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通過文旅融合方式活態保護傳承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是運河文化保護的重要途徑。從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的內涵出發,在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融合發展可行性分析基礎上,展開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活態保護傳承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模式分析。該模式以“活態”保護傳承為理念,不斷實現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文化的再生產、再傳播及情景再現,滿足旅游者對京杭運河文化深層次體驗需求,保障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目標的實現。在此基礎上,推出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的文旅整體性與專項性規劃,從文化空間再造角度保障運河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之間的深度融合。同時,不斷培養與吸納京杭運河傳統村落中非遺保護傳承主體,實現各類參與者對運河非遺的高度認同,確保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模式的有效運行。
[關鍵詞]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保護傳承;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K928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4917(2023)06-0051-10
京杭運河貫穿南北,跨越6個省(直轄)市、18個市區,聯通了五大自然水系,是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被譽為世界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據文獻記載,從新石器時代到夏商周時期,中國已有部落通過開鑿和使用運河來完成農業灌溉與航運。從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通連接長江與淮河的邗溝,到隋代隋煬帝開鑿隋唐運河,中國運河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南北溝通[1]。金代開鑿了京杭運河的北運河段,為京杭運河的聯通奠定了基礎。至元代,通惠河段與會通河段開通,至此京杭運河南北貫通,成就了中國運河歷史上第二次的南北溝通。明清時期,京杭運河基本維系了元代格局,并經歷多次大規模維護與修葺,一直發揮著南糧北運、維系國家穩定與對外和區域交往功能。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數十年治理,京杭運河在山東濟寧以南保留有連續河道,連接了魯江浙三省水系,仍發揮著交通運輸、行洪、灌溉和輸水功能,該段運河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運輸河道之一[2]。從歷史文化角度看,京杭運河的開通極大彌補了天然河道不足,縮短了南北水系之間的距離,促進了流域文明的交匯與融合,帶動了沿線區域的經濟社會文化繁榮,促進了文化的對外交流與傳播,成為文化融合的主紐帶,逐漸形成了獨有的地域特色明顯的活態文化遺產。
京杭運河作為傳統農耕文明的重要歷史成果,隨著運河漕運的繁榮及運河沿岸農業的發展,孕育出了眾多的傳統村落,這些傳統村落在漫長歷史長河中不斷調整與適應,形成了許多與京杭運河息息相關的生產生活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隨著傳統村落一起流傳與保存至今,是京杭運河文化發展史的重要見證。但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京杭運河沿線傳統村落的衰落、消失現象日益加劇。加強京杭運河傳統村落保護,尤其是京杭運河村落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傳承變得刻不容緩,因為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作為一種特殊的遺產,其遺產中蘊含的運河文化基因對京杭運河傳統村落保護至關重要。京杭運河傳統村落作為運河非遺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該地區獨特的運河歷史和多元本土文化,寄托著村民的深厚運河情緣。京杭運河傳統村落中的非遺反映了該地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風俗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對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具有重要意義。京杭運河傳統村落大都地處偏僻,旅游開發利用水平不高,但歷史風貌保存較為完整,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因此,通過旅游方式活態保護利用與傳承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就成為一種自然而現實的選擇。通過創新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模式,促進二者間的深度融合發展,提升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自我生存與發展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的內涵
