入分析了校本課程作業設計的原則與存在的不足,并針對其中的問題,探索解決策略,希望對我國的小學數學教育有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小學數學;“雙減”;校本作業
引 言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作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可以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還能夠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讓教師清楚地知道每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接下來的教學,提升整體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學生校本作業的設計,更好地發揮出作業的作用,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的質量.
一、小學數學校本課程作業設計的原則
(一)趣味性
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小學階段學生的發展特點,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業的設計,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這個階段的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容易被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討厭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更喜歡趣味性較強的實踐性的知識,因此,教師在進行校本課程作業的設計時,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這一特點,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在編制作業的時候,應增加趣味性,從而吸引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
(二)開放性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需要更加靈活,對學生思維與能力的培養需要更加重視,因此,傳統的題海戰術已經不再適用,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應該摒棄以前的觀念,遵循開放性的理念,結合教學特點與班級的實際情況,編制具有鮮明特征的校本作業,追求題目的新穎性,并且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數學思維.在進行題型的設計時,教師應該從啟發學生智力的角度出發,對作業的難易程度進行合理的把控.同時,教師應該利用創設情境的方法,引入生活中的元素,吸引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能夠調動思維,從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對數學知識進行更好的學習.
(三)層次性
在進行小學數學校本課程作業的設計時,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認同學生之間基礎知識與學習能力的不同,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及興趣愛好,因材施教.因為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且他們在學習中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應該關注到學生的這種情況,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業的設計,避免學生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例如,對于學習基礎好、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與學習基礎較為薄弱、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如果采用統一的作業設計,就會導致基礎較差的學生不會寫,基礎較好的學生感覺作業太簡單,從而讓雙方都無法得到提升.
二、小學數學校本課程作業設計的現狀
(一)作業設計的觀念落后
在新課改推行的過程中,教師仍然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無法對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創新,相應的作業的設計也缺乏新意.在課堂學習中,由于學生個體存在差異性,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必然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樣就需要教師創設校本課程作業,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鞏固與提升.但是教師因為受到傳統思維的影響,作業的設計缺乏合理性與針對性,從而導致學生得不到適當的鍛煉,學習能力無法得到提高,進而產生了厭學心理.
(二)作業設計的形式單一
當前,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不重視對形式多樣性的探索,只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點,對學生數學思維與能力的培養有所不足.表現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仍然以計算、背誦和練習為主,無法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也無法增強學生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導致學生數學成績較差.
(三)作業設計缺乏趣味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主觀感受的影響,如果覺得數學沒有意思,就會產生厭學心理,一直這樣下去就會造成學生始終學不會、不愿意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隨時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在進行作業的設計時融入學生的愛好,這樣才能夠持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順利完成作業.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班級中學生人數較多,教師無法全面了解和照顧到每一名學生,因此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無法保證每一名學生都會產生興趣.
(四)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就是將學生作為教學中的主體,讓學生廣泛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當前,多數教師仍然采取整體性的、全面性的教學方法,在布置作業的時候為了照顧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就將作業的難度降低,或者為了讓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得到提升,就讓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做超出自己能力水平的習題.這樣無論是對學習基礎好的學生,還是對學習基礎差的學生來說都無法對他們產生真正的幫助,還會影響他們的進步.
三、小學數學校本課程作業設計的策略
(一)落實“雙減”政策,更新教育觀念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觀念.而在現實教學中,教師對于作業、評價等的教學觀念雖有了更新,但是在進行評價的時候,大多數教師仍然采用以考試為主的評價模式,導致“雙減”的實際推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教師應該積極參與教學改革,在進行校本作業的設計時,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設計高質量的作業,使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雙減”提倡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不僅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與理論,還要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數學技能,并且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教師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事物,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并用數學的語言進行表達.例如,教師在進行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的教學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數學問題:桌子的面積是80( ),黑板的面積是4( ),橡皮的面積是6( ),要求學生在后面的括號內填寫面積單位.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可以通過觀察教室里的黑板、自己的課桌和橡皮,從感知的角度,進行填寫.這道題的設計,不僅提高了學生對面積單位的認識,更增強了學生的數學感知能力,并由此對生活中的各種長方形與正方形物體有了真正的理解,進而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與推理能力.
(二)重視教學策略,創新作業設計形式
教師在進行校本課程作業的設計時,應該重視作業內容與形式的選擇,全面優化校本課程作業,這樣才能夠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全面的培養.在“雙減”的背景下,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情境法,增加作業的新穎性與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進行正方形或者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時,如果直接給出邊長或者長和寬,計算面積,就顯得過于單調乏味,但是如果創設一個情境,就可以增加作業的趣味性.教師可以這樣設計作業:有一個正方形的紙片,邊長是12cm,現在將其裁剪成兩個長方形,并且要保證一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另一個的3倍,然后求出這兩個長方形各自的面積是多少.這樣將數學作業變換一種形式,不僅能夠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還能夠增加數學作業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與推理能力.
