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昊越
摘 要:隨著法治國家建設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法治教育面臨著全新挑戰。對于技工院校學生而言,在掌握法律常識的基礎上,能夠約束自身行為,做到心中有法、辦事依法至關重要。當前,傳統法治教學模式存在偏重知識目標、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脫節、教學方式單一等問題,難以適應學生成長發展的新需求。因此,本文立足于法治教育的內涵特點,創新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學策略,確立法治教育“生活化”三維教學目標,融合法治教育“生活化”三重教學元素,優化法治教育“生活化”三類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法治教育育人功能,真正培養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關鍵詞: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學策略
法律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法治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知法懂法,而后守法用法,因此法治教育本身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應用性,需要和生活緊密結合,才能煥發出生命力。
當前,技工院校開設法治教育課程的對象主要是中級工層級的學生。一方面,這部分學生群體年齡偏小,多處于青春期階段,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容易沖動行事,亟須掌握法律規范,增強法治意識。另一方面,技工院校學生普遍存在知識積累不足、社會經驗欠缺的情況,導致學生可能在相對枯燥難懂的法律學習中找不到興趣和動力,從而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提升法治教育的課堂活力至關重要。
采用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學策略,能夠避免傳統教學中“灌輸式、填鴨式”的單方面講授問題的出現,利用相對開放、多樣的方式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探索、主動加工和運用新知,實現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同時,有效拉近課程內容和生活實踐的關系,將晦澀難懂的法律知識“生活化”,增強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記憶、理解和運用,幫助學生逐步將法治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進法治情感的培養。
(一)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學的內涵
“生活化”教學是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通過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使學習生活化,生活學習化,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法治教育“生活化”則是結合社會現象、教師自身經驗以及學生生活體驗,將法律知識以“生活化”教學情境展現出來,讓學生在熟練掌握法律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運用,從而逐步形成法治思維,培育法治精神。讓原本枯燥的法治課堂既有“法律味道”,又具“生活氣息”,真正體現“教學源于生活,最終服務于生活”的理念。
(二)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學的理論基礎
1.“教育即生活”理論
杜威作為現代教育學派的代表,對傳統教育理念進行創新,提出了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的“新三中心論”,以及“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改造”的教育思想。他認為,學校教育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教育成為聯結學生和社會的紐帶,使教育同時滿足學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教育學家陶行知在杜威教育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不提倡脫離生活和社會實踐的教學方式。“教育即生活”理論能夠有效解決教育與學生、教育與社會相脫節的問題,為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講授,更要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這一理論主張在教學中要建構“生活化”教學, 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認知系統的建構,讓教學貼近生活,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由心理學家皮亞杰最早提出,這一理論認為,知識的獲取需要教師講授,但更需要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為基礎,建構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形成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從而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也為筆者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撐。
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學逐步受到重視和認可。教師從以往專注于學生學習成績的單一目標逐步向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法治觀念、提升綜合素質的多維目標轉變。在教學方法上突破了以往單一的灌輸模式,逐步探索出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等多樣化教學方式,技工院校法治教育取得了新進展和新突破。但由于對法治教育“生活化”理解的片面性以及實際授課過程中的客觀因素,導致目前的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學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教學目標偏重知識目標
教學目標的優化是整個教學過程優化的前提。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往往容易側重知識目標,這便導致在實際授課時,知識講授的環節所占比重大,而知識的實際運用和情感升華的比重較小。開展法治教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普及法治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知法、用法的能力,增強學生遵法、守法的觀念,形成對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價值認同、制度認同。對于法治教育而言,教學目標若大比重傾向知識目標,則無法實現法治教育的初衷。
(二)法治教育內容與生活銜接性不強
一些教師容易誤解法治教育對于生活的目的和意義,僅專注于教材進行講授。一部分教師專注于準備大量的教學案例,通過案例來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但有些案例的選取不是從學生生活中來,與實際生活相脫離,忽略了案例選取與教學內容及學生生活之間的關系,存在“兩張皮”的現象。長此以往,學生本著好奇心和興趣去開展案例研究,但最終又無法通過案例理解知識的深刻內涵,這樣便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三)教師的教學方式相對單一