對于“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沒有明確的界定標準,致使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出現偏差,因此需要厘清概念的內涵。要梳理這一概念的內涵,就需要辨析其與相關概念的關聯,而與之相關的概念分別是“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有學者認為運河非遺包括在大運河流域廣大民眾中世代相承的、與這一帶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3],另有部分學者認為由運河生產、生活方式孕育而產生,其內容反映運河生產、生活方式,或者其形成、傳播依賴于運河環境的非物質文化,則可被認定為運河非遺[4]。對于這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明顯擴展了運河非遺的范圍,讓“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無法把握,而第二種觀點則強調運河非遺應與運河有一定關聯,即在運河建設與借助運河漕運而形成、發展、傳播、演化而來的非遺,較易于理解與把握。與“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爭議不同,對“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則討論較少且界定較為明確。傳統村落是指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是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重要載體[5]。由于傳統村落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遺產,而非遺僅是傳統村落中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故有研究認為,傳統村落非遺是在傳統村落中保存并傳承至今,能代表傳統村落文化遺產的民間文學、表演藝術、傳統工藝美術、傳統生產知識、傳統生活知識、傳統儀式、傳統節日類文化事項[6]。董琪珺則提出傳統村落中生活的居民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生產實踐時,創造并傳承了非遺,傳統村落非遺具有顯著的地域依存性特征[7]?;诖耍疚恼J為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不僅限定在京杭運河沿線,且要與京杭運河歷史文化功能相關,強調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的地域生產與創造性屬性。因此,對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的界定是:傳統村落中與京杭運河的建造和功能發揮、記錄運河文化、受益于運河功能,以及在京杭運河沿線傳統村落地區形成并傳播的各種直接或間接相關的非遺。其中,直接相關類型是在京杭運河傳統村落中形成并傳播的非遺;間接相關類型是由京杭運河交通助推傳播到傳統村落中,經過吸收與再創造,并借助運河交通再次傳播的非遺。
二、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可行性分析
從理論層面看,旅游活動本身就屬于一種文化活動,自 20 世紀 70 年代麥金托什等學者首次提出“文化旅游”概念以來[8],學界就開始了對文化和旅游關系的思考和討論。于光遠就曾提出“旅游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又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的觀點[9]。在此基礎上,后續研究逐漸形成了“靈魂載體說”,即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并提出了“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原則[10]。關于文化保護傳承與旅游的關系問題,如何從淺層共生融合關系轉化為和諧的深層內生融合關系,一些學者運用結構功能、系統論、協同創新、文化空間和再生產等理論,分析了旅游與文化保護傳承融合過程中的要素、路徑與演進邏輯等[11-15]。研究表明文化與旅游有眾多共同之處,可以融合,但兩者畢竟屬于不同的范疇,還有不少不同之處,是不能融合的,如有些地域風俗習慣是不能向游客開放的,因此要因地、因時制宜推進文旅融合。目前,針對京杭運河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融合存在兩種觀點。一是認為運河非遺自然應成為旅游吸引物,其開發利用應成為運河非遺保護傳承的一條最重要途徑[16][17-20];二是認為旅游開發利用會不利于運河非遺保護,使非遺商品化與庸俗化等[21-25]。雖然上述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仍存在,但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之間不斷融合發展卻是不爭的事實。
從政策層面看,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編制了《大運河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規劃》,提出大運河文化保護應堅持以文化和旅游融合為主線,以融合發展為導向,促進文化和旅游資源疊加、優勢互補,更好帶動大運河沿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也提出要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妥善處理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關系,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同時重點支持大運河沿線地區傳統村落中的非遺保護,在這一過程中推動大運河非遺合理利用。上述政策都印證了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合理性與可行性。
從實際調研結果看調研于2021和2022年的6—8月份進行,分別有6個調研小組(共計24人次)在京杭運河6省市的運河沿岸典型傳統村落展開,涉及6省市14個地級市(區)33個鄉鎮的共48個傳統村落,共計調查了84項運河傳統村落非遺,這些非遺涉及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的8個類別(除傳統醫藥和曲藝類)。調研共計收集村民調查問卷336份,非遺工作者問卷107份,旅游者問卷151份。訪談87人,涉及政府文化和旅游管理者、村民、非遺工作者、村干部、游客、專家等。,目前京杭運河傳統村落旅游發展的主流模式仍是淺層次的觀光型旅游模式,運河文化深度體驗式旅游模式還有待完善,非遺保護與旅游融合發展程度不高,二者之間還沒有實現深度融合發展。在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旅游利用過程中,當地村民參與積極性不足,缺乏認同感,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整體性旅游保護傳承還有待加強。雖然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融合還存在一些問題,但調研過程中也發現,有八成以上的村民(包括村干部和村非遺工作者)認為,目前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旅游利用形式主要為地方舉辦的與運河相關聯的非遺展覽或博覽會、運河非遺節慶(節事)活動、運河相關的傳統工藝展示等,這表明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與旅游利用之間不但存在融合,形式還較為多樣,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通過發展旅游帶動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與傳承仍為一種可行與適宜的路徑。