(三)增加游戲類作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身心發展還未健全,并沒有形成完善的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但是數學知識是較為抽象和復雜的,因此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可能會覺得知識較難,不能理解知識的內容,也無法對其產生興趣,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學生學習質量與效率不斷下降,最終造成學生在課堂上跟不上教師的教學進度的情況.教師必須要考慮到這種情況,在教學與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結合實際生活,將抽象化的數學問題變成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方便學生進行理解.例如,在進行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時,教師在講長方形、圓、正方形、三角形的時候,學生可能無法理解什么是長方形,什么是三角形,什么是圓,此時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觀察下太陽、水杯杯底、課桌桌面等,學生一看就能夠理解圓是什么樣的、長方形是什么樣的.然后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教師可以布置一個讓學生利用這些圖形設計圖案的作業.具體做法:教師可以采取合作學習法,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組內成員合作對如何設計圖案進行討論,然后利用剪刀和紙張等工具,剪出圓、長方形等圖形,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再利用平移和旋轉等方法,對圖形進行變化,拼成公共汽車、房子等圖案,并根據它們在實際生活中的顏色,用彩筆為它們涂上顏色.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采取了合作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設計圖案的形式,對圖形進行認識與學習.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互相合作,取長補短,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合作意識與動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了解學生差異,分層次設計作業
因為學生在成長環境、性格及學習基礎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且對作業的需求也不一樣,因此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之間的這種差異性,從而采取分層設計作業的辦法,以增強作業的有效性,從而提升作業的實際應用效果.在“雙減”的背景下,教師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一般會預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完成作業,同時對學生進行輔導.為此,教師必須關注作業對學生知識學習的鞏固作用,然后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分層設計作業,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訓練.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基礎與能力將學生分成三組:基礎訓練組、能力提升組與拓展提高組.基礎訓練組一般是學習基礎較差,學習積極性不強的學生,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應該對其加強基礎知識的訓練,讓其在做作業的時候只需要簡單思考就能完成,從而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能力提升組的學生一般是班級里的中等生,教師需幫助他們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爭取成為尖子生.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應該重視對他們進行思想和方法的訓練,啟發他們的思維,從而讓他們提升學習效率,提高寫作業的速度.拓展提高組的學生一般是能夠熟練運用理論知識,并且能夠舉一反三的學生,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就要適當增加作業的難度,增加一些具有一定挑戰性的訓練內容,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索,以提升其核心素養.以小數的加減法訓練為例,教師在設計基礎訓練組的作業時,應該盡量簡單、平鋪直敘,即將所有的情況都訓練到,又不讓題目太難,主要鍛煉學生基礎性的知識,追求準確率;教師在進行能力提升組的作業設計時,應該對題型進行一定程度變化,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計算公式,在準確率的基礎上追求計算速度;教師在進行拓展提高組的作業設計時,可以讓學生進行拓展探究,培養學生對問題進行綜合分析與推理的能力.
(五)關注學習過程,培養主動學習意識
教育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提升.小學數學主要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及對數學模型的理解與運用能力.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重視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探索,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應該注重訓練學生數學技能的應用能力.在布置實際作業中,教師應該將數學思想方法融入校本課程作業,引導學生數學思想發展,培養學生數學素養.例如,教師在進行正方形與長方形面積的教學時,想要考查學生對相關理論與解題方法的學習情況,可以設計如下作業題目:將單位為1cm的正方形作為基礎圖形,畫出兩個不同的正方形與長方形,讓學生在這四個圖形中畫出單位為1cm的小正方形,看能畫出多少個.教師設計這個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對正方形與長方形的面積求解公式進行推導,關注在推導的過程中變化的量與不變的量都是什么,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正方形與長方形的面積求解公式.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將數學方法和思想融入其中,可以讓學生理解其中的邏輯關系,從而掌握數學的本質,在以后的學習中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問題.再如,在進行小數比大小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比較下列式子的大小12.5+3.4與12.5+9.3,3.42-2.7與3.42-4.8這個作業題目改成用α代表一個數,比較α+3.4與α+9.3,α-2.7與α-4.8的大小,這樣可以讓學生很快發現其中的規律.
結 語
總之,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加強課堂教學方法和策略的創新,還要改進校本課程作業的內容與形式,從而全面優化教學設計,減輕學生的負擔,提升教學效果.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應該重視因材施教,挖掘數學本質,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雅琴.“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校本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2(23):139-142.
[2]陳曉雛.“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校本作業設計的有效路徑[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10):70-72.
[3]孫方友.小學數學校本課程為師生良好發展助力[J].人民教育,2022(9):78.
[4]呂思路.“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J].中國教師,2023(9):106-108.
[5]劉桂杏.小學數學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策略分析[J].求知導刊,2021(4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