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占霞
自主學習區別于傳統的被動學習,其以生為本,以學為主,是新時代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必備的學習能力與素質之一,也是各學科教學中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的一種能力。它不但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有一定的自覺性、自主性,還要在沒有教師、家長的監督下,自覺地去閱讀、聽講、學習。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促進小學數學教學高效進行的同時,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是保證學習效率的關鍵。尤其是小學生,興趣更容易讓他們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進行課堂自主探索式學習,形成良性循環。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讓學生快樂學習、有效學習,就要為學生設計有趣的導入,讓學生在導入環節對新知產生強烈的渴望與好奇,保證學生在學習中投入更多的熱情,保持濃厚的興趣。所以,筆者在新課的導入環節設計了以下兩個活動。
●導入設計一
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呈現一組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不同面值的人民幣,讓學生觀察,說出自己認識幾種人民幣,用過幾種人民幣。(由于信息發達,現在人們用微信、支付寶支付較多,有些面值的人民幣有的學生有可能還沒見過。)
讓學生想一想、認一認,看看他們能認識幾種,見過幾種。這個時候,會有學生說出課件上呈現的面值不等的人民幣,如100 元、50 元、20 元、10 元、1元、5 角等。
在搶答的過程中,學生可能也會想,這些錢到底哪一張最大,它們能買些什么東西呢,誰買的最多。有了這種心理,學生的學習興趣基本上已經被激活了,這時開始后面的教學活動,效果會更好。
小學生的思維認識比較直觀,如果沒有多媒體課件顯示圖片,幫助學生理解,會影響他們認識人民幣,弱化教學效果。
●導入設計二
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及以下問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人民幣中哪一張最大嗎?你們最近用過面值多少的人民幣呢?用它們買了些什么?
學生看到多媒體上呈現的10 元、5 元、2 元、1元、5 角圖片,會快速說出10 元最大,他們還知道10元比5 元多5 元,比2 元多8 元,比1 元多9 元,比5角多9.5 元。學生也會回憶自己用過多少錢,買過什么東西。如有個學生說,他那天用10 元買了2 個數學本,還剩7 元;一個學生說,他那天用5 元錢買了1 個冰激凌;一個學生說,他那天用1 元買了1 個棒棒糖等。
這兩種導入方式融入了問題,引起了學生對認識人民幣的渴望,同時激起學生心里的疑問,如“這些錢都能買到什么東西?它們到底誰最大?誰最小?1 元等于多少角?100 元等于幾個10 元,又等于幾個1 元?”這些好奇、疑問,不但會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自主探究的學習狀態,開啟更多的感知系統,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有效學習課堂數學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生年齡還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開門見山地講知識,看似節省了課堂時間,也沒有冗雜的內容影響教學,但是小學生不容易理解,甚至還會產生排斥心理。這樣不但使教師出力不討好,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還會使學生覺得無趣,不主動去嘗試著獲取、理解、吸收。所以,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把課堂知識放在情境里,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去獲取。這樣學生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學習的主動性會更高,興趣更濃。所以,在“認識人民幣”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為學生設計了以下活動。
活動1: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呈現1 元、5 角、2角、1 角、5 分、2 分、1 分的硬幣,100 元、50 元、10 元、5 元、5 角、1 角的紙幣,強化學生的認識。
然后,讓學生結合課件觀察人民幣。學生會從一堆人民幣的圖片中發現,人民幣從質地來看劃分為兩種:一種是紙幣,如100 元,50 元、20 元、10 元、5 元;一種是硬幣,如1 元、5 角、2 角、1 角、5 分、1 分。
然后讓學生看看他們手里都有多大面值的學習專用的學具人民幣。這個時候,學生肯定會拿出自己的學具人民幣與課件上的人民幣對比著認識、學習。這不但能再一次強化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強化學生的記憶,也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活動2:為了強化學生的認識,教師可以用課件為學生呈現不同面值的人民幣,讓學生認識。然后,再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幣放在一起,讓學生比較哪種面值大,哪種面值小,如5 元與2 元比,20 元與50 元比,等等。隨著學生認識與理解的不斷提高,他們一定會一邊認識、一邊跟著老師學習,一邊思考:角與元又是哪個大呢?5 元既然比2 元大,那么5 元與20角到底誰大呢?