綜上,從理論、政策和實際調研情況看,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之間存在融合的可行性,且融合形式較為多樣,有一定發展潛力。但融合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矛盾與問題,阻礙了深度融合發展。因此,要以活態保護傳承理念為基礎,不斷改進與完善融合發展模式,進而實現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與旅游之間的深度融合與高質量發展。
三、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活態保護傳承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模式
(一)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活態保護傳承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理念
既然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融合發展具有合理性與可行性,要實現二者之間的深度融合,就需要有新理念作為指導。這一新理念要以旅游發展中的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活態保護傳承為根本,切實設計和推進有利的旅游方式實現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活態保護傳承?!盎顟B”的內涵最早從我國臺灣地區的“古跡活態”概念而來,之后不久出現了對無形文化遺產活態保護利用方面的探討。文獻表明,對于無形文化遺產來說,所謂活態是指對其可視化、重現或重演的過程[26],活態后的非遺均在不同程度上衍生出了旅游資源的屬性[27]。基于上述認識,本文認為所謂活態,指借助旅游方式實現對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的活態生產、活態傳播、活態重現重演、活態空間創造、活態認同的過程。這一活態過程本質上要求做到三點:
一是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活態保護與旅游融合發展過程中要積極融入新的內涵。文旅融合發展要實現活態保護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目標,在不改變原有運河文化內核的前提下,可適當增加與擴展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的文化內涵,將運河非遺和旅游要素有機融合,通過不斷的“文化再生產”使運河非遺得以延續。這里再生產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非遺體系,而是運河傳統村落非遺在保留傳統真實性的同時,帶有再生產與再創造的真實性。如在京杭運河傳統村落中民間文學類非遺保護利用上,傳統的靜態展示保護方式讓民間文學難以吸引旅游者,可將運河民間文學與戲曲、音樂、舞蹈等相結合,以旅游演藝方式,通過舞臺“情景”再現運河文學的獨特魅力。在這一文化再生產過程中,運河民間文學原真性得到保護的同時,也賦予了運河傳統村落民間文學新的生命力,其文化內涵得到了豐富與擴展。
二是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活態保護與旅游融合發展過程中要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傳承保護之路。不同地域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間的文化差異必然要求非遺旅游保護傳承的因地制宜。運河非遺反映了大運河生產、生活方式,其形成、傳播依賴于運河環境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28],對于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來說,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依賴于當地的鄉土性和運河環境。因此,對于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融合發展來說,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絕不能照搬、移植其他地方做法,必須依據自身運河傳統村落非遺的特色與稟賦,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選擇合適的運河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利用方式。
三是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活態保護與旅游融合發展是主客統一、供需動態平衡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將運河傳統村落的非遺資源、產品、產業需要與旅游者的消費體驗、追求,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者內在認知逐漸統一與融合。要創造交流與溝通的平臺,讓京杭運河傳統村落內部的非遺生產者與旅游者、各利益相關者進行對話與協商,通過非遺的文化生產、傳播、情景再現、空間再造,逐步補齊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融合之間的短板,實現主客或供需主體之間在該融合過程中的和諧統一。
(二)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活態保護傳承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策略