大多數教師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探索出案例研討、情境模擬、小組合作等相對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但是在教學方法的實際運用中,由于對法治教育的教學模式缺乏深度思考、嘗試和總結,使得這些相對新穎的教學方法容易停留在表面,傳統教學模式仍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法治教育的當務之急,是需要教師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和總結,結合實際情況,采用更加多元、更具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學方式。
(一)確立法治教育“生活化”三維教學目標
明確教學目標是開展教學的前提。學生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當是法治教育的方向和歸宿。因此,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根據法治教育的特點靈活確立法治教育“生活化”三維教學目標。
1.第一維度,知識目標“生活化”
學生所學知識既要來源于教材,也要來源于生活,同時也要服務于生活實踐,在知識目標層面,要使學生掌握個人成長和參與社會生活所需的法律知識。
2.第二維度,能力目標“生活化”
使學生能夠在掌握法律常識和制度特點的基礎上,約束行為習慣,提高通過法律方法維護權益、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3.第三維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生活化”
在掌握知識和提升能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法治思維,培養法治情感,增強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堅定信心。
(二)融合法治教育“生活化”三重教學元素
目前的法治教育教材,更多側重的是一些框架性和代表性知識,教學內容相對晦澀,難以理解,而正處于青少年階段的技工院校學生缺乏一定的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難以將法律知識經過提煉和概括后有效地嫁接到生活當中。法治教育最重要的一環是將法律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結,有效喚醒學生的法治情感和生活體驗。因此,要求教師能夠立足于教材、延伸至生活,主動拉近課堂和生活的距離,在生活的大課堂中汲取資源和素材,并將生活元素補充進教材的講授中,增加教學內容的厚度,擴展教材的廣度。
在融合“生活化”教學元素時,一是要從技工院校學生的思想特點、知識基礎、年齡特征出發,遵循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所選取的教學元素應與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相適應,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二是教學元素要盡量貼近生活。在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學中,教師會經常運用違法犯罪案例。教師在選取相關案例時盡量不要超越學生的普遍認知和生活經驗,否則很難形成師生的良性互動和共鳴,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教師選取的教學元素要能夠解決學生的問題,使課堂教學成為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生活困惑的有效途徑,增強教學吸引力。三是在選取生活案例時必須注意與教材內容和知識點相對應,不能為了素材而素材、為了舉例而舉例,避免舍本逐末的情況出現。教師選用的生活案例要和知識點有緊密的呼應效果,同時具有引導和思考作用,讓學生在思考和探索中不斷激發學習內驅力,從而促進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整合理解和實際運用。
(三)優化法治教育“生活化”三類教學方法
“生活化”教學方法對于法治教學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注重對“生活化”教學方法的深入探究,并將此貫穿滲透于法治教學的課程導入、情境創設、問題設計等各個環節。
首先,善于營造良好的“場域”。教師不能僅僅將關注點聚焦在授課內容本身,還要善于營造一個良好的場域,讓所有學生能夠沉浸其中,受場域的影響開展“浸泡式”教學。就如同在國慶閱兵時,當大家都在同樣的氛圍里去體會那份共鳴的情感時,每個人也可以從中深受感動和教育。對于法治教學而言,教師要在激活課堂內容的情形下,激活出一個積極的、開放的、相互信賴的、敢于表達的法治氛圍和場域環境。把以內容為中心轉換成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和教師以一個共同場域為中心,以一個共同要解決的問題為線索,展開開放、積極的討論,在相互啟發中達成共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已學知識和已有經驗加以整合,整合的結果又能夠讓學生從中受益。
其次,建構學生的“全人立體系統”。在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當成一個“全人”來對待,不能只著眼于提供給學生一些知識、工具、方法,或是只改變學生的知識結構或行為模式,而是要建構立體教學模式,關注自我系統、學習系統和認知系統的聯動,避免學生對法治知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因此,傳授知識只是其中一部分,同時也要通過情境創設、頭腦風暴、案例研討、社會實踐等途徑,幫助學生將法治知識萃取為方法論并進行運用,同時幫助學生在法治信念、法治情懷、自我效能感、普適價值觀等方面獲得滋養。
最后,激發學生思維活力。傳統教學方式往往照本宣科,以講為主,缺少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環節。在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全過程的大腦激活程度,可以嘗試以“提出問題—激活舊知—總結規律—運用新知—融會貫通”模式激發學生參與課程的心理動力。第一,激發學生的一層動力,提出讓學生覺得有意義、有價值、值得探討、值得參與的法律問題,吸引好奇心,抓住注意力,創設學生的認知缺口。第二,激發學生的二層動力,利用學生的思維本能,激活與這個問題相關的舊有知識或經驗,通過回顧、類比等方式,組織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將與問題相關的碎片知識和經驗碰撞在一起。第三,激發學生的三層動力,引導學生挖掘出這些碎片化知識或經驗的內在結構,將其秩序化,進行深化加工,尋找規律,歸納整合。此時,初步的知識已形成,學生有了階段性的獲得感、滿足感。第四,激發學生的四層動力,順勢營造應用場景,如模擬參與民主選舉、開展“我是小律師”活動、組織模擬法庭、動員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等,為學生提供驗證和運用新知的機會,增強法治教育的實踐性。當學生將所學知識有效運用到場景中時,便形成了愉悅回路和舒適體驗感,極大激發出學生對法律知識學習的興趣。第五,激發學生的五層動力,引導學生融會貫通,在運用新知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后,形成自己的方法論,以便在參與社會生活時能夠將已有的法律知識梳理重塑,靈活運用到實踐當中。
法治教育作為學生教育階段的重要一環,對技工院校學生法律知識體系構建、法律方法實踐運用、法治思維意識培養、法治情感態度培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主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桎梏,應用“生活化”教學策略,不斷優化和完善教學過程,切實提升法治教育的育人實效性,培育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1]朱永元.探究性微課程:法治教育的新視角[J].中國政治教學參考,2019(7).
[2]王婷婷.《道德與法治》課中法治教育的生活化教學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9.
[3]齊笑蕾.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D].天水:天水師范學院,2017.
(作者單位: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