這個時候教師不但要結合課件繼續講授,還要能想學生所想。為了幫助學生驗證他們心里的疑惑,證明5 元大還是20 角大,教師要在課件上呈現一張輔助圖:1 元對等10 角;1 角對等10 分。
……
這時學生就會一邊觀察一邊想,1 元=10 角,那5元就等于50 角,5 元=50 角,50 角-20 角=30 角,顯然5 元比20 角大。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還在形成中,教師在為他們講解的同時,要適當地配上形象、生動、直觀,可見、可感、可觸的圖像、視頻進行輔助,再運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詮釋知識,不但能更好地解讀內容,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在圖像與解析相結合的詮釋中,還能增加學生學習的體驗感,強化學生的認識,讓學生發現小學數學的魅力,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要想讓小學生真正理解知識,不但要借助多媒體圖文配講,還要講練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練習真正理解知識,達到對知識的內化,實現教學的目的。所以,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地給學生設計難度適中的問題,把練習融入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參與中理解、內化,達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學習目的。
活動1:實戰演練
教師:同學們通過學習,都認識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幣,那么咱們結合以下的練習熟悉一下,看誰對課堂知識的把握更準確、更全面。課件為學生呈現幾道練習題:
20 分=( )角 6 元=( )角
4 元=( )角 1 元=( )分
2 元5 角=( )角
55 角( )元( )角
通過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再經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對于人民幣的認識以及元、角、分之間的換算更加清楚,便于以后在生活中運用人民幣。這樣不但能促進學生理解知識,也能為學生運用知識、提升生活能力創造有利的條件。
活動2:播放一段有趣的動畫
動畫內容:熊大說他有5 元錢,比熊二的30 角要大,要多。可是熊二硬說30 明明比5 大,他們倆爭論半天沒有結果。最后光頭強給他們進行了推演,如1 元=10 角,2 元=20 角,3 元=30 角,4 元=40 角,5元=50 角。那么熊大有5 元=50 角,與熊二的30 角相比,誰的大呢?也就是誰的錢多呢?
元比角大,1 元=10 角,所以5 元換算成角以后等于50 角,當然5 元比30 角要大。
事實證明,如果教師在教學中直接給小學生講知識點,辨析問題,他們可能要思考半天,也不理解。或者課堂上理解了,課下不會運用。因為像元、角、分這樣的單位之間的換算或比大小需要記憶,也容易忘記,學生也會“現學現忘”,所以課下就有可能又不知道怎么運用了。教師如果能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把知識融入動畫里,再配上小學生喜歡的動漫人物,不但能促進學生快速、準確地理解內容,還能強化他們的記憶,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知識是為了用它創造更大的價值,為自己、為他人創造更好的生活,為社會的發展出一分力。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不能把數學教學局限于教材、課堂,要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灌輸運用知識的意識,要把用知識的理念滲透在學生學習的始終,讓學生把所學用于生活,使課本知識與學生生活發生聯系,學生既能感受到鮮活的、流動的、有生命的數學知識,也能有學習的成就感。
活動:展示練習題
小麗有4 元錢,要買以下小玩具,有幾種買法?能買幾個?要是小麗都把它們買下來一共需要多少錢?

1.圓氣球5 角+心形氣球8 角+向日葵1 元(10 角)+花朵6 角=29 角。那么4 元=40 角,40 角-29 角=11 角,小麗能買下圖中這4 個小東西,需要29角,也就是2.9 元。
2.圓氣球5 角+小鵝3 元1 角(31 角)=36 角,也是3.6 元。4 元-3.6 元=0.4 元。小麗也可以買圓氣球和小鵝。
3.心形氣球8 角+小鵝3 元1 角(31 角)=3.9 元,也就是39 角。4 元=40 角,40 角-39 角=1 角。小麗也可以買心形氣球和小鵝。
4.花朵6 角+小鵝3 元1 角(31 角)=37 角。4元=40 角,40 角-37 角=3 角。小麗還能買花朵和小鵝。
5.先把1 元換算成10 角,把3 元1 角換算成31角,再進行相加:5 角+8 角+10 角+6 角+31 角=60 角=6 元。小麗要把這些玩具都買下來需要6 元。
或者先把5 角換算成0.5 元,把8 角換算成0.8元,6 角換算成0.6 元,把3 元1 角換算成3.1 元。然后再相加:0.5 元+0.8 元+0.6 元+1 元+3.1 元=6 元。顯然,得出的結果也是6 元,小麗要把這些玩具都買下來需要6 元。
結論:不管是角+元,還是元+角,首先要注意單位的統一,然后相加或者相減,就能準確計算任何與“認識人民幣”這一內容有關的加減法,為學生在生活中使用人民幣做準備。
小學生活潑好動,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顧慮他們的心理,只給他們一些與“認識人民幣”有關的加減算式,或者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題,會缺乏趣味性,無法激發小學生的興趣。但是用這種買東西的方式,讓學生嘗試用交易的方法,不但能鍛煉他們的加減運算能力,還能讓學生在元、角、分的換算中提高對人民幣的靈活運用能力,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強化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實現教學目的。
自主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能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中更有主動權,發揮主觀能動性。筆者在小學教學中發現,雖然小學數學是培養學生思維的學科,需要學生在學習中有主動性,并在主動探索中逐漸打開思維,鍛煉思維,但是受限于教學觀念的認識,現在有些教師還是給學生講得多、練得少,總想著只要學生能把知識學懂、學通,自然就會用。殊不知,小學生的空間思維、發散思維還在形成中,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引導學生運用知識,促進他們思維的形成與提升,不但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其學以致用能力,還會抑制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與能力的提升,不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更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