基于上述活態生產、活態傳播、活態重現重演、活態空間創造、活態認同的文旅融合保護傳承理念,及對該理念的三點認知,提出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活態保護傳承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五點策略:
1.運河非遺再生產:開發與創新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特色文旅產品
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要實現旅游活態保護,運河非遺文旅產品需要積極融入新的內涵。運河非遺文旅產品作為旅游業的衍生品,其商業化性質必然會影響到運河傳統村落非遺的文化內核。如何在不改變原有運河文化內核的前提下,將運河傳統村落非遺和旅游要素有機融合,“再生產”出獨具特色且具有吸引力的文旅產品,需要在靜態文化符號展示基礎上,以特色的演藝和獨特的產品創意來實現。
第一,旅游演藝可為旅游者提供休閑娛樂文化產品,該產品注重藝術性的同時,強調娛樂性、觀賞性與互動性的結合,旅游演藝形式與產品非常重視對非遺資源和價值內涵的挖掘,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演藝大餐。京杭運河傳統村落中有許多傳統音樂、舞蹈、戲劇、雜技、民俗等展演性質的運河非遺資源,這些資源具有很好的藝術性、表演性及參與互動性,宜于展示其地域運河文化屬性,增強當地居民的運河文化自信,滿足游客對于運河民間傳統文化的需求。目前,雖然京杭運河傳統村落中旅游演藝是運河非遺的重要利用方式,但一些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旅游演藝產品還不夠成熟,創新性不足,需要開發與完善有特色的旅游演藝產品。比如,江蘇揚州邵伯鎮甘棠社區運河古鎮邵伯鎮古時稱為甘棠,甘棠社區為邵伯古鎮的核心區域。甘棠社區雖名為社區,但歷史悠久,區域內運河歷史文化遺產眾多,故將甘棠社區作為傳統村落看待。的邵伯鑼鼓小牌子,屬于一種絲竹與鑼鼓相間的民間器樂,其曲調產生于運河,來源于運河周邊的清曲小唱,在樂曲結構上又受到傳統十番鑼鼓的影響,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樂形態。目前,該項非遺還沒有開發出比較成熟的旅游演藝方式,對此,該村落應借助其專門的鑼鼓小牌子表演藝術團,在邵伯古鎮等旅游區開辟專門表演場所與表演平臺,增加演藝的互動與參與環節,進行常態化的運河非遺表演,打造運河非遺常態化表演區。要通過旅游表演形式完善與創新鑼鼓小牌子的內涵與品質,進而實現對該項運河非遺的活態保護傳承。
第二,應全方位、跨區域豐富與創新京杭運河工藝技藝類非遺文創產品。應結合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所反映的地方性生活方式、審美偏好和價值觀念,利用文化創意產業努力開發獨具地方特色的工藝美術品、文化創意產品等非遺文旅產品。比如,天津楊柳青鎮白灘寺村和山東張秋鎮西街村的木版年畫工藝,雖然在工藝風格和文化特色上不同,但其依托京杭運河,在傳承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交流與融合。通過整理兩地年畫創作中的核心價值和地域基因,注入現代文創元素,就能夠提煉出穩定延續和不斷復制的典型文創IP,培育和孵化出有新意的京杭運河非遺文旅產品,賦予運河非遺活性特征。再如,浙江塘北村和輯里村的清水絲綿傳統制作技藝,可以借鑒浙江烏鎮竹編的旅游發展思路,跳出僅以清水絲綿制作生活用品的范疇,將該技藝與文旅創意產業相結合,創作出更具文旅特點的創意產品和特色精品。
第三,挖掘運河民間文學類非遺的旅游價值,通過鄉村旅游、研學旅游形式,讓旅游者了解地方運河文化,講好當地運河故事。如北京通州漷縣鎮榆林莊等傳統村落中存在著“春郊煙樹”的美景,該景觀為漷縣鎮八景之一。根據清代詩人“滿徑槐花感舊游”的詩句,可知自天津至通州運河沿岸的大路兩側或大堤上,栽植的全是國槐,而依據“兩岸垂楊蔭綠苔”的明代詩句可知河床兩側多生著垂柳資料來源:搜狐網:《千年古鎮——漷縣八景》,https://www.sohu.com/a/229289566_161623。?!按航紵煒洹泵枥L了春天京杭運河兩岸榆林莊等村落榆樹、槐樹先后發芽泛綠、樹上聚集霧氣的壯美景觀??赏ㄟ^民宿觀景、榆樹宴美食品嘗、運河休閑泛舟、研學考察等方式,讓旅游者切身體驗“春郊煙樹”的美景、感悟古代詩詞的藝術價值。
2.運河非遺再傳播:利用各類平臺完善與傳播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旅游品牌形象
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性、民族精神性、藝術審美性和教育傳承性,傳導給旅游者的整體心理印象是古老、傳統、交流、聯通、融合、鄉土等,這些心理形象共同構建了旅游地形象投射的文化符號,這些文化符號的傳遞是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旅游形象構建的關鍵。因此,要完善與傳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旅游品牌形象,打造區域內體驗與展演平臺,提升其地方個性、品牌信譽,建立運河傳統村落非遺與游客的情感聯結,完善運河非遺旅游形象傳播平臺,實現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再傳播。
第一,打造京杭運河傳統村落傳統技藝類非遺旅游體驗平臺,構建、完善與傳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品牌形象。如江蘇前黃鎮楊橋村“捻紙”傳統技藝有600多年歷史,其來源于明天啟年間的捻子(捻軍的前身)。捻紙工藝復雜,需經設計、選材、裁剪、上漿、刮漿、壓制、折疊、捻制、拼裝、組合等10道工序,才能手工捻成各種題材的作品。該項非遺遵循古法,堅持使用傳統工藝,但由于該項技藝傳播渠道與平臺不多,旅游利用程度不高,所獲收益無法滿足當地年輕人的生存需要,導致當地年輕人不愿意學習與傳承該項技藝。實際上,在保存捻紙傳統技藝文化內核的前提下,可將該項技藝以捻紙主題為牽引,將區域內非遺主題展覽館、展示廳、非遺集市、非遺社區等形式結合在一起,建設成為區域內較有規模和影響力的捻紙技藝非遺展覽平臺。該展覽平臺的建設可采取政府主導、非營利組織介入的形式,承擔該技藝的品牌形象宣傳職能。同時,可在楊橋村設立京杭運河傳統村落捻紙非遺體驗基地,作為捻紙技藝展示與體驗的平臺,形成兼具捻紙文旅創意產品生產、觀光體驗、宣傳銷售為一體的非遺主題工坊,進而打造與傳播捻紙運河非遺形象與品牌。
