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聰 譚一笑
摘? ? 要:醫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在我國醫學人才成長和“健康中國”戰略實施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深遠意義。思政課與批判性思維的本質聯系,使其成為高等醫學院校形成完善的培養機制的重要一環。思政課應從教學目標、課程群建設、教學方法改革、考核方法改革、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促進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思政課;醫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1-0041-03
收稿日期:2023-01-02
作者簡介:李伯聰,廣州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高校思政課教學與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研究”(2020GXSZ080);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五四時期’中國知識界對西方社會的批判與馬克思主義話語建構研究”(18BDJ001)
批判性思維及其培養已成為全球教育界的關注點,特別是在醫學人才的培養方面。1999年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發布的《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以
及2003年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發布的《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及其修訂版,將批判性思維列為醫學生應具備的能力和醫學教育的基本標準。我國教育部和原衛生部先是在2008年版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中提出了“注重批判性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之后在2016年修訂版的科學方法基本標準中,進一步明確為“醫學院校必須在整個課程計劃中體現科學方法原理,強調分析性、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批判性思維能力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在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根本標志與指標,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逐漸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核心[1]。在此大背景下,探索完善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機制,對醫學人才的成長和國家未來發展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一、思政課何以要: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培養的碎片化
筆者于2022年7月在中國知網以“醫學”和“批判性思維”作為關鍵詞,通過篇名共檢索出相關論文106篇。從發表的時間來看,關于醫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始于21世紀初,近年來發文數量呈增長趨勢。從研究內容上來看,則呈現兩大特點:一方面是從實證角度對醫學生批判性思維傾向及其影響因素等方面展開研究,在確證其培養必要性的同時指明了培養方向;另一方面則是積極探索在某些醫學專業課、醫學基礎課中開展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總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并證實了其效果。但是,醫學院校對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整體上尚未形成合力和體系,大多以醫學專業課和醫學基礎課教師為主體在個別課程中開展,思政課等醫學人文課程參與程度低。其主要原因是高等醫學院校普遍以醫學及相關專業和學科發展為主,批判性思維培養所依托的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和學科發展受限,再加上醫學人文課程教師參與積極性不高。
要突破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這一瓶頸,僅靠醫學教師和醫學課程是不夠的,高等醫學院校可以充分依托思政課及其師資隊伍,利用思政課所具有的、與批判性思維相一致的無限反思和不懈追問的特性,通過思政課建設促進醫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事實上,思政課教師近年來也在一些課程教學中作了初步嘗試。本文試結合實踐就此作探討。
二、思政課何以能:思政課與批判性思維的
本質聯系
思政課不僅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而且由于其與批判性思維有著本質聯系,從而使其在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上發揮重要作用。這種本質聯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思政課和批判性思維具有共同的理論來源。思政課的主要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因而馬克思主義理論既是思政課教學的核心內容又是其重要來源。思政課各門課程都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以不同形式貫穿其中,通過系統的、長期的教育,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從批判性思維理論的形成來看,馬克思主義也是批判性思維的理論來源之一。美國學者布魯克菲爾德探究了批判性思維的五大思想淵源,指出其中之一為批判理論,而批判理論汲取了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的營養,“批判思想本質上具有自我批判的屬性,畢竟,這一理論的初衷是完善馬克思主義思想”[2]。因此,思政課和批判性思維均有馬克思主義這一共同理論來源。
二是思政課和批判性思維具有共同的培養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培養大學生的批判精神,并掌握一定的批判方法和技能。批判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特征,“可以說,沒有批判性,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沒有批判性,就沒有馬克思主義持久旺盛的生命力”[3]。因此,思政課尤其重視這種批判精神的培養,將其作為教學目標,認為具備批判性精神,既是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品質,也是思政課教學的內在需求。當前的研究表明,批判性思維就其內涵而言,可以劃分為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技能兩個維度。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應同樣圍繞這兩個維度并以此為目標展開,并通過一系列的實踐使其植根于學生的發展中。因此,從培養目標來看,兩者具有同一性。
