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溢敏
在“小人物專題探究”這一群文教學中,我們選取了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四篇文章:《植樹的牧羊人》《回憶我的母親》《溜索》《阿長與〈山海經〉》,嘗試運用群文教學法進行教學設計,指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這一類作品的閱讀策略。
這四篇都是寫人的文章,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作者回憶了童年的保姆阿長,表達了對這位命運不幸的女性的感激和懷念;《回憶我的母親》是朱德同志為了紀念母親寫的一篇文章,回憶了母親勤勞的一生,抒發(fā)了對母親無限敬愛的深情;《溜索》講述馬幫飛渡峽谷的故事,表現(xiàn)了馬幫漢子沉著、冷靜、從容的姿態(tài),表達了對馬幫漢子粗獷豪邁、勇敢無畏精神的欽佩和贊頌;《植樹的牧羊人》是法國作家讓·喬諾的一篇小說,主要寫了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種樹的故事,他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將一片荒漠變成了綠洲,贊揚了牧羊人的偉大精神。這四篇文章都描繪的是“小人物”的故事,他們沒有傳奇的經歷,沒有壯麗的事業(yè),但他們都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為了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理解專題化閱讀的方法,感受“小人物”的魅力,我們做了以下問卷調查。(見表1)

表1 關于“小人物”閱讀專題的問卷
從表1 可以看出,學生雖然在七、八年級已經學習了這幾篇文章,但是還沒有專題化的意識,僅有10%的學生知道“小人物”并能隱約說出“小人物”的概念,有30%的學生能夠列出一篇及以上的有關“小人物”的篇章。從這里可以看出,學生對“小人物”這個概念并不清楚,因此此專題的群文閱讀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過專題課來探究“小人物”,進而讓學生掌握描寫“小人物”這一類文學作品的閱讀技巧,掌握“小人物”的閱讀方法,從“小人物”的閱讀中審視人性,理解社會,凈化心靈,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注重人物“共性”的概括以及人物“個性”的區(qū)分,并能夠在學習“小人物”專題課的基礎上提升能力,拓展寫作。
1.探討“小”:通過制作小人物檔案、講述故事等方法梳理小人物的事跡與形象。
2.感悟“大”:通過細節(jié)賞析等方法學習小人物的塑造方法,感受小人物的精神力量。
3.“以小見大”:拓展“小人物”的寫作,能夠從文中人物身上提煉出美好品質,并用優(yōu)美的語言表述出來。
這三個教學目標從人物的不同“個性”出發(fā),通過梳理“小人物”的不同事跡,從而概括出“小人物”的共同特點,讓學生掌握“小人物”的“小”:經歷小、身份??;同時通過人物塑造方法之間的對比,感受“小人物”的“大”:樸素、善良等美好的精神品質;最后拓展提升,讓學生通過寫作感受身邊的“小人物”,認識身邊的“小人物”,進而思想得到凈化,從“小人物”身上受到感染。
設置情境導入:我校圖書館舉行了“文學經典人物”圖畫展活動,館長推薦了一系列文學名著的主人公作為畫展活動的備選人物,其中初中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植樹的牧羊人》《回憶我的母親》《溜索》《阿長與〈山海經〉》這幾篇文章人物入選,現(xiàn)在在全校征集人物介紹。請學生在學習完之后,仿照著以下人物介紹示例,參加這次圖書館活動。
張順東、李國秀夫婦事跡張順東和妻子李國秀身殘志堅、自立自強,通過奮斗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照顧年邁老人、年幼孩子及失去雙親的兩個侄女,書寫了“踏出脫貧路、撐起半邊天”的感人故事。
1.“小形象”展示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小人物”的解釋為“指社會上不出名、沒有影響的人”。
找出“小”,如表2。

表2
2.制作“小人物”檔案
學生快速閱讀文章,并通過圈點勾畫的方法,迅速完成表3,制作人物小檔案,掌握阿長、牧羊人、朱德母親、馬幫等人物的基本信息。

表3
3.開展“小人物”經歷自述活動
小人物的經歷也是各種各樣的,請同學們小組合作開展“小人物”的自述活動,說說“我”做了哪些事情?并比較幾個人物經歷的異同。
①自述環(huán)節(jié):
“我”是阿長,“我”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牧羊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朱德母親,“我”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馬幫領袖,“我”__________________
②對比環(huán)節(jié):
“小人物”之間的經歷對比。
預設:這幾篇文章主要人物的經歷是不同的,有的人做的事情很瑣碎,如阿長和朱德母親;有的人做的事情很單一,如牧羊人和馬幫的人,但共同點都是小事情。
4.在細節(jié)描寫中體會小人物