第二,可通過打造一些跨區域的、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型旅游演藝及民俗節慶節事活動平臺,借助平臺培育運河傳統村落非遺知名品牌。如江蘇揚州邵伯鎮甘棠社區的邵伯鑼鼓小牌子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沒有成熟的旅游演藝方式,品牌效應不足。為此,當地政府部門可通過政策激勵,完善與創新邵伯鑼鼓小牌子的旅游演藝形式,提升其項目競爭能力,打造邵伯鑼鼓小牌子文創紀念品,開發宣傳手冊與視頻,利用各類平臺加以傳播與推介,如可借助媒體網站平臺和社交自媒體平臺進行線上宣傳推介或現場直播等方式進行品牌宣傳。同時,支持邵伯鑼鼓小牌子與當地各類節事(慶)活動相結合,舉辦運河傳統村落非遺購物節、文創節、美食節等宣傳推介活動,提升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旅游形象、知名度與影響力。
3.運河非遺情景再現:數字技術賦能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旅游情景再現
有學者指出,文化旅游和科技的融合是未來的發展趨勢[29]?!笆奈濉睍r期是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階段,以5G為代表的數字新基建不斷走強,5G網絡以其“高速率、低時延、大連接”的優勢迅速與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AR/VR等大數據技術融合應用,為文旅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催生了云旅游、云看展等新業態,對擴大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旅游的影響具有推動作用。當前,以網絡為載體的“云旅游”越來越多地受到旅游者的青睞,同時一些地方政府和村落非遺工作者也認識到了在線旅游的重要性。如江蘇省界首鎮國家級傳統村落甓湖社區位于運河沿線,匯聚了明清以來運河沿線商貿集鎮的特色風貌。村落中的界首茶干制作技藝傳承悠久,與大運河關系密切。相傳清朝乾隆皇帝沿大運河下江南,品嘗茶干后,對其贊譽有加,之后茶干便被列為貢品,界首茶干制作技藝隨之傳承下來。在該項非遺保護傳承過程中,當地村落非遺工作者介紹:“我們想做茶干非遺數字化展示平臺,非遺展館可線上參觀,加入互動體驗功能,目前項目還在計劃階段?!睆闹锌煽闯?,一些運河傳統村落確實有非遺旅游數字化想法,但還僅停留在構思層面,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缺少互動體驗,很難感受到運河傳統村落非遺的文化內涵。運用數字科技推動運河傳統村落非遺的活態保護傳承,除了運用文字、聲音、圖像等傳統記錄呈現方式之外,還可以嘗試通過數字技術搭建起運河傳統村落非遺的展示場景,讓非遺元素動起來、活起來。如運河船工號子作為借助運河交通傳播南北的一項非遺,在北京、河北、山東等傳統村落中(如北京漷縣鎮漷縣村、河北安陵鎮華家口村、山東張秋鎮西街村等)廣泛流傳,它作為一種運河傳統音樂形式,是纖夫們為了在拉纖中步調一致、提高勞動效率而自然創作的一種民歌。但目前運河船工號子僅以文字介紹的形式保存在當地展覽館中,或被傳承人表演時才能展示出來,還無法做到對該項非遺的活態保護利用。要真正運用旅游形式對運河船工號子進行活態保護,就需要恢復這種音樂形式要求的“場景”??蛇\用三維引擎技術,對運河船工號子項目進行3D模型創建,運用融合AR、VR技術的混合現實MR技術、“5G+AR/VR”技術等進行可視化創作,營造虛擬的運河漕運拉纖情景,憑借5G的低延時優點對體驗項目實時操作,讓游客在“身臨其境”中扮演纖夫,學唱船工號子,寓教于樂,增強互動性,降低游客理解運河非遺的門檻,從而增強運河非遺的保護傳承與傳播效果。
4.運河非遺利用空間再造:推出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旅游保護傳承整體性規劃設計
非遺文化空間的內涵最早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被界定,即存在于人類生產生活領域中,與歷史文化和社會風俗相關的各種行為、知識、載體與技術,這些元素融合在一個文化場所中,即構成了“文化空間”。不少學者把“文化空間”視為非遺生存、發展及傳承的空間,也即“文化空間”是非遺生存的環境[30-32]。京杭運河作為世界級遺產廊道,也是線性的活態文化空間,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是運河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并與沿岸民眾生活緊密聯系。
目前,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文化空間的旅游整體性保護雖沒有專門規劃文件,但大運河與旅游相結合的整體性保護規劃還是值得借鑒的。如2021年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指出,要加快建設大運河等國家文化公園,突出“千年運河”整體辨識度,同時推進優質文化旅游資源一體化開發,科學規劃,推出參觀游覽聯程聯運經典線路等。同年,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提出,要支持大運河沿線地區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加強古鎮、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中的非遺保護。上述規劃為運河沿線傳統村落非遺相關保護規劃提供了科學指引,極大推進了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融合發展。借此契機,針對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的不同類型與價值特點,京杭運河沿岸各?。ㄊ校瞥鲞\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整體性和專項性規劃。如北京市通州區因運河而興,城市副中心又依運河而建,區域內傳統村落眾多,近兩年北京率先發布了《北京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和《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提出要建設通州區臺湖演藝小鎮、張家灣設計小鎮、宋莊藝術小鎮等一批特色運河文旅小鎮,同時推出一批運河文化特色村落。這為北京市和通州區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帶來了機遇??梢罁鲜鲆巹澦枷耄酝ㄖ輩^運河特色文旅小鎮為依托,整合北京市域內運河傳統村落非遺,將演藝類運河非遺(如舞蹈、戲曲、音樂類運河非遺)融入臺湖演藝小鎮中,將藝術類運河非遺(如美術、民間文學類、民俗類運河非遺)融入宋莊藝術小鎮中,將工藝技藝類運河非遺融入張家灣設計小鎮中。在此基礎上,通過文旅融合的可行性分析,打造北京市或通州區的運河傳統村落非遺與旅游融合的整體性或專項性規劃,進而從文化空間整體性角度實現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