三是思政課和批判性思維具有共同的實現路徑。要實現培養大學生的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技能的目標,在學校教育中主要是通過教學來達到的。思政課的教學是通過講授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在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課程,讓學生了解馬克思是如何通過批判前人的成果逐步形成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解批判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偉大生命力所在,進而使其掌握理論批判的基本方法,并逐步形成批判精神。在批判性思維理論中,批判性精神的形成及批判性技能的掌握是通過思維基本功的訓練來獲得。這種訓練在高校中就體現為教與學的過程,而當前邏輯取向是批判性思維教學法的一個主流[4]。這種邏輯取向,說到底就是哲學方法,特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為此,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成為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重要途徑。
思政課與批判性思維這些本質聯系,使其在醫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中具有醫學專業其他課程所不具備的天然優勢,從而在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三、思政課怎樣能: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中的思政課建設
(一)將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納入思政課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在課程教學中起著指南針的作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是思政課教學的教學目標。而要達到此目標,大學生要明確自己的思考內容、思考方式,這就需要他們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很顯然,剛剛從中學升入大學的低年級大學生還比較缺乏這種能力。目前,我國中學教育主要以灌輸為主,較少開展批判性思維教學,因而學生大多尚未養成批判性思維,而高校的思政課卻又恰恰主要在低年級中開設。因此,為解決這一矛盾,高等醫學院校應將批判性思維納入思政課的教學目標體系,將其作為思政課的教學目標之一。這樣,通過系統的培養,使學生在教學中一邊掌握批判性思維技能,形成批判性精神,一邊在運用批判性思維技能中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兩者相得益彰。
(二)以思政課程群建設形成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體系
課程培養體系是實施并達成教學目標的有力保證。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需要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課程培養體系,這樣才能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系統性訓練。從當前國外的教學實踐來看,主要是通過三種教學途徑來實現:其一,設置單獨的批判性思維課堂進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其二,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常規的課堂發展人們的批判性思維;其三,通過發展隱性課程發展學生的批判思維[5]。根據這三個途徑,高等醫學院校的思政課可在課程群建設中,通過以下的課程設置來構建其培養體系。
一是開設好教育部規定的思政課。思政課教學部門嚴格落實教育部要求,開設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等思政課,對醫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此類課程旨在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及相關課程的教學,夯實批判性思維的理論基礎。同時,在所有課程中通過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初步訓練。
二是設置專門的批判性思維課程。思政課教師在高等醫學院校限選課或公選課中,開設“批判性思維”或“批判性思維與倫理”“普通邏輯學”等課程,有條件的也可開設成必修課或限選課。這類課程旨在讓學生系統、全面地掌握批判性思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養其思維能力特別是邏輯分析、判斷、評估、推理等能力,并能逐步熟練運用于實踐中。
三是開設若干醫學人文社會類選修課。醫學人文社會科學類在公選課中開設一批素質類課程,既開設包括“醫學邏輯學”“醫學倫理學”等的人文類相關課程,也包括“醫學應用寫作”等社會科學類相關課程。醫學人文社會科學類選修課可以貫穿醫學生專業教育全過程,在提升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同時,通過進一步強化批判性思維訓練,鞏固其批判性思維學習和訓練效果。
(三)開展以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為根本遵循的教學方法改革
正確理解批判性思維中批判應有之意是開展教學改革的前提。基于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人容易將批判性思維片面誤解為攻擊對方或否定對方。但事實上,批判性思維并無此意,恰恰相反,它與建設性思維具有同一性。著名學者、課程論專家鐘啟泉教授就指出“批判性思維是建設性的,并無抓住對方辮子,攻擊、批倒對方的意涵”[6]。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首次提出的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八個相統一”,其中之一就是“堅持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指明了批判性與建設性的內在聯系,在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中也應以此為遵循,在教學方法上同時要注重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