人物語言動作外貌作者的評價阿長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她生得黃胖而矮偉大的神力;特別的敬意;空前的敬意牧羊人他回答說“不吸煙”;他搖搖頭說不是;他說,這地方缺少樹,沒有樹,就不會有生命。一顆一顆仔細地挑選起來衣服扣子縫得結結實實,補丁的針腳也很細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我就從心底里,對這位沒有受過什么教育的普通農民,感到無限的敬佩朱德母親種田,種菜,喂豬,養(yǎng)蠶,紡棉花母親在家庭里極能任勞任怨。她性格和藹,沒有打罵過我們。母親是個好勞動馬幫可還歇;不消;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看腳底板飛到索頭,抽身躍下,拐著腿彈一彈;幾個漢子笑著在吃煙精瘦短小的漢子
預設:對待小人物不能用像平時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展開,而應抓住細節(jié)中一些特別的點來進行。
A.語言的反差:《阿長與〈山海經〉》為例
阿長與作者少年時的對話零散而雜亂,但恰恰有一句是令人印象深刻并值得玩味的:“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山海經》這本古代典籍卻被阿長這樣一個沒有文化、粗俗平凡的農村婦女買給了作者。反差中,顯出真摯溫暖。
B.動作的反差:《溜索》為例
牛的表現(xiàn):那牛軟下去,淌出兩滴淚,大眼失了神,皮肉開始抖。牛嘴咧開,叫不出聲,皮肉抖得模糊一層,屎尿盡數撒泄。
“我”的表現(xiàn):慎慎地下來,腿子抖得站不住,腳倒像生下來第一遭知道世界上還有土地,親親熱熱跺幾下。
首領的表現(xiàn):“懶懶”“穩(wěn)穩(wěn)”“緩緩”……
瘦小漢子:“邁著”“走到”“扯”“一躍”“一用力”“小”……
漢子們:“漫聲”“笑著”……
牛的哀叫、“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與領隊及漢子的勇敢無畏形成反差。
對比方法:
遠方叔祖疏懶地不愿為“我”買書,沒有文化的阿長卻愿意為“我”買書。 ——《阿長與〈山海經〉》
“地主家看也不看的糧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貧苦的家庭生活和母親的勤勞簡樸,遭受天災與地主欺壓以及母親的不怕困難等。——《回憶我的母親》
漢語詞典對“大”的解釋是“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艾力澤·布菲、阿長、朱德母親、馬幫領袖,作為一群小人物,卻有著大情懷、大力量,“大”在哪里?
1.大作用
雖然普通,做了什么“大事”?為什么是“大事”?分析影響力。
2.大境界
你從他們的身上讀出了什么?

人物“大事”品質阿長 一個沒有任何文化的保姆給“我”買了《山海經》善良、熱情、有愛心牧羊人 沒有受過什么教育的人用了一輩子讓荒漠變成了綠洲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堅持不懈朱德母親教給“我”與困難做斗爭的經驗、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讓“我”成為一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勤勞、仁慈、反抗壓迫、支持革命馬幫 無視怒江,輕松過河,成就雄性之魂無所畏懼、沉著冷靜、英雄本色
3.大感悟
你喜歡課文中“小人物”的原因(可多選)( )
A.人物背景普通,容易理解
B.欣賞“小人物”身上展現(xiàn)出的美好品質
C.塑造“小人物”的寫作方法值得學習
D.可以透過“小人物”分析背后的社會歷史
介紹創(chuàng)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場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題。
1.學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人物介紹,并完成仿寫。
張順東、李國秀夫婦事跡
張順東和妻子李國秀身殘志堅、自立自強,用奮斗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照顧年邁老人、年幼孩子及失去雙親的兩個侄女,書寫了“踏出脫貧路、撐起半邊天”的感人故事。
方法指導:敘述事件_________________;贊美品質________________。
2.根據學習的內容,選擇一個人物認真撰寫人物介紹,參加學校圖書館舉行的活動。
3.小組討論,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展示所撰寫的人物介紹,并進行評價,最后選擇最好的代表班級參加學校舉行的活動。

自評得分他評得分最后得分簡述事跡贊美品質語言優(yōu)美
在我們的身邊還有無數的“小人物”,他們在平常的生活中默默無聞,請你選擇自己最熟悉的一個“小人物”,運用本單元的寫法,寫一篇文章。
綜上所述,在九年級引導學生進行基于學情的群文專題閱讀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效果的,學生通過七、八年級的學習已經掌握了必要的閱讀技巧。通過群文的專題性閱讀復習研討,學生可以掌握一類文章的閱讀技巧,并將這一類閱讀運用于之后的學習中。“小人物”作為這個世界的主體,在“小人物”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樸素的愛和單純的善,他們對平凡的向往以及對夢想堅定的追求也是我們作為“小人物”需要堅守的,相信學生以后在閱讀這類“小人物”作品的時候肯定會得心應手,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