另外,還需充分調動與運河傳統村落相關的非遺資源,跨區域在京津冀魯、江浙等運河流經區域重點打造一批運河特色非遺傳統村落群;建設跨行政區域的運河傳統村落生態文化保護區,支持旅行社等旅游企業以運河傳統村落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體驗工坊為點位,與相關傳承人開展合作,設計一批滿足游客需求的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旅游精品線路;推出參觀游覽運河傳統村落非遺的聯程聯運線路,形成多條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主題游憩帶等,進而促進運河傳統村落沿線非遺生存、發展與傳承的空間建設與完善。
5.運河非遺保護再認同:培育與創新多方參與的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旅游保護傳承體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關注傳統,也關注當下遺產實踐的活態性與包容性,可以被共享從而有助于增強社區認同感。其認同性取決于所根植的社區及其傳播者,只有經所在社區、群體或個人等特定主體確認才具有遺產的集體認同性。這個表述指出,在非遺保護實踐中堅持活態性和包容性的基礎上,只有各主體參與非遺保護與溝通協商,才能實現集體認同。在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融合發展過程中,運河非遺的保護傳承本質上是借助旅游方式,不斷培養與吸納運河非遺保護傳承主體,在活態實踐中形成一個內外兼修、優勢互補、價值共享的參與模式,最終實現文化認同。當然這一過程是在原有運河非遺保護體系基礎上,更加強調對實踐性、自覺性、包容性的再認同,也是上述文化認同體系下認知、情感和意向的地方認同[33]。文化再認同的重點在于構建一個政府、旅游企業、非遺傳承人、學校、村民、游客、專家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的旅游保護傳承體系。在該體系中,各級政府作為“領頭羊”應出臺相關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規劃與政策,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為后續的運河非遺旅游開發工作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旅游企業憑借資金、技術、管理等優勢將運河傳統村落中的非遺資源盤活,開發出能夠深入體驗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項目;運河傳統村落非遺傳承人應積極參與各種非遺文旅活動,傳播運河非遺文化,提高其影響力;學??梢詫⑦\河傳統村落非遺引入校園,融入課堂,邀請非遺傳承人展示技藝,為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埋下種子;當地村民應提高自身參與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旅游傳承的積極性;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文化的內涵、魅力,增強了對非遺的認知,并助推運河傳統村落非遺的傳播;相關專家則通過自身的智庫優勢,幫助打造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規劃方案與設計藍圖,由此推動運河傳統村落非遺的保護傳承。通過多方參與的共創模式及主體間網絡化協商體系,可以加強各主體間的溝通與協調,實現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的集體認同,增強運河非遺保護自覺,助推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
(三)構建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活態保護傳承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模式
要實現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活態保護傳承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需堅持活態保護傳承的文旅融合保護傳承發展理念,在此過程中要積極融入新文化內涵,融入因地制宜、主客統一、供需平衡的創新發展思想,不斷實現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文化的再生產、再傳播及情景再現,滿足旅游者對京杭運河文化深層次體驗需求,保障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目標的實現。在此基礎上,需推出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的文旅整體性與專項性規劃,從文化空間利用再造角度保障運河非遺文化的再生產、再傳播及情景再現。同時,需不斷培養與吸納運河傳統村落中非遺保護傳承主體,培育與創新多方參與的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旅游保護傳承體系,實現各類參與者對運河非遺的集體認同。上述文旅融合活態保護傳承理念及與之相關策略通過有機作用,最終能夠實現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與旅游深度融合并高質量發展(見圖1)。
1.活態再生產是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模式的核心要素
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活態保護傳承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模式是建立在活態保護傳承理念基礎上的,利用旅游形式的活態再生產是京杭運河非遺內核得以延續的重要推動力,是體現“活態”理念的核心要素。文旅深度融合本質上是文化符號生產與旅游創新之間的融合,其融合的交匯點在于文旅產品的創新性[33]。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特色文旅產品作為文化再生產的衍生物,其再生產的過程要求運河非遺生產者時刻關注旅游者的需求,在動態交往中達到供需統一。其產品內容是否具有當地運河特色,是否具有足夠的吸引力,直接關系到旅游者的文化體驗,以及運河非遺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能否順利傳播傳承。當然,活態再生產過程中要避免運河非遺文旅產品過度商品化和庸俗化,要把握文旅產品再生產的“度”,平衡市場需求與文旅產品保護傳承之間的對立性,讓二者在活態再生產過程中達到和諧統一。