在具體的方法上,在課堂教學中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沉浸式教學等。其中,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簡稱PBL教學法,目前在醫學生批判性思維教學中較常用,而大多研究者認為其對批判性思維傾向有較強促進作用,對批判性思維技能也有中等促進作用[7]。當然,為實現教學目標,所有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綜合運用。如廣州醫科大學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分為“情景”“探究”“鞏固”等環節,突出師生互動,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先由案例慢慢引出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最后進入課程的“反思”階段,從而實現教學目的。
(四)強化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和形式多樣的考核
方法改革
考核方法改革是教學評價工作的一部分,在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中起著導向作用。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提出要“堅持知行合一原則,創新考試考核辦法,探索建立科學全面準確評價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效果的評價體系”。評價思政課的學習效果,不僅要看大學生是否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還要看是否養成大學生哲學思維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批判性思維能力[8]。這兩者又是相互促進的。要達到上述目的,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在思政課中加大形成性評價的比重。要培養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就要進一步改進教學評價方式,避免以往以期末考試為主的評價方式。加大形成性評價在考核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則是改變以往以閉卷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豐富考核方式。采取口試、演講、討論等有利于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方式,在課堂上組織學生把所學知識與重大理論問題以及當前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結合起來,鼓勵他們發表獨立與創新觀念,著重考察學生的邏輯分析、判斷與推理等能力。在課堂中采取寫限時或限題小論文、時事評論、報告等形式,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嚴謹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才能鍛煉和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增強其批判意識。當然,教師在其中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課堂上要進行引導,在寫作中要作出點評。
(五)加強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實現批判性思維培養的主體,起著引領和主導作用,其素質水平以及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維決定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成效。國內外的研究也表明,專門培養批判性思維技能的課程對教師自身及其經驗有嚴重的依賴性,最終影響到學生個人的學習成果[9]。因此,建設一支訓練有素的教師隊伍是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促進教師從知識傳授型轉變為能力培養型[10]。這就需要教師更新觀念,適應角色的轉換。實踐表明,教師的舊觀念、舊教法無法適應批判性思維培養需求,只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有效應對新培養模式的改革。其次,要重視教師自身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批判性思維培養固然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新挑戰,但同樣對于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新挑戰,因為教師同樣是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成長的,自身在批判性思維上也還存在不足,需要自身加強技能的學習和掌握。學校應鼓勵并支持教師在這方面的培訓和交流。最后,要著力為教師開展批判性思維教學提供保障,如設置專門的PBL課室,購置必要的教學設備等。
總的來說,在思政課建設中將批判性思維作為思政課改革創新的一個主要內容,將其融入思政課建設,在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方法改革等方面與醫學課程共同形成合力,有助于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彭正梅.邁向教育改革的核心:培養作為21世紀技能核
心的批判性思維技能[J].教育發展研究,2017(24).
[2]? [美]布魯克菲爾德.批判性思維的教與學:幫助學生質疑
假設的方法和工具[M].鈕躍增,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2017:46.
[3]? 王小衛.反思與構建: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J].江蘇高
教,2011(5).
[4]? 周建武,武宏志.批判性思維:邏輯原理與方法[M].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3.
[5]? 羅清旭.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清華大學教育研
究,2000(4).
[6]? 鐘啟泉.批判性思維:概念界定與教學方略[J].全球教育
展望,2020(1).
[7]? 劉智,吳偉,姜倩.問題式學習對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影
響研究:基于國內外31項研究的元分析[J].高教探索,
2020(3).
[8]? 蔣謹慎.馬克思主義哲學課與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J].
現代商貿工業,2014(23).
[9]? 張玫瑰.學生批判思維技能養成的域外經驗和策略[J].當
代教育科學,2022(1).
[10]? 劉曉玲,黎婭玲.岳麓書院批判性思維培養途徑及其現
代意義[J].現代大學教育,2015(3).