2.活態再傳播與場景重現重演是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模式的主要支持系統
要實現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活態保護傳承與旅游深度融合,需要在活態再生產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旅游的形象、知名度與影響力。這就需要構建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模式的傳承傳播系統,進而支持運河非遺的傳播傳承。在該方面,雷帕(Leiper)曾提出過一個旅游吸引物模型,該模型包括三個要素,即旅游者、核心要素、旅游標志物及各種支持物 [34]。其中,核心要素是旅游吸引物的核心,如京杭運河傳統村落中的某項具體非遺是旅游者關注的焦點,即該項非遺為核心要素;而旅游標志物及各種支持物是核心要素傳遞或傳播的價值或文化符號,如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呈現出的“包容、交流、聯通、融合、鄉土”等運河文化符號。這些文化符號是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所傳遞出的象征意義、附加內容及價值,借助旅游平臺將這些文化價值符號傳承與傳播出去,這些文化價值符號與旅游平臺就構成了旅游標志物及各種支持物。Leiper模型與旅游標志物及各種支持物系統的論述,對于構建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模式的支持系統具有一定的啟示。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作為核心要素,其文化符號可借助活態傳播平臺(如展會、演藝、非遺集市、非遺社區、節慶等方式)與數字技術場景再現等方式傳承與傳播給旅游者,讓旅游者理解并認同運河文化符號的價值與象征意義,兩種方式共同促進與推動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的活態傳承傳播,形成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模式的主要支持系統。
3.活態空間再造與再認同是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模式的重要保障
京杭運河兩岸的傳統村落是運河非遺生存、發展及傳承的空間,有學者認為非遺的文化空間特性主要有三個方面,即活態性、傳統性、整體性[35],故將京杭運河傳統村落文化空間作為重要場域,以場域中的各種行為、知識、技術、載體為要素,通過整體性和專項性的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文旅線路設計與空間布局規劃,實現運河非遺活態與整體性保護,是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模式的重要保障。由于文化空間強調活態性、傳統性、整體性,故在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文化空間改造與利用過程中,應以不破壞其文化空間的特性為前提,進行適度旅游規劃開發利用。同時,基于當下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實踐中的活態性、包容性與共享性[36],在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遺保護傳承實踐(再生產、再傳播、場景再現、空間再造)中形成一個內外兼修、優勢互補、價值共享的多方參與模式,促進社區內部形成運河文化記憶及運河非遺保護的自信心與自覺性,進而在文旅融合空間實踐體系下達成集體認同,可保障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模式的有效運行。
[參考文獻]
[1]荀德麟、劉志平、李想等:《京杭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年版,第5—10頁。
[2]姜師立:《中國大運河文化》,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19年版,第6—10頁。
[3]顧希佳:《杭州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杭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2頁。
[4][16][28]李永樂、杜文娟:《申遺視野下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及其旅游開發——以大運河江蘇段為例》,《中國名城》2011年第10期,第42—45頁。
[5]毛琳箐、康?。骸秱鹘y聲景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研究——以貴州侗族傳統村落為例》,《廣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1期,第108—116頁。
[6][36]李揚:《傳統村落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問題初探》,《中國古村落保護與利用研討會論文集》2015年,第192—198頁。
[7]董琪珺:《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的安徽傳統村落保護與更新研究》,《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0年第8期,第83—86頁。
[8][美]羅伯特·麥金托什、[美]夏??咸亍じ癫ㄌ兀骸堵糜螌W: 要素·實踐·基本原理》,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年版,第22—30頁。
[9]于光遠:《旅游與文化》,《瞭望周刊》1986年第14期,第35—36頁。
[10][11]徐翠蓉、趙玉宗、高潔:《國內外文旅融合研究進展與啟示:一個文獻綜述》,《旅游學刊》 2020年第8期,第 94—104頁。
[12]Dans E P, Gonzalez P A:“Sustainable Tourism and Social Value at World Heritage Sites:Towards a Conservation Plan for Altamira, Spai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74,No.3,2019,pp.68-80.
[13]Canavan B:“Tourism Culture:Nexus, Characteristics,Context and Sustainability”,Tourism Management,Vol.53,No.4,2016,pp.229-243.
[14]王秀偉:《從交互到共生:文旅融合的結構維度、演進邏輯和發展趨勢》,《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第29—36頁。
[15]李宇軍:《文旅融合發展中的“文化-旅游”“政府-市場”“中央-地方”三大關系》,《貴州民族研究》2021年第3期,第171—175頁。
[17]張秉福:《京杭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互動機制研究》,《中州學刊》2019年第8期,第91—96頁。
[18]吳元芳:《山東省運河區域民俗旅游開發研究》,《經濟問題探索》2008年第2期,第109—114頁。
[19]Wade L Hadwen:“Lake Tourism: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Lacustrine Tourism System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34,No.2,2007,pp.555-556.
[20]Donohoe H M:“Sustainable Heritage Tourism Marketing and Canada’s Rideau Canal World Heritage Site”,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Vol.20,No.1,2012,pp.121-142.
[21]顏敏、趙媛:《國內外運河遺產旅游研究綜述》,《資源開發與市場》2016年第5期,第626—630頁。
[22]張秉福:《京杭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互動關系的現狀與問題探析》,《藝術百家》2019年第3期,第180—184頁。
[23]范怡然、時少華:《運河遺產旅游研究進展與評析:基于2000—2020年外文文獻的綜述》,《旅游研究》2022年第3期,第30—42頁。
[24]Slocum S L,Clifton J M:“Understanding Community Capacity through Canal Heritage Development: Sink or Swi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Policy,Vol.4,No.4,2012,pp.356-374.
[25]Mason A:“Applied Anthropology and Heritage Tourism Planning:Working for the Western Erie Canal Heritage Corridor Planning Commision”,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ractice of Anthropology Bulletin,Vol.23,No.1,2005,pp.151-169.
[26]吳必虎:《基于鄉村旅游的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社會科學家》2016年第2期,第7—9頁。
[27]譚靜怡:《從靜態傳承走向活態保護——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模式與價值》,《山西檔案》2016 第3期,第131—133頁。
[29]陳少峰:《城市文化旅游的創意傳播新模式》,《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第30—33+40頁。
[30]向云駒:《論“文化空間”》,《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年第3期,第81—88頁。
[31]烏丙安:《民俗文化空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中之重》,《民間文化論壇》2007年第1期,第 98—100頁。
[32]傅才武、李俊辰:《旅游場域中傳統村落文化空間的生產邏輯與價值回歸》,《江漢論壇》2022年第10期,第131—137頁。
[33]成志芬、郭予良、鄧思宇:《大運河(京津冀段)沿線傳統村落村民對村落大運河文化認同的比較研究——以北京皇木廠、天津楊柳青、河北捷地村為例》,《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5期,第30—41頁。
[34]Leiper N:“Partial Industrialization of Tourism System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17,No.4,1990,pp.600-605.
[35]張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保護》,《青海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第33—36+41頁。
Research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Mode of
Intangible Heritag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Tourism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Along the Beijing-Hangzhou Canal
SHI? Shaohua
(Tourism College,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 The activ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the Beijing-Hangzhou Canal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tect the canal culture. 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Beijing-Hangzhou Canal,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eep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mod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tourism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long the Beijing-Hangzhou Canal.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ctive”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this model constantly achieves the cultural reproduction, re-dissemination and scene reprodu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eets the deep-seated cultural experience needs of the tourists, and ensures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the Canal.On this basis,a comprehensive cultural and tourism plan is introduced to ensur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pace re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continuously cultivate and absorb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subjec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hieve high recogni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y various participants, and ensure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deep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Key words:Beijing-Hangzhou Canal; traditional vill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tiv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deep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mode in culture and tourism
(責任編輯 孫俊青;責任校對 朱香敏)
[收稿日期]2023-07-1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京杭運河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保護傳承與旅游融合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BH151);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科研計劃項目(項目編號:SZ202311417024)/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文旅融合視野下北京地區大運河傳統村鎮民俗文化活態保護傳承研究”(項目編號:22GJB024)。
[作者簡介]時少華 (1978—),男,山東日照人,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